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和現在的一年一樣嗎?科學家從珊瑚化石中找到證據

2021-01-20 奇點使者

時間的快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抓住有限的時間,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有的人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創造有限的價值,甚至一點價值都沒有創造。對於自然生物來說,它們除了生存和繁衍之外,時間也在它們身上留下了痕跡,證明它們的過去,例如樹木的年輪。

年輪是植物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樹木內的細胞和導管每年都會經歷一次從大到小的變化,同時質地也會從疏鬆變成密實,因此在樹幹的橫截面形成了一圈圈的環狀紋路。年輪常見於溫帶喬木或者灌木,一般是一年長一圈紋路,因此才被稱為「年輪」。那麼年輪有什麼研究價值呢?科學家表示,可以從年輪的粗細和間距上推斷過去地球一年的時間。

眾所周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年,一年有365天。實際上這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如果要精確地計算一年的時間,每年的長度都存在差異,平均下來每年應該有365天5小時48分鐘。而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過去地球上的一年可能比現在的一年要慢得多,這是怎麼發現的呢?

第一種方法就是文章開頭講到的,研究樹木的年輪。喬木、灌木等木本植物每年都會長出一個環狀紋路,通過對比不同種類植物的紋路粗細和間距,可以推算出一年的時間長短。然而時間並不是唯一影響樹木年輪的因素,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也是影響樹木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年輪無法更精確地讓人類知道過去一年有多長。

第二種方法是研究其他生物的時間痕跡。除了樹木的年輪之外,時間還在其他生物身上留下了痕跡,例如珊瑚化石。珊瑚是一種特殊的生物,它活著的時候是常年不動的腔腸動物,死後還是常年不動的有機質。經過研究,珊瑚很早就在地球上出現了,因此可以通過研究遠古珊瑚的化石來研究過去地球的自然環境,同時可以了解過去地球一年的長短。

那麼珊瑚化石中什麼部位是獲知一年長短最關鍵的信息呢?科學家指出是珊瑚的生長線,因為他們曾在石炭紀的珊瑚化石中發現了多達390條的生長線,到了泥盆紀這一數字增長到了400條左右。如果按照一天出現一條線的速度來看,那麼石炭紀和泥盆紀的一年時間要比現在多出一個多月。

總而言之,這些古老生物留下的信息似乎在告訴我們,地球的公轉周期在不斷縮短,誰也說不準未來地球一年的時間會不會只剩下11個月。此外,科學家們還從珊瑚化石中獲得了遠古地球的氣候信息,這一點應用到現在對氣候環境的變化研究中是相當有用的。儘管人類的歷史只有幾百萬年,但是大自然已經將前面幾十億年的歷史封存好,等待人類去探索。

