與基頻峰相比,倍頻峰和組頻峰的峰強度要低很多,而且峰更寬。因此,近紅外光譜的靈敏度比中紅外光譜要低,常見的譜峰為O-H、C-H、N-H、S-H等的伸縮振動峰,其他振動模式的譜峰由於信號弱而不易被觀察到,或掩蓋在上述伸縮振動峰之中。由於譜峰峰較寬,近紅外光譜的譜帶之間重疊嚴重,易於造成光譜幹擾。為了解決靈敏度不高,光譜幹擾嚴重的問題,人們將多元校正方法引入到近紅外光譜分析領域,使得近紅外光譜發展成了一種重要的分析技術。加上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幾十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而且其發展前景也是非常美好。在業界,近紅外光譜離不開化學計量學(多元校正是化學計量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已經成為近紅外光譜人的普遍共識。
與其他光譜分析技術相比,近紅外光譜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1)分析效率高。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採譜快速。不像其他分析方法需要先做標準曲線再進行定量分析,它僅需要對被測樣品採集一次光譜,即可通過已建立的校正模型迅速得到樣品各種組成或性質的信息,尤其對於複雜的混合樣品,可以實現多組分的同時定性或定量分析。這是一種非常誘人的分析手段;2)無損分析。由於近紅外光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和散射效應,因此它具有透射、漫反射、透反射、漫透射等多種光譜採集方式,可根據樣品的物理狀態和透光能力選用。無論液體、氣體、固體、乳狀還是糊狀等各種樣式的樣品,都可以不經任何形態的改變,直接採集光譜,實現無損檢測。鑑於這一特點,該技術在農副產品、工業原材料及產品、活體組織、醫藥等諸多領域得到了非常多的應用。
3)樣品無需制樣處理。近紅外光譜靈敏度低,被測物質信號不強,共存的其他物質吸收也比較弱。因此,不會出現中紅外光譜分析中經常遇到的信號容易飽和的問題,可以無需制樣而直接進行光譜測量。同時,近紅外光譜具有多種測樣模式和測樣附件,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樣品的光譜採集。這一特點使得近紅外光譜分析方法不需使用化學試劑,不汙染環境,成為綠色的檢測方法。4)檢測準確度高、重現性好。現代近紅外光譜儀器技術成熟、性能優良,加上使用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模型,保證了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在準確度和精密度方面能滿足很多檢測任務的要求。5)可用於在線分析。近紅外光譜測試速度快、無需制樣,是一種出色的在線分析技術。加之光纖的應用,以及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測樣探頭,使得該技術能很方便地用於過程分析和遠程分析,實現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和在線控制。1)檢測靈敏度低。這主要是因為近紅外光譜源自分子振動的倍頻和組頻吸收,其躍遷機率較低導致吸收強度較弱,近紅外吸收強度比中紅外的低1-4個數量級。所以,近紅外光譜技術一般只能用於含量在1%以上的常量組分的分析檢測。2)檢測選擇性差。與中紅外光譜譜峰強且窄的基頻吸收明顯不同,近紅外光譜各個譜帶產生於倍頻和組頻吸收,譜帶較寬,很容易重疊在一起,造成嚴重的光譜幹擾,因此其分析方法選擇性不好。3)分析模型的建立比較困難。解決靈敏度低、選擇性差問題的基本手段就是藉助化學計量學方法,比如多元校正、光譜數據處理、波長選擇等。另外,建立近紅外光譜分析模型還要合理選擇足夠多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並且按照標準方法或參考方法檢測所有樣品的化學或物理指標值,工作量很大。因此,建模過程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而對化學計量學的需求也使很多「化學人」望而卻步。因此,建立近紅外光譜分析模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有著非常誘人的應用能力,但要很好地使用該技術必須要跨過建模這道「門檻」。與常規分子吸收光譜分析一樣,近紅外光譜技術中測定溶液樣品的透射光譜是其主要測量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它還常用於固體樣品,如片狀、顆粒、粉末,甚至是粘稠液體或膏狀樣品的直接測定其漫反射光譜。在近紅外光譜領域,常用的測量方式包括透射、漫反射、漫透射和透反射等。跟其他分子吸收光譜一樣,近紅外透射光譜的測定用於清澈、透明的均勻液體樣品,最常使用的測量附件是石英材質的比色皿,測量指標為吸光度。光譜吸光度與光程及樣品濃度之間符合Lambert-Beer定律,即吸光度與光程和樣品濃度均呈正比關係,這是近紅外光譜定量分析的基礎。