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汙染是如何一步一步擴散到食物和水源中的?

2020-11-17 科學大觀園雜誌


綠色塑料微粒反覆被困後又被釋放,在土壤中進行長距離的移動。

如今,塑料汙染無處不在。但人們對塑料微粒如何在環境中移動、積累還了解甚少。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微粒通過土壤和其他多孔介質進行長距離移動的機制。這將有助於防止汙染物在食物和水源中的擴散及積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之前,人們認為,當塑料微粒在土壤和沉積物等多孔材料中被困住時,就會停留在原地,不再擴散。而新研究表明,塑料微粒在穿過這些多孔材料時雖然會被粘住,但當流體流過介質的速度足夠高時,微粒就會被推離,繼續大幅前進。

沉積或堵塞的形成、侵蝕和破裂都是周期性的:隨著時間和距離的推移,流體壓力會將已形成的堵塞粉碎,使顆粒能夠通過孔隙空間,直到堵塞再次形成。

研究領導者、普林斯頓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助理教授Sujit Datta說:「我們不僅發現了塑料微粒被困、堵塞、沉積然後被推離的奇妙過程,還發現這一過程中粒子擴散的距離遠超我們的想像。」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測試了與環境中塑料微粒類型相對應的「粘性」和「非粘性」兩種顆粒。

令人驚訝的是,兩者的移動過程本身並無不同,即使是「粘性」顆粒也可以大面積擴散到數百個孔隙中。唯一的區別是堵塞形成的位置:「非粘性」粒子往往只會在狹窄的通道中被困住,而「粘性」粒子似乎能被困於任何固體介質的表面。

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利用觀測到的微粒移動數據來改進預測模型(預測汙染範圍和位置)參數。該模型以不同類型的多孔介質、不同顆粒大小和化學成分為基礎,將幫助人們更準確地預測各種灌溉或降雨條件下的汙染。

