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高光譜成像儀成果介紹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利用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開展了地球環境監測實驗。由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承擔高光譜成像儀的短波紅外和指向反射鏡兩部分設備)和長春光機所共同研製的高光譜成像儀在實驗中獲得大量寶貴的數據,這些數據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林業、農業、油氣、礦產、海洋、城市熱島、大氣環境探測、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研究。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搭載的高光譜成像儀是目前我國空間解析度和光譜綜合指標最高的空間光譜成像儀。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在地物分類、波段範圍等多方面已接近或達到相同水平。在已經完成的地球環境監測一系列實驗中,高光譜成像儀取得了以下成果:

1.森林防火方面

目前我國使用的其它衛星對較大面積的火場非常敏感,但對燃燒初期、面積較小(如6000平方米以下)的森林火災通常較難探測到,高光譜成像儀短波紅外探測設備為探究較小面積森林火情信息做了系列實驗。利用覆蓋北京市某區高光譜短波紅外數據,對同步試驗的火場在其波段的光譜反映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正在燃燒中的小火可在天宮一號高光譜短波紅外數據的中波範圍內(約2.1um)檢測出來;即短波紅外數據具有探測面積小於其空間解析度的火的能力。

註:F表示起火點  北京某區火場位置示意圖

2.油氣探測方面

此次實驗採用高光譜成像儀短波紅外數據,提取粘土礦物蝕變、二價鐵離子蝕變、烴類蝕變異常等烴類微滲漏信息,最終通過綜合分析確定潛在油氣藏區域。例如,利用青海祁連山地區的光譜數據,查明該地區有較大的油氣探測能力。

青海祁連山地區鐵離子富集指數三維效果圖

3.水文生態監測方面

利用獲取的喜馬拉雅山脈中國邊界地區高光譜成像儀短波紅外波段數據,製備了該地區雪粒徑圖。雪粒徑是引起積雪反照率變化的重要參數之一,雪粒徑的反演對於積雪反照率計算進而估算全球能量平衡有重要意義;雪粒徑又是許多積雪模型和氣候模型的重要輸入因子。

喜馬拉雅山脈中國邊界地區雪粒徑分類圖

4.地質勘查領域方面

高光譜遙感技術通過識別多種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礦物分布,為地質分析、資源勘查提供物質成分信息支撐。目前高光譜遙感使用的光譜段主要為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可識別OH-、SO42-、CO32-、Fe3+等礦物種類,甚至可半定量估算其含量以及某些礦物晶格中的類質同像替換。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天宮一號高光譜數據識別效果同Hyperion數據相當。

甘肅北山天宮一號高光譜數據礦物分布圖

以上列舉的是部分成果,該成像儀在林業荒漠化、城市土地利用監測、湖泊灘涂識別、海洋監測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獲取的高光譜數據進行南海珊瑚礁監測

北京通州區北部圖像和土地利用監測結果

高光譜成像儀是國際上首次採用相移速度補償技術實現航天高解析度短波紅外高光譜成像,設備在研製過程中提出多個創新點和多項新技術。短波紅外探測設備空間解析度為20米,共有73個波段,光譜解析度達到23nm,該設備具有波段多、波段寬度窄、光譜解析度高、數據量大、圖譜合一等特點。指向反射鏡設備在國內首次採用輕量化的SiC材料,並使用無應力支撐技術,設計的雙軸承組既能滿足高精度的要求,又可以航天長壽命的可靠性要求。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承擔此次任務的是第二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項目組開始承擔任務時的平均年齡約25歲,歷經6年時間完成此項任務。這是一隻年輕的隊伍,雖然經驗不足,但年輕人所特有的拼搏精神和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鬥志又是這個項目組的寶貴財富。在任務研製的各個階段,課題組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經歷了多個歸零,但大家從未放棄,堅持不懈的努力,始終謹記航天精神,把成功完成任務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參加研製的青年科研人員也在工作中得到提高,逐漸成長為項目組中的骨幹力量。

天宮一號高光譜成像儀截止7月26日已在軌運行近7000小時,獲得大量有價值遙感數據,經初步處理後,已分別向國土資源部航遙中心、國家海洋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及中科院遙感所、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用戶單位提供數據約2TB,為各類用戶開展地質調查、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查、水文生態監測以及環境汙染監測分析提供了支撐服務。今後,高光譜成像儀還將繼續著它的使命,為我國地球環境監測工作提供更多寶貴的數據。

