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即便宜又高貴的內在世界?為何我們語言的顆粒度變得蒼白了

2021-01-10 青年優文社

為什麼說尊敬自己才能擁有改變的力量?

是什麼導致我們語言的顆粒度,變得如此蒼白?

什麼又是,即便宜但又高貴的精神內在世界?

他每一個平常的日子,在外人看來就是連續發生的奇蹟。

他就是平凡世界裡非凡的大爺——阿木爺爺。

01平平無奇的山東老大爺居然靠著中華傳統技藝火遍全世界。

這位喚醒木頭靈魂的大爺名叫王德文,是一位來自山東聊城的木匠工人。能吃苦耐勞,仁厚謙遜,把質直,樸實全掛在臉上的一位典型的山東老漢。

他的人氣有多高,某外國網站上粉絲達120萬,視頻總共2億播放量,最火的一條4200萬的播放量。

在他的手中木板好像有了生命,幾塊小木板簡單操作拼成了一個木蘋果,幾塊梨花木一捏一提變成了一把魯班凳,幾根長木條不安裝電池,內置機關做出來的東西能跑能遛彎,什麼小豬佩奇,2米高的拱橋,會滑行的悟空船,精緻的上海世博館統統不在話下,更神奇的是所有做出來的東西,一根釘子一滴膠水都沒有就能夠嚴絲合縫巧奪天工。

視頻下面,不同語言的評論成千上萬一片讚嘆,因為這個技藝太不可思議了就引起不少外國人的質疑,評論裡面有人言辭鑿鑿的說:「這些視頻全是假的一看就是CAD技術模擬合成的」但這個評論立馬被其他人打臉,胡說!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工藝,王大爺用的工藝叫做榫卯(sǔn mǎo)。

榫——就是物質構件上凸起的部分。卯——凹進去的部分。

榫卯,完全不用鋼釘和膠水,緊靠凹凸部位的緊密結合連接加固的工藝。故宮,天壇的祈年殿,頤和園的長廊全都是用這個方法修建的。

曾經有專家按照榫卯工藝將1比5的比例加以複製並進行地震模擬測試,實驗證明即使震級到達9.5級,這個模型依然是完好挺立。

其實咱們類似的傳統工藝可以說是燦若群星,隨便拿出來一項都能讓世人過目不忘,但是無數國人們把老祖宗的智慧拋在腦後,將舶來的文明視為珍寶。

於是就出現如今啼笑皆非的一幕一幕,建成落地的建築一半像故宮一半像白宮看上去摻雜東西實則是不倫不類,造謠過市的飲料品牌起著日本名字,自稱來自北海道包裝上再印幾句日語提高所謂的逼格,實際上確是地道的國貨。

來自中原大地的小王,小李一朝進入了十裡洋場,開始自稱琳達,歐尼……,這自以為是的模仿在外人看來不過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中國人自小都知道敬人者人恆敬之,但也許更多的國人還要銘記,如今的世界尊敬自己才能擁有改變的力量。

02是什麼導致我們語言的顆粒度,變得如此蒼白?

發達的網際網路科技讓我們,思接千載,視通萬裡,心遊萬仞,更好的認識自我和了解世界。但我們所能夠接觸到的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

何謂「碎片化」,即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並不是完整的,而是從完整系統中截取出來的小部分而已。

我們由於,長期的處於碎片化,表情化,圖片化表達的環境,導致了貧語言的貧瘠「人人意中有,人人語中無」,我們有時候產生了一種感覺,但是能表達的語言太少,釋放不出困住我們的感受,心裡明明驚濤駭浪說出口卻顯得雜亂無章,掙扎不出句子,有點捉襟見肘!

就如:張飛「俺也一樣」的笑話相信大家都看過!(其實包括作者本人,俺也一樣!)

以前的教育或許是因為不怎麼使用,所以我們就忘了。漢語的美,語言的魅力都用到哪裡去了?

如今詞窮到:生活中就剩下拿不上檯面的傻白甜的那幾句「口頭語」的形容詞!

鼓勵走心的話:只會說:」XX加油!」「XX不哭!」「XX挺住!」

話是很直接,也很有力量,但是什麼讓中國人的詩意消失了,一個詩的國度,一個傳下來美好情懷的國度,怎麼變成今天這樣直接了當的語言文化共同體。

03作為一個詩詞的國度,我們中國人的詩意都去哪了?

什麼是詩?什麼是詞?

