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偉大生物學家:生物學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Francis Crick 返樸 收錄於話題#展卷46個

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1916-2004)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他與吉姆·沃森合作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同時還預見了轉運RNA的存在,提出了中心法則,領先破解了遺傳密碼錶,為分子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狂熱的追求》是克裡克對經典分子生物學一段發展歷史的記錄和總結,自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開始,至1966年破譯遺傳密碼結束。並簡短概述了自己的成長教育經歷和專業方向選擇。這本書的第13章「總結」堪稱是這位卓越學者的生物學研究思想的精髓,特摘錄於此,以饗讀者。

撰文 | Francis Crick

翻譯 | 傅賀

生物學研究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漫長歲月中發生的自然選擇。每一個生物體、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生物大分子,都是長時間複雜作用的產物,這個過程往往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之前。這使得生物學跟物理學大相逕庭。物理學,無論是它的基礎研究,比如研究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還是應用研究,比如地質物理學或者天文學,都跟生物學非常不同。固然,在後兩個例子中,我們同樣會處理漫長歲月內的變化,我們觀察到的可能也是歷史進程的終產物。美國大峽谷中層層疊疊的巖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過,雖然星系也會「演化」,但它們卻不是通過自然選擇發生的。在生物學之外,我們見不到類似於自然選擇的過程:某種構型的精準複製,複製中出現的突變,稀有的突變日益普遍。即使我們可能偶然瞥見了這樣的過程,它也不會一再發生、漸趨複雜。

生物學的另一個關鍵特徵是同時存在著許多一模一樣的複雜結構。當然,許多星星總體看來差不多,地質巖石中的許多晶體肯定也具有基本一致的結構。不過,一種類型的蛋白質,通常有許多完全一樣的拷貝。如果僅僅是偶然因素,而沒有自然選擇的幫助,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物理學的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結果往往可以表述為精煉、深刻,甚至與直覺相反的普遍規律。生物學裡沒有哪個理論可以與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或者量子電動力學,甚至是簡單如牛頓力學定律(能量守恆、動量守恆)相提並論。但是生物學也有它的「定律」,比如孟德爾遺傳定律,它們往往是相當寬泛的總結歸納,而且會有顯著的例外。物理學定律,我們認為,在宇宙各處都適用,這一點對於生物學很可能就不成立。我們不清楚外星生物(假如它果真存在的話)跟地球上的生物有多接近。我們可以相當肯定,它可能也受制於自然選擇或者某種類似的機制,當然這一點也只是猜測。

生物學揭示的是機制,即化學組分造成的機制。在演化的過程中,古老的機制往往由於新機制的加入而發生改變。雖然奧卡姆剃刀原則在物理學中有用,但對生物學研究卻可能有害。因此,用簡單和優美來指導生物學研究恐怕失之草率。雖然有人認為DNA分子既簡單又優美,但是我們不要忘了,DNA分子幾乎肯定出現於生命的源頭,而彼時自然界還非常簡單。

生物學家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他們的觀察對象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也許有人認為,演化理論對於指導生物學研究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實情並非如此。僅僅是搞清楚現在發生了什麼都非常困難,要弄明白演化的進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演化的論據可以提示可能的研究線索,但是過於信賴它們則非常危險。除非對其中的機制理解得比較透徹了,否則我們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推斷。

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物理學家覺得難以適應大多數生物學研究。物理學家很容易就進行錯誤的歸納,編織出一個過於整潔、強大、乾淨的理論模型。不出意外,這些模型很少跟實驗數據吻合。而要提出一個好的生物學理論,我們必須透過演化產生的疊床架屋,看到背後的基本生物學機制,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它們可能已經被其他次級機制遮蔽。在物理學家看來無比複雜的進程可能是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因為大自然只會在現有的機制上添磚加瓦。

遺傳密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誰會發明出這樣一個包含了64個三聯體的複雜機制?無疑,從理論上說,無逗號密碼肯定最有吸引力。這個優美的解決方案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假定——可惜它完全錯了。即便如此,遺傳密碼也遵循一定的簡單規律——密碼子都包含三個鹼基。相比之下,摩爾斯電碼中的代號有不同的長度,越短的符號編碼越長的字母。這使得電碼非常高效,但是大自然在一開始可能不會產生如此複雜的特徵。因此,對於生物學裡有關「效率」的論證必須保持必要的懷疑態度,因為我們不知道各式各樣的生物體在演化過程中遭遇過什麼具體問題。如果不了解這些,我們如何斷定哪種「效率」在發揮作用。

