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說,對攫取權力的渴望恰恰源自愛的無能

2020-12-06 騰訊網

  ∞《文學的意義》扈永進 選編

  國民教育通識讀本·文學卷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馬爾克斯《拉美式的孤獨》

  編後絮語

  馬爾克斯頭上戴著兩頂桂冠——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那麼,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呢?普遍的說法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或許,這個華麗有加又空洞無物的標籤並無助於我們真正接近馬爾克斯,也無助於我們有效解讀他的作品。難道說,無論是誰,只要有能耐「把幻境與現實、人與鬼揉合在一起」,就能「形成獨特的風格」從而魔幻一把了麼?或許,當你真正進入馬爾克斯所敘述的世界之後,你將會認識到,關於「魔幻現實」的真相恰恰在於,現實要比魔幻還魔幻。

  ∞

  馬爾克斯的身份標籤,除「作家」而外,還有兩項——記者和社會活動家。當人們從文學的入口管窺馬爾克斯的時候,對他的另外兩重身份往往會視而不見。早在1955年他23歲的時候,就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不久那家報紙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於是他被困在歐洲。同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馬爾克斯曾把記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職業」,還說,「新聞是一種永遠無法退卻的熱情,與現實相遇則能量倍增。」有評論說,文學只是他記者生涯的變相延續而已。

  ∞

  馬爾克斯從來就不是那種只會貓在書齋裡苦思冥想的作家,而是一名有著自己的政治見解並勇敢發聲的人。他曾為抗議智利強人皮諾切克發動軍事政變而宣布「文學罷工」三年。而這一切,卻是淵源悠久。在一次演講中,他曾回憶說,「自從外祖父向我講了西恩加慘案後,我對政治的關注就超越了對文學的關注。」這也許正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將記者的身份延續了近30年的緣由所在。

  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通訊社Prensa Latina,1959

  馬爾克斯認為專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劇,他的悲劇觀似乎接近於魯迅的悲劇觀。於是他說:「我們必須向反動的社會制度作鬥爭,我好比一頭急急忙忙衝進沙場的鬥牛,隨時準備發起進攻。」或許想想,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一個為文學而文學的「純文學」作家麼?

  ∞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就是馬爾克斯最負盛名的小說《百年孤獨》的開頭。

  《百年孤獨》英文版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這個著名開頭不知被多少寫作者模仿過,也不知被多少文學評論家討論過。他們由此覺得小說歸根結底是敘述的藝術,由此敘述的「技術論」就有了廣闊的市場。事情的另一面在於,馬爾克斯自己說起《百年孤獨》的時候,卻給出了「寫得膚淺」的苛刻評價。是他刻意做作出一副「過謙」狀麼?有論者雲,在他浩瀚的作品中,也許《百年孤獨》最恰當的位置是廣告,一則吸引你閱讀馬爾克斯的超大篇幅軟廣。好吧,下面,讓我們選擇關注他的另外三部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族長的秋天》與《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

  最廣大的拉丁美洲民眾有著一種怎樣的「孤獨」呢?好吧,去看《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當維卡裡奧兄弟在肉店磨刀揚言殺人時,有二十多人在場,但在後面的時間裡他們卻悶聲不響,表現出一種與己無關的姿態。是因為他們真相信「總有一個人會通風報信」呢,還是懷有某種可怕、卑鄙的「集體無意識」使然?或許,那兩個兇手只是為了面子而叫囂,本來沒有殺人的念頭,他們還千方百計地想讓人出面阻止他們行兇,結果事與願違。因為,大家並不想看到謀殺案被兇手無端撤銷。相反,看客們居然「像在遊行的日子裡那樣,來到廣場站好位置」。最後,謀殺案兌現,聖地牙哥死於非命。在這裡,拉丁美洲的孤獨已被定義為——人群熙攘人聲鼎沸之下,人命關天卻無人上心。由冷漠而冷酷,無需過渡。

  ∞

  古老的南美大地,除了群氓,還有獨裁者。獨裁者的生活很愜意很幸福麼?《族長的秋天》運用斑斕萬千的意象、光怪陸離的情節、排山倒海的句式,講述了一個獨裁者無所不能卻孤獨落寞的一生。

