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諾貝爾獎,我們吃虧在哪?

2020-10-11 龍馬人文歷史

大多數國人都有諾貝爾獎情結,這個一百多年前瑞典「炸藥大王」設立的獎項成了很多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科學桂冠,每年的十月,國人都對這個獎項寄予了難以想像的關注和熱情。

其實,對於這個獎項,我們在評選上是有一些先天劣勢的,今天,龍馬君就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100多年前,諾貝爾在遺囑中要求把獎項授予在前一年度對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在具體操作層面,諾獎的評審主體則認為基礎科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後盾,也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先導,而應用技術不能給科學帶來根本性的變革。事實也的確如此。

因此,在授獎時,幾乎所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都授予給了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

很不幸的,長期以來,我們的學術傳統都是重應用而輕基礎,為了儘早為經濟建設發揮作用,我們走上了一條科學研究的捷徑——追求科研的實用性。這就與諾獎的評選原則背道而馳了。

這是評選內容上吃虧的地方。

在提名上,我們也有吃虧的地方。在往屆的諾獎獲得者中,其實有很多獲獎者是有聯繫的,比如居裡夫人和他的女兒,更多的則是師徒關係。

比如1906年因為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湯姆遜,他的徒子徒孫中就有多人同樣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學生的優秀是主要原因,但是,他本人的推薦也不可或缺。

為何會這樣呢?

一方面,諾獎獲得者擁有永久的提名權,由於他們對自己學生的研究比較了解,他們也就能夠順利的通過自身的渠道讓學生的研究進入評審的視野。

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諾獎獲得者願意利用自身的巨大影響力去幫助自己的學生獲獎。

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所謂舉賢不避親,他們這麼做並沒有違反任何規則或者道德,但是,不可否認,這客觀上大大提高了自己學生的獲獎概率。

在這種機制下,我們吃虧就是必然的了。即使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足以獲獎的傑出成就,由於缺乏重量級的提名者,我們的成就可能並沒有獲得評審的足夠重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獎的失之交臂。

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就成就本身而言,是完全可以獲得諾獎的,但是,當時的這一成就並未引起諾獎評審的注意,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教授知悉這一成就並為之提名時,已是十多年後了。

此外,諾獎的評選過程也頗受詬病。按照目前的規定,評審是在完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保證評審在評選時不受外界幹擾,但也為諾獎評選的公平性帶來了問題,比如前文提及的某些有著師徒關係的科學家接連獲獎,又比如獲獎者大多為歐美血統。

1995年,瑞典《每日新聞》的兩位記者就曾揭露了1986年諾獎評選的幕後黑幕。義大利的一家私人公司為了促銷該公司生產的一種新藥,不惜以金錢作交易,用巨額資金收買評審,以使與該公司的新藥有關聯的一項研究獲獎。

