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關注】EMI:新方案--針對MERS-CoV棘突糖蛋白不同區域和功能...

2021-01-15 網易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毒,在人類中可引起嚴重且往往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目前研發的抗體治療主要集中在中和針對病毒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域從而阻斷受體結合。近日,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與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學中心西班牙國家研究理事會等合作,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owardsa solution to MERS: protective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dierent domain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RS-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的研究論文,使用編碼人Ig可變區的轉基因H2L2小鼠篩選得到一組針對MERS-CoV的S蛋白不同區域且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單克隆抗體,其中獲得的8個單克隆抗體分別針對MERS-CoV的S蛋白不同區域且具有不同功能,其識別的表位分別位於6個不同的表位區域,可以幹擾MERS-CoV棘突蛋白的三個關鍵進入功能:唾液酸結合、受體結合和膜融合;並且,這些抗體中,具有強的或弱的中和活性的抗體被動免疫小鼠後均能保護小鼠免受致死性MERS-CoV攻擊。這些抗體通過靶向不同的棘突蛋白表位和功能,為人類通過體液保護對抗新出現的MERS-CoV提供了新的途徑。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是一種新興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可導致嚴重的、往往是致命的呼吸道疾病。自2012年沙烏地阿拉伯首次發現MERS-CoV以來,人感染MERS-CoV病例逐漸增加,截至2019年2月,共報告2298例,死亡率約為35%。目前尚缺乏治療或預防MERS-CoV感染的抗病毒療法或疫苗。

  MERS-CoV病毒粒子表面的病毒棘突蛋白(S)是開發疫苗和抗體治療的主要抗原靶點,包含受體結合亞單位S1和膜錨定融合介導亞單位S2。單粒子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結果顯示,S1亞單位由四個核心區域組成,其中,S1B結構域與細胞進入所必需的宿主受體DPP4結合,N端結構域S1A與黏液蛋白和宿主細胞表面的唾液多糖結合可增強MERS-CoV對人肺細胞的感染,三個S2亞基形成了穗狀花序的莖,可以經歷廣泛的構象變化,使膜融合成為可能,並且顯示處較S1亞單位更高程度的保守性。

  很多方法被用於開發具有強中和活性的MERS-CoV人單克隆抗體,包括從MERS病人中分離單細胞培養記憶B細胞、使用編碼人IgG可變區的轉基因小鼠進行雜交瘤細胞融合、噬菌體或酵母展示系統等等。但是大部分獲得的S單抗都是針對MERS-CoV S1區域的受體結合區(RBD),結構功能分析表明這些抗體主要通過於DPP4結合位點重疊而發揮中和作用。目前報導的單抗中僅有兩株小鼠單抗針對RBD以外區域。儘管S1特異性的中和抗體在治療MERS-CoV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效的抗體治療可能需要將中和抗體和非中和抗體相結合,針對多個表位、發揮多種作用機制。

  1、針對MERS-CoVS蛋白不同區域的H2L2抗體的分離

  為了獲得人源單克隆抗體,研究者使用H2L2轉基因小鼠,分別採用兩組策略免疫小鼠。方案一是將純化的MERS-S1或MERS-S保亞單位免疫小鼠;方案二是採用序貫免疫,依次免疫MERS-S和MERS-S2區域,以便產生針對較為保守的S2亞單位的抗體(圖1A)。結果顯示:針對免疫方案一,從4553孔中獲得針對與S1蛋白反應的陽性雜交瘤細胞113株,進一步表位分析發現,56%的抗體與S1B結合,38%的抗體與S1A結合,1%的抗體與S1C或S1D域結合,2%不與任何S1域結合;針對免疫方案二,從1158個雜交瘤上清中篩選得到能與MERS保外去結合的雜交瘤細胞50株。大多數與S1結合的MERS-S反應性抗體(84%)和8種(16%)與S2結合(圖1B)。假病毒中和試驗表明,針對S1區域的113株單抗中有40株具有中和活性且其表位都是針對S1B區域;針對S2區域的8株抗體中有2株具有中和活性。

  

  

  Fig 1.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the MERS-CoV spike protein.

