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01年4月1日,美國EP-3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附近海域上空偵查,中國海軍航空兵派出2架殲-8II戰鬥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僚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裡(110公裡)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與美軍飛機發生碰撞,中國戰鬥機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中國確認犧牲。而美國軍機則未經允許迫降海南島陵水機場。圖為迫降的美軍EP-3偵察機。
(環球網軍事4月12日報導)一直有傳聞稱,在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後,中國因考察EP-3偵察機而獲得一座「情報富礦」。最近美國爆料網站「The Intercept」根據一份在該事件發生後3個月由美國海軍和國家安全局共同完成的綜合報告,以及前國家安全局僱員斯諾登於2013年獲得的文件,透露了這起事件的敏感細節。
報導稱,在撞機事件發生後,儘管美國機組人員趕在EP-3落入中國人手中之前,執行了緊急銷毀程序,但中國獲取該機機密信息的可能性仍「高度存在」。
據稱,在撞機發生後,機上乘員的處置顯得「手忙腳亂且不專業」。這份報告稱,機組成員沒有使用適當的工具破壞裝備,舉動非常隨意。由於從未進行過緊急破壞訓練,結果他們只是在一時衝動之下,隨意決定哪些設備需要破壞。
「從撞擊發生到降落中國機場之間有40分鐘的時間,調查人員認為這足夠拋棄或者毀壞所有的敏感材料,但實際上並沒有可供利用的便捷方式或者標準程序能及時毀壞計算機、電子媒介以及硬碟」。根據美軍「降落在敵方領土的緊急行動計劃」要求,應該撕碎或者丟棄敏感材料並使用斧頭破壞裝備,但並沒有描述應該如何做。由
於機上並沒有粉碎機,「他們只能用手撕文件並將其散落到整個飛機,把記錄截獲數據的磁帶拉斷,希望中國人不能復原它們」。更糟糕的是,該機只有一把用於逃生的消防斧,機組乘員發現斧子太鈍,無法有效地毀壞裝備。「他們只能把筆記本電腦扔到地板上然後用腳猛跺,或者拎起來用力砸桌子」,但「所有方法都不能確保中國人無法恢復其中的數據」。
一名任務組成員說,有人遞給他一個「超級重的手提箱」,建議他拿箱子當錘子用。按照美國海軍和國家安全局的報告,這個手提箱可能是一個鋁製的「通信安全措施箱」,內藏導航員的密鑰材料。當他用這個箱子猛擊其他裝備時,「箱子突然彈開,關於該機的機密材料散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