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將回歸五千萬年前遠古溫暖氣候:溫度全面暴增

2020-11-25 驅動之家

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地球的歷史既充滿了滄桑巨變,又穩定得如同上天眷顧。大陸在極地與赤道間來回漂移,山脈與海洋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但無論是在冰河時期與非冰河時期,地球環境的變化都相對較小,使生命得以存續。

雖然太陽幫助不大,但地球環境一直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太陽的亮度在成熟過程中慢慢增強。如今每平方米地表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約為1368瓦特,但在地球成型早期僅有1000瓦特。約4億年之前(當時海洋生物尚未進化成陸地生物),每平方米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約比今天少50瓦特。雖然當時陽光較弱,但較強的溫室效應抵消了這一不足(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較高)。事實上,近幾百萬年的地球溫度處於歷史最低值。

但如今的陽光更加強烈,溫室效應也達到了幾百萬年來的頂峰。這一組合將招致怎樣的結果呢?

為尋找答案,南安普頓大學一支由加文·福斯特(Gavin Foster)帶領的團隊匯集了來自112項研究的數千份過往二氧化碳水平數據。南極冰核可為我們提供一百萬年前的空氣樣本,但更久之前的數據則需要利用碳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從巖心中獲取。

不斷降低

研究結果揭露的規律與預期大致相符,不過結合多項研究,科學家得到了更加精確的結論。二氧化碳水平並非在3億年前的冰河時期突然下降,而是在4.2億年間均勻減少。每隔一百萬年,二氧化碳水平平均減少百萬分之3.4。(相比之下,自1960年以來,二氧化碳水平約上漲了百萬分之80)。

事實上,二氧化碳減少引發的長期降溫效果略強於太陽的升溫效果,因此在過去幾百萬年間,地球上才會規律性地出現冰河時期。

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為何會不斷下降、與逐漸增強的太陽輻射相互抵消呢?這也許是巖床風化、形成沉積物的結果。一些常見礦物與溶解在雨水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沉積物和巖石。

關鍵在於,這一化學反應取決於氣候狀況:氣候越溫暖,風化效應就越強烈(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相反,氣候越寒冷,風化就越微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這就像一臺天然溫度調節器,使地球氣候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過去的4億年間,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碧綠的植被覆蓋了地表,彌補了僅有蔚藍海洋的單調。生物圈的擴張也對巖床風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動植物的共同作用下,風化作用有所加速,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進一步減少。

這一變化過程有時也會偏離整體趨勢,如3億年前溫度突然大幅下降、2億年前溫度突然大幅上升,而這往往與板塊構造有關。活火山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從地球內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此外,盤古大陸等「超級大陸」形成時,會產生大批新山脈,加劇風化效應,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幅減少。

未來趨勢

目光從過去轉向未來,你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與上述歷史記錄進行有趣的對比。最新一份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中將「一切如常」描述為最糟糕的一種情況,若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到了2100年,溫室氣體濃度將達到百萬分之1370,並於2250年到達百萬分之2000的最高值。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一次高達百萬分之2000時,距今已有2億年之久。但當時的太陽輻射比今天略弱,因此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研究人員的計算結果顯示,到了本世紀末,陽光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將使地球氣候恢復到5000萬年前始新世時期的水平,成為恐龍滅絕後溫度最高的時期。(不過溫度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始新世的水準。)

如果我們任由二氧化碳濃度升至百萬分之2000,再加上目前的太陽輻射水平,「地球溫度將超過4.2億年間至少99.9%的地質記錄。」好在我們已經開始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不過這個想法仍然夠嚇人的。

我們必須記住,全球變暖面臨的威脅主要取決於上述變化速度。地球歷史上也出現過溫暖的氣候,但那是成百上千年、甚至數百年地質變化積累的結果,生物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這些變化。問題是,如今地球氣候的變化速度太快,更接近物種大滅絕時的水平

