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HIV研究重大進展!揭示烏白眉猴遭受SIV感染卻不產生AIDS之謎

2021-01-17 生物谷

2018年1月9日/

生物谷

BIOON/---和平共處,而不是戰爭:這就是在西非發現的一種被稱作烏白眉猴(sooty mangabey)的猴類物種處理猿猴免疫缺損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與HIV存在著密切的同緣關係)感染並避免產生類似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俗稱愛滋病)的疾病的方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月4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ooty mangabey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insight into AIDS resistance in a natural SIV host」。

烏白眉猴(Sooty mangabey),圖片來自Yerkes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 Emory University。


為了了解烏白眉猴如何實現這一重要的健康壯舉,在美國埃默裡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學與

免疫學

主任Guido Silvestri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對烏白眉猴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通過與人類和其他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他們發現了可能對人類HIV感染者有用的線索。通過研究SIV和它的天然宿主如何在不產生AIDS的情形下共存可能改善對HIV感染者的長期治療,降低HIV的母嬰傳播,並且指導HIV疫苗開發。

Silvestri說,這是首次用於鑑定和驗證可能調節著一種重要的疾病過程的基因的物種間基因組分析。

Silvestri說,「我們利用了數千年來發生的進化過程,揭示了感染上SIV但不產生AIDS是有可能發生的。」

論文第一作者是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David Palesch博士和Steve Bosinger博士。

美國貝勒醫學院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的Jeffrey Rogers博士及其

遺傳

學團隊進行了烏白眉猴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其他的論文共同作者包括Greg Tharp(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Robert Norgren(內布拉斯加大學),Beatrice Hahn(賓夕法尼亞大學)、Daniel Sauter(烏爾姆大學)和Frank Kirchhoff(烏爾姆大學)。

烏白眉猴和其他的猴子,如黑臉山魈(drill)和非洲綠猴,都是SIV的天然宿主。當被這種病毒感染時,它們維持健康的免疫細胞水平,不會進展到AIDS。這種保護與恆河猴等非天然宿主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因為後者遭受SIV感染後產生類似AIDS的疾病,使其成為理解人類HIV感染的動物模型。

遺傳

分析表明人類的HIV感染是通過非人靈長類動物(包括黑猩猩和烏白眉猴)之間的多次跨物種傳播SIV而產生的。

Palesch說,「我們發現烏白眉猴基因組編碼的免疫系統蛋白存在著兩個很大的差異,我們希望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何烏白眉猴儘管遭受SIV感染而不會產生AIDS。」

重大區別之一是免疫細胞上的粘附分子。這種被稱作ICAM2的粘附分子在烏白眉猴中是沒有功能的。 ICAM2基因的缺失似乎僅在烏白眉猴中發生,而在SIV的其他天然宿主或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狒狒和獼猴)中則沒有發生。

此外,烏白眉猴的TLR4(toll樣受體4)蛋白發生改變,這會損害它的功能。TLR4是先天性免疫感應的一部分,並且會被

細菌

膜成分激活。

Silvestri說,「這一發現很有趣,這是因為腸道屏障受損和

細菌

釋放會導致長期的免疫激活,而這與HIV感染者和感染了SIV的非天然宿主中的AIDS進展存在關聯。」

在烏白眉猴中,活性較低的TLR4形式可能會減少由SIV感染引起的免疫激活。這種TLR4改變存在於烏白眉猴和其他的天然宿主(如長尾黑顎猴、黑臉山魈和疣猴)的基因組中,但不存在於非天然宿主(如獼猴)中,這提示著某種進化優勢。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追蹤這些發現,展示了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免疫細胞的行為。下一步就是探究烏白眉猴和與它的親緣關係密切的物種之間存在的微妙的基因組差異。

