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近紅外的故事】陳星旦:我們與近紅外光譜儀打了幾十年交道

2020-12-01 儀器信息網

陳星旦院士

  長春光機所建所之初(1952年),就確定了光譜儀的研究方向。至1958年完成中型和大型攝譜儀研製後,王大珩先生提出光譜儀器自動化,要我去北京請教自動化所楊嘉墀先生。楊先生建議研製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在此項目的牽引下,光機所開闢了一些新的技術領域。1963年紅外光譜儀通過鑑定,1964年獲國家科委、計委、經委聯合頒發的工業新產品一等獎。此後,長春光機所相繼開展了多類光譜儀器的研製。

  1980年代初,成立光譜儀器研究室。當時,近紅外分析技術引起國內許多行業的重視,大量購進國外儀器。注意到這種情況,研究室開始招收研究生。在中國農科院吳秀琴女士的協助指導下,最早由研究生設計研製的實驗裝置,分析菸草的糖、油菜籽的油及小麥的蛋白質,相關係數分別達到0.91,0.88,0.86。

  1989年,商業部按「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近紅外穀物品質分析儀研製」的要求,和我們籤訂研製兩臺儀器的協議,1991年在長春驗收,用48份小麥粉,56份麵粉,30份油菜籽預測,標準差均小於0.2%。

  1990年代期間,由四川省成都糧食儲藏研究所出面組織,我們合作承擔完成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飼料生產近紅外快速分析檢測技術的研究」及「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糧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的研究與開發」。研製的儀器,得到糧食及飼料部門的認可。

  本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先後招收了十多位博士生及博士後,他們對茶葉、燃煤、人參、紅棗及土壤等某些參數進行了近紅外光譜分析並研製了相關儀器,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也開展了近紅外無創傷血液成分檢測等前沿性科研工作。

  總之,幾十年來,我們承擔過多項國家及地方的近紅外項目。這些項目的本意是要製造產品在社會應用,但最後都是研製一兩臺通過鑑定就結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相關部門沒有持續支持的計劃,課題組成員結題後就各奔東西了。也許當時的領導們不知道,從研製一兩臺樣機到做成產品,是要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另外,也曾有一些企業家和我們商談過合作。一開始,他們認識到近紅外的市場潛力很大,願意出資;但一知道投資不能短期內收回並賺錢,就退卻了。

  2004年,我應聘去廣州暨南大學工作(雙聘),在那裡建立了近紅外光譜實驗室,培養了近十名碩士、博士生。2013年,與廣州市籤訂院士工作站協議。2014年註冊成立以近紅外光譜儀器為主要方向的公司,聘用了幾位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骨幹,開啟了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產結合的發展之路。2016年這個公司生產的儀器已經銷售到多家飼料廠。在廣東省的提倡和支持下,公司還成立了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保障產品研發,支持近紅外光譜儀在產業化道路上開疆拓土。看來,我們和近紅外光譜儀器打的幾十年交道,要開花結果了。

  科研如同藝術創造,科研成果就是一種作品,比如一幅畫、一件雕塑、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科研成果得到社會應用,也能獲得自我欣賞或滿足,這是我搞科研的興趣所在。回顧我從事科研六十多年,經歷了幾起幾落,在其它領域也有一些成果獲得了認可。近紅外應該是我科研事業的最後一部作品。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國產近紅外儀器遍地開花,走向國際。近年國內形勢利好,國產儀器上升趨勢已成。近紅外同仁應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加速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化進程,譜寫出國產儀器的新篇章。