  2、8株MERS抗體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研究者從MERS-CoV S特異性H2L2抗體組中進一步篩選,獲得8個單克隆抗體分別命名為1.10f3, 7.7g6, 1.6f9, 1.2g5, 1.8e5, 4.6e10, 1.6c7, 3.5g6,這些抗體的表位分布於MERS-CoVS蛋白的不同區域。將這些抗體的輕、重鏈可變區基因克隆到人IgG1表達載體中,通過HEK-293T細胞表達和純化獲得人單克隆抗體,並對其生物學特性和功能進行進一步鑑定。

  結合活性和親和力驗證結果顯示:通過可溶性MERS-CoV Secto、S1、S1A、S1B或S2ecto為抗原進行ELISA,證實mAb 1.10f3與唾液酸結合域S1A結合,mAbs 7.7g6、1.6f9、1.2g5、1.8e5、4.6e10與受體結合域S1B結合,而mAbs 1.6c7、3.5g6與膜融合亞單位S2區域結合 (圖2A)。競爭抑制試驗及結合動力學研究,顯示這8個抗體主要位於S蛋白六個不同的表位區域。並且這些抗體也能特異性結合細胞表面表達的MERS-CoVS蛋白相應區域。

  中和活性驗證結果顯示:分別使用MERS假病毒和真病毒對這些抗體的中和活性和血凝抑制活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針對MERS S1B區域的單抗7.7g6, 1.6f9和1.2g5顯示出最強的中和活性(I),IC50為pm級,1.8e5(II)和4.6e10(III)顯示出中等偏弱的中和活性,IC50為nm級;而針對S-1A區域的單抗1.10f3未檢測到中和活性(IV);針對S2區域的1.6c7(V)和3.5g6(VI)顯示出一定的中和活性。

  

  Fig 2. Human anti-MERS-S mAbs targeting six epitope groups distributed over multiple domains of the MERS-CoV spike protein.

  

  

  Fig 3. Virus neutralization and receptor binding inhibition by anti-MERS-S mAbs.

  

  3、8株MERS抗體的作用機制研究

  S1B區域的單抗通過阻斷受體結合中和MERS-CoV。為了評估抗體是否能與病毒結合到宿主受體DPP4競爭,研究者建立了一種基於ELISA的受體結合抑制實驗,定量檢測MERS-S外域與DPP4包被的ELISA板的結合,並測量抗體對受體結合的幹擾作為結合信號的降低。基於ELISA的受體結合抑制實驗結果顯示,在沒有抗體的情況下,MERS-S外域與DPP4呈穩定的結合(圖3B)。抗MERS-S1B mAb 1.8e5對MERS外域與DPP4的結合幹擾較弱,而所有其他的MERS-S1B區域特異性單抗(7.7g6, 1.6f9, 1.2g5, 4.6e10)均對MERS 胞外區與DPP4的結合具有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圖3B,表2)這些結果表明,針對S1B區域的抗體通過與S1B受體結合位點部分重疊或結合距離足夠近,與受體結合形成競爭,說明這些抗體抑制病毒受體相互作用是其體外中和的主要機制。

  1.10f3阻斷了MERS-S1A與唾液糖苷綴合物的結合。MERS-S1A結構域可以促進病毒與細胞表面唾液糖苷結合,而唾液糖苷結合可以作為MERS-CoV的細胞粘附因子。研究者lumazine synthase (LS)納米顆粒多價展示MERS-S1A (S1A-LS)用於MERS-S1A結構域進行的唾液酸依賴的血凝反應。將S1A-LS與紅細胞混合後觀察到血凝現象(圖4A)。在添加MERS-S1A mAb 1.10f3後,S1A-LS介導的血球凝集被抑制。研究者利用感染MERS-CoV的Vero細胞和Calu3細胞進性了進一步驗證。在不依賴於細胞表面的唾液酸Vero細胞中MERS的感染受影響,而在依賴於細胞表面唾液酸的Calu-3細胞中,可以觀察到1.10f3抑制Calu-3細胞感染,說明與MERS-S1A結合的抗體可以通過抑制病毒與細胞表面唾液多糖的結合來中和MERS-CoV感染(圖4),表明靶向MERS-1A的單抗1.10f3的是否會干擾其與紅細胞表面唾液糖結合。

  靶向S2的單抗感染MERS介導的膜融合。為了驗證MERS-S2亞基的抗體是否通過抑制融合中和MERS-CoV感染,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基於MERS-CoV-S的細胞-細胞融合實驗。轉染表達DPP4的Huh-7細胞後,可以很容易地通過GFP信號觀察到這種MERS-S變體的表達。加入胰蛋白酶後,檢測到大的GFP,提示MERS介導的細胞-細胞融合(圖4C)。正如所料,由於細胞融合依賴於受體的相互作用,加入抗MERS-S1B(7.7g6)可阻斷合胞體的形成。MERS-S1A單抗1.10f3對合胞體的形成沒有影響。相比之下,MERS-S2特異性單抗1.6c7和3.5g6均阻斷合胞體的形成,由於這兩種中和抗體都不幹擾受體結合,推測這些S2特異性抗體通過阻止融合所需的MERS-CoV S蛋白S2亞基構象變化來抑制感染。

  
Figure 4. Anti-MERS-S mAbs targeting MERS-S1A and -S2 domains block domain-specic functions.