在Silvestri博士之前領導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團隊比較了烏白眉猴和其他天然宿主的免疫系統與包括病毒性非進展者(viremic non-progressor)---一組獨特的以相似的方式避免HIV相關疾病的患者---在內的人類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進行了比較。當前的這項研究對此加以擴展:首次比較了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並鑑定出可能賦予AIDS抵抗性的通路。隨著這種方法取得成功,Silvestri團隊正在規劃未來的測序項目以便研究更多的天然宿主物種。

Silvestri團隊還計劃對他們鑑定出的基因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人員寫道,「在SIV感染期間在體內操縱ICAM2和TLR4的未來研究對於揭示這兩個基因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直接影響SIV感染在這種宿主物種中的非致病性是不可或缺的。」

Bosinger說,「這是AIDS研究的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有了一名唯一被治癒的柏林AIDS患者,我們已看到治癒HIV感染是有可能的。多年來,烏白眉猴和其他的天然宿主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治療AIDS的路線圖,但是我們每次僅能夠研究這種路線圖的一小部分。如今,通過研究這種物種的完整基因組,我們的團隊相信我們可以加速取得在抵抗HIV和AIDS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發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David Palesch, Steven E. Bosinger, Gregory K. Tharp et al. Sooty mangabey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insight into AIDS resistance in a natural SIV host. Nature, 04 January 2018, 553:77–81, doi:10.1038/nature25140

