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後,該直視韓片的進步了

2020-12-05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寄生蟲》

獲奧斯卡4項大獎的新聞,如平地驚雷般,讓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韓國電影。不少人一臉困惑,「這幾年韓國電影是什麼情況?」「怎麼突然就獲奧斯卡了?」



  這種質疑,不無緣由。畢竟,一則「限韓令」的傳聞見網後,韓國電影從內地銀幕上消失了好幾年。但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這期間,韓國電影進步神速。以

《極限逃生》

為代表的災難片開始發力,

《哭聲》《娑婆河》

等恐怖片嘗試與宗教理念結合,

《鐵雨》《特工》

再度開創南北題材新拍法。


  《寄生蟲》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一次質變,背後是整個韓國電影圈的匍匐前進。表達自由,讓韓國電影人敢想、敢寫、敢拍。一系列佳作,因此誕生。今天,我們將列舉傳聞中的「限韓令」後,韓國電影在3個類型上的突破。順便由衷說一句:「是時候正視韓國電影的進步了。」



宗教化的「新恐怖片」





  就連有「韓國最美韓恐片」之稱的

《薔花,紅蓮》

,也沒有擺脫「精神狀態」「女鬼」「邪惡後媽」的桎梏。這段時間,韓恐主要在「冤魂復仇」和「民間傳說」領域,深耕細作。


  2008-2010的兩部《考死》,開始玩起了密室逃脫,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很快曇花一現,後來居上的《恐怖故事》《白色:詛咒的旋律》《寄生靈》...又開始嚼老梗。


  直到2016年《哭聲》的出現,韓國恐怖片改頭換面,讓世界震驚。一個看似鬧鬼的故事,背後糅雜了玄幻色彩、人魔較量、宗教符號,甚至有人還解讀出政治隱喻。



  其內容的複雜程度,完全顛覆了對韓國恐怖片的認知。羅泓軫更是讓一個最尋常的韓式庭院,變得鬼氣十足,讓人不敢靠近。影片拿下了當年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最佳剪輯4項大獎。 


  再一次,讓我大呼「邪門」的,是2019年的《娑婆訶》。有人稱它是韓版

《雙瞳》

。《雙瞳》之所以被許多人稱神,是因為它在2002年,就用道教的陰陽五行講善與惡的失控、講得道修仙。內容早已超越「沉冤得雪」「輪迴復仇」的簡易範疇。



  《娑婆河》也是用宗教理念講失控,講相生相剋。一個牧師調查受賄案件的故事,揪出了邪教信仰的扭曲與殘忍,模糊了善與惡、罪與罰的界限,對信仰的終極意義發出疑問。


  片中的邪教,既有佛教的意味,又夾雜了偏差化的基督教理念,像極了新天地教。難怪最近深受疫情困擾的新天地教,曾抗議影片影射了他們(新天地教本身就是邪教)。



  片中充斥著各種經文隱喻和宗教符號,不少情節的處理像學術解讀,觀感略顯晦澀。至於驚悚程度,那場姐姐重生的段落,頗有當年「雙瞳」現真身時的震撼!茹毛飲血的恐懼瞬間轉化為神秘的警世預言,兩者碰撞出的化學反應,產生了凌駕於感官之上的高級驚悚感。



  《娑婆河》與《雙瞳》之間,相隔17年。遺憾的是,這期間,華語電影再無《雙瞳》這般極具創新意義的恐怖片。無論是近幾年的《紅衣小女孩》系列,還是眾星雲集的《李碧華鬼魅系列》、麥浚龍的《殭屍》、邱禮濤的《失眠》,本質上依然在續寫民間鬼怪傳說,換湯不換藥。



  上文說的是題材突破,在市場表現上韓國恐怖片也有代表作。從宗教中提煉世界觀、大玩陰陽概念的《與神同行》系列票房大爆發,2017年和2018年兩集的票房都突破千萬人次,韓國電影史上首次。而且影片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均取得創歷史的成績,甚至《與神同行2》的亞洲首映式都是在臺北舉行,足以說明這個系列在港臺地區的影響力。


  《與神同行》系列後韓國電影逐步成為港臺地區僅次於好萊塢的外語電影,甚至他們的影響力也在向原本港片的市場東南亞拓展。《與神同行》系列中陰間、判官的設定幾乎都能在中國文化中找到對應,故事展現出的對忠奸、善惡的評價標準也帶有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這也是該系列能在香港、臺灣大賣的重要原因之一。


