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烴氟化,使命「鉍」達:《科學》首次報導鉍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

2020-11-23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芳香烴氟化可追溯至1927年發展的Balz-Schiemann反應。該反應以四氟硼酸重氮芳香烴鹽作為原料,在加熱的條件下可消除氮氣形成芳基碳正離子Ar+,隨後Ar+從BF4-攫取一個F-,最終得到氟代芳香烴產物。不過,Balz-Schiemann反應僅對富電子芳香烴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貧電子芳香烴作為底物時收率較低,並且合成過程中涉及強酸、加熱等較為苛刻的反應條件,官能團兼容性較差,僅可用於構建結構簡單的氟代芳香烴。另外,四氟硼酸重氮芳香烴鹽在合成及參與反應時還具有一定的爆炸風險。隨後人們對這種方法進行改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實現工業化生產以來,合成工藝日趨完善,目前已成為大規模獲取氟代芳香烴的重要方法。儘管如此,其底物的適用範圍仍舊存在很大的限制。

▲Balz-Schiemann反應

過渡金屬催化芳基C-F鍵的形成反應近年來也得到的迅猛的發展。早期人們實現了Pd、Ag、Cu等常見過渡金屬催化劑參與的催化過程,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此後又相繼將其拓展至其他廉價豐富的第一行過渡金屬(如Mn、Fe、Co、Ni等)催化劑。相比於傳統的芳香親核氟化、芳香親電氟化過程,這類反應可通過降低其活化能加速反應進行,反應條件更加溫和,不僅可用於合成多種不同簡單結構的氟代芳香烴分子,還能實現天然產物及複雜藥物分子的後期氟化修飾,底物的適用性得到明顯的改善。

最近,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u r Kohlenforschung)的Josep Cornella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雙陰離子型二苯基亞碸亞胺配體配位的Bi(III)催化劑,可通過過渡金屬催化的方式進行轉金屬化、氧化加成及還原消除等反應過程,首次實現了Bi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相關工作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無論哪種策略,其中均涉及過渡金屬中心氧化態的變化。從原子結構來看,過渡金屬原子的次外層存在電子未充滿的d軌道(或倒數第3層存在電子未充滿的f軌道),通常存在多種氧化態,因而可通過氧化加成/還原消除過程活化並構建特定的化學鍵,其間過渡金屬中心的氧化態在n和n+2之間靈活轉換。

▲過渡金屬催化的反應及主族元素參與的氧化加成過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受此啟發,人們還發展了其他主族元素(p區元素)參與的催化過程,其可表現出與過渡金屬元素相似的氧化還原催化活性。例如:P存在P(III)與P(V)兩種氧化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Alexander T. Radosevich教授團隊利用ONO鉗型配體鍵連的P(III)化合物實現了偶氮化合物的催化氫化,反應以H3NBH3作為氫來源,與P(III)化合物作用形成雙氫化P(V)物種,由此構成P(III)/P(V)催化循環。該催化體系還能用於硝基芳香烴的分子內還原胺化等過程。I(III)試劑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人們以mCPBA作為助氧化劑,通過I(III)/I(I)的催化循環過程完成了酚類化合物的氧化去芳構化。

▲P(III)/P(V)催化循環實現偶氮化合物的催化氫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上述P(III)催化偶氮化合物的氫化反應便涉及H2對P中心的氧化加成。迄今為止,人們已發現部分包含B(I)、Al(I)、Ga(I)、Si(II)、Ge(II)及Sn(II)等主族元素的化合物同樣可活化H2,具有類似的反應活性。此外,受阻Lewis酸鹼對(FLP)同時具有Lewis酸性的B原子中心與Lewis鹼性的P原子中心,也可用於活化H2、CO2等小分子,目前成為該類分子催化活化領域的研究熱點。與此相反,一些主族金屬(如Sn(IV)、Sb(III)、Bi(III))氫化物則可還原消除產生H2。如2010年,捷克帕爾杜比採大學(University of Pardubice)的Libor Dostál博士等人設計了NCN鉗型配體配位的二氯化銻(LSbCl2)與二氯化鉍(LBiCl2)配合物,這兩種配合物在K[iBu3BH]的還原作用下形成相應的LSbH2或LBiH2,雙氫化物種十分不穩定,迅速分解釋放出H2,並分別形成Sb(I)與Bi(I)物種。其中配體空間位阻的大小對配合物能否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位阻較小時N原子無法對金屬中心進行有效配位。儘管取得了以上進展,但利用主族元素的氧化還原特性實現C-C鍵偶聯、C-X鍵偶聯等其他更為複雜的反應的工作鮮有報導。

