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春天的楊絮裡,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來了。這位來自英國的、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戴著鴨舌帽、挎著拐杖、舉著畢生摯愛——香菸,在北京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分別作了兩場名為「我的觀看」的演講,並參加了他在佩斯北京畫廊個展「春至」的開幕活動。展覽將持續至6月6日。
展覽現場掛著的畫作,都飽含霍克尼最拿手的大膽色彩。各種綠色表現樹叢,飽和的紫、橙、粉來表現土路;白色的花朵只要一點點就足夠亮眼;地上的積水離遠些就會發現原來是如此生動。當然還有天空的藍色,這無法不令人聯想到藝術家作於1967年的丙烯畫《A Bigger Splash》(更大的水花)——在這幅幾乎是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中,天空的藍與泳池的藍,都因為跳板盡頭飛起的白色水花而顯得那麼直截了當。
霍克尼不否認自己對藍色的偏好。「我曾經在參觀盧西安·弗洛伊德工作室的時候發現他根本不會往調色盤上加藍色顏料,可我卻很喜歡。」藝術家在演講現場回答觀眾提問時說道,「我有很多藍色的衣服,跟畫兒都很配。」
弗洛伊德曾是他的好友,同樣作為藝術巨匠,當前者在2011年去世之後,英國藝術界請來上千位專業人士票選出「誰是如今世界上最偉大的英國畫家」。霍克尼當仁不讓地獲此殊榮。
霍克尼的作品橫跨了各種媒材,從繪畫到風格獨特的照片拼貼作品,從錄像裝置到歌劇舞臺設計均有涉獵,並以獨特的視角顛覆了對西方繪畫的認知。正是這樣一位78歲的國寶畫家,近兩年開始嘗試用iPad畫畫,並且樂在其中。
科技最終都回歸到人
大衛·霍克尼用來畫畫的軟體叫Brushes,顏色與筆觸都足夠豐富、堪比現實中的畫筆和油彩。「而且永遠不會擔心顏料用完了。」藝術家說。
有一陣子,他每天早上還沒起床就拿起手機,用電觸筆或者手指捕捉窗外布裡德靈頓的海上日出,有時候畫的是室內擺放的花朵。每當他畫完一幅畫,他都直接用郵件發給二十幾個朋友共享。天氣好以及心情好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在早餐前就能收到好幾幅他的原創畫作。「他們不必回復我。那些畫是純粹的愉悅,也是免費的。」
而被選中參加畫廊展覽的作品則沒那麼隨性。在他開始用手機作畫之後不久,73歲的霍克尼擁有了人生第一臺iPad,很快他就掌握了這個更適合作畫的工具。「我在iPad上作畫的時候腦中就規劃好了它被印刷出來的特定尺寸,」霍克尼說,「所以針對各種具體情況,我筆觸風格的運用會大有不同。」
展覽空間裡觀眾駐足的作品系列曾於2012年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首次展出,主要描繪了位於英國東約克郡的沃德蓋特地區的風景。與普通布面油畫相比,由iPad創作之後列印出來的作品完全沒有筆觸變化的複雜紋理,取而代之的是軟體所提供的現成筆刷模板。而這些模板都十分精確,於是導致朦朧暈染處和細膩刻畫處都涇渭分明,這種奇異的清晰感因此成為iPad繪畫所呈現出來的最大特徵。
霍克尼還用過傳真機、影印機、寶麗來快照甚至電子刨筆刀做過繪畫試驗。藝術家認為,無論是iPad、修圖軟體還是筆刷、鋼筆、鉛筆,這些在當時都是展現畫面的高科技手段,對他而言沒什麼不同,最終都是為了解決「如何觀看並再現這個世界」的問題。
「在攝影術產生之前,總是有人的手在展現畫面的過程中進行操作。而在攝影發明之後,顯影技術代替了人手。」他說,「但是數碼技術的發明將創作又重新交還給了人的手。」從這個角度他也解釋自己為何會在藝術生涯的後期開始使用Photoshop之類的軟體去處理合成照片,使之能夠展現自己的最新理念。
挑戰單點透視
縱覽大衛·霍克尼的成就,像是在翻看當代藝術史的獨立篇章,因為他與周遭主流總是相隔了一段距離。
1937年生於英格蘭布拉德福德的霍克尼成名很早,26歲便獲得過皇家藝術學院金獎、參加過英國波普藝術興起的標誌性覽「Young Contemporaries(1961)」並舉辦過個展——但是他並不想屈從於任何一種流派和標籤,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毅然前往美國洛杉磯。他在某一次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道,「實際上是陽光把我吸引到加州,因此也獲得了更多色彩。就像北方人凡·高跑到南方,被那裡的色彩所震驚,還有馬蒂斯也一樣。」霍克尼在洛杉磯創作了著名的「泳池系列」、「攝影拼貼系列」以及「雙人肖像系列」等。
從70年代開始,霍克尼開始對西方繪畫傳統的單點透視方法進行審視。「透視需要被扭轉。」這是他在北京的兩次講座上著重提出的觀點。藝術家認為,單點透視使人從一個角度看到全局,但實際上眼睛的焦點是在不斷移動的。因此他希望可以打破這種固定單點的觀看方式。他去年創作的影像拼貼作品「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中,人物和桌椅全部是由藝術家單獨拍下的特寫照片,然後用Photoshop拼接而成;前景需要更多細節,所以一個人物甚至要拍十張照片。
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畫作,猛然看上去似乎每個人都不合比例——仿佛畫家是個初學者,完全沒有透視的理論基礎。但仔細看時就會產生無窮的細節,畫面似乎隨著觀者目光移動而徐徐展開,類似中國捲軸畫。而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確實曾給霍克尼以啟發。三十年前,這位英國藝術家第一次在大都會博物館看到捲軸畫《乾隆南巡圖》,被欣賞書畫長卷時「移步換景」的觀看方式所震動。此後結合相機拍攝等多重思考,由此開始了進一步的探索。
霍克尼在講座現場展示了叫做《The Jugglers》(雜耍者們)的多屏視頻作品。在這個9分鐘的視頻中,他使用了18個機位同時拍攝。視頻拼接相比攝影拼接,又在觀看和透視的維度上往前推進了一步。
在798藝術區也將展出兩件大衛·霍克尼的視頻裝置作品,這組作品體現了藝術家不僅在空間維度上,同時也是在時間緯度上進行的思考。作品由多臺攝像機安裝於一輛行駛中的汽車上拍攝而成,最終於特製顯示器拼接而成的巨大屏幕上呈現。這些是他從2010年以來對視頻影像藝術產生濃厚興趣的成果,人們得以從一種類似蒼蠅複眼的角度領會到,多組由小攝像機創造出來的更為宏大且完整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