相關焦點

  • 從五千萬年前走來的紫荊
    在人類直立行走前,紫荊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五千萬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她在母親地球的懷抱裡,演化成長為一個植物大家族。在後來的1753年,開創植物分類學的科學家林奈,在《植物學種類》中,將南歐紫荊作為紫荊屬的模式種。
  • 北極溫度賽巴西,遠古病毒存活力,2020年的地球怎麼了?
    有科學報告指出2020年是地球史上最熱的一年,如果到了明年,這個數字很可能會是2021。在2020年的2月,巴西科考團隊在南極測得的溫度就令人大吃一驚,南極的氣溫突破了歷史最高溫,達到了20.75℃,某些地區出現「血雪」,這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五千萬年未見!科學家警告:地球氣候將進入「溫室」,大周期加速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六千六百萬年前,一顆10億枚核彈頭當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天空頃刻間被汽化的巖石和塵埃籠罩,直接造成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物種的死亡,恐龍也隨之走向滅亡。然而,一種被稱為有孔蟲的海底浮遊生物卻依舊像數億年前一樣繁殖,用海洋中的鈣和其他深海礦物為自己構建出堅固的貝殼。
  • 地球溫度上升了,永久凍土加速融化,遠古生物正在復甦
    ,並且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5月,這引發了大家對北極圈未來的發展趨勢擔憂,因為氣溫越高,北極圈的生態系統變化將會越大。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處(C3S)博鰲是,在2020年5月的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5月的平均溫度高0.63°C,這真的是異常氣候變化的一月,所以氣溫在不斷刷新記錄,而引發的問題會一一出現。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地球可能正處於「臨界點」的邊緣,甚至可能已經超過了臨界點。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雪球」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博士生斯科特·麥克倫南(Scott Maclennan)和他的顧問們非常興奮的原因,他們從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地質學家羅伯特·布塞特(Robert Bussert)那裡獲得了一小塊巖石樣本,該巖石樣本被認為形成於「雪球地球」時期。麥克倫南和他的同事來到衣索比亞薩姆雷鎮,在這裡他們偶然發現一種類型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7.17億年前,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 「雪球」
    至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地質學家就開始懷疑地球曾在遠古時期出現快速凍結現象。但是儘管計算機模擬支持這一觀點,但從地球巖石記錄中並未發現任何實質性的證據。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博士生斯科特·麥克倫南(Scott Maclennan)和他的顧問們非常興奮的原因,他們從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地質學家羅伯特·布塞特(Robert Bussert)那裡獲得了一小塊巖石樣本,該巖石樣本被認為形成於「雪球地球」時期。麥克倫南和他的同事來到衣索比亞薩姆雷鎮,在這裡他們偶然發現一種類型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7.17億年前,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
  • 2020年氣候大變?沙塵氣旋將襲擊北美,50000年遠古生物北極出現
    ,這也說明了沙漠灰燼的影響確實大,2020年的氣候大變形成了嗎?當然上面我們也說了,這是每年都會遇到的現象,並非是某年才出現的。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每年風都會從北非攜帶大約8億公噸的沙漠塵埃,這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大的空氣塵埃顆粒來源,所以說沙漠塵埃也是如今汙染地球生態環境最重要的一部分。
  • 北極圈溫度高達38℃,意味著什麼?凍土融化遠古病毒將復活!
    地球的氣候環境是一日不如一日的,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下,在2020年人類終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2020年地球的環境變化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這些反常的氣候只會帶給人更多的麻煩。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想必大家也是有了解的,它不僅會造成冰川的融化,還會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如今地球的兩極地區都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溫度一再飆升,與此同時兩極地區的冰川也已經變得脆弱不堪,生物由於難以適應環境變化,數量逐年銳減……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是毀滅性的,然而人類對此依然毫無畏懼,如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真的愈來愈嚴重了。
  • 2020年地球氣溫創紀錄,恐將地球帶回9000萬年前?
    著名科學家霍金就曾經預言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人類在使用各種能源時也會給地球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碳排放導致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預計在2600年地球可能會因為升溫而變成一個火球,我們人類的出路是移民外星球。或許,很多朋友都覺得這一個預言看起來天方夜譚,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真的有這麼大、真的能夠改變地球嗎?
  • ​北極圈溫度高達38℃,意味著什麼?凍土融化遠古病毒將復活
    地球的氣候環境是一日不如一日的,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下,在2020年人類終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2020年地球的環境變化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這些反常的氣候只會帶給人更多的麻煩。近日有媒體報導表示,俄羅斯小鎮維爾霍揚斯克的溫度達到38℃,創下了北極圈溫度的歷史新高。
  • 專家:人類或已喚醒「遠古厄爾尼諾」,2020年後災難或將頻繁發生
    它的出現,一般表明太平洋表面水溫出現了失衡,當它持續時間較短時,對地球上的氣候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當它持續3個月以上時,厄爾尼諾現象就會轉化為厄爾尼諾災害事件。前不久,我國氣象學家已經監測到太平洋新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如果它今年持續存在,並保持3個月時間,那麼,2020年地球上不同地區接連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或者乾旱災害就將不可避免。然而,我們在本文論述的重點還不是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現象,而是即將在印度洋發生和出現的類厄爾尼諾現象。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數萬年前的遠古生物紛紛「出凍」
    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最近這段時間,古生物學家們忙得不亦樂乎:因為西伯利亞凍土的大片解凍,許多幾萬年前的遠古動物屍體正陸續重見天日。就在不久前,在北極圈內的雅庫特地區,一具幾乎完好無損的披毛犀屍體被發現,它在冰中保存了約5萬年,濃密的紅棕色毛髮、四肢和大部分內部器官(包括腸道)俱全。與此同時,一個面貌不同以往的「新北極」也正在誕生。
  • 霍金預言或將成真?2020年全球溫度創歷史新高,人類將面臨什麼?
    霍金預言或將成真?2020年全球溫度創歷史新高,人類將面臨什麼? 所以,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溫度,不可能直接全面上升,肯定是局部地區會有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同時會導致另外一個地方,出現溫度下降,但是整體上面來說,地球的平均溫度,始終都處於一個上升的趨勢
  •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事實,萬年遠古病毒或將洩漏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在演講中提到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他說在南極地區測得的溫度首次突破20℃,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發關注,同時再次讓人類重新思考自身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生存問題--氣候變暖。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2014-07-14 17:45:38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千萬年前
  • 氣候科學揭示奇怪現象本質,古地球的生物滅絕事件,有了全新解釋
    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氣候科學?氣候科學的簡史19世紀20年代,法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約瑟夫·傅立葉,首先提出地球並不是僅僅因為有太陽才能保持恆定的溫度,以適應生物生存。因為,地球接受陽光普照,但是也對外釋放了很多,因此,地球應該是寒冷的地獄,而不是現在的溫暖天堂。
  • 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陽光不僅是生命能量的總源頭,也控制著地球的氣候。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遮蔽了部分陽光,造成全球氣溫下降,糧食大幅度的減產。那一年很多地方沒有夏天,史稱無夏之年。地球赤道面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黃道面,有一個23.5度的夾角。
  • 40年後,研究人員終於更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氣候命運
    然而40年來,氣候科學家們一直在重複同樣的不令人滿意的答案: 如果人類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水平提高一倍,那麼地球最終將升溫1.5℃至4.5℃,這個溫度範圍涵蓋了從僅僅令人不安的上升到災難性上升的所有。現在,在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努力中,一個由25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已經顯著地縮小了這一關鍵因素的範圍,即所謂的氣候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