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分解最常見塑料(聚乙烯)的新方法
根據近期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提高它的循環再利用價值。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危機。我們知道,聚乙烯有幾種不同的形式,用於從塑膠袋和食品包裝到電氣絕緣和工業管道的一切東西。由於它很常見,而我們的回收系統又很糟糕,最終,我們只能扔掉一大堆塑料垃圾。
-
變廢為寶!科學家將塑料轉化為氫氣,未來將成為新能源
過去的200多年時間裡,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不過,一些負面影響也出現了,比方說塑料製品的廣泛應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根據預計,2050年,全球廢棄塑料量或可達到120億噸,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數字,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將廢棄塑料變成氫氣,讓它「變廢為寶」。
-
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
來源:科技日報新低溫催化法將塑料垃圾「變廢為寶」科技日報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採用一種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了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後者是很多工業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
-
要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更好的新方法
然而,人類對這種最常見的塑料的回收處理一直相當糟糕——要麼被填埋進垃圾場,要麼被扔進海洋,要麼在排放有毒化學品的廢物焚化爐中被燒掉,這些方法都很難緩解日益嚴重的塑料危機。不過最近《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示,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分解這種塑料
-
科學家發現一種昆蟲,12小時能吃掉一整隻購物袋,或解決塑料汙染
我們知道,這些年很多人,很多國家都在被環境汙染問題所困擾。其實人類現在面臨的生存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首先就是全球氣候變暖,其次就是塑料汙染。我們知道,塑料這種東西可降解性非常差,一個普通的塑膠袋,可能需要幾百年才會被降解。
-
科學家發現逆天小蟲子,半天吃光一個塑膠袋,白色汙染或將解決
人類目前面臨兩大環境危機,一是全球氣候變暖,二是環境汙染。以塑料汙染為代表的白色汙染已經對地球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人類每分鐘使用200萬個塑膠袋,每年製造數以萬噸計的塑料垃圾,在人跡罕至的南極和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都發現了塑料的痕跡。那麼,有沒有一種可以快速降解塑料的方法呢?
-
科學家發現逆天小蟲子,12小時吃光一個塑膠袋,白色汙染或將解決
客觀上說,人類目前面臨兩大環境危機,一是全球氣候變暖,二是環境汙染。以塑料汙染為代表的白色汙染已經對地球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人類每分鐘使用200萬個塑膠袋,每年製造數以萬噸計的塑料垃圾,在人跡罕至的南極和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都發現了塑料的痕跡。
-
美國學生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或有助緩解全球汙染危機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英媒稱,一位學生也許發現了應對全球最緊迫的環境危機之一的解決辦法——培育可以「吞噬」塑料的細菌並將其分解為無害的副產品。在俄勒岡州裡德學院學習生物學的摩根·韋格說,這一進程如果加快可以為解決地球塑料問題發揮「很大作用」,目前每年有數百萬噸廢棄塑料被掩埋或傾倒入海洋裡。每年約有3億噸塑料被廢棄,只有約10%得以回收。韋格對《獨立報》說:「當我開始了解我們所有的塑料垃圾的數據時,這實際上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需要某種辦法解決它。」
-
新突破口!發現12小時就能消化塑料的蟲子,白色汙染能解決了?
