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險業轉型背後:最先抓住機遇的vs最艱難掙扎的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13個精算師

前一陣,銀保監會就《產險業三年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徵求意見後,小編就在想展望未來的同時,似乎也該回顧下過去十年財險業的發展。

1

行業轉型

增速靠非車拉動

最難的是中小險企

回首過去,財險業的發展從一窩蜂的搶佔車險市場,再到費改後車險增速放緩、市場份額下降,大家又紛紛衝擊非車險的市場格局變化。

近三年,「老三家」無論是車險還是非車險都保持超越市場的增速,規模不斷擴大,「馬太效應」凸顯。

但是,身處其中的各家財險公司發展又如何呢?那些能夠保持超越市場增速的公司背後,靠的又是怎樣的發展戰略呢?

1. 行業增速靠非車險:「老三家」最先抓住機遇

之前,在《車險vs非車險:財險結構調整已是必然!》一文中,我們已經說過與昔日財險業增速由車險決定不同,2017-2019年間車險的三年複合增長率已經降至個位數,市場份額也降至63%。

現在,拉動財險業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是非車險,2019年非車險為財險業增速貢獻7.7%,是行業保持雙位數增長的最大功臣。

而在財險市場發展重心向非車險傾斜的時候,「老三家」是最先抓住機遇的公司,增速份額雙雙提升。

但是,財險業轉型期,最難熬的是誰呢?

2. 中型財險公司,夾縫中求中生存!

我們將財險公司按照2019年末的保費規模,劃分為五類,「老三家」以及10家百億規模,9家50億規模,21家20億規模,和42家其他規模的財險公司。

上圖是2011-2013年和2016-2019間,分公司規模的財險公司三年複合增長率。

大家可以看到,昔日百億險企和50億險企的複合增長率是超越行業的高增長,而近三年的複合增長率卻全部低於行業,百億公司僅為10.5%,50億公司低至6.1%。

3. 百億-50億公司:近三年份額全部下降

從上圖可以看到,百億險企的市場份額從2016年末的25%下降至2019年末的24%,下降1.04個百分點,50億+的險企市場份額從2016年末的5.3%下降至2019年末的4.5%,下降0.8個百分點。

在近三年「老三家」領先,財險業馬太效應凸顯的格局中,百億+和50億+的公司保費增速下滑,成為市場份額下降的兩類險企。

也就是說,往日新入局的財險公司一心想要擴張規模進入百億俱樂部,為了實現規模創造效益的目標。

現如今,百億和50億規模的公司,卻變成了新的圍城,困住了他們的發展。

這是為什麼呢?

2

中型險企的艱難

車險穩不住,非車上不去

1. 行業車險增速下降,百億和50億下降最快!

車險的三年複合增長率,2013年為17.4%,2016年為13%,2019年為6.3%,增速逐年下降。

身處其中的財險公司,百億和50億的險企往日是靠車險推動公司擴張規模,如上圖所見,2013年兩類公司的車險增速都是超越行業的。

然而,在行業增速逐年下降的過程中,他們的增速也是下降最快的。

車險三年複合增長率,百億規模的公司,從2013年的18.55%,下降到2019年的5.36%,下降13.19個百分點;50億+的公司,從2013年的19.6%,下降到2019年的-2.6%,下降22.22個百分點。

這就是說,在新一輪的車險競爭中,百億險企們還是沒能爭過「老三家」,沒能保住自身的車險業務增速和份額。

2. 非車險的發展機遇,也沒能抓住~

在車險市場激烈的競爭和增速放緩的雙重壓力下,大家都在向非車險加碼~

從上圖非車險的三年複合增長率中,可以看到,「老三家」和其他險企的非車增速都較2013年末顯著提升,從低增長變成超越市場。

然而,從增速看,百億和50億險企似乎沒能抓住這個機遇。

百億和50億規模的險企,非車險的三年複合增長率6年前是20%左右,6年後還是20%左右!

3. 留不住想留的,抓不住想要的

所以說,隨著車險費改和汽車產銷量下降,財險業重心向非車險傾斜的時候,50億+和百億+的財險公司是最煎熬的!

