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旦院士
長春光機所建所之初(1952年),就確定了光譜儀的研究方向。至1958年完成中型和大型攝譜儀研製後,王大珩先生提出光譜儀器自動化,要我去北京請教自動化所楊嘉墀先生。楊先生建議研製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在此項目的牽引下,光機所開闢了一些新的技術領域。1963年紅外光譜儀通過鑑定,1964年獲國家科委、計委、經委聯合頒發的工業新產品一等獎。此後,長春光機所相繼開展了多類光譜儀器的研製。
1980年代初,成立光譜儀器研究室。當時,近紅外分析技術引起國內許多行業的重視,大量購進國外儀器。注意到這種情況,研究室開始招收研究生。在中國農科院吳秀琴女士的協助指導下,最早由研究生設計研製的實驗裝置,分析菸草的糖、油菜籽的油及小麥的蛋白質,相關係數分別達到0.91,0.88,0.86。
1989年,商業部按「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近紅外穀物品質分析儀研製」的要求,和我們籤訂研製兩臺儀器的協議,1991年在長春驗收,用48份小麥粉,56份麵粉,30份油菜籽預測,標準差均小於0.2%。
1990年代期間,由四川省成都糧食儲藏研究所出面組織,我們合作承擔完成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飼料生產近紅外快速分析檢測技術的研究」及「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糧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的研究與開發」。研製的儀器,得到糧食及飼料部門的認可。
本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先後招收了十多位博士生及博士後,他們對茶葉、燃煤、人參、紅棗及土壤等某些參數進行了近紅外光譜分析並研製了相關儀器,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也開展了近紅外無創傷血液成分檢測等前沿性科研工作。
總之,幾十年來,我們承擔過多項國家及地方的近紅外項目。這些項目的本意是要製造產品在社會應用,但最後都是研製一兩臺通過鑑定就結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相關部門沒有持續支持的計劃,課題組成員結題後就各奔東西了。也許當時的領導們不知道,從研製一兩臺樣機到做成產品,是要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另外,也曾有一些企業家和我們商談過合作。一開始,他們認識到近紅外的市場潛力很大,願意出資;但一知道投資不能短期內收回並賺錢,就退卻了。
2004年,我應聘去廣州暨南大學工作(雙聘),在那裡建立了近紅外光譜實驗室,培養了近十名碩士、博士生。2013年,與廣州市籤訂院士工作站協議。2014年註冊成立以近紅外光譜儀器為主要方向的公司,聘用了幾位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骨幹,開啟了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產結合的發展之路。2016年這個公司生產的儀器已經銷售到多家飼料廠。在廣東省的提倡和支持下,公司還成立了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保障產品研發,支持近紅外光譜儀在產業化道路上開疆拓土。看來,我們和近紅外光譜儀器打的幾十年交道,要開花結果了。
科研如同藝術創造,科研成果就是一種作品,比如一幅畫、一件雕塑、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科研成果得到社會應用,也能獲得自我欣賞或滿足,這是我搞科研的興趣所在。回顧我從事科研六十多年,經歷了幾起幾落,在其它領域也有一些成果獲得了認可。近紅外應該是我科研事業的最後一部作品。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國產近紅外儀器遍地開花,走向國際。近年國內形勢利好,國產儀器上升趨勢已成。近紅外同仁應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加速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化進程,譜寫出國產儀器的新篇章。
陳星旦 長春光機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