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習英語中,往往面對閱讀時,感覺限於模糊之中,記憶都隨著減退。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疲憊感?因為我們在英語聽說中,我們依靠線性視角去理解英語,疲憊產生於記憶負擔或記憶容量太大。簡單句還可以應付,稍微增加點長度,我們就暈了。那麼到底為何會暈,是因為我們的理解能力差嗎?不是,當你分析完一篇閱讀或是看了聽力材料的文本之後,會感嘆說:「也沒有什麼呀,單詞都認識,句法都認識,整體也理解不錯,為何還會這麼難?為何開始的時候就沒有這樣去想呢?」 問到點子上了,考試英語就是考你發力的開始,就是考你面對陌生材料的反應力。如果讓你把文章帶回家,大家不都高分了嗎!
如何做到發力位置準確,如何才能啟動理解以增加效率,我們一定要知道線性與非線性的關係。線性是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是語言外在表現的客觀要求;非線性是思維本質,是內化的或立體的原本意圖表達。說的白一點,就是作者思考文章時是非現象的,思維是模糊立體存在於作者頭腦中,但是因為語言表現的限制,無法像倒水一樣,立體般倒出,而必須按照語言的線性規則進行編碼,這才是我們看到的閱讀文章,這才是我們聽到的語音材料。
理解了上述原則,我們的備考就具有目的性,我們要儘可能去還原立體,就是通過我們看到或聽到的線性或平面去再現原作者腦海中的立體思想或內容存在。這樣做,就是我們要擺脫線性限制,迅速靠攏立體。那麼問題來了,考生怎麼才能靠近立體,那就是要把線性的東西基本規則掌握了,這就是大家平時幹的事情,就是單詞記憶和句法分析,例如看看猴哥的長難句分析,這都屬於線性規則的準備。
但我們這裡說,你這些準備只是一個小目標,或是外在的假象目標,是一個過渡,過渡到我們的立體思維。雖說是過渡階段,但是假象的有效識別直接決定我們構建立體的速度,可見句法還是要學習,長難句還是要分析,只是把這個過程納入更廣闊的立體思維構建之中而已。例如當你看到difficult, imagine 僅僅二個字,你就要立刻頭腦構建it is difficult for sb to imagine that 這樣的結構。由於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用的也是語言的線性結構,我要說構建的it is difficult for sb to imagine that這個句子不是以線性存在腦海中,而是立體的模糊成一個小整體存在的。你們去想想,你去回憶一個過去事件時,這些事件以立體的模糊整體存在。你也可以說,這個概念接近認知語言學的圖形理論,但是又不完全一樣,這裡不是圖,只是模糊概念。這個模糊不是不清楚,而是沒有意識上的邊界,並不是真的模糊。
理解了上述概念,回到英語聽說,就容易多了。猴哥的口語和聽力課,不去講解所謂大家都知道的語音現象,什麼重讀、連讀,弱化等,我都不去講,我唯一的出發點,是帶著學生分析,去識別線性背後的立體模型。從模型準備到模型發力到模型弱化,從而構建完整的英語聽說體系。我們不講一個語音現象,只是讓這些語音現象在我們的模式帶動下,自然而出而已!
英語聽說不是去追求完美發音,完美發音的都不太會教英語聽說。我們聽到的材料大部分是不標準的,就如同我們漢語,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不標準的,和帶有口音的。即使帶有口音的也不會妨礙我們去贏得演講冠軍的獲得,所以關注發音的整體感,注重發音的內外規律,配合我們的認知和邏輯,去徵服我們的英語學習。發音可以不標準,也可以帶有「口音」,但是發音方法不可以不標準,不能帶有任何導致呆滯或磕絆的「口發」,這才是英語學習的正道。
猴哥致力於英語的各種降服「不清障礙不收棒」,期待交流與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