每一個寫詩人的背後,是在感受一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天地。詩人不是為了押韻而存在,詩人是為了天地而存在!

詩人是把自己放在宇宙當中的那個人,他是外天下的,它能夠把自己放在一個抽離的狀態下,看見他和物質,和精神,和時間,和空間,和陽光,和月亮,和風月,和水草共同感受流轉契機變化的那個人。

那你是怎麼感受天地的呢?

像我這樣沒讀過太多書,經常還會自以為是的人,在討論普羅大眾的文化素養詩意的時候多少也會顯得有一點汗顏!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啟動了,你和萬物之間的連接,開始藉由詩詞,藉由人和環境的觀察,而體會到了那種快樂,憂傷,離別等等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進入了一種叫做,詩人的生命狀態。

一首詩,在寫完之後它真正的魅力就在於,他可以和不同人的生命狀態引發共鳴.

每個人都可以藉由自己的對於環境,對於情緒,對於世道蒼桑輪迴的變化的體悟去在那些美妙的詩裡面看見,原來我曾經和一個人隔著這麼遠的時間和空間,在靈魂上彼此相遇,這種有朋致遠方來,不亦說乎的,法喜共振的快樂,才是真正的高級的愉悅!

04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不花錢!

當你能用很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你的感受時,它好不好不重要,能讓你覺得,我幾乎沒有花錢把當時那一剎捕捉到的快樂或感受用文字保留了下來,這是中國人應該有的快樂,這種快樂太便宜也太貴了。

說便宜,他不花一分錢!說它貴,是需要時間,體悟真正的凝視!

就像我們的一些好朋友,在外面旅行時,發過來的一些感慨!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你可以擁有一份手握江山的快樂,但是你是否願意在當下去擁有呢?

天上有白雲,我擁有它,但是我無法把這朵白雲送給你,不堪送與君!

所以當看到蘇軾: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那一種,羽扇綸巾的快樂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蘇軾當年站在長江三峽,在那一個空間體會到時間累積,刻錄在同一個空間切片裡面的曾經發生在這個地方的,種種故事藉此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胸懷,那一種豪邁,那一種對一切都發生過,一切都會消失的慨嘆!

每個人都可以,藉由自己對環境,對情緒的體悟,在美妙的詩裡看見:原來我們曾和一個人隔著如此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於靈魂上彼此相遇。

當一個人開始擁有了這樣的,心智模式的時候,他就開啟了一段與中國古人,與中國優雅的古人連接的能力。

05失落和猜疑拆解了世界。

前段時間,看到很多網友在轉發:

「祖國建設你不在,千裡投毒你爭先」,說的是這些在國外工作和留學的人不該回來,可這是他們的家啊,我們要防的是病毒不是人。

要是我們對病毒和對生命之間的高級的思考認知不夠的話,就會把自己的同類當成敵人,就會把人類的屬於人性光輝的一面逐漸暗淡下去。

而我們在人性當中那些本惡的東西,也就是說自私的基因,「人之初,性本私」的這一面就會被極大地放大,這是我們最不喜歡看見的。

我們防的是病毒,所以不能因此而仇視或敵視他們。

不然,那我們人類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或者叫演化論而言選擇壓力永遠是存在,但是有了人類以後,似乎我們人類是對於我們這個種群當中的,尤其是文明越發達的國家,它越會對這個種群當中需要被照顧的這一群體給予更好的一個關懷。

比如說:對女性,孩子,老人,殘疾人,比如說罕見病的患者,我們說老幼病殘孕。

人類的這種互相守望才使得我們自私的複雜系統基因經過一個層層迭代,使我們基於這個意識對同類產生了憐憫和共鳴,產生了感情,出現了愛,這個概念在哲學上和物理學上有叫做湧現。

所以,我們人類的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一定要以維護每一個人來作為這個種群能平穩地繁衍下去的一個最優解。

愛,是一切的指引!

