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全新用途—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全新用途
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和工業化學品

 

科技日報華盛頓5月30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德拉瓦大學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期刊《催化》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金屬鉍的一種全新特性,使其可作為催化劑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液體燃料和工業化學品。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發現有助於減少CO2排放,並提供一種可持續的燃料生產手段。

該研究由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教授喬爾·羅森塔爾帶領同事完成。他們將鉍的這種新特性稱為「催化可塑性」。團隊此前發現,鉍薄膜可以與某些液態鹽結合使用,作為將CO2轉化為氣態燃料一氧化碳的廉價催化劑。而在新研究中,他們發現,給浸入到含有咪唑鎓和脒離子的鹽溶液中的鉍薄膜通電,能夠「調整」化學反應,將CO2轉化為液體燃料汽油或工業化學品甲酸。

一般來說,不同的化學反應需要不同的催化劑,而鉍這種「催化可塑性」使其具有了催化多種類型化學反應的能力。羅森塔爾指出,從技術角度來看,新發現使得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動液體燃料的直接生產成為可能;而從學術角度來看,「催化可塑性」這一概念的提出,則有助於推動科研人員轉變思路,開發出可再生能源轉換、燃料生產和催化的新方法。他認為,後者更為重要。

鉍是一種呈銀白色至粉紅色的金屬,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具有比重大、熔點低等特點,目前廣泛應用於冶金、化工、電子、醫藥等領域。「催化可塑性」的發現有望擴大鉍的應用範圍,使其在環保領域也擁有廣闊應用前景。羅森塔爾稱,利用新技術,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產液體燃料,會減少對傳統石油資源的需求,進而減少CO2的排放。該研究小組已經為新技術申請了專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全新用途
    科技日報華盛頓5月30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德拉瓦大學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期刊《催化》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金屬鉍的一種全新特性,使其可作為催化劑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液體燃料和工業化學品。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發現有助於減少CO2排放,並提供一種可持續的燃料生產手段。
  •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新用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新用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18-06-01 07:28
  • 西安交大成功製備含鉍紫精衍生物—論文—科學網
    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極為廣泛的應用。 但是,也因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
  • 鈣鈦礦結構調變影響光生電荷分離和傳輸性質—新聞—科學網
    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由於其優異的光電性質(如光吸收係數高、激子結合能低、載流子遷移率高和擴散長度長等)而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已被應用於各光電領域。 研究人員選用Cs3Bi2Br9這一類典型的無機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發現Cs3Bi2Br9中BiBr6八面體結構畸變使得激發的電子—空穴對強局域在鉍(Bi)中心,由此產生了極大的激子結合能,阻礙了光生電荷的分離與傳輸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
  • 芳烴氟化,使命「鉍」達:《科學》首次報導鉍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
    早期人們實現了Pd、Ag、Cu等常見過渡金屬催化劑參與的催化過程,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此後又相繼將其拓展至其他廉價豐富的第一行過渡金屬(如Mn、Fe、Co、Ni等)催化劑。> 受此啟發,人們還發展了其他主族元素(p區元素)參與的催化過程,其可表現出與過渡金屬元素相似的氧化還原催化活性。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打開疾病「黑箱」的鑰匙 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作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細胞命運中的每個環節都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
  • 【催化】單質鉍修飾半導體磷酸鉍納米顆粒提高光催化降解活性機制
    ‍近年來,利用單質鉍負載提高半導體材料光催化活性的研究層出不窮。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根據最近對金屬-氮4(M–N4)分子結構的計算研究表明,同鐵和鎳的類似結構相比,CO結合能在Co–N4上「恰到好處早在上世紀80年代,CoPc就被發現可以催化CO2到CO的電還原。這有利於研究催化性能與結構關係,深入了解反應機理。但是分子電催化劑本身導電性較差、容易堆積,往往表現的催化性能不高。 「過去人們一般會通過滴塗或浸塗的方法將分子電催化劑負載到電極上。」,梁永曄說,「由於分子一般導電性差且容易聚集,導致測得的催化性能往往較差並且會影響分子本徵催化性能的表露。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居高不下,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顯著。 江凌告訴《中國科學報》,CO2的碳氧鍵非常強,難以活化並轉化為可持續利用能源;以往,為了研究活化CO2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往往採用「盲試」的方法,逐個驗證哪些元素或化合物能起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缺乏觀察和探測反應中間體表徵的工具。然而,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想要「看到」它們並不容易。
  • 鉍-有美麗彩虹結晶體的金屬
    鉍(Bismuth)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Bi,它的原子序數是83,是有銀白色光澤的金屬。鉍的化學性質與砷及銻類似。鉍是最反磁性(又稱抗磁性)的金屬,亦是除汞以外有最低熱導率的金屬。鉍還擁有最高的霍爾係數 ,它具有較高的電阻 。
  • 科學網—催化劑的「催化」之路
    隨著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可持續性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催化劑是「綠色化學」的一個重要源泉:阻止汙染發生的一項全行業的工作。 催化劑還被認為是解鎖比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更加惰性以及難以利用,但卻更加清潔的能源的關鍵。相關領域的創新步伐之大,讓一些專家甚至也難以追趕得上,密西根大學化學家、帶領美國能源部研究新催化劑表現標準的Melanie Sanford說。
  • 【小金屬峰會】有機鉍化合物行業發展歷程、現狀及發展前景__上海...
    SMM7月24日訊:今日,在SMM主辦的「2020年小金屬產業峰會」上,興平市躍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滿社帶來了主題為「有機鉍化合物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的演講,主要從有機鉍化合物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發展前景展開。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
  • 鉍為銀白色至粉紅色的金屬,質脆易粉碎,帶你了解化學
    鉍(Bismuth)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Bi,它的原子序數是83,是紅白色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游離金屬和礦物的形式存在。礦物有輝鉍礦、鉍華等。金屬鉍由礦物經煅燒後成三氧化二鉍,再與碳共熱還原而獲得,可用火法精煉和電解精煉製得高純鉍。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