▲雙氫化Sb(III)、Bi(III)還原消除產生H2(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基於Alexander T. Radosevich教授與Libor Dostál博士前期的工作,2019年,Josep Cornella教授研究團隊發現,NCN鉗型配體配位的Bi(I)可在H3NBH3的作用下發生雙氫化,形成Bi(III)活性物種,進而用於偶氮化合物的氫化,Bi(I)配合物的催化劑負載量僅為1 mol%。

▲Bi(I)/Bi(III)催化循環實現偶氮化合物的催化氫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還發現,Bi催化體系同樣可用於C-H鍵活化、羰基化等其他反應,但絕大多數基於Bi活性物種的Lewis酸性而建立,很少涉及其氧化態的變化。為此,作者設想從芳基硼酸出發,尋找一種有效的Bi催化劑,可通過過渡金屬催化的方式完成芳香烴氟化,其間涉及芳基硼酸與Bi催化劑的轉金屬化、在氧化劑/氟化試劑的作用下發生氧化加成形成高氧化態Bi中間體及還原消除得到氟代芳香烴等過程。

▲Bi(III)/Bi(V)催化循環實現芳香烴氟化的設想(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根據以往的經驗,選擇合適的配體對催化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們首先設計了一種三齒螯合的雙陰離子型二苯基碸配位的Bi(III)配合物1,二苯基碸的兩個鄰位碳原子與Bi(III)金屬中心鍵連,碸基的其中一個氧原子又對Bi(III)具有弱配位作用。這樣的剛性骨架結構可有效控制催化過程中Bi(V)活性中間體的空間結構,提高其穩定性,確保催化循環順利完成。而鄰位的碸基具有一定的吸電子的特性,可增強Bi(V)金屬中心的親電性,促進轉金屬化與還原消除過程。

▲設計思路與概念驗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隨後他們將1與XeF2混合製得Bi(V)氟化物22具有對稱的二聚體結構,每個Bi(V)金屬中心均採取扭曲的八面體構型的配位方式,其中兩個F原子分別與兩個Bi(V)橋連,另外兩個F原子與Bi(V)末端鍵連,碸基的其中一個O原子對Bi(V)存在弱配位作用。該配合物加熱至110 ℃能以45%的中等收率得到氟苯。作者認為對碸基進行適當修飾可改變其電子特性,進一步提高Bi(V)的親電性,促進還原消除過程,當使用N-三氟甲基亞碸亞氨基修飾的配體參與反應時,能以94%的優秀收率得到目標產物。

有了以上基礎,他們進一步嘗試設計完整的催化循環過程。反應在化學計量四氟硼酸鉍鹽26或氯化鉍29存在的條件下,以KF作為活化劑,苯硼酸及多種苯硼酸酯均可順利發生轉金屬化形成苯基鉍活性中間體5。最終他們選擇26作為Bi催化劑,NaF作為活化劑,親電氟化試劑1-氟-2,6-二氯吡啶四氟硼酸鹽27作為氧化劑與氟來源,芳基硼酸頻哪醇酯可在90 ℃下順利轉化為相應的氟化產物。

▲完整催化循環的設計(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動力學分析探究了二氟化Bi(V)活性中間體發生還原消除的反應驅動力,推測體系中存在Bi(V)中間體14與相應陽離子物種14-cation的化學平衡,14-cation更容易發生還原消除。為了進一步證實這種陽離子中間體的存在,作者還進一步設計了核磁共振波譜與高分辨質譜分析實驗加以驗證。