從遺傳密碼的例子裡,我們還可以得到更具一般性的教益。那就是,在生物學中,有些問題可能還不適合於理論探索,或者時機還不夠成熟。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點我在前文已粗略提及——現存機制可能部分地源於歷史偶然因素。另外一點是,所需的「計算能力」可能過於複雜,蛋白質的摺疊問題似乎就是如此。

大自然毫不費力地執行著這樣的摺疊「計算」,無比精準,而且多條線索並行,這種綜合能力讓我們嘆為觀止。此外,演化可能已經形成了有效的策略,在諸多可能的結構中找到捷徑,形成正確的摺疊。蛋白質的最終結構是原子之間吸引力與排斥力的微妙平衡。對其中的每一個因素進行精確計算都非常困難,但是,要估測任何可能結構的自由能,我們必須估計它們的差異。另外,該過程往往發生在水溶液環境,所以我們還必須考慮到蛋白質周圍的水分子,於是問題更加複雜。

這些困難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當尋找其中的普適原理(比如,水溶液中的蛋白質摺疊的時候傾向於把疏水基團包裹起來),但這的確意味著我們最好擱置這樣的問題,起碼避免在過早的時候試圖正面解決它們。

回顧分子生物學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得到一些教訓,雖然我們在其他科學分支裡也可以發現這樣的先例。說來令人震驚,一個簡單的錯誤觀念就會使研究陷入困境。比如,我曾錯誤地認為DNA的每一個鹼基都存在著至少兩種構型。另一個更加嚴重的錯誤是,我認為核糖體RNA就是信使RNA。但是,看一看這個錯誤的觀念是多麼的「可信」吧。胚胎學家布拉克特(Jean Brachet)曾表明,凡是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其細胞質裡也含有大量的RNA。布倫納和我知道,要把DNA中的遺傳信息傳送到細胞質裡的核糖體,必須要通過某種形式的信使,而且我們假定了它必須是RNA。這兩點我們都是正確的。但是,誰能如此大膽,敢說我們看到的RNA並不是信使RNA,而真正的信使是另外一種RNA?我們可能還沒有檢測到它們,或者它們的含量很低,或者很快就降解了。只有當逐漸積累起來的實驗事實與基本假設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放棄先入之見。但是,我們之前就敏銳地意識到了有些地方不對勁,而且我們一直在尋找漏洞在哪。正是這種對觀念的不滿使我們有可能發現錯誤所在。如果我們沒有盡心盡力地思考這些矛盾之處,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當然,最終總會有人發現它的,但是這個研究領域可能進展得更慢——而我們將成為笑柄。

有一種經歷很難訴諸筆端,除非你自己也曾親歷過,那就是:當正確的觀念構造某一刻終於水落石出,如同頓悟,澄明之感在腦海中洶湧澎湃。你很快就看到許多之前難以理解的事實如何被新的假說妥帖地解釋了。你可能會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早一點想到這個解釋,它現在看來如此明顯。但之前這一切都是雲山霧繞。往往,要證明一個新的想法,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實驗設計。有時候,這樣的實驗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完成,如果成功,它就把假說牢牢地確定下來。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就能感受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文(第10章「分子生物學中的理論」)討論了一般的否定性假說(如果我們確實可以發現一個好的假說的話)的重要性,避免混淆過程本身與控制該過程的機制,特別是不要顛倒了次要過程與主要過程。儘管如此,在今天的理論工作中,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在提出了一個權宜之計之後就不再尋找真正的好模型。理論工作者幾乎總是格外偏愛他們自己的想法,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對這些想法格外熟悉。要理論工作者承認他珍視的理論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可能是完全錯誤的——這一點非常困難。

根本的問題在於,自然如此複雜,許多理論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實驗結果。如果說,優美和簡潔對生物學來說可能是危險,那麼我們憑藉什麼嚮導才能走出理論的叢林呢?對我來說,唯一真正有用的嚮導包含在實驗證據裡,雖然這種信息也不是沒有危險,因為如我們見過的,有些實驗結果往往誤導人,甚至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僅僅對實驗證據有泛泛的認識是不夠的,必須對許多不同類型的證據都有深刻的、批判性的洞察,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哪種類型的事實可能會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我看來,採取這種辦法的理論工作者寥寥無幾。當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們往往對理論做些小修小補,而不是尋找關鍵的實驗檢驗。我們應該自問的是:我所構建的理論的核心特徵是什麼?如何檢驗它?是否需要某些新的實驗方法來檢驗?

