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2021-01-08 風蕭品史

手提三尺龍泉劍,不斬奸邪誓不休。——《水滸傳》

劍,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古時候無論是戰場上的將軍,還是江湖中的俠客,都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寶劍,用於上陣殺敵或者行俠仗義。中國歷史上可追溯的寶劍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迄今為止有二千六百多年。它就是龍泉劍,又叫龍淵劍,是我國古代的名劍,更是誠信高潔之劍,相傳是由歐治子和幹將兩位鑄劍大師聯手所鑄。

劍的起源

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分別是軒轅劍、湛滬劍、赤霄劍、太阿劍、龍泉劍、幹將劍、莫邪劍、魚腸劍、純鈞劍、承影劍。這十大名劍多記載於上古傳說或者古籍,比如《史記》、《列子》、《吳越春秋》等。這十大名劍中,我們常聽的可能就是軒轅劍、幹將莫邪劍。

關於劍的創始,可追溯到軒轅黃帝時代,根據《廣黃帝本行紀》中記載:「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由此可見,雖然不知道劍的創始人具體是誰,但能確定他出生於黃帝時代。從黃帝至東周,那個時期是青銅器時期,兵器大多由青銅製造,劍也一樣,以銅鑄劍,劍質頗佳。從商代開始,就有關於制劍的史料記載,材料為銅,形狀一般是柳葉狀或者銳三角形狀,那個時候劍還是長兵器下的輔助武器,不是主流兵器。

到了春秋時期,那時諸侯紛戰,各地擅長使用的兵器各不相同,中原地區的士兵比較擅長用戈或者矛,但東南邊諸侯國的士兵更擅長用劍。尤其是吳國和越國,非常善於鑄劍,而且技術高超,打造出來的寶劍也是名揚天下,像我們熟知的幹將莫邪劍,就是出自春秋時期的吳國。最出名的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曾經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還出土了一把鳥篆銘文寶劍,上面刻著「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這把寶劍被國家列為保護文物,也被認定為「天下第一劍」。

一把好劍需要好的鑄劍師鍛造打磨,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不光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的鑄造水平。它的劍身是黑色的菱形花紋,還經過硫化的處理,表面非常光滑;劍刃的打磨技藝完全可以和現在的精密打磨相媲美。為打磨出一把好劍,鑄劍師非常專注,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必要時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生命去「祭劍」,只為打造出一把絕世名劍,這種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名劍的傳說

幹將莫邪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傳說幹將、莫邪是兩把劍,沒人能將他們分開,它們是幹將和莫邪所鑄的兩把劍。當時吳王讓幹將製作一把名劍,他一連鑄了三個月都沒有成功,眼看交劍的時間馬上到了,如果交不出劍,就會被吳王殺死。莫邪看著練練嘆氣的幹將,突然笑了,她知道,鑄劍爐中的原料是採自五山六合中的金鐵之精,無法融化,劍也不能鑄成。幹將愣了一會兒之後,明白了莫邪笑什麼,也知道了莫邪想幹什麼,他告訴莫邪千萬不要那麼做。可是為了讓幹將能活下來,能鑄造一把好劍,莫邪沒有聽幹將的話,在臨近交劍的頭天晚上,莫邪乘著幹將沒注意,縱身跳入爐火之中,瞬間火爐內火焰大增。很快,金鐵有了變化,開始融化變的又紅又亮,悲痛的幹將含淚鍛造出兩把鋒利的寶劍,並用他們夫妻的名字命名,一把叫幹將,是雄劍,一把叫莫邪,是雌劍。

「活人祭劍」的緣由

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鑄劍」?這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終於了解真相,其實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在春秋時期,鑄劍的原材料除了青銅,還有鐵礦石。鐵礦石的熔點很高,有1535度,而銅的熔點是1083度,要低一些。那時古人熔化原材料都是用木柴來燒煉,銅的熔點低容易被熔化,而鐵要熔化就很困難。既然是和熔點有關,那用活人祭劍為什麼就能成功呢?

