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平平 董濤
單位 | 洛陽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凝血檢測在各科的術前檢查、急救、產前產後檢查、抗凝及溶栓檢測、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等的診斷和治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患者診療中必不可少的檢測之一。
凝血檢測特殊複雜,容易受到諸多環節和因素的影響,質量控制是保證凝血結果的關鍵,全面的質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後,一份準確的檢驗報告的發出涵蓋了質量控制的全過程。
患者張某,男,31歲,近⽇以不孕不育就診於我院男科⻔診,完善檢查時我們發現該患者的異常凝⾎結果,APTT、PT均延⻓,FIB降低,PT結果竟然達到了危急值。
於是我們⾸先找到該患者的樣本,看其是否異常,該標本抽⾎量合格,⽆凝塊,但是我們將標本離⼼後發現紅細胞的壓積較⾼,於是我們查看患者的⾎常規結果,如下圖:
壓積⾼達0.77!
凝⾎檢測要求抗凝劑與⾎量的⽐例為1:9,凝⾎檢測儀⼀般對紅細胞壓積在0.25~0.55之間的標本檢測的結果較為準確,超出這個範圍的標本就要進⾏抽⾎量的校正了。
根據Mac-Gann推薦的校正公式:抗凝劑體積(mL)=0.00185x⾎液體積(mL)x(1-HCT%),計算出該患者所需要的抗凝劑量為0.0851mL。
也可以⽤NCCLS推薦的經驗公式進⾏校正:抗凝劑體積=(100-HCT%)/(595-HCT%)。
於是將藍⾊管⾥的抗凝劑⽤加樣槍移去多餘部分,對患者進⾏重新抽⾎檢驗,結果如下:
凝⾎結果均正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我們知道枸櫞酸鈉是通過與⾎漿中的Ca離⼦絡合,從⽽除去Ca離⼦阻斷凝⾎過程⽽實現抗凝的⽬的,在進⾏凝⾎檢測的過程中加⼊⼀定量的Ca離⼦,通過⼀系列反應,從⽽測出凝⾎指標。
如果⾎漿量太少相對的抗凝劑就會有剩餘,多餘的枸櫞酸鈉與試劑中的Ca離⼦絡合,使得測試反應中的Ca離⼦不⾜,從⽽導致測出的APTT、PT、TT延⻓,FIB值降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反過來,壓積過低的情況下會不會出現結果縮短呢?
經過查閱資料與分析,發現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從理論上來講,如果⾎漿量過多,那麼2mL的枸櫞酸鈉不⾜以達到抗凝效果,會有Ca離⼦未被絡合產⽣剩餘,凝⾎過程繼續,造成凝⾎因⼦和纖維蛋⽩原消耗性降低,結果也是APTT、PT、TT延⻓,FIB降低。
⽽經過查閱資料,對此得出的結果不⼀,不同⽐例的抗凝劑測出的結果有差異,也有研究表明,採⾎量過多對APTT、TT、PT⽆明顯影響,但會使FIB明顯升⾼[1]。總之,採⾎量的準確性對於結果⾮常重要。
我們再來回顧⼀下凝⾎過程[2]:
凝⾎反應是一個由多種凝血因子共同參與的極聯放大的反應過程,影響因素也很多,凝血檢驗的質量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嚴格操作好每一步來保證這個反應的正確進行。
凝血因子的活性很容易受到影響,先從分析前開始:溶⾎、⻩疸、⽓泡等因素會使纖維蛋⽩原、凝⾎因⼦Ⅴ、凝⾎因⼦Ⅱ變性從而影響檢測結果,所以要避免;
對於⼀些不合格的標本如乳糜⾎、凝固等問題時,要及時拒收並讓重新抽⾎。
另外標本的運輸、離⼼速度和時間、溫度以及標本放置時間等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有很大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研究表明,32℃條件下保存的⾎漿,在6h、12h、24h因⼦活性分別消失41%、52%、和95%,即使在4℃冰箱中,活性也分別消失5%、55%、和71%[3],綜合多項研究,凝⾎檢測應在4h內完成。
分析中:儀器良好運行、試劑穩定才能保證反應正常進行,所以要定期保養、及時校準,做好各項指控,並且試劑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復融,避免反覆凍融。
檢驗結果的審核與解釋是最考驗檢驗⼈的地⽅,凝⾎反應特殊且複雜,所以導致異常凝⾎結果的因素也非常多,除了紅細胞壓積的影響外,常⻅的還有肝素、感染、腫瘤、藥物等因素,檢驗結果⾥隱藏著重要的診斷信息,檢驗⼈要擅於從各項結果中找到蛛絲⻢跡,給患者的診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雖然檢驗技術越來越智能化和機械化,但是⼈⼯審核和辨別始終是不可取代的,我們檢驗⼈⽆論是從「檢以求真,驗以求實」的職業態度,還是除病⼈之病痛的初⼼,都要以嚴謹、負責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儲備,為每⼀份檢驗報告負責。
點評專家:洛陽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主任,副主任技師
參考文獻:
[1]宋月華.分析前質量控制在凝血項目測定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2014,35
[2]許文榮,王建中.臨床血液學與檢驗[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
[3]叢玉隆.臨床實驗室分析前質量控制管理及對策[J].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04,27
來源:檢驗醫學
點擊標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