      類型片的概念是好萊塢最擅長,模式全球通行,內涵卻必須結合本國文化特色。韓國商業電影多年來一直在積極學習好萊塢的類型片模式,並在這條路上走到了我們前頭,《與神同行》系列堪稱典型成功案例。


  此外,驅魔題材的《黑祭司們》《陰曹使者》《變身》,都讓韓國傳統的恐怖/奇幻類型重煥生機。目前,由河正宇主演的《衣櫥》,正在韓國熱映,也是一部融合宗教理念的恐怖片。韓國門戶網站NAVER的觀眾評分高達8.4。



打破常規的災難片



  2019年,一匹暑期黑馬《極限逃生》,讓我們看到了韓國在災難片領域的努力。它不僅收穫了900萬觀影人次,票房更是擊敗了《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令人驚喜的是,它延續了災難片的「爽」,卻不僅僅只有爽。頗具創新的劇本和腦洞大開的動作場面,使人拍手叫絕。



  作為一部災難片,《極限逃生》有著奇觀性的災難場面。開頭就是毒氣瀰漫了整個都市。人們只有跑的比毒氣更快、更高才能得救。影片的巧妙之處,在於故事發生在一個晚上,讓主人公與時間賽跑的同時,將災難在視聽層面造成的緊張感,轉化為心理層面的刺激。


  《極限逃生》的亮點,還在於類型的突破——災難+喜劇。以往韓國的災難片,都少不了悲劇色彩。這確實也是災難片的套路,在大悲中洞悉人性深淵。但《極限逃生》偏不這麼做。男女主角被困在高樓裡,活活上演了一出「天台跑酷」+「徒手攀巖」,簡直腦洞大開!



  此外,《極限逃生》依然保留了韓影一貫的「批判色彩」。逃生之餘,不忘調侃一番「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被困在摩天大樓的人,總是搶先被發現、獲救。而困在普通小樓裡的人物,只能開著閃光燈,揮舞手機等待救援。


  韓國電視臺為了拿到主人公逃生的獨家資料,不惜用無人機進行現場直播。影片也藉此諷刺了,電視臺為收視率吃人血饅頭。正是批判色彩,讓影片的故事不局限於動作場面,而是引發思考。



  回看韓國這些年的災難片,如《漢江怪物》《流感》《摩天大樓》《海雲臺》《隧道》《恐怖直播》等,都把災難源頭歸之為社會弊端。比如豆腐渣工程,汙染、階層固化等。它們在撕開韓國社會陰暗面的同時,也展現了一個小人物如何艱難自救的過程。而且這個設定沒有地域局限性,極易產生共情。


  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和陰暗,都擺在檯面上。如果災難片只是一味的渲染悲情、過度關注驚險場面,或者傾向謳歌部分群體,則毫無意義。2019年,我們也上映了一些災難片,像《天·火》。看完只想套用一句郭語:「我覺得你在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捏造、憑空想像......」



死磕南北關係的動作片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韓國電影對南北關係的探討,從未停止。起初,這種類型的電影說教意味濃厚,目的性極強。《生死諜變》的出現,改寫了這種方式。



  影片以南北分裂為背景,書寫了一段南北韓間諜之間的愛恨情仇。片中,朝鮮間諜李芳熙被刻畫成一位出色殺手。因為錯愛「不同信仰」的人,最終丟了性命。它用類型片元素,取代了陳舊的說教套路。此後,關於南北差異的元素,頻繁出現在各種動作片、諜戰片中。


  改變也在悄然發生。《共同警備區》《太極旗飄揚》《歡迎來到東莫村》........讓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層南北關係的解讀。用小人物的命運,帶出南北關係半個世紀的變遷,並讓人深思民族分裂背後的原因。



  此後,南北關係在韓國的諜戰片中,產生了兩個分支。一類是喜劇化的間諜片,有濃厚的趣味性。比如《鐵雨》,直接架空歷史。《鐵雨》講述了在朝鮮政變,半島核危機一觸即發的虛構背景下,從朝鮮護送重要人物前往韓國的朝鮮軍人嚴鐵雨和韓國青瓦臺外交保安官郭哲宇阻止危機爆發的故事。


