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0月11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黑川清認為,近年來,諾貝爾獎的評選更加重視「對社會有用的功績」,而過去的評獎標準則是「有了科學的新發現」。
共同社近日專訪了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前學術會議主席、國會福島核事故調查委員會委員長黑川清。黑川表示,從近年來的評獎趨勢中可以看出,諾貝爾獎對於「對社會有用的功績」這一意識日趨強烈。
黑川指出,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頒發時,獲獎者為有了新的科學發現的人。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是研究白喉血清療法的貝林,物理學獎得主則是發現了X射線的倫琴。這是最初的評獎趨勢。
倫琴的手,世界第一張X光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黑川說,上世紀50~70年代,美蘇冷戰導致國際政治緊張氛圍加劇,諾獎的評選似乎也顧及了美蘇之間的平衡。這或許是人口不足1000萬的小國瑞典的生存智慧。而到了現代,人類面臨全球變暖、人口激增、疾病爆發等全球性共通課題。相比受好奇心驅使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何平息惡劣的社會影響更為受到大家的重視。
黑川說,2014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為應對全球變暖作出貢獻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開發者、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等3人。2015年的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則是開發出熱帶傳染病特效藥的北裡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村智。諾獎向世界發出了「必須解決的全球性課題」的信號。
黑川最後談到,世界局勢動蕩,不知道明天將發生什麼。瑞典通過諾貝爾獎打出的下一張牌會是什麼呢?(海外網/王珊寧)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