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餘年,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34;。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34;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運用生態學觀點對稻種的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域劃分、農家品種系統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將中國稻作區域劃分為地域分明、種性清楚的6個稻作帶,並指出溫度是決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態因子指標,對指導生產有重要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將野生稻抗禦惡劣環境的種質轉育到栽培稻種中,育成的&34;在生產上應用達半個世紀選育水稻優良品種60多個,創立了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為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和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人物生平
1888年11月25日,生於廣東省高州縣(原茂名縣)謝雞鎮石塘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1906年,丁穎自私塾童蒙書館考上縣城的&34;--高州中學。入學後,他參加了&34;,曾不時議論時政,立志&34;。
1912年9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日語。
1914年6月,曾一度回國,後又於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1919年畢業時,適逢國內掀起&34;運動,東京留學生為聲援中國的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受到日本軍警的血腥鎮壓,氣憤之餘,不思久留,加之那時家境拮据,乃決定輟學回國。先後在高州中學、高州農校任教,後來改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
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攻讀農藝,成為該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學的中國留學生。
1924年,獲學士學位,時年36歲。為了出國深造,他前後奮鬥了11年。
1927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資積蓄補充經費之匱乏,在茂名縣公館圩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稻作專業研究機構--南路稻作育種場。隨後又用&34;預售良種等辦法解決經費困難,先後又增設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和虎門(沙田)、東江(梅州市梅縣區)、北江(韶關市曲江區)等試驗分場,旨在選育優良稻種,改進栽培技術,對發展華南糧食生產做出貢獻。
1938年,日軍侵入廣州,中山大學西遷雲南,丁穎冒著生命危險搶運稻種和甘薯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校方醞釀再次遷校到海南島時,丁穎為了維護教育事業和國家財產便毅然加入了地下黨領導的護校行列,反對遷校,並不顧身家安危出面保釋為此而被捕的同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丁穎受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農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廣東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45-1950年,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在他67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丁穎出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兼華南農學院院長。
1963年,他以75歲高齡,親自帶隊考察西北稻區,從張家口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陝西等地。
1964年10月14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運用生態學觀點對稻種的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域劃分、農家品種系統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將中國稻作區域劃分為地域分明、種性清楚的6個稻作帶,並指出溫度是決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態因子指標,對指導生產有重要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將野生稻抗禦惡劣環境的種質轉育到栽培稻種中,育成的&34;在生產上應用達半個世紀選育水稻優良品種60多個,創立了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為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和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主要論著
丁穎教授一生撰寫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論文,這些論文已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了《丁穎稻作論文選集》,其中《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 《 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反應特性的研究》、《水稻分櫱、幼穗發育的研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代表作:《廣東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種》(1933)、《水稻純系育種之理論與實施》(1936)、《水稻純系育種法的研討》(1944)、《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1957)、《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中國水稻栽培學》等。
榮譽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反應特性的研究》《水稻分櫱、幼穗發育的研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34;模範人物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