此外,科學家們還研究了塑料微粒的沉積對介質滲透性的影響,包括灌溉用水流經土壤的難易程度。

Datta表示,這一原理有助於了解粘土、礦物、石英、病毒、微生物和其他顆粒如何在具有更複雜表面化學特性的介質中移動。此外,相關知識還可以指導研究人員部署工程納米顆粒進行環境修復,或是應用到藥物輸送和過濾機制中。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plastic-pollution-reveal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塑料汙染是如何擴散的?
    如今,塑料汙染無處不在。但人們對塑料微粒如何在環境中移動、積累還了解甚少。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微粒通過土壤和其他多孔介質進行長距離移動的機制。這將有助於防止汙染物在食物和水源中的擴散及積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但是和南極圈其它地方相比,它比南極大陸氣候要更溫和。大量海豹、企鵝在這裡繁衍棲息,如果塑料汙染已經影響到當地,那麼可以說地表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入侵。入侵到南極的微塑料微塑料這個概念最早也是英國科學家提出,他們在進行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研究時,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定為「微塑料」。
  • 限塑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微塑料汙染在最近10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實際上早在50年前就被發現。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深海就像一個「水槽」,匯聚著大量微塑料。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海洋汙染如何影響人類以及我們如何減輕海洋汙染?
    大約70%的水供應也來自海洋,這意味著不保持海洋健康和免受汙染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有毒化學物質每天都會進入海水,這不僅會汙染水源,而且還會對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造成健康問題。請記住,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近三分之一直接吸收到海洋中,這也是造成海洋汙染的另一個原因。儘管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巨大破壞力,但只要您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就有多種方法可以減輕這種汙染。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由於微塑料體積小,部分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對海洋生態環境有很大危害,因此也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體積小,但吸附汙染物的能力很強。例如,如果海洋環境中存在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一旦微塑料和這些汙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個有機汙染球體。微塑料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這一天,不僅是聯合國強化政府應對環境問題的重要媒介,更應反射出全世界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汽車輪胎磨損、日常生活和洗衣、工業過程(如打磨)、表面磨損和塑料塗料(如人造草皮和聚合物塗料)是微塑料的主要產生方式,因其能夠進入食物鏈,進而可引發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海洋受微塑料影響最為直接,在牡蠣等海洋生物體內已發現微塑料顆粒,人類糞便中也已發現微塑料。土壤中(微)塑料的汙染也十分普遍,主要通過農膜的大量使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途徑進入。
  • 國際最新研究:道路交通產生塑料微粒汙染可擴散至北極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隨風擴散,可被輸運到包括北極在內的遙遠區域。  該項研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建模,根據估算顯示,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最新研究論文指,伴隨著塑料製品新品的生產速度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但是,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機制路徑卻不甚明了。
  • 食鹽已被微塑料汙染,我們的地球和食物還有安全的嗎?
    前幾年,有研究人員意外在海鹽中發現了微塑料,他們馬上提高了警惕。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要嚴重得多。調查數據表明,全世界銷售的食鹽品牌中,有90%都被微塑料汙染,其中主要是海鹽。該調查一共抽取了39個品牌的食鹽,其中36種都或多或少有微塑料的汙染。其中不含微塑料的,一個是我國臺灣的品牌,還有一個是法國的品牌。很幸運,另一種是我們大陸的品牌。
  •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如何尋找能降解塑料的細菌?選擇培養基篩選
    君不見一隻海鷗媽媽誤將塑料垃圾當食物餵給幼鳥,無法被消化的塑料在消化道中積留,無法被排洩出來。那種痛苦,你是否願意體會?不要怪鳥兒太笨,說它們分辨不了塑料和食物的區別。想一想自己,嬰幼兒時候,你什麼不吃?塑料汙染破壞了湖泊、河流、大海的生態系統。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
  • 極圈內檢測到大量水銀,正在擴散汙染海洋,人類該如何應對?
    最近這段時間世界好像變得不安寧,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前段時間在南極發生了一塊上海市大小的冰川崩裂被分離出冰架的情況,這個月在菲律賓和我國四川的阿壩發生了地震,人類和環境似乎總是難以找到平衡點,無盡的汙染和破壞最終都會反饋到人類自己身上。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 據統計,在1971—2013年間開展的11000多次的相關實驗中,90%使用的是同一類型的網,這種網只能捕獲直徑大於333微米的塑料塊。如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將研究目標定為直徑在5微米到333微米之間、體積更小的塑料微粒。
  • 美國研究稱在採取措施後,到2040年世界仍將產生7.1億噸塑料汙染
    塑料汙染正在殺死這些動物最新研究發現,如果世界立即著手全球協調努力以減少我們的塑料消耗量,那麼到2040年估計仍有7.1億公噸的塑料會汙染環境。在土壤,大氣中,甚至在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例如南極洲)都發現了塑料顆粒。 魚和其他海洋生物也通過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報告說,在一次性塑料的增加和「被扔掉的」文化的刺激下,塑料產量的快速增長加劇了這一問題。 同時,世界各國的廢物管理系統沒有能力安全處置或回收塑料廢物。
  • 如何避免接觸日常生活中的化學汙染?
    我們每天的吃穿住用行都可能在與有毒物質、化學汙染「親密接觸」,長期忽視將威脅健康。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將這些生活必需品安全地利用起來呢?家居裝飾材料:家居裝飾材料中的人工板材多採用鋸末刨花板,含大量酚醛樹脂,易揮發苯酚和甲醛等致癌物。
  • 塑料汙染有多恐怖?每人一年竟吞下12萬塑料碎片
    這看起來有些荒謬,誰會傻到吃塑料?其實這和智商沒有關係。,我們無意間吃下了很多塑料顆粒,大多數來源於食物和水的塑料包裝,微塑料在包裝時可能滲透進食物。研究人員匯總了26項研究的數據,研究了3,600種食物和飲料的樣本,包括海鮮、鹽、糖、蜂蜜、啤酒以及自來水和瓶子中的水,還有空氣中的微塑料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