以上的劣勢都是客觀存在的,對於我國的科學家來說也的確不公平,然而,龍馬君卻不贊同因此而貶低或者虛無化諾獎。

作為一個不那麼完美的科學象徵,不妨把它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在追求諾獎的過程中提升我們的科學水平,至於最後有沒有獲獎,倒不是那麼重要。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是怎樣評選的?
    由於其特別的由來,且在頒發機構、獎金額度、評選方式甚至公信力上都與諾貝爾獎幾乎完全一致,這一獎項也通常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在諾貝爾基金的官方主頁上也與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並列,成為6個諾貝爾獎項之一。諾貝爾獎是怎樣嚴格依照諾貝爾本人的遺囑和《諾貝爾基金會章程》進行評選的?這樣的標準又會有些什麼爭議?按照程序進行的評選時間表裡還有什麼花絮?
  • 鄧稼先錢學森和袁隆平貢獻如此大,為什麼沒獲得諾貝爾獎?
    首先,每個獎項的評選標準都是不一樣的,諾貝爾獎確實更強調原創性,更偏重基礎理論的研究發現,所以應用科學理論很難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 不管是鄧稼先,錢學森還是袁隆平研究的範圍都屬於應用科學,所以在這方面就比較吃虧!
  • 諾貝爾獎評選標準如何變化?日本學者這樣解讀
    海外網10月11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黑川清認為,近年來,諾貝爾獎的評選更加重視「對社會有用的功績」,而過去的評獎標準則是「有了科學的新發現」。黑川表示,從近年來的評獎趨勢中可以看出,諾貝爾獎對於「對社會有用的功績」這一意識日趨強烈。黑川指出,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頒發時,獲獎者為有了新的科學發現的人。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是研究白喉血清療法的貝林,物理學獎得主則是發現了X射線的倫琴。這是最初的評獎趨勢。
  • 吃虧,吃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吃虧
    現在一說自己吃虧,都是氣憤的,因為吃虧不是件好事,吃虧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要叫吃虧呢?這有個小故事而來。在以前有個年輕人,特別的好賭,賭的什麼都輸完了,吃住的都沒有,最後成了要飯的。
  • 今年哪些人會得諾貝爾獎呢?為什麼中國很少有人得獎呢?
    剛才看了一個新聞,說10月5號-10月12號將會陸續公布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顧名思義是由諾貝爾設立的獎項。由他的遺產作為獎金,頒發給那些在科學,醫學,文學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或者有卓越才華的人才能被評上諾比爾獎。
  •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不公正一次獲獎評選,一位著名華裔科學家遭冷落
    每個獎項最多有三個獲獎者,許多歷史上最值得獲獎的候選人都沒有得到諾貝爾獎。圖:作為核裂變發展的基礎工作的科學家之一的莉澤·邁特納,從未因其貢獻而獲諾貝爾獎。納粹科學家奧託·哈恩(Otto Hahn)在1944年因發現核裂變而獲得諾貝爾獎,儘管事實上,這一重大發現是由猶太科學家莉斯·邁特納自己獨立完成,這也許是諾貝爾獎的第一次不公正評選。她不僅沒有獲諾貝爾獎,而且由於她的猶太血統,她被迫離開德國。然而,諾貝爾獎最不公正一次評選發生在最有價值貢獻背後的科學家被冷落。
  • 科學也有謬誤:諾貝爾獎的紕漏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不是愛因斯坦不夠格,而是諾貝爾獎委員會選錯了獎勵項目。費米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193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基於證明經中子轟擊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費米諾貝爾獎。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費米是否該得獎,而同樣在於選擇哪項成果作為授獎依據。費米是20世紀傑出的科學家,貢獻是多方面的。對此,費米本人也不滿意。
  • 作為科研第一大國,中國只獲得2個諾貝爾獎,根本原因到底在哪?
    關於中國人為與諾貝爾獎之間關係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者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 激蕩四十年 · 衝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 諾貝爾獎簡介
    1969年,諾貝爾獎新設了5個獎。1969年,諾貝爾新設了第6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上各獎的評選工作,是這樣分工的: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由瑞典文學院負責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由挪威議會選出的5人小組負責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諾貝爾還在遺囑中強調:「不分國籍、膚色以及宗教信仰,必須要把獎金授予那些最合格的獲獎者。」
  • 除了諾貝爾獎,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獎,有的獎金超高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每次頒給2-4年輕數學家。丘成桐是該獎項的第一位華人獲獎者。菲爾茲獎的評選極為嚴格,獲獎者的年齡不超過40歲。菲爾茲獎是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0加元的獎金。
  • 諾貝爾獎含金量降低?真實情況卻很殘酷
    眾所周知,自1901年諾貝爾獎誕生以來,這個諾貝爾獎一直代表著人類科學的最高榮譽 ,它的獲獎者,基本都是為人類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諾貝爾獎設立五個獎項,它們分別為物理,化學,醫學和生理學,文學,和平;在1968年,增設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又到諾貝爾獎得主上頭條的時候,給幼兒園小朋友科普一下諾貝爾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要開始揭曉啦!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別小看「搞笑諾貝爾獎」,要向好奇心致敬
    2017年頒獎儀式現場往屆的頒獎現場每年9月,世界上最嚴肅的科學獎——「諾貝爾獎」頒發前的一到兩周,「搞笑諾貝爾獎」都會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辦。到今年,已經是第26屆了。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主題是「不確定性」。獲獎的有:物理學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 日本讀者評選的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
    人民網東京12月22日電(趙松)日本讀賣新聞社日前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大村智、梶田隆章2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榮登榜首。 讀賣新聞社自1947年開始根據讀者投票評選每年的「日本十大新聞」和「海外十大新聞」,今年募集到日本國內外共10928份讀者投票。
  • 害怕吃虧
    去隔壁買粗鹽時,雜貨店老闆說:「多的部分,加給他錢不就好了!」(意思說這樣不就省事沒問題了!),我跟老闆解釋道:「因為本來只想買鹽,錢帶不夠,所以只能買50元的春卷!」  回家的路上,開始檢討起自己的心行──就是怕吃虧;若一開始便隨順拿老闆給我的那一分,因為買賣是老闆自願給的,不就省事了嗎?
  •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
    又到了諾貝爾獎揭曉的時間,這一次將直接頒發兩年諾獎獲得者。無疑是全世界都關注著的事。在過去幾年,莫言和屠呦呦作為我們國家的諾貝獎獲得者,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實力。《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
  • 張鋒,贏了官司卻輸了諾貝爾獎
    該工具的問世可謂是基因工程誕生以來生物醫學領域最激動人心的突破,近些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CRISPR/Cas9在醫學、農業、工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該技術背後有著一大批傑出科學家的辛勤付出。或許正是因此,該技術的專利之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