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是固體燃料火箭
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中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據新華社報導,快舟11運載火箭直徑達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那麼,該火箭到底是怎樣的一款運載火箭呢?其失敗對中國航天有何影響呢?
快舟11運載火箭的二級發動機試車成功
為了適應軍用與民用對快速發射衛星的需求,中國早年決定研發快舟系列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目標是將國際航天發射的成本控制在1萬美元左右,以爭取更大的國際航天發射市場。據了解,快舟-11運載火箭採用「航天系統管理+民企靈活運營」相結合的研發模式,引進民營企業參與產品研發和生產,
該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5倍,採用移動方式發射,起飛質量為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約1.5噸,主要面向400~1500公裡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單星或多星組網發射服務。
快舟11運載火箭的移動運輸發射車
就像中國的東風-31/41洲際飛彈一樣,快舟-11運載火箭充分繼承了此前「快舟家族」的技術特點和成果,這枚火箭採用車載移動方式發射,能夠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通過使用軍用火箭發動機非金屬發動機殼體技術,快舟-11固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直徑達到了2.2米,是國內直徑最大的碳纖維複合殼體發動機,具有高壓強、高質量比等特點。
而整個快舟11運載火箭具有車載機動、快速響應、快速集成、快速發射的特點,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保障需求少、發射成本低。
快舟11運載火箭的技術參數
具體來講,一般的火箭發射準備周期至少需要25~40天,而快舟-11的移動式發射,實現最多7天之內可以發射,為微小衛星組網大大縮短了準備周期。有外媒認為,快舟11號運載火箭可能部分使用了東風-41與巨浪-3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一些尖端技術,而其發動機使用的大直徑最大的碳纖維複合殼體發動機,也可反向應用於東風-41與巨浪-3飛彈,
所以其成功與否,對中國軍民用航天的意義同樣很大。同時,快舟-11運載火箭計劃首飛任務就是一箭6星,這也是東風-41與巨浪-3飛彈所擁有的技術。
快舟11火箭可能應用了東風-41的部分技術
分析認為,快舟-11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從新聞報導來看,是「飛行中出現異常」,因此應該是火箭的發動機出現了問題,不是發動機殼體的製造質量問題,就是一級與二級的分離與點火問題,與所搭載的衛星無關。但由於是新型火箭的首飛,許多新技術都是首次應用,畢竟試驗與實際飛行存在一定的環境因素,所以出現突發問題也是難免的。
此次失敗雖然導致一些發射任務推遲,但只要找到問題解決了,就能為中國航天再添生力軍。也正如網友留言所講: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懼怕失敗,也無需掩飾失敗,今天中國人民有這個心理素質,也對國家充滿自信!加油,我的國!力保下次取得成功!
(軍評陳光文於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