▲機理探究實驗(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Josep Cornella教授的工作表明,主族金屬元素Bi也可通過氧化態靈活轉換的方式,以類似過渡金屬催化的途徑實現催化反應。儘管該方法的底物適用範圍相對受限,但對發展其他主族元素參與的催化反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Oriol Planas et al., (2020). Fluorination of arylboronic esters enabled by bismuth redox catalysi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z2258

[2] Daniel Janssen-Müller et al., (2020). Transition-Metal-Like Catalysis with a Main-Group Element: Bismuth-Catalyzed C-F Coupling of Aryl Boronic Esters.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914729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其中,芳烴的氟化和三氟甲基化反應在過去的幾年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然而,長期以來芳烴的二氟烷基化卻很少受到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引氟策略也十分少見。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第一例銅催化下芳基溴代物的二氟烷基化反應。
  • 科學網—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獲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ACS Catal.鈀催化下烯基芳烴的不對稱氫氟化
    化學加網V5套餐企業特別推廣導讀近期,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廖建課題組與中南民族大學雷新響課題組團隊以Selectfluor作為氟源和氧化劑、三正己基矽烷作為氫源、(R)-SOP配體為手性源以及三芳基膦作為次要配體實現了鈀催化下烯基芳烴的不對稱氫氟化(Scheme 1,iv),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大量高效、新穎的氟化方法和反應相繼被報導,但大多使用的是商品化的「明星」氟化試劑,通常價格昂貴,而對於大量存在的含氟工業原料小分子氟烷烴的高效轉化卻鮮有報導。這些小分子氟烷烴具有結構簡單、廉價易得的特點,但是由於缺乏靈活多樣的可轉化位點以及相對惰性的反應性,造成其除了單一工業用途之外,很少有其它高效轉化手段。
  • 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大量高效、新穎的氟化方法和反應相繼被報導,但大多使用的是商品化的「明星」氟化試劑,通常價格昂貴,而對於大量存在的含氟工業原料小分子氟烷烴的高效轉化卻鮮有報導。這些小分子氟烷烴具有結構簡單、廉價易得的特點,但是由於缺乏靈活多樣的可轉化位點以及相對惰性的反應性,造成其除了單一工業用途之外,很少有其它高效轉化手段。
  • 【有機】二級胺催化的芳基及乙烯基硼酸的甲醯化反應
    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展更加高效、原子經濟的催化甲醯化反應,反應通常需要使用貴金屬鈀、銠等作為催化劑,高溫、高壓條件以及劇毒的一氧化碳作為甲醯化來源。劇烈的反應條件使很多官能團不能兼容,因而為合成更具有應用價值的多種官能化的芳香醛和烯醛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發展溫和、能兼容多種官能團的甲醯化合成方法十分必要。硼酸化合物是一類應用廣泛的有機合成原料。
  • 芳基羧酸的脫羧硼酯化反應
    芳基與烯基羧酸酯在眾多交叉偶聯轉化中被作為碳負離子的等價物。然而,脫羧轉化為硼酸或硼酯的反應仍受制於芳基羧酸的種類和轉化類型。限制因素主要是過渡金屬(Cu,Ag,Pd)催化氧化還原脫羧需要較高的活化能。最近,氧化還原脫羧的新方法如通過光氧化還原催化或通過引入氧化還原的活化基團(如NHPI酯)等已逐漸應用於脂肪族羧酸的交叉偶聯反應中。
  • Pd催化C-H鍵氧化芳基化效果不好?試試這種醌
    此後不久,化學家陸續報導了鈀催化的芳烴與聯芳基的C-H鍵氧化偶聯反應,但是這些反應的催化效率和區域選擇性都較差。,能以83%的NMR收率得到芳基化產物3(圖2A),比最初的報導的產率(65%)有所提高。
  • Science Nature大爆發,催化領域迎來哪些新突破?
