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魚文化,捕魚方法和用途?道家思想

2020-11-29 騰訊網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魚文化,有哪些捕魚方法?魚有哪些用途?為何崇尚鯉魚,與李家王朝諧音,魚文化融入道教,錦鯉體制對漁業的影響,龍尊魚卑思想。

《長安十二時辰》向我們全方位地展示了大唐盛世,從風土人情到社會交往,從屋內擺設到穿著服飾,甚至女子妝容打扮幾乎都是大唐的真實再現。劇中主角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從獄中出來不去查案第一件事做到竟然是吃水盆羊肉,由此開啟了唐朝味道,在劇中展示了眾多的唐朝美食,比如,手抓羊肉、火晶柿子、胡餅、烤羊肉、茶湯等等。

俗話說,無魚不成席,這場舌尖上的盛宴怎麼能少了魚類,那麼唐朝人是如何吃魚的?有哪些捕魚技術?為何崇尚鯉魚呢?我們本篇文章來了解下唐朝的漁業狀況以及特有的魚文化。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有了漁獵活動,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有養魚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先人們又積累了豐富的養魚經驗,特別是到了唐朝由於國力的上升,經濟的繁榮,水利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養魚業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特別是唐朝「禁鯉」制度,導致水產養殖對象擴大,使漁業進入了一個歷史繁榮期。筆者在本篇文章通過詳實的史實文獻來了解大唐盛世的漁業發展,唐朝都有哪些捕魚方法,漁業和捕魚有哪些用途,唐朝為何崇尚鯉魚呢?我們先來了解下唐朝的捕魚方法:

唐朝捕魚方法

唐朝的捕魚技術在總結前代的基礎上又進得到進一步發展,各種傳統的捕魚方法一應俱全,筆者通過歸納總結出以下幾種:

獵捕,這是最古老也是應用最普遍的捕魚方法,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捕魚所用的工具有弓箭、矛鏢、直制的木叉等,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工具也易得,適合於江河湖泊的淺水區域,這種方法在唐朝仍然普遍適用。

網捕,這種方法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使用歷史悠久,是比較先進的捕魚工具,捕獲量大,涵蓋面積廣。

《漁具詩》記載「大凡結繩持網者,總謂之網罟」「大罟綱目繁,牽時萬炁入,已有千鈞力。尚悔不橫流,恐他人更得」。

籠捕,就是用魚籠捕魚,籠子一般呈圓錐形,口小肚大,材料大多是用竹木編制而成;具體用法,將魚籠放置於魚梁缺口處,待魚而入,魚只能進而不能出。圓而長的魚籠可以適合應用於淺水中,也可以用於深水中捕魚,唐朝時期又發明一種「箄」,是專門在深水捕魚的魚籠。

誘捕,這種方法就是利用魚的生理特性和弱點,利用聲音驅趕,或者布置「魚陣」引誘捕魚的一種方法。可以橫截河流,攔截成矮小堤壩,再在堤壩缺口設置魚籠,讓魚順流而下時流入籠中被捕。在天然湖泊、河流中可以在深水的幽靜處架設樹枝,放置魚籠,組成「魚陣」,這是一種守株待兔的捕魚方法。

獸捕,主要是利用經過馴化的水獺和鸕鷀進行捕魚,一般適合用在水流很急、水淺難以下網的地方,這種方法,備受唐朝漁民的青睞。

《酉陽雜俎》記載「元和末年,有百姓,年七十,養獺餘頭,捕魚為業,無網罟之勞,而獲利相若,群獺緣衿藉膝,馴若守狗。」

藥捕,此方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主要是利用一些植物分泌出來的毒液來毒死魚群。《山海經》記載,芒草、葶葶、醉魚草、魚藤、蕁麻等都是藥魚的草藥。這種方法,捕獲量很大,但是一種竭澤而漁的手段,這種方法不僅使魚種類滅絕,汙染水體,魚體內毒素殘留,食用後對人體傷害很大,這種方法很少被使用。

釣捕,唐代的釣魚活動相當普遍,可以視為一種捕魚活動,也可以視為休閒娛樂活動,百姓、士大夫、帝王將相都愛釣魚。釣魚的工具十分簡單,只要有魚竿、魚線、魚鉤、魚餌就可以釣魚了,唐代還有更為專業的釣捕,有先進複雜的釣筒和釣車,釣車就是竹木製成的釣具,魚竿上有輪,魚線很長,可以深入較深或較遠的水域,魚上鉤後,轉動輪子,收回魚線,就把魚來上來了。

