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輻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

2021-01-12 地理探尋

太陽我們每天都見面,再熟悉不過了,但從深層次來認識太陽,估計普通人知道的並不多。下面我們就來剖析一下太陽。

太陽是一個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氦。從裡到外分為三層即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它在不間斷的發生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經過聚變反應變為一個氦原子,在聚變過程中,原子核質量虧損,其虧損的質量轉化成能量並釋放出來。

太陽的能量是以什麼形式傳播的呢?它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傳遞能量,這種能量的放射就是太陽輻射。太陽的輻射中包括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等等。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屬於短波輻射,不過到達地球的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要知道其中能量超強的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如果生物或人體受到強烈紫外線過度的輻射,就會造成傷害,首當其衝就是皮膚、眼睛等。在太陽輻射在穿過大氣層時,又會被大氣層削弱,尤其是大氣層中臭氧層吸收了高能量的紫外線,這樣,人類及地球生物都免受過強紫外線的傷害。據研究發現,南北兩極及青藏高原的臭氧層出現明顯空洞現象,這樣導致該地區的人們眼疾患者居多。所以,對太陽輻射也不可小視,太空人出艙所面臨就是來自如同太陽輻射一樣的宇宙射線,對細胞有殺傷力,所以穿上特製太空衣,其中一個作用就是防輻射。既然強烈的太陽輻射有一定危險,那麼平時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曬,切莫不要長時間的讓身體暴露在陽光下,以防止眼睛及皮膚的傷害。出門時做好防曬準備,儘量著好防曬裝、身體可抹防曬霜,帶上墨鏡。除此之外,在我們生活中,手機、電視、電腦等用電器等會產生一定的輻射,長時間的接觸對人體都會有危害。尤其是核輻射就要注意,它不同於太陽輻射,它是一種發射性元素(物質),它不斷的衰變,如太陽一樣也在不斷的向外輻射,其輻射能量巨大,離得越近其輻射越強,傷害越大,我們必須小心,一定要做好防護。