    特別是當利用這種策略同時與過渡金屬配合協同催化,能夠在過渡金屬催化官能團化反應的同時,構建手性中心,實現在一步反應中同時進行官能團化和手性控制。英國劍橋大學的Robert J. Phipps等報導了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磺酸基聯吡啶陰離子配體和手性陽離子手性配體),並將其與銥金屬催化劑協同作用,實現芳基硼基化反應的同時構建手性苯甲基和手性芳基磷酸中心。
  • Togni教授的好物推薦:有了它,室溫下利用KF即可實現雜原子氟化
    2018年,他們又發明了一種溫和高效的氟化方法。該反應使用三氯異氰尿酸(TCICA)作為氧化劑和氯化試劑,廉價的KF作為氟化試劑,藉助催化量的三氟乙酸(TFA),室溫下便可完成二芳基二硫屬(S、Se、Te)醚、芳基碘化物的多氟化。
  • CCS Chemistry | 硝基甲烷——親電氟化試劑活化的秘密
    北京大學藥學院焦寧/宋頌團隊報導了硝基甲烷促進的親電氟化反應,高效實現了烯烴的分子間氟胺化、氟疊氮化、氟醚化等多種氟官能團化反應和芳香化合物的氟化反應。硝基甲烷作為高效的路易斯鹼活化親電氟化試劑,並能穩定碳正離子中間體,是氟化反應成功轉化的關鍵。
  • 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酮芳基化反應
    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酮芳基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7:11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施世亮研究團隊在鎳/氮雜環卡賓催化的高效高選擇性有機硼酸酯
  • NaClO₂氧化芳基硼酸(酯)為酚化合物
    芳基硼酸常在鹼性H₂O₂條件下氧化為苯酚,文獻中也有使用NH₂OH/NaOH、Oxone®氧化芳基硼酸的報導。
  • 氟化丙烯酸酯聚氨酯紫外光固化塗料製備方法
    公開(公告)日:2012.12.12公開號:CN102816515A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大學 發明人:邱鳳仙;王瑩瑩;汪青;楊冬亞;徐吉成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性二氧化矽-氟化丙烯酸酯聚氨酯紫外光固化塗料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 科學網—首次應用含氟工業原料一氯二氟甲烷合成二氟甲基芳香化合物
  • :利用二亞芳基丙酮和有機硼酸在...
    通過改變芳基硼酸,可以得到一系列溴化螺雙色滿;含不同取代基的二(2-羥基亞芳基)丙酮也是合適的底物。芳基硼酸具有廣泛的適用範圍,例如含給電子、吸電子和滷素取代基的芳基硼酸以及雜芳基硼酸。此外,螺縮酮4a的結構和絕對構型通過單晶X-射線衍射確證。(圖片來源:ACS Catal.)
  •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全新用途
    科技日報華盛頓5月30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德拉瓦大學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期刊《催化》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金屬鉍的一種全新特性,使其可作為催化劑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液體燃料和工業化學品。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發現有助於減少CO2排放,並提供一種可持續的燃料生產手段。
  • 【有機】手性磷酸雙功能催化:基於α-烯基取代烯丙基硼酸酯的不對稱烯丙基化
    隨著現代手性Lewis酸和Brønsted酸的發展,目前可以通過使用催化量的手性Lewis酸或者Brønsted酸來實現非手性烯丙基硼酸酯和醛類化合物的不對稱烯丙基加成反應。合成手性高烯丙醇化合物的另一種策略是使用α-位有取代基的光學純烯丙基硼酸酯(1)和醛進行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圖1)。
  • 鈀催化氧化烯丙基C-H鍵的三氟甲氧基化
    這些反應區別在於OCF3陰離子易分解和三氟甲氧基試劑種類有限導致極難進行催化三氟甲氧基化反應。最近,作者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在-20℃溫度下,通過Pd(II / IV)循環,催化氧化烯烴的三氟甲氧基化(Scheme 1a)。然而,與在溫和條件下發生的烯烴的雙官能化反應不同,大多數C-H鍵官能化反應條件比較苛刻,這明顯阻礙了性質不穩定的OCF3試劑用於新的催化體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