  作為一部南北題材電影,《鐵雨》展現了超強的想像力和原創能力。乍一看故事與《義兄弟》《共助》等「南北」影片題材相似,但實際上該片涉及了南北對峙,朝核問題,以及美國、日本和中國三個強國之間的角力,對於強國之間尖銳的攻防戰以及內部盤根錯節的政治鬥爭都表現的極具魄力。



  有韓國觀眾稱,「這是《生死諜變》之後最具有挑釁性的南北題材電影」、「分裂國家基於現實的奇幻故事」、「影片講述了發生在4天之內的故事,看的過程就好像抱著核彈在奔跑,毫無喘息的機會「。


  片中有不少南北差異的段子,令人捧腹。比如郭哲宇問嚴鐵雨,是不是吃田鼠。嚴鐵雨上一秒還聲嘶力竭的辯解:「我們天天吃肉!」下一秒就一口氣呲溜了三碗手擀麵,連湯都不剩!



  另一類,是嚴肅間諜片,比如2018年上映的《特工》。影片當年上映12天累計觀影人次突破400萬,這一速度與同類南北題材電影《鐵雨》(18天)、《共助》(13天)相比都要快。曾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節午夜展映單元。


  以往看到的南北關係電影,都是北朝鮮特工滲透在南韓,竊取情報的故事。而《特工》正好相反,它以南韓間諜的視角為切入點。


  黃晸玟飾演了代號「黑金星」的韓國間諜,他受命於韓國國家安全企劃部室長。為了收集朝鮮核武器情報,他隱藏真實身份,以共同推進南北共同事業為名接近朝鮮高層李明雲。表面上兩人相互信任,但實際上卻針鋒相對相互牽制,他們亦敵亦友的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故事走向。



  李明雲與「黑金星」的人物關係,在以往南北題材的電影中很是少見。他們雖有各自的執念,但依然彼此尊重。隨著劇情深入,矛盾點凸顯。當同胞的信仰變質,自己是要成為一顆陰謀論棋子,還是為了理想英勇奮戰?


  《特工》講的是一個南北韓間諜,互相理解、相互承認的故事。有時候,他們甚至脫離了這層關係,被真正當做一個人來看待。它延伸了另外一層思考「看起來是敵人,反而是同志;看起來像同志,反而是敵人。」在這種歷史題材的處理上,再一次彰顯了韓國電影的創造力,不拘泥於條條框框。



  《寄生蟲》拿獎後,我們第一時間撰寫了文章,詳細講述了它獲獎的幾大原因(影片質量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在肯定《寄生蟲》質量的同時,我們也身感有責任將韓國電影的現狀,書寫出來,直視韓國電影的努力與進步。