這和人體組織有關,第一:人的身體中有大量脂肪,相當於濃度極高的油脂,用活人去祭劍,人體的油脂便會成為燃料,加速燃燒,讓爐內的溫度迅速升高,達到鐵的熔點。第二:人體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碳元素可以增加金屬的硬度,在鑄造過程中可以讓寶劍更堅韌。第三:人體中的骨骼等物質在高溫中與鐵會產生化學反應,讓其更接近與鋼的成分,這樣打造出來的寶劍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可以長時間保存。

結語

在現在看來,也可以用大型動物代替人去祭劍,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古時候的人比較迷信鬼神,認為劍是有靈氣的,如果要打造出一把絕世好劍,當然是要有人的精氣神注入才是最有靈氣的寶劍。如果是動物的血肉,則會讓寶劍變得渾濁有邪氣,所以古代一些痴迷的鑄劍師會選擇用「活人祭劍」。

參考資料:《水滸傳》

相關焦點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其中也有科學依據,別不信
    相信現代人都對古代神話或者是歷史事件很感興趣,其中用人來祭劍的例子比比皆是。劍是我國最早的冷兵器造型之一,關於劍的起源至今沒有定論。然而早在我國的商代就出現了一些很短的古劍劍胚,現今我國出土最早的劍是用銅製作的。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各國君主為了防身,都會在全國搜尋高人來為自己鑄劍。
  • 古代鑄劍師用活人祭劍,這可不全是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每一把劍要鑄成都需要鑄劍師的打磨,而越王勾踐劍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劍,不單單是因為其年代久遠,更重要的是其鑄造水平相當之高,劍身上的黑色菱形花紋經過硫化處理後表面非常光滑,而劍刃打磨的精細程度完全可以和現代工藝媲美,鑄劍師們為了能夠鑄造一把好劍往往是廢寢忘食,有的可能花費一生的心血,更有甚者用活人祭劍,這樣的工匠精神也著實讓人佩服,但是很多人可能覺得古人用活人祭劍屬於迷信,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 古代鑄劍動不動就用活人獻祭,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但不用人也行
    古人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向來比較迷信,對於天地鬼神之類的傳說深信不疑,所以他們不管做什麼大事,都會特意祭拜或卜算一番。而有些地區更是信奉「活祭」,也就是說用活人來獻祭,以祈禱風調雨順。在現代人看來,「活祭」實在是太過殘忍,簡直和殺人沒什麼區別,可是對古人來說「活祭」卻是大事,甚至有些人認為能夠被選去「活祭」是一種榮幸,這真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害死人」。不過也並非所有的「活祭」都是迷信,比如古人在鑄劍時,往往也會「活祭」,這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劍是古代比較常見的一種冷兵器,在很多古裝武俠影視劇中,大多數行俠仗義的俠客使用的武器就是劍。
  • 古代工匠鑄劍時,為什麼要用「活人獻祭」,不全都是迷信
    古代有很多東西,在現代人看來是迷信。但有些東西不是全都是迷信,它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例如古人鑄劍時,為何用活人「獻祭」?幹將、莫邪是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劍之一,兩把劍的來歷令人動容。據東漢末年的《吳越春秋》記載,幹將是吳國一位優秀的鑄劍師,打造的劍鋒利無比。
  • 古代鑄劍師竟是用這種方法冶鐵鑄劍,說出其中的原因你一定不信
    幹將鑄劍石刻中國古代有一個傳說,講述的便是著名的鑄劍大師幹將莫邪夫婦兩人為給吳王闔閭鑄劍而丟掉性命的故事。其中的一個版本就是幹將接受了吳王的命令,採取天下礦精冶鐵鑄劍。但是無論幹將怎麼燒火增加爐中溫度,就是化不開鐵礦石,無法提煉其中的礦資源,也就沒有鑄劍的原材料。幹將的妻子莫邪看在眼睛裡面,著急在心裏面,作為鑄劍的人,都會有他們的傳承,所以莫邪心裏面清楚為什麼礦石會化不開。
  • 人死之後為什麼要在臉蓋層白布?並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人死之後為什麼要在臉蓋層白布?並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一個例子,他為了治理國家,損壞了身體的健康,就請先生來治病,這位先生給他服用丹藥,丹藥雖然可以讓皇帝精神,但是有效時間不長,,他到最後也是死於中毒。由此看來,古代皇帝都不能與死神作鬥爭,更何況是普通人呢!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自然規律不可逆,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世界觀,人生觀,愛惜自己的生命。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 人死後為何要在家停屍三天?專家:其中並非迷信,有一定科學依據
    這些文化之所以可以流傳數千年,有一定的迷信態度,時至今日,有諸多已經被取消了,當然,保存下來的也不在少數,如葬禮中的一項制度,人去世後要先停屍3天,即使是現在,我們依然保留,許多人說這是迷信的一種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人去世之後為什麼會託夢給親人?科學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人去世之後為什麼會託夢給親人?科學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在古代的時候,人類對於一些難以解釋的自然事件,往往會給它們披上神秘的色彩,然後通過神話或者迷信的方式來說進行解釋,但是隨著人類進入科技文明時代,很多古代的迷信神話,都被人類用科學的手段分析了出來,也證實了僅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然現象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鬼神世界。
  • 風水先生提醒 :人死後為什麼要綁腳 !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
