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松鼠 資料圖
12月13日,針對發審委取消對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隻松鼠)首發申報文件審核會議一事,接近三隻松鼠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此次發審會臨時取消並不意味著三隻松鼠上會的資質被取消。
這源於12月12日晚間證監會網站發布的「第十七屆發審委2017年第72次工作會議公告的補充公告」。據公告,發審委原定於12月13日召開發行審核會議審議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首發事宜,但鑑於三隻松鼠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第十七屆發審委第72次發審委會議對該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原定同一天上會的深圳明陽電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浙江恆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則正常上會審核。
知情人士:三隻松鼠上會資質未被取消
關於這次戛然而止的「闖關」,三隻松鼠方面的口徑是,「因為在緘默期,我不方便對外發言。」
而此前《證券時報》報導稱,處於上市緘默期的三隻松鼠在12月初收到匿名郵件,自稱是自媒體團隊,要求三隻松鼠與其聯繫,出資500萬元與之「合作」,否則將對外公開「相關負面信息」。三隻松鼠方面拒絕其要求,選擇通過法律維權。
儘管截至發稿時澎湃新聞記者未能核實證監會暫停審核是否與上述匿名信息有關,但澎湃新聞記者從接近三隻松鼠的人士處獲悉,此次發審會臨時取消並不意味著三隻松鼠上會的資質被取消,但此人拒絕對自媒體尋求「合作」一事作出評論。
三隻松鼠坎坷的IPO之路
自今年4月21日,三隻松鼠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招股說明書,擬登陸創業板起,整個過程就一波三折。
今年7月,有媒體指三隻松鼠壓榨供應商,稱「目前三隻松鼠的供應商處境艱難,部分供應商的工廠處於停工狀態」。三隻松鼠隨後回應稱報導嚴重失實。
短短一個月後的8月,「網紅」三隻松鼠又爆發食品安全危機。8月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於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其中,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開心果產品被通報黴菌項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且不合格的115袋產品已經全部銷售完畢。
10月20日,安徽省食藥監局通報了關於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情況的通告,予以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2505.89元;罰款人民幣50000元。
同樣在10月20日這天,證監會官網顯示三隻松鼠審核進度變為「中止審查」,三隻松鼠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是由於籤字律師辭職導致IPO中止。
10月31日晚間,三隻松鼠在更換律師並重新提交了更新的預披露招股書後恢復審核。12月8日晚間,證監會宣布三隻松鼠等5公司本周首發上會。
招股書暴露企業風險
三隻松鼠的招股書顯示,從創立到實現年營收44億元,公司只用了5年。
根據招股書數據,三隻松鼠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24億元、20.43億元、44.23億元,營收增長率均超過100%。且在2015年以淨利潤897.39萬元實現扭虧為盈,2016年的淨利潤躍升至2.37億元。
但招股書也提出了公司存在銷售渠道集中度較高、主要產品佔比過大、銷售隨季節波動大等風險。
招股書指出,報告期內,三隻松鼠不斷通過自營APP、團購、線下體驗店等方式拓展多元化的銷售渠道,但銷售收入仍主要通過天貓商城、京東等第三方平臺實現。
其中,2014年度、2015年度及2016年度,三隻松鼠通過天貓商城實現的銷售收入分別佔到營業收入的78.55%、75.72%和63.69%,為公司最主要的銷售平臺,具有較高的集中度。
三隻松鼠的主營業務構成中,堅果產品的營業收入佔比較大,2014年度、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堅果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11億元、16.40億元、30.78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7.85%、80.44%、69.83%。
招股書還提醒,主要產品佔比過大存一定風險。報告期內三隻松鼠已通過拓展其他產品來豐富產品線,但堅果產品的經營業績情況對公司業績仍具有較大影響,如果未來短期市場需求及消費者消費習慣出現較大變化導致對堅果產品的需求出現巨大波動,將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影響。
此外,由於休閒食品行業具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徵,元旦、春節等傳統節假日作為堅果等休閒食品的銷售旺季,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三隻松鼠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銷售規模普遍較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高。而受電商銷售模式的影響,「雙十一」、「雙十二」、「年終大促」、「臘八年貨節」等固定的線上打折促銷時期休閒食品的銷售規模存在大幅增加的情況,從而導致公司業績在年內存在一定波動。
同時作為一家食品企業,三隻松鼠最大的軟肋或許要數食品安全。除了前述兩次分別被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安徽省食藥監局通報外,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從2016年7月至招股書籤署之日,三隻松鼠及其控股子公司存在15起尚未了結的訴訟,其中14起作為被告,1起作為原告。這14起作為被告的訴訟中,有13起糾紛圍繞「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體索賠金額2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