網絡媒體的廣闊和自由令人嚮往,但是,朋友如果有閒暇時間的話那就閱讀書籍吧(包括電子書)。不要老是想讀一本書又放不下眼前的手機,去做一個喚醒書籍生命的讀者吧。

閱讀書籍是淬鍊意志,不畏浮雲遮望眼,遠離短暫的喧浮躁,和蕪雜的信息系統整體的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塑造個人的品質。

對於知識這座大山,只從一面是無法窺得它的全貌的,在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山中,去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豐盈充實靈魂世界。

當你試著用文字構建和梳理自己的世界,把混亂網狀信息用線性的思維羅列出來時就會感到一種有意義的愉悅感。

無論世界如何轉變,尊敬自己才能擁有改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時間顆粒度?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多少?
    01什麼是時間顆粒度?時間的顆粒度,指的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最基本單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有的人喜歡以「天」為單位,進行時間管理,那麼他的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天。當然,時間顆粒度也可以是每一個小時,每半個小時,每15分鐘,甚至是每五分鐘。這個是完全因人而異的。
  • 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多少?
    時間顆粒度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想擁有受人尊敬的職業化素養,恪守時間,理解並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是基本要求。職場上衡量人的價值,有一個維度,就看他的職業化程度。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另一個會影響你職業化程度的因素:時間顆粒度。012016年12月,網絡上流傳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
  • 彌補「情緒顆粒度」,建立良好關係
    直到我看到了「情緒顆粒度」這個詞,我才明白無法辨別他人的情緒才是導致這一切的根源。那麼「情緒顆粒度」是什麼呢?它又為何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我以謝爾頓姐弟為例,為大家介紹情緒顆粒度的含義,透過實驗看到它的重要性,並在全文的最後給到大家彌補「情緒顆粒度」的三個方法。01、「情緒顆粒度」是什麼?
  • 感慨完捐贈物上的詩,我們聊聊語言的質感和空心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日本友人在捐贈給中國的抗疫物資包裝上寫下中國古詩詞,語言的魅力引發了網民澎湃的情感共鳴。這些天,到處都能看到新媒體在徵集錦心繡口的朋友。如果說,語言的邊界就是人的世界的邊界,語言的質感就是你的世界的質感,為什麼我們日漸感覺到自己已從一個斑斕的世界裡墜入了色彩越來越單一的空間?
  • 長江商學院教授廖建文:顆粒度經濟 每個行業都值得重做一遍
    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管理實踐教授廖建文深度解碼顆粒度經濟,和我們一起迎接精準時代的到來。我們發現:當研究對象的顆粒度變小——從宏觀、低速的質子到微觀、高速的量子時,整個物理世界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思想都需要徹底重構。而這場物理「海嘯」帶來的影響是積極深遠的:現代文明的爆發,從電腦到雷射,從核能到生物技術,幾乎沒有哪個領域不依賴於量子論。無獨有偶,商業世界似乎正在上演類似的故事。
  • 當你的「時間顆粒度」越細,就越值錢
    我在這一段,建議大家試著去把自己的「行事曆填滿」,把你哪段時間要做什麼都寫上去,讓自己有些 Deadline 的壓迫感之外,也能知道自己一整天的時間分配。最殘酷的事情:比我們成功百倍的人,居然還比我們更努力!但除了這可怕的表象之外,其實這張行程表還透露了一個現象:「時間顆粒度的不同」。劉潤說:「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越高,時間就會顆粒,甚至還會粉末化。」為什麼有人安排一場見面是 30 分鐘,有人卻是 3 個小時?簡單舉些例子。時間顆粒度為 1 天的人,喜歡這麼說:「你到臺中了啊?
  • 運營技能的黃金組合:「背景+預判」和「問題拆解+顆粒度」
    比如已有成熟的社交裂變玩法這一優勢,和方案裡規劃的藉助玩法在預熱期引爆,在爆發期持續裂變,就變得前後對應,有理有據,極易讓人理解自己的之所以然。再舉個做飯的通俗例子幫助理解:任務:為女票下廚做晚飯背景:①廚房工作檯衛生情況?②食材情況?③油醋糖鹽情況?④寶寶喜歡吃什麼?
  • pale是蒼白的,那beyond the pale是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pale這個詞可以用於描述某人臉色蒼白,那beyond the pale是什麼意思呢?beyond the pale的意思是「someone's behaviour is unacceptable」,即「出格的,無法接受的」。
  • 把時間碾成粉末,時間顆粒度(600字)
    時間顆粒度: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成功N倍的人,居然不可理喻的比你更努力。如果看過王健林的行程單,很多人可能懷疑自己在虛度光陰。很多成功人士的努力程度,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甚至不願意去想像的。