魚的養殖

除了以上捕魚方法外,唐朝的養魚業也很發達,唐朝以前的人工養魚只要以鯉魚為主,到了唐代經過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人工養殖魚的種類擴大到了草魚、青魚、鰱魚、鱅魚等四大魚種。採集魚種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採集湖底帶有魚卵的泥土,放入養魚池中,三年之後就可收穫魚了;另一種方法,在唐代南方,人們於八九月間,在池塘裡採集附有魚子的野草,放在灶煙上過冬,到了來年二月份,將野草放入池塘養殖,或運送到市場上叫賣。

除了上述的池塘養魚外,在稻田養魚方面,唐代比前代有了新的突破,他們將草魚散於水田之中,利用草魚的食草特性,讓草魚吃掉稻田中的雜草,既可以節省除草的人力,又可以收穫漁利。

唐朝養殖和捕魚後的用途

魚的食用

唐代漁業資源的用途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有句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捕捉到魚後,當然最先考慮的是如何食用了。唐代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吃魚的方法五花八門,按照其加工製作方法來看,主要有生制和熟制兩種,每種又又好多製作方法,吃貨們好好看一下,看看唐朝人是如何吃魚的,了解一下舌尖上的唐朝。

魚肉生製法:做鱠,也稱為做膾,就是把食料切成細絲;在唐代吃生魚片是一種時尚,吃生魚片大家往往會想到日本料理,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受到了唐朝的影響。

《齊民要術》對於製作生魚片技術的記載「切膾人,雖訖,亦不得洗手;洗手則膾腥。要待食罷,然後洗也。」

唐朝人切鱠非常注重刀功,通常選取一尺或八寸長的鯽魚,切膾的人手上不能沾水,否則做出來的生魚片很腥。魚鱠的做法雖然要求高,但在唐代無論是平民、高官、乃至小孩和女子都能做,可以生魚片是唐朝極為普通的一種食品,在當時社會相當流行。

唐朝,在江南地區盛產鱸魚,所以鱸魚備受當地青睞,鱸魚鱠也打破了用鮮魚製作魚鱠的選材限制,在八九月霜後,將三尺以下的鱸魚曬乾,洗淨,放點香柔花葉,切成鱠,放調料調均勻,就可以食用了。

做鮓,就是製作鹹魚,將魚切成薄片,加鹽、酒、香料等調料醃製後進行發酵而成。其目的就是為了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其味道也醇厚是一種美食方法。在唐代,魚鮓通常是下層人們的普通食物,在市場上也有出售,這也說明唐代人們對魚鮓的喜愛之深。

在唐詩中,有許多描述唐人愛吃魚鯖鮓的詩句,例如王維的「江鄉鯖鮓不寄來,秦人湯餅那堪許」,李拼的「石斑魚鮓香衝鼻,淺水沙田飯繞牙」等。

在根據製作魚鮓的材料不同,還出現了蒲葉鮓和荷葉鮓,就是用蒲葉和荷葉製作的魚鮓,不用裝缸發酵,用葉子包裹發酵成熟後即可食用。

魚肉熟製法,根據烹飪的方法不同,魚肉熟製法簡單多樣,,就是烤魚,不用炊具,將魚肉直接放在火上烤熟即可。羹,就是用魚肉做魚羹湯,作法簡單,味道鮮美,唐人做魚湯時,喜歡用蓴菜燉,蓴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齊民要術》記載蓴菜魚羹的作法「羹一鬥,水一升,多著加之,益羹;下菜、豉、鹽,悉不得攪。」

這種蓴菜魚羹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很多詩句都有對魚羹味道的讚譽。

,就是把魚經過調料調味後,放在器皿中,放入蒸籠跟蒸包子的原理一樣,使其蒸熟。白居易曾有詩「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可知,唐人蒸魚要加桂、姜等佐料,這與《齊民要術》所記載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唐代蒸魚是百姓日常生活食品。

