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出行問題首當其衝,航班退票難因此備受關注。
據媒體報導,去年12月,遼寧的李女士在沒有籤署合同的情況下向大連一旅行社轉帳17520元購買了幾張特價機票,在疫情後卻出現退票難的情況,半年仍未收到退款。在持續追款的過程中,李女士發現不僅旅行社在承接業務時尚未成立公司,特價機票的背後更是有層層的「機票代理商」,遇到問題時消費者毫無保障,被反覆「踢皮球」。
李女士的遭遇堪稱離奇:向A旅行社付款訂票,沒想到,A旅行社只是B公司的代理商,而B公司也只是掛靠在同程旅遊網,最終向航空公司訂票的是同程旅遊網。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A旅行社在接受機票預訂時,竟然尚未取得營業執照,B公司的註冊日期甚至還要更晚。如今的問題在於,B公司負責人已因涉嫌機票相關詐騙被警方帶走調查,李女士的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實際上,這也正是普通消費者經常遇到的場景——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機票優惠信息,卻全然不知背後錯綜複雜的代理架構,只有遭遇到退票改籤等意外情況,才能體驗到切膚之痛。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小公司的慣用伎倆,那就大錯特錯了。
7月14日,有消費者反映,其曾通過「航班管家」APP訂購了機票,後來因中轉政策改變,辦理了退票。但100多天過去,錢還沒有到帳,航空公司稱早就完成了退票,而「航班管家」仍然以各種理拖延退款。這種現象並非個例,網絡平臺上,不少消費者反映遭遇「航班管家」不退或者延遲退機票錢。
提起「航班管家」,經常乘飛機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在給公眾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航班管家」也多次因退票難遭受口誅筆伐。同樣的情況,在飛豬、同程、途牛等較為知名的平臺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這些信息集納式第三方平臺滿足公眾的「比價」需求,使公眾想當然地以為是在平臺購票,但卻很難察覺「比價」背後的「水」到底有多深——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零代理費」已成為業內常態,於是,不少機票代理公司試圖通過各類或明或暗的霸王條款增加收益,以期「堤內損失堤外補」。
從法律層面來說,退票難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對於由此引發的消費糾紛,相關部門有必要及時介入幫助消費者維權。從市場角度來看,此類消費糾紛屢見不鮮,投射出機票層層代理製造的亂象,有必要引起航空公司和第三方平臺足夠的重視。
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在哪購買機票,重要的是價格和可靠。航空公司應該明白的是,無論消費者在哪裡購得機票,自己都是航空運輸服務提供者,倘若出現消費糾紛,消費者很容易遷怒於航空公司。航空公司與代理公司互為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機票層層代理亂象為鏡檢,航空公司有必要加強對代理公司的審核和監督。外包銷售業務,不等於外包管理責任,對於那些坑蒙拐騙的代理公司,理應予以及時清理。
航空公司加速提直降代,既是提高自身收益的有效途徑,也是國資委交付的重要使命。在此過程中,第三方平臺的壓力與日俱增,如果疏於管理,難免會有人出於利益鋌而走險。對於第三方平臺來說,無論此前贏得了怎樣的市場地位,建立在消費滿意度基礎上的口碑,才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石。從這種角度來看,每一次消費投訴,都是對市場敲響的一記警鐘。作為信息集納式平臺,如果口碑皮之不存,市場毛將焉附?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