陳星旦   長春光機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九旬院士的近紅外創業路——訪陳星旦院士
    帶著疑問,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陳星旦院士,聽他講述了與近紅外產業化的故事??而且,院士還很可惜、很無奈地說道,「這幾十年來,和我幹近紅外的人轉方向的很多。來一個項目就可能要換一批人,如此一茬一茬的浪費了很多人才。」說到這,陳院士用了一個時髦的名詞「負能量」來形容,「科研成果不能產業化,對國家、對個人都是一種損失,是『負能量』」。  「科研成果就是要進入市場的,研究所的成果到真正轉化為產品還需要繼續走一段路。所以,由企業『搞』研發的做法,我認為是對的。
  •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將在民用市場大有所為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糧食和飼料領域的應用開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近紅外分析學科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目前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在農業、石化、製藥、食品、菸草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並且形成了包括科研、應用和儀器產業的完整體系。
  •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1 16:00:38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
  • 憶十年碩果 再啟新徵程—寫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CC...
    2010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儀會議暨第二屆亞洲近紅外學術會議在會後總結時,CCNIRS秘書處提議組織「我與近紅外故事」的徵文活動,其主題是「回望·繼承·凝聚·奮進」,回望三十年來我國近紅外發展之歷程,繼承老一輩近紅外人深耕不輟之精神,凝聚所有近紅外人之士氣和智慧,繼續為之奮進前行。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幾乎所有近紅外人的支持,共有50餘位作者欣然命筆。文稿的體裁豐富,內容生動感人,所述經歷和經驗對近紅外發展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成為該文集的特色和亮點。
  • 《中國近紅外光譜儀市場調研報告(2019版)》正式發布
    據國外某機構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近紅外分析儀行業銷量約為5638臺,全球近紅外分析儀市場約4.38億美元。2018年,全球近紅外光譜(近紅外分析儀)市場價值4.6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底,該市場將達5.6億美元。  那麼,我國近紅外光譜儀的市場發展態勢如何呢?
  • 國產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如何做大做強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現狀,我們特別邀請了北京北分瑞利分析儀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田燕龍博士給大家分享其對國產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發展的理解。  隨後北分瑞利公司在持續發展和提升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技術的同時,開始拓展紅外光譜儀器的應用範圍,於1995年開始研發國內首臺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WQF-400N型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見圖1),並於1999年通過專家鑑定,再次填補國內空白。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對我國而言,現代近紅外光譜的研究與應用起步相對較晚,1979年開始引入近紅外光譜儀,而相應的課題研究在90年代前只屬於初步的研究,涉及的領域也很少。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儀器、軟體和應用等的發展,近紅外光譜法才以高效和快速的特點異軍突起,逐漸應用於農業、石化、製藥和食品等多個領域。
  • 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常見問題解答
    幹涉儀是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將光源發出的光通過分束器分成2束,分別到達動鏡和定鏡,通過動鏡的移動進行傅立葉變換,產生幹涉信號,因此幹涉儀的穩定性是決定儀器的穩定性的關鍵。  實現其性能的關鍵是動鏡在快速運動過程中光路不能發生偏轉,如發生偏轉,定鏡與動鏡的光路幹涉信號降低,儀器的靈敏度降低。同時幹涉儀應具有抗振能力。
  • 從聚光近紅外產品看國產近紅外在糧油行業的應用進展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1993年,PerkinElmer推出世界第一臺傅立葉變換型的近紅外光譜儀,大大提升了近紅外儀器的精度、準確度和靈敏度,是一次技術飛躍;200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套傅立葉變換陣列檢測器近紅外顯微圖像系統,可以快速分析樣品中微米級別的成分分布信息,大大擴展了近紅外技術的應用領域。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NIR常被化分為短波近紅外(SW-NIR)和長波近紅外(LW-NIR),其波段範圍分別為700—1100 nm和1100—2500 nm。     1800年,Herschel 首次發現了NIR光譜區;1900年前後,NIR光譜儀器使用玻璃稜鏡和膠片記錄器,其光譜範圍局限於700 nm—1600 nm。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2017年11月30日,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與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共同發起的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成功舉辦。陳斌教授從微型近紅外光譜儀的角度詳細論述了儀器的發展現狀,他還結合其課題組的工作介紹了近紅外光譜與網際網路技術攜手實現近紅外光譜快速檢測的工作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安宏樂 段潮舒 孫巖 (導師:邵學廣)  2020年11月6-8日,為期三天的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線上召開,共計2000餘人報名參會。
  • 珀金埃爾默推出全新FT 9700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
    致力於為創建更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的珀金埃爾默,日前宣布推出全新的FT 9700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FT 9700基於珀金埃爾默在設計和生產紅外光譜儀方面70餘載的豐富經驗研發,具有極簡的操作性、優越的性能和出色的性價比。
  • 近紅外光譜儀相關企業走訪調研
    惠通幾年前就開始研發近紅外光譜儀技術,於2010年3月,該公司的《MEMS內嵌式、可攜式智能紅外光譜探測器研發》項目通過了驗收。但是,該儀器的一致性、光學效率等性能的提高還需要時間解決。目前,該儀器正在多個應用單位使用,通過用戶的反饋不斷完善儀器技術,相信不久該產品將實現產業化。
  • 海洋光學高解析度近紅外光譜儀擴展波長測量範圍
    上海2012年9月27日電 /美通社/ -- 海洋光學(www.oceanopticschina.cn)推出了新款小型近紅外光譜儀NIRQuest512-1.9。這款高解析度近紅外光譜儀NIRQuest512-1.9的響應範圍可達1100-1900納米,從糧食生產和化學處理的變化監測到為半導體裝配和醫療進行雷射特徵分析,該光譜儀可應用於各種領域。
  • 【技術】近紅外光譜類型及優缺點
    【技術】近紅外光譜類型及優缺點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近紅外光譜儀種類繁多,根據不用的角度有多種分類方法。從應用的角度分類,可以分為在線過程監測儀器、專用儀器和通用儀器。從儀器獲得的光譜信息來看,有隻測定幾個波長的專用儀器,也有可以測定整個近紅外譜區的研究型儀器;有的專用於測定短波段的近紅外光譜,也有的適用於測定長波段的近紅外光譜。較為常用的分類模式是依據儀器的分光形式進行的分類,可分為濾光片型、色散型(光柵、稜鏡)、傅立葉變換型等類型。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 近紅外光譜儀三大應用領域受歡迎
    蘭州石化成功應用近紅外光譜技術      2014年,在蘭州石化46萬噸/年乙烯裝置,由蘭州石化研究院應用分析研究所自主開發的乙烯裂解原料在線近紅外光譜系統,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之後正式移交納入企業正常生產裝置管理。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談話過程中,袁洪福教授回憶了一件事情:「2000年起國際近紅外光譜學會就曾多次聯繫我,希望在中國來舉辦國際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而經多方面考慮,認為中國當時各方面還不具備條件,最終還是回絕了。」直到現在,袁洪福教授還覺得這是中國的近紅外分析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