除了以上方法外,唐朝吃魚的烹飪技術十分繁多,還有煮、烹、煎、燒、炸等方法。總之,有唐一代,吃魚不僅是生活富裕的象徵,也是待客的必備佳餚,有無魚不成宴的風俗,無論是平民百姓到皇帝大臣都愛吃魚。

《唐六典》記載「凡親王以下食料,每月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

由以上資料可知,唐代大臣們平均每天都能吃上一條魚,為了滿足皇家朝廷對魚的消費,唐朝廷還設立了河渠署專門為朝廷提供魚的,還有設有專門的魚師為朝廷捕魚。

魚的藥用,魚作為一種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在填飽肚子,滿足口福之欲後,有的魚類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例如《山海經》中所提到的異魚,大多都可以用來作巫藥;《酉陽雜俎》中記載鱔魚能治療白髮病,促進牙齒生長,顯然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但中藥倡導食藥同源,以食為治療的飲食方法,受中醫「藥膳合一」理論的影響,唐朝在漁業食療藥用價值得到了大量應用。

在唐朝藥典中,鱘魚,牛魚,鱅魚,鯽魚,鯉魚,白魚等數百種魚類皆可入藥,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做過多介紹了,在以後的篇幅中,我們在細講下唐代魚類如何入藥的。

觀賞嬉戲用

唐朝國力鼎盛,經濟發達,生活水平富裕,唐人在閒暇之餘,賞魚也是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在唐朝皇宮中,帝王們就經常養魚觀賞。

《冊府元龜》記載「唐太宗於西宮,見魚躍焉!」《帝王部》記載「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餘人於池中取大魚,送入新池。」

還有文獻記載,唐玄宗曾在盆池中養魚數頭,以用於裝景致,助兒女之俗。由此可知,唐朝皇帝把魚養在池中,一來可以點綴經典,供閒時觀賞嬉戲之用,二來可以直接食用的 。在唐朝時期,池中觀賞的魚類一般都是從天然水域中捕撈的野生金鯽,這種魚直到宋代才被成功馴養成可供觀賞的魚類,但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培養了。

在唐朝垂釣也是一種娛樂休閒活動,垂釣者多為士者和隱者,特別是自唐玄宗晚期,唐朝廷黨同伐異,奸臣當道,許多正直士人遭受排擠因不得志而棄官隱居。其中著名的要數張志和了,他被唐肅宗貶為南浦尉後,其父親又病故,面對兩不幸,他毅然選擇辭官,隱居湖州,寫下千古名篇「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等名句,此外,還有孟浩然的「魚行如清水,猿掛島藤間」,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名句,這些都是詩人閒暇獨釣中得到的靈感。唐詩中有大量詩句與垂釣有關由此可知,在唐代不管是隱士,還是普通百姓,閒情垂釣是很流行的。

崇尚鯉魚以及魚文化

在唐朝,眾多的魚類中,有一種魚最為特殊,它備受唐室尊崇,不能被食用,如果食用就要受重罰的,這種魚就是鯉魚;其實在我國古代時期,鯉魚就被視為魚類之首,無論是《爾雅》還是《本草綱目》均把鯉魚放在魚部首位。到了唐朝,鯉魚的「鯉」與唐朝王室的「李」 姓諧音,更是備受皇室關愛,被李唐王室視為興盛祥瑞之物,鯉魚在此朝代地位達到最高峰。

《大業雜記》記載「清泠水南有橫瀆,東南至碭山縣,西北通濟渠忽有大魚,似鯉有角,從清泠水入通濟渠,亦唐興之兆也」

李唐王朝為了保護鯉魚,唐玄宗分別在開元三年和開元十九年,曾經兩次下令禁止捕殺鯉魚;為了避諱,唐王室尊稱鯉魚為「赤鯶公」,鯉魚的身份由此變成了唐王室的聖物,唐律規定,意外捕捉到鯉魚後必須馬上放生,不得食用,如有買賣鯉魚的,要遭受六十仗的懲罰。

除了諧音忌諱外,李唐王室崇拜鯉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與道教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被道教教徒尊奉為教主,為了神化他,道教尊稱他為太上老君。李唐王朝是鮮卑族後裔,入主關中,要想統治中原,必須得到漢族門閥士族的支持;為了提高門第,李唐王室攀附跟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為自己祖先,尊老子為始祖。