相關焦點

  • 時間一直在變化,遠古時期的一年,跟現在的一年完全不一樣
    實際上在壽命相同的情況下,時間的長短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時間流逝的快慢也是一樣,只不過我們會因某些事件產生了主觀思想,進而影響到了對時間的客觀認識。而自然生物沒有思想,因此它們也不知道時間的概念,不知道時間長短的差距。
  • 遠古時期一天是24小時嗎?一年是365天嗎?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個小時,可是如果我告訴你,在很久之前一年曾經是四五百天,一天只有十幾個小時。而到了未來,一年會是300天,一天會長達30小時。你會相信嗎?地球越轉越慢嗎?當人類開始研究天文學時,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地球的公轉周期是基本不變的,而如果地球的自轉周期也不變的話,那地球上一天有幾個小時一年有多少天也不會發生變化。不過那是理想情況,而且那時的天文學沒有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說潮汐摩擦,指海潮運動中海水與地球固體表面以及海水質點間發生的摩擦現象。
  • 震驚,一年竟有424天!
    然而,面對成堆的科研壓力和滿地的頭髮,總是在一年的最後這段時間希望時間過得慢一些,一年能多出幾個月供我們揮霍。在早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一年竟有424天!相對於今天多出了兩個月的時間,相對應每天的時長也有縮短。這一驚人的發現竟然是通過對古生物學的觀察得出的。
  • 震驚,一年竟有424天
    然而,面對成堆的科研壓力和滿地的頭髮,總是在一年的最後這段時間希望時間過得慢一些,一年能多出幾個月供我們揮霍。在早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一年竟有424天!相對於今天多出了兩個月的時間,相對應每天的時長也有縮短。這一驚人的發現竟然是通過對古生物學的觀察得出的。
  • 被發掘到的古生物化石竟然能頑強地和小強一樣存活至今?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那麼在過去的幾十億年間,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初的一個生命又是如何誕生的?這一切的問題,在各種各樣的學科層面,人們都在不斷的追求答案,可是這些答案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夠被找到的,科學家們花費了很多的心血終於能夠對此有淺薄的了解,那麼會不會有一種生物從古一直延續到今,並且能夠為科學家們提供十分有利的證據呢?
  • 河北承德存在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科學家如何尋找化石證據?
    不管怎麼樣,要回答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對古生物學的研究來說要找到化石的證據,我們每天工作不是每天都去找化石,我們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尋找化石證據,用這些證據解答像飛行起源其他一系列的古生物問題。對於公眾來講很好奇,你們怎麼知道哪裡有化石?你們怎麼採集這些化石的?
  • 古時一年竟有424天!
    然而,面對成堆的科研壓力和滿地的頭髮,總是在一年的最後這段時間希望時間過得慢一些,一年能多出幾個月供我們揮霍。在早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一年竟有424天!相對於今天多出了兩個月的時間,相對應每天的時長也有縮短。這一驚人的發現竟然是通過對古生物學的觀察得出的。
  • 科學家找到的古老化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證據
    最近加拿大哈德森灣東岸Nuvvuagittuq表殼巖帶的石英層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化石,他們認為這些化石有37.7億年歷史。如果他們是對的,那將使他們的發現是最古老的化石證據記錄,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命如何來到地球上,以及其他行星上的生物可能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推斷古代化石的年齡的聲明總是使科學世界興奮,主要是因為非常古老的巖石經常經歷地質變形。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乘坐光速飛船,在宇宙中旅行一年,地球上過去了多長時間?
    就算人類未來不斷發展,也很難找到宇宙的極限,但是早在上個世紀人類就已經找到了宇宙中速度的極限——光速,光速是恆定的,也是人類發現的宇宙極限速度,並且有質量的物體無法達到光速。因為隨著速度的增加,物體的質量也會不斷增大,在接近光速的過程中,質量會逐漸趨於無限大,例如99.99%光速,質量就幾乎趨於無限大了,在接近光速的過程中每突破一點點,都是對能源和材料巨大的考驗。
  • 虎拍藝術網:珊瑚化石—良材美石,當屬珊瑚
    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過去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統稱為化石。化石有很多種,我們今天簡單說一下珊瑚化石。珊瑚化石,俗稱石柱子、珊瑚玉。
  • 20億年前的地球上,曾出現過高等文明嗎?科學家疑似找到關鍵證據
    石油馬路會被塵土掩蓋,高樓大廈會變成一堆廢墟,從表面上來看,是發現不到任何人類存在過的跡象的,但是如果地球上未來孕育的文明也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們會從地下去揭示地球的過去,就像人類尋找恐龍時代,寒武紀時代一樣。地下深處掩藏著人類的過往,尤其是人類的化石。科學家們曾經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有存在於幾千萬年前的,也有存在於幾億年前的。一切都可能作假,但化石歷經時代和歲月。
  • 過去的一年,天文學十大突破
    即便在這樣的黑暗時期我們也找到了一些安慰,科學家們了解到更多關於我們難以置信的宇宙的事。1.參宿四無法解釋的黯淡是的,參宿四黯淡發生在今年。伴隨著澳大利亞大範圍流行的蔓延的山火和甚至要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這顆恆星掉出了夜空中最明亮的20顆星,達到了其有記錄以來的最低亮度。
  • 二疊紀大滅絕發現新證據,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人類和二疊紀時期的生物,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它們已經滅絕,我們還有時間。現在的自然界裡,從數量和種類來看,昆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如果不是體型限制了它們,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就不是人類了,而是昆蟲。
  • 藻中珊瑚
    在咱們大連的海邊能看到一種東西看上去和珊瑚非常相似,可咱們大連的海域是不可能長出珊瑚的,那麼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原來它是一種海藻,名為珊瑚藻又名鈣化藻,隸屬於紅藻門珊瑚藻目珊瑚藻科珊瑚藻屬。它的藻體紫紅色,叢生,葉狀體堅硬,裡面含有石灰,外形和珊瑚非常相似。連18世紀著名的生物分類學家林奈也極為肯定地說它是動物。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研究小組通過增強珊瑚體內微藻共生體的耐熱性,使這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對溫度誘導的白化更有耐受性。微藻共生體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組織內的微小藻類細胞。然後他們讓培養的微藻在四年的時間裡暴露在越來越高的溫度下。這有助於它們適應和在更炎熱的環境中生存。
  • 化石「皺紋」洩露驚天秘密:3億多年前1年有400天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笑著說,那是古老化石身上的「皺紋」洩的密。據介紹,展覽將持續至今年10月,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去參觀。   你知道嗎?   3億多年前,一年有400天   為什麼說化石是地質時代的見證者?化石上的「計時器」——即古生物鐘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
  • 古代貝殼解惑:七千萬年前日長比現在短半小時
    這種古老的軟體動物有兩個殼,它們像不對稱的蛤一樣在絞合部中合攏,並在茂密的礁石中生長,就像現代的牡蠣。它們在全球範圍內比現代海洋溫暖數度的海洋中廣泛繁衍。在白堊紀晚期,像桑切斯貝這樣的厚殼蛤類統治了全球熱帶水域中造礁的生態位縫隙,填補了當今珊瑚所扮演的角色。它們在6600萬年前殺死非禽類恐龍的那一事件中一同消失了。
  • 科學衛星「悟空」遨遊太空一年,都找到了什麼
    17日,一隻「猴子」在茫茫宇宙中迎來一周歲生日。作為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整整一年。「悟空」身體健康嗎?工作業績怎麼樣?科學目標實現了多少?找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了嗎?第一批科學結果何時向全世界公布?
  • 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徵。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