    死人為什麼要綁腳 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人來到這個世界就相當於是已經有了生命,生命終將會消逝的,人都是會死的,只是死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死人為什麼要綁腳?死人為什麼比活人重?為了避免葬禮上出現「詐屍」的情況,人們習慣上用紅繩系在逝者腳脖子上。之所以用紅繩,一是為了闢邪,二是為了防「詐屍」。儘管這種葬俗有很多迷信成分在裡面,但傳統葬俗經過人們的代代傳承,至今的葬禮中仍然保留著系「絆腳繩」的習俗。那麼,系「絆腳繩」真的與「詐屍」有關嗎?就此問題,小編走訪了殯葬業資深從業人員,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 為什麼殯儀館裡面沒有鏡子?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為什麼殯儀館裡面沒有鏡子?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在很多恐怖片或者恐怖小說裡,都會有關於鏡子的場景或描述,把一個普通的人置身於鏡子前,再營造一種非常經常而驚悚的氛圍,鏡子會讓這種效果加分,更顯得可怖。
  • 人死之後為何要在家中停放三天?並非完全是迷信,有一定科學依據
    在喪葬禮儀中,有一種是,在人死後要在家中停放三天。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就要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據史料記載,扁鵲得到長桑君的真傳後,開始當一個行腳醫生,行走江湖。在路過虢國的時候,發現全國上下都處在悲傷之中,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虢國的儲君年紀輕輕就病死了。
  • 我們要相信「科學」,但絕對不能迷信「科學」
    「科學」,在從前聽起來是非常高大上的感覺,但是現在一聽到「科學」,就有點迷信的感覺。為什麼呢?也許很多不從事跟科學相關的工作,我本人從事衛生教育工作,但是我發現,在這一行,「科學」很多時候是絆腳石,抱著「科學」的名義,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能靈活變通。
  • 故宮為什麼沒有鳥敢大便,這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故宮為什麼沒有鳥敢大便,這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我相信許多的朋友特別好奇,讓我們看看我們一起來!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旅遊業也越來越發達,吸引了不少遊客外出遊玩,而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每天都有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 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生活在科學比較發達的現代,許多奇怪的事得以揭開神秘的面紗,才知道懸乎的背後也是有原因的,但並非腦海中所想像的那樣。像火葬時所出現的那些怪現象,也不是什麼迷信,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現象,但卻不是靈異事件,科學家已經給出了解釋,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為什麼屍體在火化時會「哭喊」、坐起來,甚至爬出?科學替人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民間俗語:「門前墳,房後水」,並不全是迷信,生活中值得注意
    眾所周知,古代的科學不發達,也完全沒有科學一說,所以那時的人們都很迷信,崇拜神仙,害怕鬼神。當他們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就想當然的以為是鬼神所為。好事情就是神仙保佑,壞事情就是報應,是牛鬼蛇神所為。如果放到現在,相信很多人都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現在科學發達,很多事情最終都會有依據的呈現出來。
  • 為何鳥不敢在故宮上拉屎?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單純的迷信
    而要說起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地方,那便是北京,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在北京的一些建築也非常的具有歷史感,其中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的存在不僅是兩朝的繁榮昌盛,更凝聚了當時建築藝術的精髓,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寶藏。對於故宮,在民間也流傳著不少的說法,其中故宮的屋簷是沒有鳥敢在上面拉屎的,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就連鳥都被皇家的威嚴給震懾到了?
  • 為什麼人死後貓不能靠近屍體?科學家用依據來告訴你,這不是迷信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在停屍的時候,貓這種生物是絕對不允許靠近屍體的,否則可能會有出現詐屍的情況,甚至還有貓臉老太太的傳說。那麼這是真的嗎?   貓為什麼不能靠近屍體呢?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比較迷信,認為貓是冥界的生物,有很多人都想利用貓,讓自己的親人起死回生。
  • 為什麼「天黑前,要把孩子衣服收進屋」?其中有它的科學道理
    文 | 閩南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在如今科學高度發達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都接收到了科學薰陶,凡事都要講究科學,比如育兒這方面,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覺得老一輩傳統的育兒觀念都很落後不夠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