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2021-01-08 LetFly萊飛

去年下旬,一隊英國生物學家乘坐飛機抵達南極地區的喬治王島進行科考,結果並不樂觀,塑料汙染已經影響當地。

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南極洲最北端只有120公裡,船舶航行一天就能抵達南極大陸。

更讓你熟悉的應該是這座島嶼還有一座我國的科考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喬治王島建設的長城站是我國首個南極科考站,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一項空白。

這座島嶼除了科考活動外,也是南極野生動物的天堂,雖然除了在夏季的幾個月時溫度勉強達到零度以上,其餘時候全島都被冰雪覆蓋。但是和南極圈其它地方相比,它比南極大陸氣候要更溫和。

大量海豹、企鵝在這裡繁衍棲息,如果塑料汙染已經影響到當地,那麼可以說地表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入侵。

入侵到南極的微塑料

微塑料這個概念最早也是英國科學家提出,他們在進行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研究時,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定為「微塑料」。 這些小塑料顆粒肉眼往往難以分辨,有人將它們稱為海洋中的PM2.5。

這些小塑料顆粒很難降解,它們從其它塑料中剝離,通過海洋擴散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各個角落,從馬裡亞納海溝到北冰洋,以及這次科考的南極洲附近海域。

微塑料首先在小型魚類和貝類中堆積,導致它們中毒以及捕食能力下降,隨著食物鏈不斷富集,進入兩棲類、大型魚類、鳥類體內,令人不安的是食物鏈的末端就是人類。

以往的研究成果都是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但這些塑料汙染同時也正在影響海洋植物和土壤,它們含有大量疏水性汙染物,生物學家已經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塑料汙染物隨著魚肉被人吞食後,會產生多大的健康危害。

今年英國生物學家正式將在南極的科考結果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他們發現微塑料已經進入當地食物鏈,且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學家重點研究了一種名叫南極隱孢子蟲的微小動物,它們個頭在1-2毫米之間,與其他彈尾目動物一樣,被當作衡量當地汙染的生物指示劑。

彈尾目動物通稱跳蟲,它們的分布非常廣泛,喜歡生活在潮溼處,在落葉下、石下、青苔間就能找到。

在南極你會覺得塑料汙染很遙遠,但是很不幸科考人員在喬治王島的海邊找到了,一些聚苯乙烯泡沫散落在海邊,上面附著有藻類、苔蘚和地衣,而南極隱孢子蟲則以這些植物為食。

這些小蟲子進食植物時當然無法避免攝入這些聚苯乙烯塑料,科學家將這些跳蟲採集後,在紅外儀器的幫助下發現了南極隱孢子蟲體內的聚苯乙烯微小碎片。

這意味著大塊塑料被這些小動物拆解後,形成微塑料快速散步出去!

加速擴散

跳蟲個頭很小,一片比較潮溼的地方可能就有數萬隻,如此高的數量讓微塑料在土壤中的擴散變得極為簡單,除了喬治王島之外,這種情況顯然全球都在發生。

在以往的認知中,這些微塑料只會通過食物鏈從海洋生態環境進入大陸,然而陸地上的塑料被這些微小動物分解後,並不會徹底降解消失,而是進入土壤食物鏈中。

首先面臨考驗的是植物們,微塑料正在進入全球物質循環中,這種「自食其膠」的結果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多大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參考資料:『Plastics everywhere: first evidence of polystyrene fragments inside the common Antarctic collembolan Cryptopygus antarcticus.』Elisa Bergami.