近紅外光譜的靈敏度很低,因此分析時一般不需要稀釋樣品。但溶劑,包括水對近紅外光都有明顯的吸收,當比色皿光程太大時,吸光度會很高,甚至是飽和。因此,為了減少分析誤差,測量光譜的吸光度最好控制在0.1-1之間,一般採用1-10mm的比色皿。有時為了方便,吸光度低至0.01,或高至1.5,甚至2的近紅外光譜測量也經常看到。近紅外光譜技術突出的優點,如無損測量、無需制樣、簡單快速等主要源於它的漫反射光譜採集模式。漫反射模式可用於粉、塊、片、絲等固體樣品,以及膏、糊等半固體樣品的測量。樣品可以是任何形狀,如水果、藥片、穀物、紙張、乳類、肉類等,無需專門制樣,可以直接進行測量。近紅外漫反射光譜並不符合Lambert-Beer定律,但經前人研究發現,漫反射的吸光度(實際上是樣品反射率與參比反射率之比的負對數)與濃度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線性關係,需要滿足的條件如樣品厚度足夠大、濃度範圍較窄、樣品物理狀態和光譜測定條件要保持一致等。因此,利用漫反射光譜也可用像透射光譜一樣採用多元校正進行定量分析。漫透射模式是對固體樣品進行的透射光譜測量。入射光照射不太厚的固體樣品時,光在樣品內部進行透射和漫反射,最後透過樣品在光譜儀上記錄光譜,這就是漫透射光譜。漫透射模式常用於藥片、濾紙狀樣品、薄層狀樣品的近紅外光譜測量。其光譜吸光度與組分濃度為線性關係。溶液樣品的透射光譜測量,是將入射光透過樣品,在另一側測定透射光譜。與此不同的是,透反射模式是在樣品溶液後方放置一塊反光鏡,入射光通過樣品後經反射鏡反射後再次進入樣品溶液,在入射光相同一側測定透反射光譜。光通過樣品二次,因此光程是普通透射光譜光程的二倍。透反射模式是為測定光譜的便利性而設計的,因為入射光和反射光在相同一側,就可以在一個探頭中同時安裝入射光路和反射光路,在探頭的前端安裝一個空腔,空腔的頂端為反光鏡。使用時,將探頭插入溶液,溶液進入空腔,光從入射光路照入溶液,在反光鏡上反射回到溶液,而後進入反射光路,進入光譜儀測定光譜。本質上,透反射光譜也是透射光譜,因此其吸光度與濃度為線性關係。無論是透射光譜還是漫反射光譜,都可以用線性模型描述組分濃度c與吸光度a的關係(注意:為了保持矩陣用大寫黑體字母標識的約定,在這裡的吸光度不用A而是a表示)。傳統的標準曲線法進行光譜定量分析時用單波長(最大吸收波長)的吸光度amax與濃度c建立模型:amax=bmaxc,bmax為吸收係數。這種方法也稱為一元校正方法。如果用多波長吸光度測定單組分含量,在任何波長處都具有關係:ai=bic(i=1,2,…,K),ai,bi分別為波長i處的吸光度和吸收係數,K為波長數。如果用向量表示,有a=bc,a=[a1, a2,…, aK],b=[b1, b2,…, bK]。若用多波長測定多組分含量,吸光度a=[a1, a2,…, aK],設樣品中含有J個組分,每個組分對光都有吸收,第j個組分的吸收係數為bj,j=1, 2, …, J。而所有組分濃度為c=[c1,c2,…,cJ]t,按線性模型的加和規律,一個混合樣品的光譜吸光度a等於所有組分的吸光係數與其濃度之積的加和,即a= b1c1+b2c2+...+bJcJ ,設B=[b1, b2,…, bJ],則有,a=[b1,b2,…,bJ]c=Bc。這是針對一個樣品的關係式,當具有I個樣品時,可推導出,A=[a1,a2,…,aI]=B[c1,c2,…,cI] =BCI個樣品具有I個ai和I個ci,而每個樣品中組成未變,因此B不變。為理解方便,我們在推導時使用了吸收光譜的一般表示形式,即用小寫或大寫的字母a,b,c分別表示吸光度、吸光係數和濃度。在近紅外光譜分析中經常用Y表示濃度,X表示吸光度A,而且以Y為因變量,X為自變量。於是,上式可以改寫為,注意這裡的係數矩陣用希臘字母Β表示,並不是模型A=BC中的B。這就是近紅外光譜定量分析模型的通常表示形式。這個關係式非常重要,為了明確上式含義,我們總結如下:對於一組具有I個樣品的分析體系,每個樣品中含有J個組分,組成的濃度矩陣為Y,Y={yij,i=1, 2, …, I, j=1, 2, …, J},yij為第i個樣品中第j個組分的濃度;測定I個樣品的光譜X,每個光譜具有K個波長,X={xik,i=1, 2, …, I, k=1, 2, …, K},xik為第i個樣品在第k個波長測定的吸光度。Β為回歸係數,E為誤差。如果把各個矩陣的維度也標記出來,上式還可以用帶維度的多元校正模型表示如下,在近紅外光譜分析中,與光譜X能建立多元校正模型關係的不只是濃度,還有一些物理或物理化學量,比如密度、辛烷值、溫度等,因此矩陣Y是廣義的濃度矩陣,常常稱為指標值,或參考值。上述模型中,Y是由J各指標組成的,也可以把它分解為單一指標構建多元校正模型,如下式所示:這種形式在近紅外光譜分析中更為常見。該模型含義用下圖更容易理解。y是含有80個指標值的一個向量,X是由80個NIR光譜組成的矩陣,y與X的線性關係由回歸係數具體描述出來。--杜一平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化學會計算機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等社會兼職。研究方向:包括化學計量學,分子光譜新型分析方法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