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與生活——比例如何算(A)》一文裡,以蘋果手機為例:64G的存儲容量是16G的4倍,但由於手機系統佔用的存在,實際可使用的容量比例可以超過10倍。
如果蘋果iOS系統繼續升級至15G,那麼實際可使用的容量比會達到驚人的(64 - 15)/(16 - 15)=49倍!
閾值(threshold),也作臨界值,可理解為產生效果的最小值。
閾值的存在,會讓實際的差距,遠遠大於表面的差距。這讓人聯想到現實世界中的貧富差距。
據最新統計,全世界前100的富豪,所擁有的財富,超過了全世界後49%的窮人所擁有的財富總和。
一個人靠勞動換取報酬,若接近現實生活中的最低消費水平,將很難累積財富。
而且社會在進步,通脹也從未停止。過去十年,中國的年平均通脹率約為7%。
最窮的一批人,技能升級的速度,還追不上通脹率。達不到財富積累的閾值,他們只能幾十年如一日,深陷貧窮的枷鎖。
積累財富存在閾值效應,學習知識也是如此。
學習的核心要素就是有效記憶。人腦不是電腦,一邊記憶的過程中,必然同時遺忘。
遺忘的速度,可視為有效記憶的閾值。
若收入僅接近最低消費水平,很難積累財富。同理,一位學生(除非天才),如果只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付出有限的努力,很難累積知識。
三天「打漁」,卻不見「魚」,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努力無用」的想法。
「全面發展」,聽似美好,若片面理解,會變成一碗毒雞湯。
一個人的精力,平均分配到十門學科上,每門學科所分到的,頂多是勉強到達有效記憶和學習的閾值。
遲遲看不到正面的結果,自然難有後續的堅持,興趣也很難被激發。
學過就忘,原因也在於此。
刻意追求全面發展,容易導致全面平庸。
若再喝上另一碗毒雞湯,「過程比結果重要」,習慣以沒有正向反饋的無效努力為傲,更是毀人一生。
沈老師曾建議學生,每天花兩小時學習英語,往往得到這樣的反饋:做完所有作業,已經到睡覺點了。
撿芝麻不比撿西瓜輕鬆,且撿得再多,還是一堆不值錢的芝麻。
明白閾值效應,智慧地作取捨,集中精力,投入最重要的事情,化「漁」為「魚」,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