一方面,難以放棄昔日助推公司發展壯大的車險業務,然而無論是費用還是服務,都難以和「老三家」抗衡。

另一方面,在費用向車險傾斜嘗試穩固車險份額的同時,又難以有充足的資源確保非車險的展業。

再加上,公司規模雖然有,但資源和實力還是遠比不上「老三家」,非車展業上還面臨風險限額以及風控把握的兩難抉擇。

最終,在此番財險業轉型的過程中,中小險企變成了進退兩難的夾縫中求中生存!

相關焦點

  • 錯失數字革命機遇,失陷的日本電子巨頭艱難轉型
    (原標題:錯失數字革命機遇,失陷的日本電子巨頭艱難轉型)
  • ...神預測」經濟形勢,想要抓住經濟周期背後的人生機遇,聽聽她怎麼說
    是不是最困難,現在還下不了定論,但網友的總結卻很扎心:  如今網上那些「賣慘」賣得最厲害的那一批人,翻翻他們的朋友圈吧,你會發現前幾年在所謂風口上賺得最狂,最嗨的,還是他們。  雖說是個段子,但也道出了當下大部分人的真實現狀。
  • 2020英語教育:巨頭環伺、轉型求生,冷暖自知
    2020年,對英語教培機構,「掙扎」,可能是最適合的關鍵詞。撰 文 | 孟 晗少兒英語賽道,GOGOKID銷聲匿跡,瓜瓜龍英語「走馬上任」,前赴後繼。成人英語賽道,美聯國際英語跌去了89%,流利說股價跌去了73%,慘澹凋零。2020年,對英語教培機構,「掙扎」,可能是最適合的關鍵詞。
  • 聶建國院士:抓住機遇做大事業—新聞—科學網
    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只要和誰聊起聶建國老師,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組合結構」這四個字。30餘年來,聶建國為了我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發展,在學術研究、工程實踐以及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取得了突出成績。2013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尋找你人生的「第二曲線」: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
    對個人來說,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努力尋找新的可能性,抓住一切契機,實現新的奇蹟。開創「第二曲線」的必要性請你想像100年前的社會,再想想現如今的社會。或者把40年前的中國和現如今的中國做比較,你體會到了時代的巨變了嗎?飛速發展的社會,造就了一個物質豐富,信息量空前發達,科技無限創新的時代。
  • 遠東控股:加速轉型,把握新機遇
    對此,遠東控股集團及旗下相關企業加速轉型,做好充分準備,快速把握新機遇,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帶來新機遇立足於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起點,「十四五」對各領域提出明確的發展建議。  從市場、生產、經濟體系等多維度齊發力,創新激發活力,正在創造出各種新機遇。面向未來,互聯互通的科學技術迭代必將進一步拉近「智慧能源」概念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相關業務逐步付諸實踐。
  • 上蔡鐵鍋轉型路上艱難探索
    在經歷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後,產品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生產能力大幅萎縮,但這裡仍保留著最原始最傳統的制鍋工藝。如今,上蔡鐵鍋在轉型路上艱難探索,其傳統制鍋工藝準備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渴望在保護與傳承中創新,迎來再次騰飛。    4月7日,上蔡縣楊集鎮人頭攢動,本不寬敞的馬路被堵得水洩不通。
  • ...飛鶴冷友斌:中國乳業步入最好的時代 抓住機遇 展望未來|2020寄語
    多年來,飛鶴圍繞中國母嬰群體的健康需求不斷完善產品和生態布局,一方面通過智慧產業生態、深耕中國母乳研究,打造「更適合」的高品質產品,積極推動整個乳業產業的升級轉型;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化、定製化、服務化的智能化運營體系,為消費者提供家庭育兒解決方案,贏得了消費者對於國產奶粉的信賴。
  • 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勢所必然)
    不同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有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獲得了高速蓬勃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2.9%,數字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
  • 廣言|緊緊抓住「雙區驅動」重大發展機遇
    一年之內,兩大國家戰略花落廣東,「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強勁,為廣東、也為廣州帶來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2020年,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2020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兩個「五年規劃」交接、決勝全面小康與決戰脫貧攻堅交卷的歷史節點。
  • 旺季背後 我國航空貨運市場仍面臨轉型等挑戰