生物學的理論工作者應當認識到:僅僅憑藉一個機智的念頭把他們想像到的事實稍稍聯繫起來,很難提出一個有用的理論。第一次嘗試就提出一個好的理論,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只有外行才會對他們的第一個「宏大、優美」的主意抱住不放,內行懂得他們必須經過多次嘗試,不斷提出理論,才有可能擊中要害。而拋棄一個理論、追逐另一個理論的過程可以讓他們獲得批判性的、不偏不倚的態度,這對他們的成功至關重要。

理論生物學的工作在於建議新的實驗。一個好的理論不但要提出預測,更要提出驚人的預測,而且日後證明是對的——如果這些預測在實驗工作者看來非常明顯,那還需要理論做什麼?理論工作者們常常抱怨實驗工作者忽視他們的工作,讓理論工作者先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然後世界才會承認他對於複雜的問題可能別有洞察(儘管它並不總是正確的)。在此之後,那些本來忽視他的實驗工作者們可能會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理論工作者也許難以招架。如果本書能幫助人們提出一個好的生物學理論,那就算不辱使命了。

本文經授權節選自《狂熱的追求》(湖南科技出版社,2020年9月版),有刪節。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原標題:《20世紀最偉大生物學家:生物學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丨展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世紀最偉大生物學家:生物學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丨展卷
    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1916-2004)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他與吉姆·沃森合作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同時還預見了轉運RNA的存在,提出了中心法則,領先破解了遺傳密碼錶,為分子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 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克裡克:年逾花甲勇「跨界」
    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是可以與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比肩的科學巨匠。到了今天,雖然意識之謎依然未被揭開,但是已被科學界普遍認為是21世紀科學的中心議題之一。坎德爾指出:「心智的生物學研究在21世紀所處的地位,就相當於基因研究在20世紀中所處的地位,這已成為當前科學界的共識。」正是克裡克在20世紀中葉解決了基因的物質基礎,並使遺傳學成為20世紀下半個世紀生物科學的領跑者,而又是他在20世紀下半葉開啟了科學研究心智之路,使之成為新世紀生物科學研究的中心議題。
  • 生物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這和信息科學的誕生在時間上如此巧合,信息科學中使用的一些術語,如程序、編碼等,後來都在遺傳學中利用上了。當前人們似乎認為分子生物學已經到了「最後開花結果」的階段了。
  •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生前不要虛榮,死後更不要哀榮。
  • BBC評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排行榜,屠呦呦與圖靈、愛因斯坦並列!
    在2019年1月初,英國知名媒體BBC發起了20世紀最偉大人物,其中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評選當中,我國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入圍,並與愛因斯坦並列。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選的4人名單中個,屠呦呦是科學領域28個候選人中唯一入圍的亞洲人,下面是完整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排名以及介紹。
  • 遺傳學家孟德爾,被耽誤35年的偉大發現,使生物學發展延緩幾十年
    1965年,應捷克科學院的邀請,各國遺傳學家們聚集到捷克的一座教堂裡,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紀念會,他們懷著崇敬而又感慨的心情在這裡紀念一位具有雙重身份的科學家孟德爾神父,他是近代遺傳學的奠定人,但其成果發表之後卻被埋沒了35年之久,到了1965年,已經是這一偉大的研究成果發表一百周年了。1822年,孟德爾出生於奧地利鄉村,其出生地現今已經歸屬捷克。
  • 生命有目的嗎?——生物學研究為什麼擺脫不了目的論
    我最喜歡的恐龍之一是劍龍,一種來自侏羅紀晚期(1.5億年前)的龐然大物,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背上的菱形甲板。自從這種動物於19世紀70年代末在懷俄明州被發現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研究這些甲板的成因。顯而易見的解釋是,它們被用於戰鬥或防衛,但這根本不可能是真的。板塊和主體之間的連接太過脆弱,以至於無法在生死之戰中有效發揮作用。另一種解釋是,像雄鹿的角或孔雀的尾巴一樣,它們被用於求偶遊戲。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曾拒絕成為一國總統,他究竟是誰?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決了1999年,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但是,這位偉大天才的生活遠不只那些影響了現代科技發展的理論。今天,我們就隨著美國國家地理的講述,深入了解愛因斯坦的生平。
  • 20世紀最偉大的算法有哪些呢?
    20世紀最偉大的算法有哪些呢?作為一名數據分析師,經常會用到一些算法,這些算法為日常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介紹了經典算法,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吧~蒙特卡洛方法統計模擬方法蒙特·卡羅方法,也稱統計模擬方法,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而被提出的一種以概率統計理論為指導的一類非常重要的數值計算方法。
