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相互作用(DDI)是HIV感染者的重大治療威脅,它與療效降低、副作用和依從性不佳有關[1]。
然而,由於我國的醫療監測相對薄弱,DDI病例很可能會被忽視,我們對抗反轉錄病毒(ARV)藥物所涉及的DDI了解得還不多。
最近,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雜誌刊登了首個有關中國HIV感染者潛在DDI的研究結果[2],為國內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
該研究由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馬萍主任、北京佑安醫院的黃曉婕主任領銜開展。她們發現,0.43%的DDI涉及會導致嚴重不良事件或藥效下降的禁忌藥物組合,12.89%的DDI可能需要劑量調整、密切監測或調整給藥時間,以最大程度降低不良臨床結局。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增強的蛋白酶抑制劑(PIs)、增強的整合酶抑制劑(INSTIs)、以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s)為基礎的ARV方案與DDI風險升高有關,調整後OR值(aOR)分別為27.03、13.69、8.09,p值均<0.0001。
這項研究表明,中國的HIV感染者仍然面臨著潛在的DDI及不恰當的藥物處方等威脅。需要加深對DDI模式的認識,推進DDI的篩查,以幫助HIV感染者避免藥物相關不良結果。
與普通人群相比,HIV感染者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更為普遍。機會感染、非愛滋病惡性腫瘤、心血管事件、腎和肝病、神經認知疾病等合併症的存在,讓HIV感染者不得不採取聯合用藥[3]。
而許多ARV藥物,特別是利託那韋或考比司他增強的PIs以及NNRTIs,可經細胞色素酶P450途徑、藥物轉運蛋白等,與許多常規藥物產生相互作用[4,5]。
國外的一些研究顯示,ARV藥物相關DDI流行率在18%-54%之間。其中,0.2%至5.6%的DDI涉及禁忌藥物組合[1,6-8]。
然而,在中國大陸範圍內,對ARV藥物所涉及的DDI了解並不多。近些年來,國內引進了不少ARV新藥,診療指南也隨之做出更新。因此,摸清中國大陸的DDI流行率準確數據就變得更為重要。
在這項大規模多中心的橫斷面調查中,研究者從中國東中南部20個省份的醫院中招募了600名HIV感染者,相關省份信息見下圖。
圖1:研究人群地理分布
本研究中,在調查一個月內啟動抗反轉錄病毒治療(ART)的HIV感染者,被視為初治HIV感染者;同時採用≥5種非HIV治療藥物的,被定義為多重用藥。
免費ARV藥物包括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RTIs,如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齊多夫定、阿巴卡韋/拉米夫定),NNRTIs(如依非韋倫、奈韋拉平)、PIs(如洛匹那韋/利託那韋)。
研究者採用利物浦HIV藥物相互作用資料庫(www.hiv-druginteractions.org),評估了每個受試者的最新處方潛在的DDI,並利用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評估了DDI相關危險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使用了類似交通信號燈的方式來描述DDI。
綠燈(green-flags)表示沒有觀察到預期的DDI。黃燈(yellow-flags)表示可能存在弱的DDI但不需要額外監測或劑量調整。
橙燈(orange-flags)表示存在DDI且可能需要劑量調整、密切監測或調整給藥時間以最大程度降低不良臨床結局。紅燈(red-flags)表示禁忌藥物組合,會導致嚴重不良事件或藥效下降。
本研究中,後兩類DDI即橙燈和紅燈類別的DDI被定義為具有臨床意義的DDI。
首先,我們來看看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徵和治療情況。
入組的HIV感染者平均年齡為41.2±13.9歲,其中81.7%為男性。247人(41.2%)為初治HIV感染者,379人(63.2%)接受了免費ARV藥物治療。
在各類ART方案中,採用最多的方案依次為2種NRTIs+NNRTIs方案、2種NRTIs+非增強的INSTIs、2種NRTIs+ PIs,詳細數據見下表。
表1:ART方案詳情
常見的合併症有血脂異常、失眠、高血壓、胃食管返流和冠心病。常見的機會感染有真菌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結核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和鳥分枝桿菌複合體感染。
在聯合用藥方面,有511名HIV感染者除服用ARV藥物外,還至少使用1種非HIV治療藥物,佔比高達85.2%。但多重用藥者僅有28人,佔比4.7%。
接下來,我們來重點介紹DDI的研究結果。
總體來看,調查中共確定了2,566次DDI。其中,11次(0.43%)是禁忌DDI(紅燈),331次(12.89%)需要劑量或給藥時間調整(橙燈)。黃燈和綠燈類別的DDI分別為141次和2083次,佔比分別為5.5%和81.18%。
圖2:HIV感染者潛在的DDI分類及比例
按照ARV藥物分類,NNRTIs、增強的PIs、增強的INSTIs相關的紅燈類別的DDI分別佔0.19%、0.19%、0.04%,NRTIs和非增強的INSTIs均未觀察到此類DDI。橙燈類別的DDI最常發生在NNRTIs、NRTIs和增強的PIs中,分別佔6.90%、3.39%和1.87%,非增強的INSTIs和增強的INSTIs分別僅佔0.47%和0.27%。
表2:ARV藥物相關DDI
而從非HIV治療藥物分析看,最常發生紅燈類別的DDI的藥物為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和心血管系統藥物。最常發生橙燈類別的DDI的藥物依次為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神經系統藥物、消化道及代謝藥物。
此外,研究者還根據解剖學治療學及化學分類系統(ATC)對聯合用藥的HIV感染者出現的4類DDI進行了分析。
發現DDI最容易發生在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神經系統藥物、消化道及代謝藥物,相關數據可見下圖。