相關焦點

  • 2018年1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一旦產生這種完整的DNA片段,就可很容易地利用標準的實驗室技術加以檢測。這一切都能夠不需要採集血液樣本,也不需要利用太多的技術來處理採集的樣本。4.Nature:HIV研究重大進展!揭示烏白眉猴遭受SIV感染卻不產生AIDS之謎doi:10.1038/nature25140和平共處,而不是戰爭:這就是在西非發現的一種被稱作烏白眉猴(sooty mangabey)的猴類物種處理猿猴免疫缺損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與HIV存在著密切的同緣關係)感染並避免產生類似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項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題為「CRISPR based editing of SIV proviral DNA in ART treated non-human primates」。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免疫系統檢測和應對HIV感染新機制
    背景當HIV進入體內時,它會感染免疫系統用來抵抗它的免疫細胞,即CD4 輔助性T細胞(CD4 T細胞)。一旦這些T細胞遭受感染,它們就無法保護身體免受其他疾病或感染。因此,由HIV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在愛滋病全面爆發的情況下,患者幾乎沒有T細胞,並且會死於不影響具有健康免疫系統的人的任何感染或疾病。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項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題為「CRISPR based editing of SIV proviral DNA in ART treated non-human primates」。
  • 《柳葉刀》: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下HIV病毒感染零風險
    科學家們也在過去的研究中觀察到,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越低,就越不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但研究人員們指出,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於異性戀伴侶,對於同性戀伴侶的數據還相當不足。為此,研究人員們在14個歐洲國家招募了972對男同性戀伴侶,其中一方的HIV感染為陽性,並接受ART的治療以控制病情。另一方則為HIV感染陰性。隨後,研究人員們對他們進行了長期隨訪,中位隨訪時長為2年。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
    因此,移植後,蒂莫西·布朗感染被消除了。」2019年,另一名癌症患者亞當·卡斯蒂列霍(Adam Castillejo)最初被確定為「倫敦患者」 —通過給予相同突變的幹細胞移植清除了他的HIV 。Golos說:「這非常令人興奮,並且已經進行了一些後續研究。但是,這很複雜。」CCR5突變的希望仍然存在,但有待進一步研究。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單個鳥苷酸決定著HIV RNA基因組的命運
    2020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也稱為愛滋病病毒)感染了100多萬美國人和全球4000萬人。一項針對HIV病毒結構的新研究揭示出一個有前景的新藥物靶標可用於靶向HIV感染。它發現HIV感染的細胞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讀取這種病毒的遺傳密碼。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HIV治療的新方法
    因此,移植後,蒂莫西·布朗感染被消除了。」2019年,另一名癌症患者亞當·卡斯蒂列霍(Adam Castillejo)最初被確定為「倫敦患者」 —通過給予相同突變的幹細胞移植清除了他的HIV 。Golos說:「這非常令人興奮,並且已經進行了一些後續研究。但是,這很複雜。」CCR5突變的希望仍然存在,但有待進一步研究。
  • 三篇Nature研究揭示DNA修復過程參與癌症產生
    2016年4月17日/生物谷BIOON/--兩個不同研究團隊研究了DNA修復在產生容易發生突變(mutation-prone)的序列---這些序列發生突變會誘導癌症產生---中的作用。 在第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團隊以12多種癌症類型的大約1200種全基因組序列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增強子、啟動子異染色質序列而和基因編碼序列中的突變密度。 在第二項研究中,西班牙研究團隊研究了癌症基因組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項目中的大約36種皮膚癌樣品。
  • 年終盤點:2018年HIV重磅級研究解讀
    在2018年,科學家們在HIV的風險因素、致病機制、檢測和治療等方面取得重大的進展,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領域在這一年裡取得的重大發現。2018年12月,Benni Vargas等人利用含有潛伏性HIV-1的人細胞系,鑑定出12種激酶抑制劑阻斷潛伏性HIV-1重新激活[6]。
  • 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的藏身之處
    2019年12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HIV在體內潛藏的地方。在動物模型中,他們指出這種病毒可能潛藏在脾臟和腸道的淋巴結中。他們認為這些淋巴結是HIV在治療停止後準備重新反彈的堡壘。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該研究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表明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 Nature:重大進展!新研究揭示piRNA產生機制
    2020年2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微小基因組防禦者---由稱為piRNA的短鏈RNA組成---的更多細節,這些微小基因組防禦者通過保護可產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細胞的基因組來確保生育能力。
  • 中國學者研究發現:中國HIV感染者面臨潛在威脅——藥物相互作用及不恰當的藥物處方
    最近,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雜誌刊登了首個有關中國HIV感染者潛在DDI的研究結果[2],為國內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該研究由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馬萍主任、北京佑安醫院的黃曉婕主任領銜開展。
  • 腸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與炎症相關的細胞因子促進腸道幹細胞開始分化---產生在腸道內壁中發現的不同細胞類型,這可能有助於腸道組織對損傷或感染作出反應。相比之下,腸道幹細胞對起調節作用的細胞因子作出反應,在感染清除後通過自我更新協助降低免疫反應。這可能有助於腸道在修復後補充和維持它的腸道幹細胞庫。
  • 他給全世界帶來希望,告訴HIV感染可能被治癒
    有人說在發病早期的及時治療,促進了特異性針對HIV的輔助性T細胞的產生,這讓患者在停藥後,還能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壓制病毒;有人說患者的緊急住院讓身體裡的病毒水平出現短暫上升,就像疫苗一樣刺激了免疫系統;還有人說這只是一起幸運的意外,不應被HIV感染者效仿。「當你是HIV陽性,這種病毒會一直存在在你體內。」這位柏林患者說道。
  • ...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指出α4β7抗體並不能維持控制SIV/HIV感染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3690萬人感染上HIV,其中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目前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有效對抗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為阻止病毒大量複製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終身服用ART。
  •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原標題:   人類擁有多種膚色,如非洲的阿高人(左)和蘇爾馬人(右)。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形成多種膚色的基因。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使用黑磷作為模型系統,插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產生單分子磷分子超晶格,其中層間距離是黑磷中的兩倍以上,有效地分離了磷雜環單分子層。Jarillo-Herrero教授(通訊作者)和曹原(第一作者)等人報導了當兩個石墨烯片材扭曲接近理論預測的「魔角」時,由於強的層間耦合,產生的電荷中性附近的能帶結構變得平坦。這些扁平帶在半填充時表現出絕緣狀態,產生的新電子態是Mott絕緣體態,來源於電子之間的強排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