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三尺龍泉劍,不斬奸邪誓不休。——《水滸傳》
劍,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古時候無論是戰場上的將軍,還是江湖中的俠客,都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寶劍,用於上陣殺敵或者行俠仗義。中國歷史上可追溯的寶劍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迄今為止有二千六百多年。它就是龍泉劍,又叫龍淵劍,是我國古代的名劍,更是誠信高潔之劍,相傳是由歐治子和幹將兩位鑄劍大師聯手所鑄。
劍的起源
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分別是軒轅劍、湛滬劍、赤霄劍、太阿劍、龍泉劍、幹將劍、莫邪劍、魚腸劍、純鈞劍、承影劍。這十大名劍多記載於上古傳說或者古籍,比如《史記》、《列子》、《吳越春秋》等。這十大名劍中,我們常聽的可能就是軒轅劍、幹將莫邪劍。
關於劍的創始,可追溯到軒轅黃帝時代,根據《廣黃帝本行紀》中記載:「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由此可見,雖然不知道劍的創始人具體是誰,但能確定他出生於黃帝時代。從黃帝至東周,那個時期是青銅器時期,兵器大多由青銅製造,劍也一樣,以銅鑄劍,劍質頗佳。從商代開始,就有關於制劍的史料記載,材料為銅,形狀一般是柳葉狀或者銳三角形狀,那個時候劍還是長兵器下的輔助武器,不是主流兵器。
到了春秋時期,那時諸侯紛戰,各地擅長使用的兵器各不相同,中原地區的士兵比較擅長用戈或者矛,但東南邊諸侯國的士兵更擅長用劍。尤其是吳國和越國,非常善於鑄劍,而且技術高超,打造出來的寶劍也是名揚天下,像我們熟知的幹將莫邪劍,就是出自春秋時期的吳國。最出名的還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曾經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還出土了一把鳥篆銘文寶劍,上面刻著「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這把寶劍被國家列為保護文物,也被認定為「天下第一劍」。
一把好劍需要好的鑄劍師鍛造打磨,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不光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的鑄造水平。它的劍身是黑色的菱形花紋,還經過硫化的處理,表面非常光滑;劍刃的打磨技藝完全可以和現在的精密打磨相媲美。為打磨出一把好劍,鑄劍師非常專注,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必要時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生命去「祭劍」,只為打造出一把絕世名劍,這種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名劍的傳說
幹將莫邪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傳說幹將、莫邪是兩把劍,沒人能將他們分開,它們是幹將和莫邪所鑄的兩把劍。當時吳王讓幹將製作一把名劍,他一連鑄了三個月都沒有成功,眼看交劍的時間馬上到了,如果交不出劍,就會被吳王殺死。莫邪看著練練嘆氣的幹將,突然笑了,她知道,鑄劍爐中的原料是採自五山六合中的金鐵之精,無法融化,劍也不能鑄成。幹將愣了一會兒之後,明白了莫邪笑什麼,也知道了莫邪想幹什麼,他告訴莫邪千萬不要那麼做。可是為了讓幹將能活下來,能鑄造一把好劍,莫邪沒有聽幹將的話,在臨近交劍的頭天晚上,莫邪乘著幹將沒注意,縱身跳入爐火之中,瞬間火爐內火焰大增。很快,金鐵有了變化,開始融化變的又紅又亮,悲痛的幹將含淚鍛造出兩把鋒利的寶劍,並用他們夫妻的名字命名,一把叫幹將,是雄劍,一把叫莫邪,是雌劍。
「活人祭劍」的緣由
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鑄劍」?這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終於了解真相,其實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在春秋時期,鑄劍的原材料除了青銅,還有鐵礦石。鐵礦石的熔點很高,有1535度,而銅的熔點是1083度,要低一些。那時古人熔化原材料都是用木柴來燒煉,銅的熔點低容易被熔化,而鐵要熔化就很困難。既然是和熔點有關,那用活人祭劍為什麼就能成功呢?
這和人體組織有關,第一:人的身體中有大量脂肪,相當於濃度極高的油脂,用活人去祭劍,人體的油脂便會成為燃料,加速燃燒,讓爐內的溫度迅速升高,達到鐵的熔點。第二:人體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碳元素可以增加金屬的硬度,在鑄造過程中可以讓寶劍更堅韌。第三:人體中的骨骼等物質在高溫中與鐵會產生化學反應,讓其更接近與鋼的成分,這樣打造出來的寶劍不管在什麼環境中,都可以長時間保存。
結語
在現在看來,也可以用大型動物代替人去祭劍,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古時候的人比較迷信鬼神,認為劍是有靈氣的,如果要打造出一把絕世好劍,當然是要有人的精氣神注入才是最有靈氣的寶劍。如果是動物的血肉,則會讓寶劍變得渾濁有邪氣,所以古代一些痴迷的鑄劍師會選擇用「活人祭劍」。
參考資料:《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