圖3:根據ATC分類的非HIV治療藥物類別及各類別藥物相關DDI
最後,我們來看DDI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結果。
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多種因素與臨床顯著DDI(紅色和橙色)風險升高有關。一是ARV藥物,如增強的PIs、增強的INSTIs、以NNRTIs為基礎的ARV方案。二是非ARV藥物,如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神經系統藥物。三是機會感染,如真菌感染和HSV感染。
而性別、年齡、住院狀態、免費ARV藥物和多重用藥與DDI無關。有意思的是,高血壓竟然與DDI風險降低有關。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HIV感染者仍然面臨著潛在的DDI威脅,需要對DDI高度重視。
那麼,這項研究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展的?研究結果又給HIV的治療提供了哪些借鑑?為此,我們專門邀請了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馬萍主任來為大家做詳細點評。
馬萍 主任
主任醫師
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二科主任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擔任天津市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會長,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愛滋病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分會愛滋病學組委員,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治療與關懷委員會常委,天津市感染病學會委員,天津醫師協會皮膚病分會常委,AIDS雜誌中文版編委。承擔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及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發表在CID、Vaccine、Fronters in Pharmacology、Front Neurol、Talanta、AIDS Reviews、Virus Research等雜誌上。
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2540萬HIV感染者在進行抗病毒治療[9],在HIV治療中,DDI是目前需要重視的問題,也是HIV專業人員和感染者所面臨的挑戰。然而,在日常診療工作中,臨床醫生對DDI的了解可能並不全面,對一些可以幫助管理ARV相關DDI的工具也不熟悉。
在上述背景下,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愛滋病診療團隊經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尚無此類研究,故在多方協助下主導了該項研究工作,這是首次針對中國HIV感染者開展的潛在DDI研究,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該項研究旨在幫助臨床醫生科學認識DDI,正確處理DDI,以提高處方安全性。
研究人群中,85.2%的HIV感染者除服用ARV藥物外還接受至少一種其他藥物治療,共發現了2,566次DDI,其中0.43%的DDI為藥物禁忌組合。這一數據需要引起警惕。
我們採用了類似交通信號燈的系統將DDI分為四類,並把紅燈和橙燈類別的DDI視為具有臨床意義的DDI。
分析顯示,增強的PIs、增強的INSTIs、以NNRTIs為基礎的ARV方案均為DDI風險升高的獨立關聯因素。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10-11]。
需要指出的是,增強的PIs比增強的INSTIs更容易發生DDI,二者調整後比值比(aOR)分別為27.03和13.69。在之前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果。例如,法國一項涉及9000多名HIV感染者的回顧性研究發現,相比於NNRTIs及INSTIs,增強的PIs每100人年DDI的發生率要更高,且增強的PIs增加了DDI風險(aOR=4.12,p<0.0001 )[12]。
因此,這個研究從理論層面提示我們在採用含PIs的ART方案時要更加關注DDI。目前國內的增強的PIs主要是洛匹那韋/利託那韋(LPV/r),其在國內廣泛應用已經超過10餘年,國內的醫生們在臨床實踐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來應對DDI。這給相比於 LPV/r的DDI發生率更低的增強的整合酶類藥物,提供了很多的經驗借鑑。
而在非HIV治療藥物方面,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神經系統藥物最容易發生DDI。提示我們在管理伴有合併症的HIV感染者時,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藥物治療史,開具處方時應考慮潛在的DDI,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開展多學科合作諮詢,實現用藥安全。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研究中沒有納入未感染的人群作為對照組,所以臨床相關性和患者結局並不清楚;由於臨床記錄中很可能沒有記錄非處方藥,但實際上很多HIV感染者可能服用了非處方藥,並且與ARV藥物產生了DDI,以致DDI的負擔被低估了。
因此,未來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給HIV治療領域的醫生同仁們提供識別和管理DDI的實用方法,提高處方安全性,有助於實現第四個「90%」。
參考文獻:
[1]Siefried K J, Mao L, Cysique L A, et al. Concomitant medication polypharmacy, interactions and imperfect adherence are common in Australian adults on suppress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AIDS (London, England), 2018, 32(1): 35.[2]Xia H, Gao L, Gong X, et al. The Challenge of Potential Drug–Drug Interaction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elected Provinces in China[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0, 11.[3]Althoff K N, Gebo K A, Moore R D, et al. Contributions of traditional and HIV-related risk factors on non-AIDS-defining canc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end-stage liver and renal diseases in adults with HIV in the USA and Canada: a collaboration of cohort studies[J]. The lancet HIV, 2019, 6(2): e93-e104.[4]Foy M, Sperati C J, Lucas G M, et al. Drug interactions and antiretroviral drug monitoring[J]. Current Hiv/aids Reports, 2014, 11(3): 212-222.[5]Seden K, Boffito M, Khoo S. Drug interactions and the role of pharmacokinetic trials in guiding choices in first-line HIV therapy in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 2017, 12(4): 377-382.[6]Seden K, Merry C, Hewson R, et al. Prevalence and type of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volving ART in patients attending a specialist HIV outpatient clinic in Kampala, Uganda[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15, 70(12): 3317-3322.[7]Ranzani A, Oreni L, Agrò M, et al. Burden of exposure to pot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ntiretroviral and non-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s in a population of HIV-positive patients aged 50 years or older[J]. JAID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2018, 78(2): 193-201.[8]Schlaeppi C, Vanobberghen F, Sikalengo G, et al.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drug–drug interactions with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in 2069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rural Tanzan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HIV medicine, 2020, 21(1): 53-63.[9] https://www.unaids.org/en/resources/fact-sheet[10]Marzolini C, Elzi L, Gibbons S, et al. Prevalence of comedications and effect of potential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the Swiss HIV Cohort Study[J]. Antiviral therapy, 2010, 15(3): 413.[11]Lopes S, O'Day K, Meyer K, et al. Comedication prescription patterns and potential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s with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people living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fection in Germany[J].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2020, 29(3): 270-278.[12]Demessine L, Peyro-Saint-Paul L, Gardner E M, et al. Risk and cost associated with drug–drug interactions among aging HIV patients receiving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France[C]//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6(3): ofz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