  • 探索生命的智者——世界十大著名生物學家(有一個是中國科學家)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貝格爾號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34;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達溫宅逝世,享年73歲, 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 他是20世紀迄今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如果問20世紀迄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或者說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楊振寧一定都是繞不開的一位。這裡我們不予置評,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婚姻愛情生活的權利, 然而部分國人對楊振寧吹毛求疵,對其的第二次婚姻極盡嘲諷之能事,甚至還有許多惡毒的詆毀和羞辱之語。這很悲哀。
  •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研究了半個世紀,人們究竟發現了什麼不同之處
    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都想知道,這樣一位科學巨匠,其大腦究竟與常人有何不同?時間倒回1955年4月18日的凌晨,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享年76歲。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借行屍解剖的機會,瞞著愛因斯坦的家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私自取走。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和愛因斯坦齊名,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本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本次「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分為包括科學家在內的7個版塊,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
  • 「植物恐龍」京城落戶記,20世紀植物界最偉大的發現是什麼來頭
    20世紀植物界最偉大的發現1943年,當時的農業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王戰先生,去鄂西與湖北省政府接洽,商談去神農架考察原始森林事宜。路過四川省萬縣(即今重慶所轄的萬州)時,聽說磨刀溪有三棵奇樹,很感興趣,特意轉道磨刀溪村去察看。這是幾棵落葉大喬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33米,只見樹木古老滄桑、高大挺拔、龍骨虯枝、樹型奇特,肅穆端莊又有古樸典雅之美,猶如一座寶塔驚豔而立。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01-03《科學與人類行為》(上)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01-03 《科學與人類行為》//前兩期我們是從斯金納的文學作品《瓦爾登湖第二》看到了一個行為科學主導下烏託邦世界是怎樣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在,已經部分的有行為科學主義化的轉變。當我們更相信各種權威、體系和統一領導的時候,行為科學其實已經在你背後操縱你進入一種流程化的生活了。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有這三個理由
    1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首先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榮譽,是繼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的再一次獲得認可。從範圍和人群來看,如果獲得諾貝爾獎是專業界的認可,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就意味著獲得公眾和全社會的認可,由此以屠呦呦為代表的科學家發明青蒿素的意義也將永留青史。
  • 生物學家勒柏辛斯卡婭,曾創立「新細胞學說」,研究20年都是錯誤
    19世紀前期,生物科學家們通過對動植物機體結構的研究,發現生物原來具有共同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在確定了動物、植物都同樣是由細胞構成的認識之後,很自然又提出一個問題:細胞從何而來?從1840年至1860年的20年中,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弄清了有機體內所有的細胞都是從先前的細胞分裂來的。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微耳和從病理學研究出發,於1855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科學論斷——「細胞來自細胞」。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 20世紀最偉大的華裔數學大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
    陳省身(1911~2004),浙江嘉興人,蜚聲國際的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開創性貢獻對數學乃至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被國際數學界譽為「微分幾何之父」,證明了高維的高斯-邦內公式,為整體微分幾何奠定了基礎,以其姓氏命名者有陳氏示性類(簡稱陳類)、陳-博特定理、陳-莫澤理論、陳-西蒙斯微分式等。
  • 20世紀最偉大數學家弗拉基米爾逝世(圖)
    環球網實習記者馬秀鈺報導  據法國《世界報》6月4日消息,俄羅斯數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弗拉基米爾·阿諾德 (Vladimir Igorevich Arnold)於6月3日在法國因病逝世。弗拉基米爾·阿諾德主要研究常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1982年獲首屆Crafoord獎,2001年獲Wolf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