  4、8株MERS抗體在小鼠體內的保護效果

  

  為了評估這些單抗在體內對MERS-CoV感染的預防效果,研究者使用了表達人DPP4的轉基因K18-hDPP4小鼠。在MERS-CoV感染前6小時,將小鼠(5/組)腹腔注射50μg劑量mAb (1.8mg/Kg)。連續12天對監測小鼠的存活率和體重變化。結果顯示,對照組小鼠體重均顯著下降,且在感染後7至8天內死亡。與此相比,所有MERS-S1B結合的單抗體對致死性MERS-CoV具有較高的保護水平(80-100%,圖5);MERS-S1A結合的mAb1.10f3提供了部分的保護(40%);值得注意的是,抗MERS-S2單抗1.6c7和3.5g6的小鼠保護率達到了100%。這些結果表明,針對MERS S蛋白的非RBD的抗體可以增強對MERS-CoV感染的體液免疫提供保護。

  

  Fig 5. Human anti-MERS-S mAbs protect mice against lethal MERS-CoV challenge.

  本研究獲得的系列單克隆抗體針對MERS-CoV的S蛋白不同區域且具有不同功能,其識別的表位分別位於6個不同的表位區域,可以幹擾MERS-CoV棘突蛋白的三個關鍵進入功能:唾液酸結合、受體結合和膜融合;並且,非靶向RBD區域的弱的中和抗體也能保護小鼠免受致死性病毒攻擊。 研究證實了MERS S蛋白的保護性抗體表位存在於多個區域,提示基於多個結構區域的S蛋白的疫苗可能比聚焦於RBD的疫苗抗原提供更廣泛的免疫反應,並降低抗原逃逸的風險。本研究中發現的不同體液免疫反應與免疫保護的相關性,這也是未來疫苗評估值得考慮的地方。

  ABSTRACT

  The Middle-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 is a zoonotic virus that causes severe and often fatal respiratory disease in humans. Efforts to develop antibody-based therapies have focused o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hat target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the viralspike protein thereby blocking receptor binding. Here, we developed a set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at target functionally distinct domains of the MERS-CoV spike protein. These antibodies belong to six distinct epitope groups and interfere with the three critical entry functions of the MERS-CoV spike protein: sialic acid binding, receptor binding and membrane fusion. Passiveimmunization with potently as well as with poor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protected mice from lethal MERS-CoV challenge. Collectively, these antibodies offer new ways to gain humoral protection in humans against the emerging MERS-CoV by targeting different spike protein epitopes and functions.

  Ivy Widjaja, Chunyan Wang, Rien van Haperen, Javier Gutiérrez-lvarez,Brenda van Dieren, Nisreen M.A. Okba, V. Stalin Raj, Wentao Li, Raul Fernandez-Delgado, Frank Grosvel, Frank J. M. van Kuppeveld, Bart L. Haagmans,Luis Enjuanes, Dubravka Drabek and Berend-Jan Bosch. Towards a solution to MERS: protective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dierent domains and functionsof the MERS-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 2019, VOL. 8.

  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19.1597644.

