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丨茂名籍中國科學院院士、農業家

2020-09-26 茂名那些事

丁穎(1888.11.25-1964.10.14),男,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院長。

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餘年,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34;。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34;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運用生態學觀點對稻種的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域劃分、農家品種系統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將中國稻作區域劃分為地域分明、種性清楚的6個稻作帶,並指出溫度是決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態因子指標,對指導生產有重要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將野生稻抗禦惡劣環境的種質轉育到栽培稻種中,育成的&34;在生產上應用達半個世紀選育水稻優良品種60多個,創立了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為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和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人物生平

1888年11月25日,生於廣東省高州縣(原茂名縣)謝雞鎮石塘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1906年,丁穎自私塾童蒙書館考上縣城的&34;--高州中學。入學後,他參加了&34;,曾不時議論時政,立志&34;。

1912年9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日語。

1914年6月,曾一度回國,後又於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1919年畢業時,適逢國內掀起&34;運動,東京留學生為聲援中國的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受到日本軍警的血腥鎮壓,氣憤之餘,不思久留,加之那時家境拮据,乃決定輟學回國。先後在高州中學、高州農校任教,後來改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

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攻讀農藝,成為該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學的中國留學生。

1924年,獲學士學位,時年36歲。為了出國深造,他前後奮鬥了11年。

1927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資積蓄補充經費之匱乏,在茂名縣公館圩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稻作專業研究機構--南路稻作育種場。隨後又用&34;預售良種等辦法解決經費困難,先後又增設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和虎門(沙田)、東江(梅州市梅縣區)、北江(韶關市曲江區)等試驗分場,旨在選育優良稻種,改進栽培技術,對發展華南糧食生產做出貢獻。

1938年,日軍侵入廣州,中山大學西遷雲南,丁穎冒著生命危險搶運稻種和甘薯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校方醞釀再次遷校到海南島時,丁穎為了維護教育事業和國家財產便毅然加入了地下黨領導的護校行列,反對遷校,並不顧身家安危出面保釋為此而被捕的同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丁穎受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農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廣東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45-1950年,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在他67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丁穎出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兼華南農學院院長。

1963年,他以75歲高齡,親自帶隊考察西北稻區,從張家口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陝西等地。

1964年10月14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運用生態學觀點對稻種的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域劃分、農家品種系統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將中國稻作區域劃分為地域分明、種性清楚的6個稻作帶,並指出溫度是決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態因子指標,對指導生產有重要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將野生稻抗禦惡劣環境的種質轉育到栽培稻種中,育成的&34;在生產上應用達半個世紀選育水稻優良品種60多個,創立了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為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和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主要論著

丁穎教授一生撰寫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論文,這些論文已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了《丁穎稻作論文選集》,其中《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 《 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反應特性的研究》、《水稻分櫱、幼穗發育的研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代表作:《廣東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種》(1933)、《水稻純系育種之理論與實施》(1936)、《水稻純系育種法的研討》(1944)、《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1957)、《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中國水稻栽培學》等。


榮譽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反應特性的研究》《水稻分櫱、幼穗發育的研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34;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龍麗娟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017-12-08 南海海洋研究所 【(粵科協組〔2017〕4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龍麗娟榜上有名。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這是兩位老人畢生的積蓄,盧院士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地全部捐給學校……」這個有關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黨林夕於今年7月1日在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講,聽者無不動容。40多天後的8月12日凌晨,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牽掛他的人。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大洋網訊 去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努力探索,爭取科研新發現。 劉耀光是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他在華南農大開始大學生涯,在國外求學工作幾年後回到華南農大。多年來,他紮根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礎和基因工程研究,相當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雜交水稻為何能在生產上成功利用雜種優勢背後的原因。 隨著劉耀光當選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開始流傳。
  • 一門三院士!領域佳話
    五子梁思禮,著名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科學研究領域中,老師及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都有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稱號,科學精神,薪火相傳。2017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院士。1957年丁穎出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兼華南農學院院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黎樂民丨電白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黎樂民,男,1935年12月出生於廣東電白區林頭鎮板橋鋪背村,物理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黎樂民的主要研究包括密度泛函理論及相關計算方法、大體系的理論計算方法、含重元素化合物的理論研究:相對論效應的化學效果、鑭系化合物的電子結構與穩定性規律。
  •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
    2020年9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來訪我所,以「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為題在我所「院士大講堂」做專題講座。彭練矛中國科學院院士彭院士從半導體行業現狀與危機、矽基微電子技術的極限與後摩爾時代、碳納米管電子學的挑戰與前景及電子技術發展的第四次浪潮與碳基技術的商業化進展四個方面,對碳基集成電路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講座中,彭院士認為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發展,而晶片是信息技術的基礎,要繼續推動世界信息產業的奇蹟性增長,必須保證晶片性能的飛速提升。
  •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院士說丨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2020-08-27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痛失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逝世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盧永根: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永不褪色的堅定...
    ▲7名報告團成員接受獻花盧永根簡介盧永根,男,1930年12月生,中共黨員,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黨林夕(代盧永根作報告)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我叫黨林夕,是盧永根院士所在華南農業大學的一名老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老校長,盧永根院士的故事。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科學院學部進行增選工作,於11月選舉出59名院士。  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全體院士,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會議修訂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選舉產生了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4名。
  • 甘子釗丨信宜籍著名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信宜,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4年甘子釗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6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首屆主任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地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看看有哪些地學部院士吧!安芷生第四紀地質學家安院士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分布
    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最高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其次是位於長三角的寧波。以下是詳細統計,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城市排名前251 蘇州市 67人2 寧波市 56人3 福州市 51人4 上海市 45人5 常州市 41人6 無錫市 40人7 紹興市 36人8 杭州市 31人9 嘉興市 23人10 南京市 22人11
  • IME2020主題演講 | 毛軍發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毫米波異質集成電路》
    主題演講毫米波異質集成電路演講嘉賓毛軍發 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間/地點10月27日  10:00 - 10:40上海世博展覽館 200+廠商品牌丨60+演講嘉賓1場主論壇丨5場分論壇
  • 中國科學院關於推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候選人的通知—新聞—科學網
    各位院士: 2021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工作將於2021年1月1日開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於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誌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8月12日凌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上任華農校長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20世紀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遺傳資源,劃分我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70年代後,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首次建立原產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中國科學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09月25日)記者 齊芳2020年9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揭牌儀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