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療法教父Carl June曾用萬字長文書寫了他對癌症免疫療法的期許,他相信所有的癌症都能被CAR-T療法治癒。2017,諾華CAR-T藥物Kymriah獲批,翻開了細胞免疫治療發展史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就在這一年,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家專注於實體瘤CAR-T藥物研發的科技型企業——卡提醫學悄然成立,這家公司與細胞療法教父Carl June實驗室有著不解之緣。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Carl June團隊走出的創業者
王恩秀博士是卡提醫學的創始人,2011年之前,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系擔任研究員。據介紹,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細胞有絲分裂「激酶擴散理論」的學者。
為了解析細胞內激酶活化和信號傳導現象,王恩秀博士利用賓夕法尼亞大學最高配置的共聚焦顯微鏡結合FRET生物傳感器技術,對活細胞內激酶動態變化進行了觀察。在這期間,他拍攝了讓Michael Milone等人甚為驚嘆的細胞有絲分裂-激酶磷酸化的全程動態。這裡需要介紹一下,Michael Milone是Carl June教授的實驗室負責人,也是諾華CAR-T療法Kymria的主要發明人之一。
細胞信號傳導往往藉助激酶磷酸化,王恩秀博士第一次實現了基於「FRET Biosensor」對這一現象的觀察。圖片是王恩秀博士發表的封面文章,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對其進行了專訪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當時,基於Carl June教授的領導,賓夕法尼亞大學CAR-T團隊已經獲得現在市面上大家熟知的Kymriah雛形藥物,並且在三例CLL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但二代CAR細胞的結構設計還較為粗獷,激活機制尚不清楚。為了奠定CAR設計基礎, Milone教授一直在迫切的尋求能夠進一步對信號機理進行研究的新手段。當有一天在大會上聽到王恩秀博士的演講, Milone眼睛一下子亮了。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這個咖啡館是Millone教授和王恩秀博士第一次見面交流的地方。Milone教授跟王恩秀博士聊起來了他那篇關於CAR-T的研究論文,「我們結果沒有你的圖那麼漂亮,但是能夠治病救人」,Milone教授這句話一下子打動了王恩秀博士,讓他決定加入CAR-T研究團隊。
多年後二人重聚在這個咖啡館,回想2011年以來這個行業天翻地覆的發展變化,仍然感慨萬千。
剛進入Carl June實驗室時,王恩秀博士負責的是已經確認臨床效果的CAR-T活化機理研究。可是很快,王恩秀博士的研究能力就超出了Milone教授的期待,他開始頻頻拿出讓團隊驚嘆的新見解,設計實驗、取得數據。
慢慢的,Milone教授開始越來越倚重這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他把很多研究生和博士後項目的指導工作都交到了他手上。一年後,王恩秀博士已經成為實體瘤CAR設計評估項目的帶頭人,帶領整個實體瘤攻關小組。後來,賓大-諾華CAR-T合作聯盟成立,王恩秀博士受邀坐在了聯盟領導小組的會議桌上,而那個桌上雙方人員加起來也不過個位數。
不久之後,王恩秀博士又發現了二代CAR技術不能在實體瘤腫瘤微環境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原因,並找到了解決方案。據說,這個實驗結果震驚了當時已經達到500人規模的CAR-T研究團隊,王恩秀博士與Carl June教授, 及Michael Milone教授聯名發表了論文並申請了專利,這些專利後來被諾華收購。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時間來到2014年,多項CAR-T研究逐漸突破高校、醫院的界限,在產業界嶄露頭角,如以NIH的技術為依託成立的KITE、以MSKCC和St. Jude技術為依託成立的JUNO。王恩秀博士開始意識到技術和產業的結合對於推動醫學進步和臨床獲益的重大意義。
「有次回國探親,隔壁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嬸子拉著我聊天,說我看著你長大的,可是你做的那些東西我看不到啊。」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本就思鄉心切的他。學好本事,回報祖國,這是王恩秀博士那一代留學生心裡共同的理想。在深思熟慮之後,他向Milone教授提了辭呈,決定回國。彼時,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日新月異。
潛龍勿用 孕育發展
回國初,王恩秀博士經歷了家人的不理解、投資人的懷疑、合作夥伴的分歧,最終在南京這片他曾經求學的地方落下了腳,紮下了根,成立了卡提醫學。這兩年,他們很少對外宣傳,王恩秀博士也很少對外宣傳自己,他一直說有效果才是實硬道理。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2017年,諾華和凱特接連兩個CAR-T藥物上市, CAR-T成為最火的項目。這一年也是中國的生物醫藥市場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年,在這個行情下,王恩秀博士反而提醒自己,要冷靜,要走實。在公司,他堅持每周有文獻會,一直在一線跟研發人員進行技術討論,參與臨床病例討論,並及時調整研發思路。
目前卡提已經在原來王恩秀博士研究基礎上,又有了新一代迭代產品,並已經開展臨床研究。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蟄伏兩年,如今王恩秀博士已經可以笑稱他們現在「"彈無虛發」。他說醫學的積累絕非一拍腦門就能想出來的,當時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室也是做過各種方向的嘗試。探索-失敗-總結-改進,他把賓大團隊的務實和嚴謹帶回了國內。
「研發中我們曾經探索過一個大膽的創新設計,發現技術不能實現,反覆六次都沒法解決,那就放棄掉,坦誠接受,無論如何也不能糊弄自己。」他告訴動脈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為見過世界真實的樣子,絕不會在黑暗裡打轉。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截至今年3月,全球範圍內共有1011款已獲批或正在研發之中的細胞免疫療法,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58個;其中CAR-T療法超過五成,共有568款,相較截至2018年3月增加164個,反映出業界對於CAR-T療法的巨大熱情。
但王恩秀博士卻認為免疫治療的大門才剛剛打開,這個行業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運營。任何醫學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經過兩年發展,卡提醫學已經具備2300平米的辦公場地,其中1600平米為研發場地及GMP車間。目前已有研發管線十餘條,五家臨床合作醫院,並開展多項臨床研究。其中第一個細胞產品已經進入IND申報前準備工作。
圖片來自卡提醫學
此前,卡提醫學已獲得了元生創投投資的A輪融資,目前公司已經啟動了A+輪融資,計劃融資額度8000萬人民幣,用於進一步進行團隊建設和兩項IND申報。
對該公司感興趣的朋友請聯繫融資助手小云:DongMai_Investent
長按識別,添加小雲
文 | 周夢亞
微信 | rencontre_my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