註:文中涉及的圖片和數據分析成果摘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相關焦點

  • 「天宮一號」與「神舟」系列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成果豐碩
    成果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等作為載人航天工程三大發起部門之一,中國科學院在工程立項之初即牽頭負責空間應用系統,1993年組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20年來有效組織全國眾多承研單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宮」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大批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專項工程管理新模式,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程規範體系。同時在對地觀測、地球環境監測、空間天文、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推動了相關技術的跨越發展,極大提升了我國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
  • 長春光機所突破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關鍵技術
    該技術利用離軸三反非球面光學系統、複合稜鏡分光、推掃成像和指向鏡運動補償技術,有效解決了航天高光譜遙感中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與圖像高信噪比之間的矛盾,突破了視場分離、光譜分光、在軌光譜輻射定標等關鍵技術瓶頸,為我國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工程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待見藍天「宮舟吻」  「大國秘而不宣的一項核心技術」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也就是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揮別漠北戈壁,踏上了與天宮一號約會的浪漫之旅。  按計劃,神舟八號升空兩天後,即11月3日,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讓天宮一號與3個太空飛行器接續完成多次自動、手動交會對接,除了要突破對接技術本身外,還要同時解決對接機構的長壽命、高可靠、自診斷技術。同時,還要驗證空間實驗室技術和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技術,為建造空間站鋪路。    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攻克掌握的三項基礎技術之一,是航天大國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主創新,自我突破。
  • 太空養蠶小CASE 「天宮」實驗個個「高大上」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都進行了哪些「高大上」的太空實驗或試驗。 天宮一號:開展多方面科學實驗 實現太空授課 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發射升空;2013年9月,圓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轉入拓展任務飛行階段;預計2017年下半年將隕落。
  • 天宮一號在軌運營三年取得豐碩成果
    原標題:天宮一號在軌運營三年取得豐碩成果  本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鄒維榮、特約記者李超軍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3年來,先後6次完成與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 天宮一號運營3年成果豐碩 天宮二號研製全面展開
    原標題:天宮一號運營三年成果豐碩   天宮一號示意圖按照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6年發射。   「天宮一號在取得大批成果的同時,能夠超計劃、超壽命運營,可以說讓我們感到喜出望外。」王兆耀說。
  • 高光譜遙感技術介紹及應用
    2018年4月26日,"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2組衛星順利升空,5顆衛星均已進入預定軌道,目前狀況良好。4顆高光譜衛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歐比特公司成為國內一家擁有高光譜遙感衛星的民營企業,開啟了高光譜遙感新時代!   1. 什麼是高光譜遙感?
  • 革命性4D成像光譜儀和四維高光譜成像儀問世
    孚光精儀日前在上海發布革命性的四維成像光譜儀和4D高光譜成像儀。 據悉,這種4D成像光譜儀是革命性的新型成像光譜儀,它突破傳統的推掃掃描方式,以高速成像方式獲取圖像和光譜數據,一套系統可同時獲得空間,光譜和時間分辨(瞬態)的高光譜信息,具有特殊的捕捉快速事件的能力,從而使得成像光譜儀體積更小,更為方便攜帶和野外現場使用。
  • 星載空間調製幹涉型超光譜成像儀通過鑑定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高技術局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研製的「HJ-1-A衛星超光譜成像儀」項目鑑定會。
  • 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成果豐碩 先後6次與神舟飛船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在軌運營三周年情況介紹會   今天(9月26   王兆耀介紹,天宮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2年。
  • 高光譜成像儀在礦物的螢光檢測方向的應用
    高光譜成像儀(也稱光譜相機或高光譜相機、高光譜儀),是將分光元件與面陣列相機完美結合,可同時、快速獲取光譜和影像信息;可應用於諸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及工業自動化檢測。  「譜王」(OmniImager)系列採用高衍射效率的透射式光柵分光模組與高靈敏度面陣列相機、結合內置掃描成像,自動調焦及輔助攝像頭技術,解決了傳統高光譜相機需外接推掃成像機構及調焦複雜等難以操作的問題。可與標準C接口的成像鏡頭或顯微鏡直接集成,實現光譜影像(Mapping)的快速採集。
  • 我叫「天宮一號」,2年前我重返地球家園……
    天宮一號發射在即,中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端午節前一天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乘坐神舟十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徵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聶海勝(中)張曉光(左)王亞平(右)在返回艙訓練 秦憲安 攝「歡迎你們來到天宮一號
  • 我叫「天宮一號」,兩年前我以焚燒之姿重回地球懷抱……
    經過2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我和小「神八」自動交會對接成功我們在太空中相擁相吻都為這次對接而驕傲有人戲稱這一刻是「最牛吻戲」可我知道更「牛」的還在後頭之後,我「吻別」了「神八」「神八」返回了地球而我,開始為了「更牛吻戲」做準備2012年6月15日地面再次傳來好消息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正式確定開心!
  • 【科普秀】天宮一號絢爛謝幕 關於天宮一號的精彩瞬間
    千龍網綜合報導 剛剛,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完成最後的「謝幕」再見,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天宮一號」設計壽命為兩年,實際在軌工作四年半,超期服役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及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取得豐碩成果,為我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名副其實的「大功臣」。圓滿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這幾天就將返回地球懷抱。在它「謝幕」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它所走過的輝煌。
  • 國新辦就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神舟八號飛船昨天晚上已成功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的進行也受到境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今天很高興請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先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先生、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恆先生出席發布會,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感興趣的問題。下面先請王兆耀先生做介紹。
  • 天宮一號,歡迎回家!
    小橘子們應該都知道,最近,很多西方媒體大呼小叫地出來狠狠帶了一波節奏,起因就是咱們中國的天宮一號要返回地球了,於是,「天宮一號要失控撞地球了」「攜帶有毒物質」等等各種聳人聽聞的惡意渲染搞得像世界末日要來臨一樣。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天宮二號在軌飛行超1000天 今天,歡迎回家
    天宮二號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主任設計師危峻動情地說,雖然你要離開了,但在你身上得到驗證的技術將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或許未來某一天,當中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站,我們還會想起你。這臺新型地球觀測儀器的學名叫「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能實現跟隨天宮二號的飛行角度變化從多個方位對地成像。它由8臺分4層結構精心設計的小相機組成,這些相機通過視場拼接組合,能同時獲取目標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和熱紅外波段的光譜圖像和多角度偏振信息,在環境與災害預測、資源調查、農林普查和氣象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天宮二號相比天宮一號,究竟發生了哪些改變?
    朱樅鵬表示,這4大任務是為今後建立真正的空間站進行技術試驗,「將來空間站將要在393公裡高的軌道上長期飛行,所以現在要掌握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的各項保障技術。其中,天宮二號與明年發射的貨運飛船之間的推進劑補加也是為了空間站進行試驗,我們對空間站的各項技術都要從空間實驗室開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