  《族長的秋天》西班牙文版

  Barcelona: Plaza & Janes, 1975

  表象上看起來,這個獨裁者似乎享盡權力的榮光,甚至,抵達了如此瘋狂地境地——「當他問時間時,人們會回答他,您說幾點就是幾點,將軍閣下。」這個獨裁者採用種種陰險手段,清除政敵、鎮壓反抗者。經過血腥的鎮壓後,他變得更加殘暴,也更無可挽救地走向孤獨。「他一個人就是政府,他在自己的榮光中如此孤獨,孤獨得連一個敵人都沒有剩下。」最終,在只有母牛的宮殿裡淪為自己孤獨的祭品。那麼,獨裁者的孤獨是一種怎麼樣的孤獨呢?終其一生,也無法改變「沒有能力去愛」的可悲命運。

  ∞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塑造了一個另類孤獨者的形象。因為他的那種嚴肅、高尚、執著、堅守信念的精神境界、對自身道德底線的嚴格遵守與整個社會、時代大環境的荒誕、黑暗以及人們無聊、麻木的生存狀態格格不入,不相兼容。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他又是一個有底線的人,無法容忍自己墮落到像堂薩瓦斯那樣靠出賣同僚換取財富與地位的地步。他守護著對逝去兒子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守護著他自己的尊嚴。儘管現實殘酷,他與醫生仍是少數的幾個願意去在反思中找尋希望的人。他身上保留的高貴氣質,在漸趨黑暗的絕境中顯得更加的可貴而富有光彩。於是,上校成了這片土地上一個「另類」的孤獨者。在他身上,寄託著馬爾克斯希望哥倫比亞乃至整個南美社會能夠走出黑暗,邁向光明未來的樂觀展望和美好祈願。

  ∞

  馬爾克斯的一生的文學創作都沉浸在拉丁美洲這片盛產「孤獨」的土地上。在這片土地上,奧雷連諾上校曾埋頭於一種毫無意義的工作:煉製小金魚,他做了又化掉,化了又重做;阿瑪蘭塔最後天天在家織她的裹屍布,她白天織了,晚上又拆,打發她孤寂的生活;俏姑娘雷麥黛絲每天赤條條地在浴室裡整整呆上兩小時,來打發時間;雷貝卡因為愛情的失敗,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封上窗戶,釘上大門,孤零零地死在床上……好吧,去閱讀吧,去讀《百年孤獨》,讀《迷宮中的將軍》,還有《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深知,「世界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情了。」於是,當被問及他所有作品的主題時,馬爾克斯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知道,我的朋友,對攫取權力的渴望恰恰源自愛的無能。」

  《文學的意義》,2017扈永進 選編

  國民教育通識讀本·文學卷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詩經往事——愛在荒煙蔓草的年代|閆紅/ 013

