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評選標準如何變化?日本學者這樣解讀

2020-12-04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10月11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黑川清認為,近年來,諾貝爾獎的評選更加重視「對社會有用的功績」,而過去的評獎標準則是「有了科學的新發現」。

共同社近日專訪了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前學術會議主席、國會福島核事故調查委員會委員長黑川清。黑川表示,從近年來的評獎趨勢中可以看出,諾貝爾獎對於「對社會有用的功績」這一意識日趨強烈。

黑川指出,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頒發時,獲獎者為有了新的科學發現的人。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是研究白喉血清療法的貝林,物理學獎得主則是發現了X射線的倫琴。這是最初的評獎趨勢。

倫琴的手,世界第一張X光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黑川說,上世紀50~70年代,美蘇冷戰導致國際政治緊張氛圍加劇,諾獎的評選似乎也顧及了美蘇之間的平衡。這或許是人口不足1000萬的小國瑞典的生存智慧。而到了現代,人類面臨全球變暖、人口激增、疾病爆發等全球性共通課題。相比受好奇心驅使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何平息惡劣的社會影響更為受到大家的重視。

黑川說,2014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為應對全球變暖作出貢獻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開發者、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等3人。2015年的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則是開發出熱帶傳染病特效藥的北裡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村智。諾獎向世界發出了「必須解決的全球性課題」的信號。

黑川最後談到,世界局勢動蕩,不知道明天將發生什麼。瑞典通過諾貝爾獎打出的下一張牌會是什麼呢?(海外網/王珊寧)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是怎樣評選的?
    由於其特別的由來,且在頒發機構、獎金額度、評選方式甚至公信力上都與諾貝爾獎幾乎完全一致,這一獎項也通常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在諾貝爾基金的官方主頁上也與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並列,成為6個諾貝爾獎項之一。諾貝爾獎是怎樣嚴格依照諾貝爾本人的遺囑和《諾貝爾基金會章程》進行評選的?這樣的標準又會有些什麼爭議?按照程序進行的評選時間表裡還有什麼花絮?
  • 日本讀者評選的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
    人民網東京12月22日電(趙松)日本讀賣新聞社日前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大村智、梶田隆章2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榮登榜首。 讀賣新聞社自1947年開始根據讀者投票評選每年的「日本十大新聞」和「海外十大新聞」,今年募集到日本國內外共10928份讀者投票。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因此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非常大。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與歐美國家諾貝爾獎得主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教育都是在本土完成的,16位科學家的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訓練基本出自日本國立大學系統,可見日本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果。思想解放:諾獎誕生於當年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中。
  • 洪濤:再談「詮釋方法論」—法國、日本學者與《詩經》解讀的關鍵
    在亞洲,好幾位日本漢學家受到 Granet 學說的啟發,他們從民俗學角度解讀《詩經》。日本的《詩經》研究者怎樣對待 Granet 的新見解?在解說《詩經》篇章方面,日本學者的具體論證工作(文字釋讀方面、背景重建方面)是否後出轉精?聞一多(1899-1946)的《詩經》學(民俗學取向),也受日本學者重視。限於篇幅,本文集中討論 Marcel Granet 和日本學者的學術因緣。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2018年生理學和醫學獎已於10月1號揭曉,日本學者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本年度大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貢獻。此次頒獎,讓一些同行研究者既興奮又疑惑。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若想戰勝對手,就必須仔細認真地研究對手,這是日本人用槍炮教會國人的。探客覺得,有很多學者、智識分子、政治家和網友都總結得非常好,也很全面,探客只補充一點,就是面對偏見與不公時的反應決定一個國家的高度。探客覺得日本很值得學習的一點就是韌性十足。諾貝爾獎對日本人來說充滿了苦澀,卻無法消減日本人追求科學的動力,日本人在逆境中頑強進擊,可怕可畏而又可敬。日本人在日俄戰爭中第一次實現黃種人戰勝白種人的奇蹟,即使是日本妓女在海外的地位都比中國堂堂正正的知識分子地位高,但在科學的殿堂裡,日本卻飽受「侮辱」。
  • 日學者著書揭日本人「邊民性格」 天生有危機感
    與「要麼鼓吹日本可以說不,要麼自貶島國根性」兩個極端解讀日本的角度不同,《日本邊境論》在發現日本國民的性格上獨闢蹊徑  進入三月,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日本一年前的災難與今日的重生時,北京北二環鐵葫蘆咖啡BAR正在進行著一場開放的文化沙龍活動。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至此,包括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內,已經有27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實屬驚人!
  • 評選諾貝爾獎,我們吃虧在哪?
    大多數國人都有諾貝爾獎情結,這個一百多年前瑞典「炸藥大王」設立的獎項成了很多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科學桂冠,每年的十月,國人都對這個獎項寄予了難以想像的關注和熱情。其實,對於這個獎項,我們在評選上是有一些先天劣勢的,今天,龍馬君就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日本在1945年戰後時期,經濟經歷數十年的騰飛,學者們不會受限於經費困擾而去做投機取巧的短線學術。自由、獨立、寬鬆的科研氛圍讓學者們能夠按照自己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從事獨特的研究,幾乎不追求經濟回報,一心在某一條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
  • 搞笑諾貝爾獎頒獎 廣東學者研究動物口交獲獎
    據英國媒體10月1日報導,在諾貝爾獎從5日開始陸續開獎之前,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照例搶鮮開閘,9月3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頒獎,得獎奇作依然令人捧腹,其中包括用遙控直升機收集鯨魚鼻涕、記錄果蝠口交、證明踢到腳趾時罵髒話能減輕疼痛等研究。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所有頒獎領域內的最高水準,其獲獎人數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之一。日本曾在2001年放出豪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9位,因此外界一致認為日本是痴人說夢。但是,日本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實力。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食品界諾貝爾獎」是謊言,中獎率近90%的蒙特獎真相還有更多!
    許多人認為我們是消費品領域的「諾貝爾獎」,這種比較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不是一個競爭性的評選。每件產品都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評估,並獲得其應有的質量獎。』」「這不是一個競爭性的評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了,就是說你送產品來,我們不會和其他同品類產品做比較,我們只是給你做個評分,達到了多少分就給對應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