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超級細菌」?
醫生:與頻繁使用抗生素有關
什麼是「超級細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二病區副主任潘傳亮解釋說,就是一種細菌對多類(3類及以上)原本對它有效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患者一旦感染多重耐藥菌,住院時間、醫療費用、病死率等都將明顯增加。」
潘傳亮表示,「超級細菌」一般常見於老年人,發生在26歲的患者李女士身上,確實比較少見,還是與其髓質海綿腎導致反覆感染、頻繁使用抗生素有關。
「一般情況下,年輕人很少使用抗生素。」潘傳亮說,年輕人免疫功能好,如果是病毒性感冒,一周左右能自愈,如果有頭痛發燒的症狀,對症使用止痛藥、退燒藥,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但老年人體弱,免疫功能下降,使用抗生素容易產生耐藥性,也讓「超級細菌」的發生率增加。
「比如說,肚子痛,大家就認為是腸胃炎,要吃抗生素。」潘傳亮說,炎症確實會導致疼痛,但引發炎症的原因,除了感染性的,還有物理性的、化學性的,感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才有用。
去年11月底,因為反覆感染入院治療的李女士,找到了近三年來不斷發燒的病因——髓質海綿腎、雙腎結石。
但此時,因為反覆輸注抗生素,李女士遭遇「超級細菌」——對絕大多數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隨之而來,是膿毒症導致全身多器官衰竭、一度心跳驟停。幸運的是,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重症醫學科等學科組成的團隊全力搶救下,李女士終於被白衣天使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反覆住院輸液
抗生素招來「超級細菌」
2020年11月30日,李女士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就診。近三年來,李女士反覆尿路感染、腎結石發作,導致經常性發燒,據李女士講述,之前在診所、醫院輸液,用上抗生素,症狀很快就能得到緩解,但這次發燒,輸液就沒什麼效果了。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經科主任卓暉及團隊接診後,發現了李女士近年來反覆發燒的問題所在——明確診斷為「髓質海綿腎、雙腎結石伴感染」。
同時,入院後所做的尿培養發現為「多重耐藥大腸埃希菌」,這意味著,李女士遭遇了「超級細菌」。
李女士為什麼會遭遇「超級細菌」呢?問題就出在這次確診的「髓質海綿腎」上,這是一種先天性的腎髓質囊性病變,極易並發感染和形成尿路結石,但是卻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多為對症治療,比如在出現感染時,予以抗生素治療。
而每一類抗生素在治療細菌感染時,會使細菌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類抗生素的「技能」。也就是說,使用過的抗生素種類越多,細菌的「反抗力」就可能越強。結合李女士近兩三年來的病史分析,反覆使用各種抗生素治療,便是多重耐藥菌感染的來源。
解除病灶「炸彈」
膿毒血症又找上門
一方面,在大多數抗生素對患者都無效的情況下,解決患者感染的問題,需要加強抗感染治療;另一方面,即使感染問題得到暫時緩解,但導致感染的癥結——髓質海綿腎、雙腎結石依然存在,這需要手術治療,但「超級細菌」導致的耐藥和存在的感染,也讓患者隨時面對膿毒血症的威脅,讓手術變得十分棘手。
2020年12月8日,醫院泌尿外科團隊為李女士進行「左側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以徹底清除她的感染病灶。同時,聯合重症醫學科團隊做好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風險應對。術後第一天,李女士出現了高熱、寒顫、血壓下降,被迅速地轉入ICU。第二天,出現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症、感染相關心肌抑制、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症狀,甚至心臟驟停。
12月11日,重症醫學科二病區當機立斷,為李女士實施了「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在給器官們「放假」3天後,李女士的心肺功能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並成功撤離ECMO。經過後續治療,李女士終於順利出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楊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