  關於《詩經》:孔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022

  《荷馬史詩》:為了染紅一位美人的石榴裙|洪燭/ 025

  「另一種文明」的門檻上033

  存在的寓言與悲壯的抗爭——古希臘英雄悲劇《俄狄浦斯王》的現代性啟示|傅守祥/ 037

  有一次進入校門時被保安攔住,被問了三個哲學上的終極問題049

  三國水滸是人心的地獄|劉再復/ 053

  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過,一個宋襄公064

  趣解《西遊記》|彌勒內院看門人/ 069

  玄奘正是被《西遊記》給「玩壞了」的一個角色078

  貶值了的塞萬提斯的遺產|米蘭·昆德拉/ 083

  納博科夫說,《堂吉訶德》是一個童話故事097

  英雄與復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米琴/ 101

  人類的新命題,從一個王子的猶豫開始111

  黛玉的明媚與哀愁|劉曉蕾/ 115

  不讀紅樓,就不能理解中國的「人情社會」? 122

  且看簡·奧斯汀怎樣寫「傲慢」|呂嘉健/ 127

  一個中國女孩或許可讀的三本書135

  《醜小鴨》:假設一個人的一生無論如何都不成功|潘知常/ 139

  那麼,愛情的努力與努力的愛情呢?145

  殘酷的寫實——重讀《包法利夫人》|王安憶/ 149

  愛瑪是拿來鄙視的,還是拿來理解的? 157

  列夫·託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格非/ 161

  有一部電影,叫作《愛比戀更冷》168

  也讀普魯斯特——小說家的回憶是一種特別的回憶|曹文軒/ 173

  審美世界中的時間,文學世界裡的時間184

  卡夫卡的內心生活|謝有順/ 189

  卡夫卡小說《中國長城建造時》寫了些什麼? 205

  有一種生存叫「霍爾頓」——今天怎樣看待「塞林格熱」|梁永安/ 209

  從《麥田裡的守望者》想起《蠅王》,還有歌曲《娃哈哈》213

  拉美式的孤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馬爾克斯/ 219

  他說,對攫取權力的渴望恰恰源自愛的無能224

  曖昧的日本的我——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大江健三郎/ 229

  大江健三郎和大江光的故事240

  昆德拉的存在之思|吳曉東/ 243

  再或許,放逐是輕盈的,而拯救卻是沉重的248

  父親的手提箱——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奧爾罕·帕慕克/ 253

  《純真博物館》:「幸福僅僅就是靠近所愛的人……」 269

  武俠小說與常識|鄧曉芒/ 275

  你讀,或者不讀,它就在那裡281

  門羅略大於整個宇宙|蘇更生/ 285

  朱麗葉與埃裡克是怎麼說起話來的? 289

  王小波的精神遺產|杜君立/ 293

  作者不能太笨,讀者不能太笨301

  扈永進公眾號:知識父母

  鳳凰聯動

  關於博爾赫斯的一切

  歡迎關注、投稿

  查找公眾號:搜索「borges824」或者「博爾赫斯」

相關焦點

  • 在北大課堂讀馬爾克斯
    所以美國當代批評家哈特曼說,文學批評是一次文學創作,本身也需要文學性,這個文學性是指重新去建構這個作品,虛構這個作品。我覺得治辰的講述重新發掘了這篇小說,同時也把馬爾克斯的創作聯繫起來,表達了他對那種流行性的對馬爾克斯見解的一種批判。
  • Dr.soins法國葡萄籽孕婦護膚品,源自愛的力量
    Dr.soins法國葡萄籽孕婦護膚品,源自愛的力量2016-01-06 15:08:1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丈夫怨恨自己的無能,默默來到海岸邊,望著海面的波光粼粼,陷入了回憶:那時候,妻子是個有名的美女,身邊總有太多的人追求,他本是含蓄羞怯的人,只能暗暗的跟在她身後,看她的喜怒哀樂,卻不知道聰明的她早就發現了這個低調愛著她的男人,於是便先開了口。他愚鈍,連約會都不會,只知道帶著她去他們的那個葡萄架下坐坐,聊聊天,看她笑靨如花......
  • 馬爾克斯生平 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 《百年孤獨》:支持、鼓勵女性擁有自由追逐幸福的權力
    家園的守護者說到女性力量,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烏爾蘇拉,她活了近120歲,是見證整個家族存亡的關鍵人物。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烏爾蘇拉,家族絕不會經歷百年之久。她承擔了女人重要的身份象徵,即:母親,她是家園最重要的守護者。
  • 【HP】我們來自泥潭,我們充滿野心,我們渴望權力,我們強大冷靜...
    學院性格:精明,圓滑,野心,明哲保身,不擇手段,意志堅強,才能,友愛,權力。 校訓:Slytherin will help you on the way to greatness。(斯萊特林會幫助你達到巔峰。)
  • 馬爾克斯影響過的中國作家_網易新聞
    莫言說,「那之後十幾年,我一直在和馬爾克斯『搏鬥』。」據說莫言當年翻開《百年孤獨》,剛剛讀完開頭,當即大叫「我知道怎麼寫小說了」,此後他的創作便如井噴。想想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想想他的「我爺爺」、「我奶奶」的敘述方式,誰也不能否認裡面有《百年孤獨》的滋養。
  •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馬爾克斯花了30年,寫了一個真實故事
    我讀到的僅僅是這個悲慘故事的客觀呈現,冷靜得如同報導文學,但達到的效果恰恰是:愈是客觀,愈是揪心。這也是30年後有著超強控制力的馬爾克斯的高明之處。回到這部小說本身。緊接著讓我揪心的是:這個從凌晨三點就開始醞釀,被孿生兄弟嚷得全鎮人都知道的謀殺計劃,怎麼就偏偏傳不到聖地牙哥耳裡?
  • 曹軒賓回內地宣傳新專輯 解讀《參宿七》概念源自愛
    曹軒賓回內地宣傳新專輯 解讀《參宿七》概念源自愛(/5) 2014-01-16 10:11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情節荒誕,構思精巧第一,馬爾克斯將百年故事僅僅定格在馬孔多小鎮,看似荒誕,實則想以空間上的隔離輝映出時間上的孤獨,以空間襯時間,更將這孤獨之深,孤獨之久刻畫的淋漓盡致。激發著讀者的興趣,為此,馬爾克斯也想要突出這一點,在書中故意將一對孿生兄弟身份互換,而他們的命運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從生至死,人們也一直沒有認清這兩兄弟究竟誰是誰。第三,就是馬爾克斯用那些預言式的構思,使全書情節首尾呼應,完美呈現。