  • 是什麼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
    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地球上如此眾多的生物當中只有人類脫穎而出,創造了社會文明我們既不是自然界跑的最快的,也不是力量最強大的,但我們人類是聯繫最緊密的生物,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有如此緊密的社會聯繫。,我們還會用語言交流,並會用自己的思維去看待世界。
  • 那是你不知道什麼是最佳顆粒度
    那是你不知道什麼是最佳顆粒度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道長問一個求道者:「你覺得是一粒金子好,還是一堆爛泥好呢?」求道者回答說:「當然是金子啊!」道長笑曰: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這故事其實意味深長能讓人感悟到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要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還有一句話表達的也是這個道理--鞋子再漂亮,不合腳也別要。這個道理放到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上也同樣適用。雲數據中心怎麼樣才能實現完美的運行效率?
  • 真假蒼白騎士,你分得清嗎?
    上世紀90年代,引進大陸的蒼白只有一隻,而麒麟已有成千上萬。如果蒼白沒飛好,大概搖身會冒充麒麟,如今蒼白飛好了,又有洋頭銜,所以大陸原有的麒麟都被染色了成蒼白了,弄得你找不出一張公開承認是麒麟花的鴿子圖片。這麒麟和蒼白佔有比率大家應該清楚,如今幾乎全是稱蒼白,可想而知,假蒼白會有多少?
  • 比爾蓋茨5分鐘做一件事:你的時間顆粒度決定了職場身價
    01:2002年比爾蓋茨訪問北京,安排事情是以5分鐘為單位安排的 每一個成功人士的時間都是非常寶貴的,他們每小時、每分鐘的時間,都有不同的行程安排,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更是以5分鐘為單位,將時間安排到了極致。
  • 內在世界的能量是無窮的智慧,它有一個爆破點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選擇?是你昨天形成的潛意識。每一個今天都在變成昨天,在今天改變你潛意識的能量,就會改變你當下的選擇,並呈現不一樣的明天。什麼叫做內在?就是你的主觀思維。我們所擁有的生活就是我們的主觀思維在這個世界上的投射。原因就是主觀思維決定了我們所有的行為模式,而行為模式創造著我們每個人的現在和未來。
  • 巴菲特:你的時間顆粒度越小,你對時間就越敏感
    巴菲特:你的時間顆粒度越小,你對時間就越敏感 什麼叫做對時間很敏感?《五分鐘商學院》這本書的作者劉潤,在書中提到了「時間顆粒度」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什麼叫做對時間敏感。 簡單的說,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構建內在的意義的?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我們之所以能通過語言表達交流,那是因為語言所包含的意義。意義是語言的核心。我們人類如何結合我們所認知的思想和語言的構成要素,來構建其具體的含義與內在的意義呢?這是自人類文明以來一直在探索的、極為基本而又重要的科學與哲學課題。
  • 返向內在世界:一場「精神奧德賽」
    返回內在世界,不僅是為了從理論上克服「主流」哲學倫理學的教義化缺陷,更是要重建倫理知識與生活-經驗世界之間的實踐關聯。那麼,「自我」為什麼要返向「內在世界」來尋求這種救助?「內在世界」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資源,能夠救治自身?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通過若干篇文章討論的大問題。還是從柏拉圖開始。
  • 正確的思維轉變,帶動語言模式讓你的世界豁然開朗
    無論做什麼,心懷大愛,與內心、與願景、與資源都有緊密的聯結,才容易保持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方法是中性的,沒有絕對的高低好壞;能達成怎樣的效果,要看誰來用它,以及為了什麼而使用它。語言也是中性的,觸及到愛,它才被賦予了力量和魔力。所有的體悟與學習,都在幫我們走好成長/進化之路。
  • 人類語言、文字、符號的「第一原理」
    在當今世界,仍然千差萬別,更需要系統嚴謹的思維科學全面客觀地把握未來。文明的互動互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和通道,人類思想成就和物質成就的匯聚與整合是文明進步和文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創建了一個完整的、既指向人類社會研究也指向自然研究的、有著統一標準的、合邏輯的、內在一致的知識體系。
  • 語言之死:為何應該扶持瀕危的自然語言而非克林貢語
    就像我們面對寶貴事物消失時的感情一樣,語言的消失也喚起了人們類似的感受。語言的消失自然是不幸的,但究竟是為何?那些行將消逝的語言,其所具備的價值,值不值得發動全社會的資源來保護?語言的消失自然是不幸的,但究竟是為何?阿卡博語就像其他種種瀕臨消失的語言一樣,對世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影響。不過,就像我們面對寶貴事物消失時的感情一樣,語言的消失也喚起了人們類似的感受。可同樣也有觀點認為保護小語種語言無非是在浪費時間與資源。我嘗試好好弄清楚這兩種彼此對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