相關焦點

  • 塑料汙染是如何擴散的?
    如今,塑料汙染無處不在。但人們對塑料微粒如何在環境中移動、積累還了解甚少。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微粒通過土壤和其他多孔介質進行長距離移動的機制。這將有助於防止汙染物在食物和水源中的擴散及積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南極十年前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南極洲沿海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去年,一個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例子,證明了這些汙染物在世界海洋中的擴散。在這項新研究當中,塔斯馬尼亞的團隊在十年前在南極洲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這些冰芯來自於距離南極洲海岸約2公裡的地點,一直存放在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的一個設施之中,等待分析。這些冰芯來自於在海岸周圍形成的冰塊,因此,與封存冰不同,這些冰塊不會移動。
  • 塑料汙染是如何一步一步擴散到食物和水源中的?
    如今,塑料汙染無處不在。但人們對塑料微粒如何在環境中移動、積累還了解甚少。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微粒通過土壤和其他多孔介質進行長距離移動的機制。這將有助於防止汙染物在食物和水源中的擴散及積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之前,人們認為,當塑料微粒在土壤和沉積物等多孔材料中被困住時,就會停留在原地,不再擴散。
  • 塑料汙染進攻南極食物鏈,科學家發現聚苯乙烯
    義大利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南極隱孢子蟲腸道中發現熱塑性塑膠「聚苯乙烯」,意指微塑料汙染已向位處偏遠的南極洲食物鏈進攻。該研究第一作者艾莉莎說,這項研究表明南極隱孢子蟲攝取塑料的能力,而且「在簡單的南極陸地食物網中,南極隱孢子蟲扮演關鍵角色。」
  • 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南極洲千年寒冰被鑽開,發現史前古老生物,讓科學家欣喜若狂
    南極洲千年寒冰被鑽開,發現史前古老生物,讓科學家欣喜若狂科學家們在南極的一個湖泊中有了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微小的古代動物的遺骸,這個湖泊在一公裡厚的冰層下沉睡了數千年。美國研究人員在一次罕見的任務中,對死亡的甲殼類動物和塔迪格雷德(又稱「水熊」或「苔蘚小豬」)進行了一次意外的捕獵,目的是鑽入距離南極近400英裡的默瑟冰下湖。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科學家十分擔憂,人類正自食惡果!
    根據《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刊載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第一次發現了塑料微粒。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十分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嬰兒。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儀器檢測了6個人類胎盤,結果發現4個胎盤中存在塑料微粒,其直徑為5到10微米,共計12顆。
  • 俄科學家發現堪察加半島沿岸有一片長約40公裡的汙染帶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表示,該校科學家發現,堪察加半島沿岸有一片長約40公裡的汙染帶。衝浪者們9月底提到堪察加邊疆區哈拉科特爾斯基(Khalaktyrsky)海灘海水顏色變化的問題。他們還表示,眼睛腫了並且皮膚受到刺激。專家們發現水中的石油產品含量超標2.6倍,苯酚含量超標1倍。
  • 塑料汙染危機將得以解決!科學家發現新方法,加速分解變廢為寶
    導語:石化工業生產超過8800萬噸的聚乙烯,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普通的塑料。根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新的途徑來升級它,它可以幫助應對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危機。大家好,我是蘿蔔!而如今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加快分解聚乙烯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南極管蟲」(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內臟中有塑料汙染的痕跡。該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南極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據科學家介紹,這種微小的生物也被稱為彈尾動物,它的長度不到1毫米。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科學家沸騰了!南極湖湖底意外發現古代生命跡象!
    外媒最新消息,科學家們南極湖湖底意外發現古代生命跡象!在如此寒冷地帶發現生命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據了解,在一項機緣巧合的任務中,科學家們在距離南極600公裡的一個被一公裡厚的冰層封住的南極默瑟湖泊中鑽探,創造了一個直徑只有60釐米的入口,在這個微小的入口內意外發現了古代甲殼類動物和一種緩步動物,位於一公裡冰層下保存的微小動物屍體。
  • 空氣汙染可致人短命3年!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乾淨空氣 生物氣溶膠...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乾淨空氣 生物氣溶膠成分顯示其「真正原始」  Evelyn Zhang • 2020-06-04 09:35:51 來源:前瞻網
  • 國際最新研究:道路交通產生塑料微粒汙染可擴散至北極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隨風擴散,可被輸運到包括北極在內的遙遠區域。  該項研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建模,根據估算顯示,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最新研究論文指,伴隨著塑料製品新品的生產速度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但是,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機制路徑卻不甚明了。
  • 南極洲下發現「新世界」!科學家:或還有個約1000公裡長的通道
    然而隨著科學不斷的深入研究,在我們地球內部還真的有所發現,並且存在一些人類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東西。根據科學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在南極洲地面發現了一個「新世界」,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這個南極洲地下「新世界」是一個大型、蝴蝶結形狀的湖,並且可能是南極洲第二大冰下湖,同時還可能含許多數百萬年因被冰凍而未被人發掘的生命形態,所以這完全是南極洲下面的一個「新世界」,一旦被挖掘出來,不排除真的就是地球「第二生命世界」,因為科學家們已經懷疑下面具有「生命型態」的存在,只需要下一步進行確認便可知道了。
  • 地球塑料垃圾無處不在,汙染有多嚴重?人從口食入,又從肛門排出
    作者:文/虞子期塑料垃圾在環境汙染之中佔比非常大,上到高峰,下到深海,可以說真的是「無處不在」。根據《科學進展》雜誌發布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又在南極洲內發現了一次性物品的微粒塑料顆粒,這再次引發了人類對環境汙染的擔憂,因為塑料垃圾的威脅已經蔓延到了世界各地,所以人類對環境的汙染還在加劇之中,並且是越來越強。
  • 有機半導體激子擴散距離可達8微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1日報導,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激子在有機半導體晶體紅熒烯中的擴散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該距離與激子在製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矽、砷化鎵等材料中的距離相媲美。科學家認為,新的研究發現有望讓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卓越,或許可以取代矽基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雜誌在線版上。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 師琰 倫敦報導導讀由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而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緩解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仍是首先阻止塑料進入海洋。
  • 太平洋上出現「第八大陸」,全部由垃圾組成,正往東亞靠近
    這個大陸的具體地點是在夏威夷島的東北方,距離加利福尼亞海域大約1000英裡的位置。在這裡,你將會見到各種各樣的垃圾,最普遍的是塑膠袋,各個國家的都有。還有日本的玩具模型、美國的電子零件、中國的飲料瓶等等。種類多,數量大。就是這些組成了一塊大陸,已經侵佔了超過14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