  • 查爾斯:無能的人,往往愛做四件事,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03喜歡佛系,而非渴望無能的人,對待大多數事情都處在一個佛系的狀態,查爾斯非常不喜歡這樣的狀態,在他看來,要想成功,必然要戒掉隨波逐流,而是要做一個充滿極度渴望的人。渴望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行為模式,當你做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看上去是你的能力與運氣問題,其實只是你不夠渴望罷了。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人玩遊戲會那麼厲害?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蘇亞雷斯認為,國家不是一個自私的叢林(在霍布斯筆下,人是為己的和自私的),而是一個在集體意志、君主權力與自然法則達成和諧,關注公民幸福和福祉的共同體。這是一個父親、監護者式的政治概念。這個利維坦是「有機的」,頭部是一位家長。其社會主體受到客觀的自然法則的命令,而不是個體良知的指引。人民只是主權的保管人。人民將主權徹底轉讓給君主。權力從人民到君主的讓渡是難以撤銷的。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我死後150年不授權中國《百年孤獨》
    1984年,當莫言在王府井看到盜版《百年孤獨》的時候,他說:「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活著》的餘華說 :「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上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
  • 馬爾克斯對中國放出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會授權出版我的作品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號召力自然不用說。被人捧為經典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至今仍是暢銷榜上的「常客」。谷主麥家曾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 在一群女人身後寫出諾獎的馬爾克斯:沒有她就寫不成《百年孤獨》
    在一群女人身後寫出諾獎的馬爾克斯:沒有她就寫不成《百年孤獨》馬爾克斯,不是由他父母撫育長大,而是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外祖母和姨媽們輪流照顧他。這麼多女人中,外祖母是馬爾克斯靈感的來源,而他的妻子梅塞德斯是《百年孤獨》背後的「作者」,甚至可以說,沒有梅賽德斯,就沒有《百年孤獨》。梅賽德斯正是馬爾克斯的妻子,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馬爾克斯得出此言呢?
  •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莫言是在中國「爆炸」出的最絢爛的花火
    馬爾克斯說「這是一個想了十幾年的開頭」。這種從將來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被後人爭相模仿,並且影響了很多著名作家的寫法,比如莫言、陳忠實、餘華等。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莫言是在中國「爆炸」出的最絢爛的花火莫言曾在發布會上說:「1984年我第一次讀《百年孤獨》的感覺是震撼,緊接著就是遺憾,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
  • 秦昊錯位圖 源自愛奇藝爆紅網劇《隱秘的角落》視頻截圖
    秦昊錯位圖 源自愛奇藝爆紅網劇《隱秘的角落》視頻截圖 最近秦昊錯位圖爆紅網絡,秦昊錯位圖是怎麼回事呢?
  • 馬爾克斯:死後150年也不授權中國出版作品,為何20年後變卦了?
    馬爾克斯:死後150年也不授權中國出版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為何30年後變卦了?馬爾克斯當初曾發下狠話「發誓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報》的相關報導中曾寫道,馬爾克斯訪問北京時對前來看他的文化界人士說:「各位都是盜版販子啊!」這讓當時在場的中國文壇泰鬥錢鍾書先生頗為難堪。
  • 馬爾克斯曾發誓150年不給我國版權,但沒有人能夠逃得掉真香定律
    自1967年出版以來,《百年孤獨》已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可以說在文學已不是主流的年代,依然引發了陣陣閱讀狂潮。《百年孤獨》使馬爾克斯封神其實這部作品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並不廣為人知。而當《百年孤獨》一面世,便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然而他卻嚮往著權力,巧言令色,不僅逼死了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還夥同李斯偽造遺詔,最後還教唆胡亥賜死了李斯,甚至還在朝堂上指鹿為馬。所以,秦朝的滅亡不得不說,趙高有著不可否認的責任。當然不僅僅是秦朝,有宦官亂政的情況,歷朝歷代都有宦官亂政的情況,比如漢朝末年、唐朝中期、明朝。這些朝代,一直被認為深受宦官的毒害。
  • 埃斯普馬克:莫言有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獎可以讓一位作家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被翻成50多種語言。」面對不斷閃起的鎂光燈,82歲的埃斯普馬克幽默地說:「我有一種自己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