  本期編輯:Annabell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SARS、MERS 和新冠病毒,冠狀病毒三兄弟誰最厲害?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mers-cov/en/).[7]Doucleff, Michaeleen. Holy Bat Virus! Genome Hints At Origin Of SARS-Like Virus.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的文章,詳細的闡釋了S蛋白在新冠病毒與宿主侵染和膜融合的機制。SARS-CoV-2 S糖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新冠病毒的S糖蛋白與SARS-CoV S蛋白具有76%的胺基酸序列同一性,與蝙蝠SARSr-CoVZXC21 S蛋白和ZC45 S糖蛋白具有80%的同一性,後兩個SARSr-CoV序列是從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來的。
  • 試試k-mers吧!
    在這裡,研究者擴展了GWAS檢測到的遺傳變異類型,包括主要的缺失、插入和重排。首先,直接使用原始測序數據來獲得短序列k-mers,k-mers標記了不依賴參考基因組的廣泛的多態性。然後,將與表型相關的k-mers關聯到特定的基因組區域。利用這種方法,研究者重新分析了擬南芥、番茄和玉米群體中的2000個性狀。發現與k-mers的關聯包含了與SNPs的關聯,但比SNPs的關聯有更強的統計數據支持。
  • 兩項研究探究人體對SARS-CoV-2變體和疫苗的獨特易感性
    2021年1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免疫系統成分中具有不同遺傳變異的人對SARS-CoV-2的免疫反應往往非常不同。他們對疫苗的反應也會不同。同樣的道理,SARS-CoV-2中新出現的變異也會在相同的免疫系統中引起不同的免疫反應。在我們如今面對的更大的現實中,必須同時考慮上述所有潛在的變異。
  • 「新冠病毒誕生於人為基因改造」是彌天大謊
    這回的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也不例外。自從去年12月「新冠病毒」開始肆虐以來,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了多個相關的陰謀論。比如「新冠病毒」是美國人的生化武器專門針對中國人的。這樣的謠言很容易駁斥,因為謠言的源頭是非科學界的陰謀論人士,沒有什麼論據,純屬臆測。但這兩天,有一則消息在中文和英文的社交媒體上瘋傳。
  • 降低受體與蛋白結合力!我國科學家開發重組ACE2-Ig抗體,或可中和新...
    在尚無特定的抗病毒治療或疫苗可用的情況下,新冠疫情仍然牽動著大眾的心。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包括SARS和SARS-CoV-2)的棘突蛋白(S)與細胞受體結合,介導其靶細胞的感染。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新冠病毒的有效受體——這種肽酶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5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 冠狀病毒學家Baric:SARS-CoV-2極大可能起源於蝙蝠!
    SARS-CoV的RBD與ACE2相互作用的14個胺基酸殘基中,其中6個殘基對於RBD-ACE2的結合至關重要,有趣的是,SARS-CoV和SARS-CoV-2在這些殘基的8各殘基不同(8/14),包括5個關鍵(5/6)的相互作用殘基。結構研究表明SARS-CoV-2對ACE2分子具有更高親和力,這提示RBD可能是圍繞動物和人的ACE2經自然選擇而產生的。
  •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陳國權 水產養殖網 2020-04-06 21:53:0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Developmental&nbspand&nbspComparative&nbspImmunology》的文章: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因此,準確闡明這些蛋白相互作用可能對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或重新利用已知的藥物來對抗COVID-19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ARS-CoV-2 protein interaction map reveals targets for drug repurposing」。圖片來自NIAID-RML。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感染過程中細胞功能發生了重大調整,SARS-CoV-2重塑了翻譯、剪接、碳代謝和核酸代謝等重要細胞代謝途徑,並對這些途徑相關的小分子抑制劑進行測試。結果揭示了SARS-CoV-2的細胞感染情況,並鑑定出抑制病毒複製的藥物,這些結果也將指導開發COVID-19的治療方案。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其餘的三種冠狀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作為高致病性冠狀病毒,其致死率高達10%-30%。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球,至今已造成多達500萬人感染,超過30萬患者死亡。  針對新冠肺炎尚無臨床特效藥物用以治療,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就變得極為重要。
  • 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通過質譜分析(並使用GPSeeker軟體分析完整的N-糖肽和聚糖)、表面等離振子共振、肺部組織的病理學分析等研究技術發現了SARS-CoV-2疫苗設計中S蛋白中RBD結構域的重要性,並為通過誘導針對RBD結構域的抗體開發保護性疫苗提供了依據。 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解讀下這篇研究論文。
  • Science | 繪製SARS-CoV-2的S蛋白三聚體糖基化圖譜
    該分析能夠映射到整個病毒S蛋白的糖蛋白狀態並繪製S三聚體糖蛋白圖譜。對病毒毒理學的理解和疫苗開發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也曾研究過SARS-CoV和MERS-CoV的糖基化分析,本研究此前曾在預印本bioRxiv網站上傳。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對於所有的冠狀病毒而言,S蛋白會在緊鄰融合肽上遊的所謂S2'位點被宿主蛋白酶進一步切割。有人已經提出這種進一步切割通過廣泛的不可逆的構象變化激活S蛋白以進行膜融合。由此可知,冠狀病毒進入易感細胞是一種複雜的過程,需要S蛋白的受體結合和蛋白水解過程協同作用以促進病毒-細胞融合。不同的冠狀病毒使用S1亞基內的不同結構域來識別各種附著受體和進入受體,這取決於冠狀病毒種類。
  • 比蛋白質和核酸攜帶更多信息 糖生物學或解開疾病關鍵密碼
    決定你的血型;與病毒對抗的新「武器」;攜帶的信息量超過蛋白質、核酸和脂肪攜帶信息量的總和,它是參與人類生老病死每個過程的生物大分子——糖。糖和蛋白質、核酸、脂類是構成生命體的4種生物大分子。糖參與了人的發育及生老病死的每一個生命過程,就連人的血型也由糖決定。
  • 【精華】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亮點研究進展一覽!
    ACE2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對SARS冠狀病毒起一個細胞表面受體的作用,但MERS-CoV的功能受體是「二肽基肽酶-4」,亦稱為CD26。這篇論文介紹了MERS-CoV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的晶體結構(包括自由狀態和與該受體相結合狀態的結構)。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3.Science:新研究估計肯亞的新冠病毒抗體總體血清陽性率為4.3%doi:10.1126/science.abe19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肯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肯亞各地獻血者的血液樣本,估計到2020年6月,肯亞4.3%的人攜帶針對SARS-CoV-2冠狀病毒的抗體,當時曾預計肯亞會有很多人死於COVID-19,但實際並沒有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