李唐王室一直以老子後人自居,唐高宗李治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這樣做不但提高了自己宗族地位,得到漢族門閥士族的認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扶植道教,神化「君權神授」思想,鞏固自己的王權。

在經過「琴高騎鯉」和「子英騎鯉」得到成仙的典故影響之後,鯉魚更是成了道教門徒信仰的聖物,在道教中乘鯉得道飛天就是成仙的標誌,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時,更加強了對鯉魚的保護和推崇。

鯉魚在唐朝影響力廣泛,甚至影響到了唐朝的軍事信符——魚符;其實在唐之前,古代調兵的信物是虎符,以虎之威狀軍威,並一直沿用到隋朝。

《朝野僉載》記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唐初,為銀兔符,以兔子為符瑞故也,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

由此,可知在唐朝初年,因為符瑞信仰的更改問題,虎符被改為銀兔符,唐高祖李淵又將其改為銅魚符,並且製成鯉魚形,主要的原因就是「鯉」與「李」諧音,唐高宗李治以「鯉」喻「李」,就是暗示此天下為李家天下。

受到李唐王室崇鯉之風的影響,唐朝百姓對鯉魚也鍾愛有加,在唐詩中,我們能看到很多讚美鯉魚的詩句,唐詩人章孝標曾寫出「眼似真珠鱗似金」的詩句來讚美鯉魚;鯉魚因為體態端莊,色彩豔麗,特別是赤鯉,金鱗赤尾,光彩奪目的外形被視為饋贈親朋好友的重要禮物。在唐詩中,鯉魚是信使、情人、朋友、愛情的象徵,詩人通過描寫鯉魚來表達對愛人的相思,朋友的留念等。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是百姓崇拜鯉魚最典型的表現,常用來比喻金榜題名的成功者,龍在古代是天子、地位、權勢的象徵,而鯉魚被認為是龍子,龍為鯉(李)化。望子成龍是唐朝每一個百姓的美好願望,鯉魚躍龍門成為百姓對後人成才的祝福語。

《水經注》記載「鯉也,出空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由以上資料可知,古代百姓認為,鯉魚如果能躍過龍門,就能化龍升天,否則只能點額而還,仍然是普通魚,在萬千鯉魚中,競爭力很大,可謂萬裡挑一。隋唐開創科舉制度以後,普通庶族要想出仕為官,只有通過科舉這個唯一途徑,但是科舉考試三年才能考一回,考生的數量就像鯉魚一樣多,有成千上萬人,錄取率極其低,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即使成功率這樣低,這樣辛苦,考生們也要搏一搏,一旦高中,從此命運隨之改變,成為吃皇糧的人,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筆者認為,正是由於唐人崇拜鯉魚,鯉魚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是魚文化的主要載體,除了大量詩歌中有對魚的描寫和歌頌外,唐代關於魚的小說故事也異常豐富,各種題材都有,有魚報恩的,夢幻的,化仙的,預言的等類型,這些有關魚的故事傳說以及魚的飾物盛行,構成了我國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國民俗文化中,鯉魚成了象徵吉祥、快樂、好運的吉祥物,鯉魚躍龍門也代表著不為艱辛,頑強拼搏的精神,一直以來激勵這人民奮鬥不息、永攀高峰。

筆者認為,魚文化能在唐朝達到一個高峰期,除了魚有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外,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漁業有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唐朝「禁鯉」制度,使魚的種類擴大了許多,「鯉」與唐室「李」的諧音使唐朝廷視鯉魚為神明,由於唐室的推崇以及「鯉魚躍龍門」等傳說典故,讓鯉魚在民間也備受尊崇。統治者為了營造「君權神授」思想,將鯉魚融入到道教中去,李唐王朝尊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為先祖,鯉魚就是唐王室和道教之間的無縫銜接和現實中的橋梁。

道教文化與鯉魚有著密切的關係,道教的太極圖其結構就是兩條相互追逐、首尾相連的黑白魚,此圖形也完美地詮釋了道家思想。在到家中,乘鯉升仙,鯉魚化龍的故事說明道教徒深信龍是由鯉魚幻化而來到,鯉魚成為道教徒們敬仰的聖物,其文化已納入到家經典之中。而龍是代表天子,代表皇權,這對於由鮮卑血統的唐朝王室無異於向世人宣告其奪取江山的正統性。