塑料,作為20世紀最偉大而又最失敗的發明,以其便利性和價格低廉而大量生產,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其也有缺點,說是缺點,完全可以說是優點:塑料的穩定性太高了。高到要用幾百年甚至三千年才能完全分解掉,這些沒有分解掉的,同時是廢棄的塑料,給全球各個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為了不讓這些塑料在陸地上「傷害」人類,人類把垃圾丟向了包容性極大的大海。但是大海不會消解這些垃圾,它只會把這些垃圾沉入海底或者繼續漂在水中,這也算是好的結果,也是暫時的辦法。一直在為這個頭疼的人類,從未停止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
分解塑料的酶預示著塑料廢物處理的新希望
重新設計可食用塑料酶PETase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創造了一種酶,該酶可以將塑料消化的速度提高六倍。PETase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分解回其組成部分,從而創造了無限回收塑料,減少塑料汙染和推動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機會。PET是最常見的熱塑性塑料,用於製造一次性飲料瓶、衣物和地毯,在環境中分解需要數百年的時間,但是PETase可以將時間縮短為幾天。
-
海洋垃圾將被解決,國外科學家研發出新方法,6天將分解完垃圾
自從進入2020年,似乎各種不友好的信息就接踵而來,例如從2019年燒到2020年的澳洲林火,還有從東非飛到亞洲的蝗災,以及目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而近日,科學家又發現,在南極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釋放出了一座新的島嶼,對此,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指向:全球變暖。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去年下旬,一隊英國生物學家乘坐飛機抵達南極地區的喬治王島進行科考,結果並不樂觀,塑料汙染已經影響當地。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南極洲最北端只有120公裡,船舶航行一天就能抵達南極大陸。更讓你熟悉的應該是這座島嶼還有一座我國的科考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喬治王島建設的長城站是我國首個南極科考站,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一項空白。
-
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將廢塑料轉化成氫氣,將成為未來新能源
作為一種化合物,廢塑料自然分解至少需要數千年。然而,由於人類隨意處置,廢塑料造成了大規模的汙染。流入自然環境生態鏈最終將威脅人類生命安全。那麼,如何使廢塑料可回收利用並「變廢為寶」呢?牛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不久前取得了新發現。
-
蘇伊士亞洲首座塑料回收設施 致力於解決塑料汙染危機,緩解氣候變化
這是蘇伊士在亞洲的第一座塑料回收再造設施,凸顯蘇伊士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仍致力於改善環境和建設更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雄心。該項目每年把在泰國收集而來的3萬噸塑料包裝廢料轉化為消費後可回收(PCR)塑料,作為解決塑料汙染危機的長期方案。此外,設施的水回用率達到94%,是泰國當地水回用率最高的同類回收設施之一,每年可避免3.5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種植150萬棵樹。
-
日本科學家發現超級酶,能把塑料快速分解成渣渣
早在2018年,來自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對PET塑料有天然「食慾」的細菌--大坂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從而為那些常見的塑料汙染形式提出了低成本解決方案。現在,科學家以大坂堺菌為基礎設計了全新「超級酶」,從而讓塑料垃圾的消化速度提高6倍。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人們利用酶的這些性質,人工製備生物酶,將其用於洗滌劑、原油汙染處理、生物質燃料製備、殺滅有害細菌等場合。這次新升級的PET降解酶就是人類最新研發的生物酶之一。不過,實驗過程中卻遇到了令科學家們始料未及的驚喜——這種酶的活性明顯提高了!經過分析,科學家們認為是修飾操作改變了這種酶的結構,從而讓PET分解能力得以升級。 雖然從目前結果看來,酶性能的提升有限,只有約20%。
-
發明僅100餘年,卻成了人類的大麻煩,新方法如何解決塑料危機
每年仍能夠通過石油生產出2.6億噸的塑料製品,這其中有1.7億噸是一次性的。塑料垃圾每年會導致100多萬隻海鳥與10萬多隻海洋哺乳動物死亡。一次性塑膠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汙染極其嚴重。它的分子結構非常穩定,自然界的光和熱、細菌和酶難以將其化解,即使埋在土裡數百年它也不會分化、降解。焚燒塑膠袋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新加坡用陽光分解塑料 白色汙染搖身一變成發電燃料
生意社03月31日訊 塑料的白色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何減少塑料使用、處理既有的塑料製品,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挑戰,現在新加坡科學家決定將令人愛恨交織的塑料轉換另一種化學物質,在陽光下將之轉變成用途多樣的甲酸(formicacid)。
-
陳根:研究開發更易分解塑料——塑料環保,環保塑料
文/陳根由於塑料對環境造成的巨大負擔,科學家們不斷尋找製造塑料材料的新方法,使其更易於回收利用。近日,《自然》上發表了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塑料材料方向的新研究。通過改變一種普通塑料的結構,研究小組製造出了一種強度相等的塑料,這種塑料在使用後更容易分解,使其得以重建和循環利用,從而呈現出全新的生活。論文中,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一類被稱為熱固性塑料。與構成塑膠袋和食品包裝的熱塑性塑料不同,熱固性塑料包括環氧樹脂、聚氨酯和橡膠等材料,通常用於汽車零件和電器。
-
海洋垃圾或將達6億噸!科學家已經證實,人類糞便裡發現多種塑料
當然根據英國科學報告指出,確實按照如今的趨勢下去,海洋汙染將會成倍增長,這對海洋生物來說,將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當然對人類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我們生產塑料垃圾,最終還是回到了我們自己身上。海洋塑料垃圾到底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