    受我國政策大力支持,我國航空貨運迎來發展機遇在疫情期間,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航空物流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我國政府各相關部門從優環境、補短板、調結構、強供給幾個方面密集出臺多項民航貨運發展支持政策。日民航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優化貨運航線航班管理政策的通知》;6月10日民航局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開放第七航權實施方案》;8月2日民航局出臺了《貨郵飛行航班時刻配置改策》;9月4日國家發改委、民航局聯合出臺了《關於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的意見》;9月21日民航局出臺了《推進航空物流綜合保障力提升試工作方案》;11月13日民航局會上提出鼓勵支持航空貨運企業同上下遊企業聯合重組,從單一的承運人向物流集成商轉型
  • 《安定洞察》:抓住機遇才能抓住未來的通行證
    解決蓮花寶騰走出當下的挑戰,抓住歷史性的機遇,提高寶騰在東南亞市場的份額,走出一條新路,這才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未來的發展才是我們出發點。 寶騰當然是吉利借船出海東協,實現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同時此次收購也將為吉利實現2020年200萬輛銷量目標提供助力。蓮花的輕量化和跑車調教技術,都可以成為吉利未來在燃油車和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技術財富和品牌背書,為吉利真正挺立於世界汽車市場打下基礎。
  • 清控至道教育周新旺博士:未來15年我們的躍遷機遇和發展之路
    2020年12月6日,中國科學院博士、清控至道教育(清華控股旗下在線高等教育品牌)創始人周新旺在上海世界貿易大廈作了題為《未來15年我們的躍遷機遇和發展之路》的主題分享,並將自己的研判結果和盤託出。談及未來15年的機遇與躍遷之路,周新旺博士首先拋出了2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哪?」
  • 新舊基建大發展,看這些頭部防水企業如何抓住機遇
    在剛剛過去的2020中國防水展中,慧聰防水網記者深入各展會了解,並對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專訪,據悉,疫情之下各大防水企業並未受太大的影響,反而抓住新舊基建這個機遇順勢發展。因此遼寧大禹可以充分發揮各個產業基地的產能布局,加上集團在產品以及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抓住新舊基建雙發力的政策和市場紅利。
  • 2020數字創新經濟峰會劉慶峰:人工智慧為「數字經濟」轉型畫龍點睛
    「人工智慧伴隨著數字經濟的轉型,它將是畫龍點睛之筆,我們相信人工智慧一定會解決越來越多的剛需,比如民生事業、企業轉型、工業製造等等。我們期待著與大家一起攜手創造更輝煌的數字經濟新名片」。
  • 艱難梭菌檢測:一把雙刃劍
    在基線時,Tox-/PCR+患者患病明顯少於Tox+/PCR+患者(更低的白細胞計數,更少的腹瀉,更小的艱難梭菌細菌負荷,更少的抗生素暴露,以及較少的糞炎症;所有的P<0.001)。此外,Tox-/PCR+患者相較於Tox+/PCR+患者有較短的腹瀉中位持續時間(2天 vs 3天),即使這組只有40.7%的患者接受CDI治療。
  •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韋克義:抓住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機遇(圖)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韋克義:抓住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機遇(圖)   九屆政協委員韋克義  兩會期間,記者就廣西如何利用好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機遇等問題採訪了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九屆政協委員韋克義。
  • 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原標題: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 研討會嘉賓觀點速遞
  • 院士祝世寧:抓住機遇,打造寧鎮揚一體化中的地位
    根據對鎮江的了解情況,祝世寧院士提出具體的意見,他認為,在目前國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提出的寧鎮揚一體化思路非常好,通過寧鎮揚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三座城市各自優勢,同時也為鎮江發展提供了機遇。目前整個長三角發展勢頭迅猛,周邊城市,如上海、蘇州、合肥等,從基礎研究一直到產業化,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希望鎮江要抓住機遇,在寧鎮揚一體化建設中確定自己的優勢地位。
  •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推動認知、組織與產品的全面數位化轉型
    最後是產品轉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渠道變革。線上渠道逐漸替代線下渠道,銀行新設的物理網點在逐年減少,而關閉網點在逐年增加。從2018年開始,網點由淨增變成淨減,當年淨減100家,2019年淨減則達到600家,趨勢不可逆。隨著線下渠道的關閉,各銀行都在加大移動渠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