  本期內容中提到的影片,不管你看得上,還是看不上。不能否認,它們都是敢想、敢拍的電影。它們都是自由表達的電影、忠於自己的電影。


  在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編著的《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中,有這麼一句話:「對於創作者來說,表達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持更為有效,韓國電影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寄生蟲》背後 進擊的韓國電影
    原標題:《寄生蟲》後,該直視韓片的進步了 恐怖/災難/諜戰類型的突破,值得我們學習 《寄生蟲》獲奧斯卡4項大獎的新聞,如平地驚雷般,讓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韓國電影。不少人一臉困惑,「這幾年韓國電影是什麼情況?」「怎麼突然就獲奧斯卡了?」
  • 《寄生蟲》獲奧斯卡大獎惹是非,印度製片人擬告抄襲,韓航空禁播
    其實奉俊昊拿到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時候,就已經道出為什麼能夠獲獎的原因,他的說法大體是該片講的是資本社會的富人和窮人的故事,而美國是世界的資本中心,所以《寄生蟲》被厚愛,顯然是討好了美國資本階層。《寄生蟲》獲獎其實非議也不少,《今日印度》報導,印度泰米爾電影製片人PL Thenappan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剽竊了自己的電影,正準備提起訴訟。據悉這位製片人在1999年製作《Minsara Kanna》的Tenapan說,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了《寄生蟲》,和這部電影在構造方面相似,並且會聘請國際律師,在兩三天內決定是否進行起訴。
  • 《寄生蟲》黑白版從4月29日在韓國上映是第一部影片獎的非英語片
    《寄生蟲》黑白版海報4月9日娛樂媒體報導 4月9日,獲得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電影《寄生蟲》的黑白版重新定檔於4月29日在韓國上映。《寄生蟲》的黑白版早在1月份就在美國等多國上映,原計劃在2020年2月在韓上映,因新冠疫席捲全球而延期。該影片講述住家庭困難的有一家四口住在廉價的下室出租房裡,他們都是無業游民沒有工作。事情的轉機出現在長子基宇隱瞞實學歷,去一家富有家庭擔任家教。,漸漸地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變化。《寄生蟲》這部電影是韓國首次獲得金棕櫚獎。
  • 韓國航空公司禁播《寄生蟲》性挑逗或引起乘客不適!
    日前,《寄生蟲》在奧斯卡摘得了四座獎盃,口碑畫面俱佳。然而近日《韓國時報》報導,韓國兩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將不會在飛機上放映本片,理由是這部影片包含「性挑逗和描述韓國負面的場景」。
  • 看過了《寄生蟲》,寄生蝸牛了解一下?詭異五彩不忍直視
    臺灣彰化一名林姓網友今日行經和美鎮竹社路段時,驚見一隻蝸牛的身體顏色並不尋常,細看後發現裡頭竟有「5種顏色」在眼睛、呼吸孔、觸角以及本體上「無限旋轉」,驚悚又詭異的畫面,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林姓網友在公開社團《蝸蝸園-臺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發布了一段視頻,分享在和美鎮竹社路段巧遇一隻蝸牛,只不過模樣相當奇特,可見視頻中蝸牛的體內有淺綠色、紅色、深綠色、乳黃色不停伸縮旋轉,詭異畫面實在讓人不敢直視。
  • 《寄生蟲》背後的韓國電影③│韓片在華存在感沒有想像地那麼高
    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在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爆冷」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成為韓國電影在高光時刻。《寄生蟲》在奧斯卡的優異表現,引來中國觀眾的一片豔羨之聲。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韓國電影真的是中國電影觀眾喜歡的類型嗎?
  • 韓片《寄生蟲》背後的女人 韓國電影進軍國際幕後推手
    2月10日奧斯卡頒獎典禮,代表《寄生蟲》致辭的這位紅髮女士名叫李美敬。她是《寄生蟲》的重要投資人、CJ娛樂集團的副總裁。不同於其他幾位上臺領獎的韓國電影從業人員,她不用翻譯協助,自己用英語侃侃而談。其實她不只英文流利,還會中文和日文。1981年她從首爾國立大學畢業後,就曾經到臺大學中文,又到慶應大學學日語。
  • 火鍋鱔片5釐米長寄生蟲蠕動(圖)
    王先生出示當時用手機拍攝到的寄生蟲畫面 記者 唐浩 攝  前日晚,市民王先生在解放碑「奇火鍋」吃火鍋,在所點鱔魚中,發現一隻活的寄生蟲。王先生向火鍋店討說法時,火鍋店經理承認是寄生蟲並道歉,並對他們就餐免單。
  • 2019年這25部韓片最值得期待 河正宇首演恐怖片 奉俊昊宋康昊合作...
    該片是《青年警察》導演金柱煥的第二部長片作品。《青年警察》在2017年上映後動員了超過500萬觀影人次,主演樸敘俊與金柱煥導演二度合作,能否再創票房佳績,讓我們拭目以待。單看這一點,《天問》一定是明年最值得關注的韓片之一。而通過《德惠翁主》展現對歷史題材獨有感受力和執導力的許秦豪導演,也勢必將為影片融入不同於現有古裝歷史片的獨特感覺。      《天問》講述了朝鮮世宗時期的大發明家蔣英實身上發生的神秘故事。
  • 杉杉54億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LCD行業「中進韓退」加速