明白了太陽輻射,也就沒有一談輻射或一聽到輻射就色變,其實任何物體當具有一定的能量,他們都會對外界產生輻射,如地面受熱產生地面輻射、大氣受熱產生大氣輻射,人體有體溫也會對外輻射熱量,這些都是長波輻射如紅外線,能量小,對細胞的傷害極小。太陽輻射雖然是一種短波輻射,但適當的接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照射)是有一定好處的,它可以殺死細菌,所以晴朗天氣多曬曬衣物;紫外線的照射有助於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增加鈣質的吸收,從而促進骨骼的生長,所以要適當的走出室外曬曬太陽,接受陽光浴、接受紫外線的輻射(照射)是有必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輻射的含義,區別輻射的強弱,趨利避害,就能做到健康生活!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網友都不接受
    文/丁簡科學家揭秘,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網友都不接受對於地球,科學家也一直在研究和做各種實驗,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國家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們的科學家開始可以通過高科技和先進技術來看宇宙是什麼樣子,我們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我們地球是在宇宙的什麼位置上,到底我們的地球是在宇宙的什麼位置呢?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遇到
    1989年,「NASA」發射了「科比」人造衛星,其目的就是探索「宇宙背景輻射」,結果發現「宇宙背景輻射」中含有大量波長為2mm左右的無線電波,其頻率屬於微波範圍,於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又加了兩個字,變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孕期接受輻射後果嚴重嗎?
    醫療照射 包括x線CT等,是人們最容易接觸到的電離輻射。這種輻射對於孕婦來說是否會造成損傷,與孕婦受輻射的時期,被照射的時間和照射的劑量有關。一般的醫療照射除放射性核素檢查外,對胎兒的致畸危險性都是非常小的。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黑洞附近溫度極高,最強輻射的波長極短,屬於X射線的範圍內。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輻射的能量主要在可見光區域,而像行星這樣溫度較低的物體則發射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微波的波長甚至比不可見的紅外線都要長,位於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波段範圍內,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射電望遠鏡捕捉到。現在,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背景輻射」可以從各個方向觀測到,將觀測到的宇宙背景輻射的輻射強度隨波長的變化繪製成圖,你會發現,它與溫度在2K到3K之間時的黑體輻射曲線相匹配。
  • 都說背景輻射是原初宇宙的體溫計,為什麼最早只能測到38萬歲?
    人類對自己所處世界的認識隨著科學發現一點點拓展,很多以前我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事物,都是在科學這臺超強的探測器下顯露出來的,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種現象。它的發現和意義也證明了人類這個種族探索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 每天晚上睡覺把手機放在床頭,有輻射嗎?很多人都做錯了
    每天晚上睡覺把手機放在床頭,有輻射嗎?很多人都做錯了但是手機是有輻射的,如果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習慣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可能所有人都聽說過這一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實手機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接受兩種電磁波一種是電離輻射,一種是非電離輻射。
  • 田心講科學: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終極未來!
    歡迎大家收看田心講科學,我是本文章的小編田心,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小文章,世界那麼大奇妙的事情每天都有,我們一起發現吧!我們今天要來宇宙背景輻射,愛因斯坦在1945年出版的相對論的意義第二版在附錄當中是這樣寫的,看來我們必須認真接受膨脹的宇宙這個觀念,儘管這個宇宙的年齡並不太長,而且在同樣這篇文章當中他承認宇宙的年齡必定要大於地殼的年齡,然而由放射性礦物所推斷出的地殼年齡在任何方面都是非常可靠的。
  • 電離輻射離我們有多遠?
    天然輻射源主要包括來自大氣層外的宇宙輻射、宇生放射性核素和來自地殼物質中(土壤、水和空氣)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產生的陸地輻射;人工輻射源主要來自人類的一些實踐活動,如核試驗、核能發電、醫療照射以及應用於工業、醫學和科學研究實踐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生產和使用等。按照電離輻射作用於機體的作用機制,可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
  • 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宇宙背景輻射被證實為黑體輻射
    因此,當務之急是確定能否使用普朗克黑體公式描述波長輻射能量的分布,如果這的確是輻射和宇宙物質處於熱平衡狀態時的某個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紅移輻射, 那是可以這樣描述的。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所觀測到的射電噪聲強度與普朗克公式的比較結果計算得出的「等效溫度」,在所有波長上的數值都應等於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所研究的在 7.35 釐米波長上的數值。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太空人每天受到的輻射有多少?科學家:相當於普通人一年所受的量
    我們都知道,人如果長時間暴露在輻射之中,就可能引發癌症等疾病。不過一般人是接觸不到的,這是因為地球有很強的磁場,形成了一個保護區,我們才能倖免。據測算,太空人在太空每天受到的輻射量相當於人在地球上如果太空人在航天飛行中遭受到大劑量的宇宙輻射
  • 太空人每天受到的輻射有多少?科學家:相當於普通人一年所受的量
    我們都知道,人如果長時間暴露在輻射之中,就可能引發癌症等疾病。不過一般人是接觸不到的,這是因為地球有很強的磁場,形成了一個保護區,我們才能倖免。但太空人要在太空中工作,沒有什麼保護層,容易患上宇宙輻射病。
  • 你身邊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現象—輻射,對我們有害麼?
    什麼是輻射?提到輻射第一印象我們難免感到危險,唯恐避之不及。其實輻射是地球乃至宇宙間再平常不過的現象,無時無刻都在發生,且所有物質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273.15攝氏度),都能向外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不停歇的釋放能量(熱量)。場源的電磁能脫離原場源且不再返回的過程,該過程便稱為輻射。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宇宙塵埃,每天約有300百噸散落到地球表面
    我們都知道的是,土星,木星等有一層的光圈,這些光圈的主要組成零件就是宇宙塵埃,我們從宇宙中拍攝的照片就可以看出,行星的光圈非常美麗,閃閃發光,很神聖。大量的宇宙塵埃圍繞著行星進行圓周運動,塵埃之間會堆積,固體顆粒會碰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塵埃會變成大型的固體顆粒,有的甚至成為了行星的衛星,真的不可思議。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就像恐龍化石能讓我們認識若干萬年前的恐龍一樣,這種「化石」光可以不受阻擋地穿越茫茫宇宙,讓我們了解宇宙「嬰兒時期」的各種信息。直到大爆炸38萬年之後,宇宙冷卻下來,原子核和電子結合成原子,這時候的宇宙才允許透過電磁波,電磁波和物質脫耦,在空間自由傳播。經過137億年,由於宇宙膨脹導致不斷紅移,溫度越來越低(黑體輻射紅移後還是黑體輻射譜),被我們接收到時變成溫度2.7K的微波背景輻射。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只能告訴我們大爆炸38萬年之後的事,而更早的宇宙就無法通過微波背景輻射了解。
  • 宇宙微波輻射的來源?它如何為我們揭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和比例
    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被測試的最充分、審查最徹底的科學理論,人們對理論的每一個預測都經過了精確的檢驗,但廣義相對論還是承受住了各種質疑,在所有的實驗和觀測中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另一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解釋宇宙中目前已知的一切以及微觀粒子所發生的其他力(核力和電磁力)。
  • 簡說宇宙背景輻射
    今天的話題是關於宇宙背景輻射《三體》廣播劇的第一季第三集中,汪淼來到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射電天文觀測基地,要去觀測宇宙背景輻射的整體波動,振幅在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之間。而接待他的沙瑞山則說他是開玩笑,說就算過了一百萬年後,也未必能測出這種幅度的變化。
  • 輻射可增加患癌風險?CT輻射等於8年自然輻射?你接受的影像學檢查...
    小圓:某些影像學檢查是有輻射的,我們都知道大劑量的輻射對人體是不好的,具體哪種影像學檢查輻射量較大,哪種影像學檢查較安全,可以看看下面的科普文,了解一下。低劑量輻射可能會略微增加患者的癌症風險,但是將這種風險納入考慮範圍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一些人們針對輻射風險所提出的常見問題的答案。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輻射量是多少?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受到多種來源的輻射,包括我們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家中的氡氣和來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線。
  • 我們看到的都是成千上萬年前的宇宙,這些都是假的嗎?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呢?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某種物體,是因為該物體會發射出光,或者反射出光,這些光承載著物體的信息進入我們的眼睛中,大腦再對光信號進行成像,從而讓我們看到物體。雖然光速非常快,但這個速度並非無限,而是大約為30萬公裡/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