    來源:一財網韓系LCD企業賣賣賣的步伐持續,中國企業成為最大買家。6月9日晚間,杉杉股份(600884.SH)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收購韓國LG化學旗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韓國的LCD偏光片業務及相關資產,基準購買價為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4.4億元)。10日,杉杉股份股價漲停,報收13.76元。
  • 「韓片小推」霜花店
    第一期給大家介紹韓片《霜花店》。其實此片有好些年了,已看過的請無視此篇。不過,由於和主流能量差異較大,可能好評有限。棒子國各類文藝作品多產是不爭的事實。儘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但不得不說敢拍、敢演而且還拍得優雅,演得投入是韓片的共性。哪怕是限制級的作品也美輪美奐,比島國過於庸俗的真人獻身感官上要舒服得多。
  • 金球獎接連到手,《寄生蟲》導演:電影,是我們的語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馮茵倫韓國「現象級」電影《寄生蟲》在海外屢創佳績。據韓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5日,美國金球獎主辦方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FPA)宣布,韓國電影《寄生蟲》獲評第7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 奧斯卡獲獎影片《寄生蟲》有哪些看點和深意?
    本屆奧斯卡韓國電影《寄生蟲》大放異彩,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6項提名,但《寄生蟲》最終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獎和國際電影獎。可在去年10月,《寄生蟲》拿下了第72屆坎城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當時導演奉俊昊被問及如何看待韓影近二十年來佳作不斷卻沒提名過奧斯卡,奉俊昊則表示在他看來,奧斯卡非常本土。《寄生蟲》是奉俊昊的第二部「申奧片」, 宋康昊主演的第五部「申奧片」。
  • 一部《寄生蟲》引發的辦公室口水戰
    電話例會中,叔表達出對此片的喜歡,可是我奇葩的同事們卻不以為然,說了句:「追韓片又不是一天兩天了,哪次追完的熱門韓片各位不是大加讚賞,按照他們的電影產業,這次能拿獎實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然後,從22歲的小喬到40歲的本叔,每人都丟出了一堆值得一看的韓片,今兒個一口氣分享給各位。讓沒有復工的宅客們,多點樂子。
  • 《寄生蟲》上線Hulu,獲Hulu力挺,黑白特別版將在韓國上映
    近日,流媒體Hulu在國外某社交平臺上宣布上線了韓國電影《寄生蟲》,然而卻有人表示拒絕觀看,留言道:「這不是英語片,沒人想看一部得讀文字才曉得在講什麼的電影。」對此Hulu回擊道:「如果你不想看字幕,總是可以去學韓語的。」
  • 《寄生蟲》《漢江怪物》導演奧斯卡之後,又要拍一部怪物片?
    前兩天奧斯卡,《寄生蟲》又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一部韓國片,不僅收穫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更是收穫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三個重要獎項,按理說最佳影片一般都會頒給美國電影,而《寄生蟲》則創造了歷史,可謂讓世界再一次重新認識了韓國電影,給韓影掙夠了面子。
  • 寄生蟲講了什麼 寄生蟲講了什麼意思
    寄生蟲講了什麼《寄生蟲》講了一個底層人家與富貴人家之間發生的一連串離奇故事。影片對人性陰暗面刻畫露骨直白,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批判寓意。導演奉俊昊是目前韓國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前的代表作《殺人回憶》、《漢江怪物》、《母親》等片,都是影迷心目中的經典。
  • 除了《寄生蟲》,還有這些韓國電影值得重溫
    韓國政府因為《寄生蟲》,正在採取積極措施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並承諾將向居住在半地下室公寓的1500個家庭提供經濟支持。截至昨天,《寄生蟲》在韓國已經獲得了7200萬美元的巨額票房,全球票房已經突破2.35億美元,超越了《低俗小說》(2.14億美元)、《臥虎藏龍》(2.13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金棕櫚獎電影。
  • 從不給非英語片頒最佳的奧斯卡,為何愛上韓國本土的《寄生蟲》?
    奧斯卡每年都會頒出一個最佳,然而今年的最佳或許是奧斯卡歷史上最具特別意義的——因為它是來自韓國的《寄生蟲》。眾所周知,奧斯卡是美國電影學院獎,一開始只面向美國電影,雖然之後漸漸向國際電影放開,但眾多導演的目標僅限於奪得最佳外語片,那已經是作為國外電影人能拿到的超重量級榮耀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部作品是那年最優秀的非英語片——至於最佳電影最佳導演?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簡直是天方夜譚!
  • 《寄生蟲》獲獎後,字幕還會是外語電影發展的障礙嗎?
    上個月,韓國電影《寄生蟲》在金球獎上贏得最佳外語片獎,在領獎時導演奉俊昊說道:「一旦你克服了一寸高的字幕障礙,你就能看到很多令人驚嘆的電影。」一個月後,《寄生蟲》在奧斯卡上創造歷史,不僅贏得最佳外語片獎,還拿下最佳影片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此獎項的非英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