在道教之外,由「魚躍龍門」將百姓的前途緊緊聯繫起來,民間人士能夠通過科舉制度實現魚躍龍門改變命運,但科舉中舉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困難之大可想而知,這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這龍尊魚卑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水經注》、《唐六典》、《齊民要術》等。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對話《長安十二時辰》導演:如何避免拍成「美劇24小時」|鈦度專訪
    比如說,在描述李必與林九郎集團的鬥爭中,意為法家與道家的政治思想流派之爭,這部分在馬伯庸的原作中沒有。曹盾認為,如果僅是兩個集團的權力爭鬥,那就落入窠臼了,而兩種政治思想流派的對撞,才是這一切背後的文化根基。
  • 胡風、和風、西風各歸其位,《長安十二時辰》擺正了大國文化心態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沙盤化敘事」的底色很難改動,除了帶著讀者在「一百零八坊」遊竄,馬伯庸在故事中嵌入了不少長安的風物、世俗、人情。可以說,高密度的文化信息幹擾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這是它的缺點,也是它的優點。
  •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我給易烊千璽打100分
    《長安十二時辰》爆了。 作為國產劇,豆瓣8.6的分數不低。演技爆棚的主演雷佳音和易烊千璽又是如何被選出來的?《長安十二時辰》還有什麼臺前幕後的故事? 《中國電影報導》採訪到了導演曹盾,讓我們聽聽他怎麼說!
  • 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有哪些名貴香料?麝香、龍腦香、乳香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有哪些名貴香料?麝香、龍腦香、檀香、安息香、乳香《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幅唐人生活的畫卷,無論是衣著服飾,飲食習慣,社會交往,還是胡人貿易,歌舞盛宴,宗教活動都是歷史真實再現。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崇尚牡丹、柳枝審美文化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觀賞植物,唐人為何崇尚牡丹花、柳枝和蓮花等植物審美文化!《長安十二時辰》真實再現了唐朝人生活場景,無論是建築造型,室內裝飾,還是女子服飾、妝飾甚至插花藝術都是原型再現,將民間生活展示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人物身上的配飾,棺材店鋪裡的唐三彩,工匠刀具,倒出來的紅酒無不彰顯著盛世繁榮,風土人情,萬國來朝之瑰麗美。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以袒露為美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這麼潮,以袒露為美。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的天寶年間,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富裕和繁盛時代,劇中展現了盛唐時期女子服飾和妝容,她們穿著大膽,風格時常,款式繁多,特別是在女子妝容上,無論是眉形,唇形,髮式以及面部紋狀,絲毫不亞於現代的流行水準。那麼,盛唐女子都穿哪些服飾呢?都有哪些妝容打扮呢?
  • 你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疑問,這裡有答案
    近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又引發了觀者一波「穿越潮」~本期聚珍君說叨說叨,其中的那些知識點。一、十二時辰制具體如何?《長安十二時辰》一開篇,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就因頭飾引起了關注,他佩戴的子午簪是豎式插法,與此前常見的橫式插法的卯酉簪不同。這讓一些觀眾起疑,「是不是劇組弄錯了?」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七夕夜訪碑林 馬伯庸將揭秘《長安十二時辰》前世今生
    張小敬等人來到景寺門前,門口正站著十幾個身著白袍的景僧,個個笑容可掬,向路過的人贈送小小的木製十字架和手抄小軸經卷……」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這段描寫隨著同名網劇的熱播被人們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嗎,這部小說跟西安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
  • 《長安十二時辰》已過子時,剩下十幾集該怎麼拖?
    ,相互安利,《長安十二時辰》便是如此。《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對歷史文化有多麼考究這些點我都不用再贅述了,能吹的大家都吹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長安十二時辰》這十二個時辰「該」是怎麼度過的。我們回顧一下,《長安十二時辰》自6月27號開播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個月了,如果我不在這裡說這部劇是6月份開播的,你可能都感覺不到,就好像感覺《長安十二時辰》才剛開播沒多久一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觀眾對這部劇的時間概念很模糊。觀眾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中是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的,不信?
  • 《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時期的開疆拓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匯聚長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在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可以說這座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今天我國任何一座城市。
  • 《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更新了,想二十四小時玩轉西安,看這裡!
    口碑炸裂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終終終……於又更新了四集,專門充錢買了會員的小編等得花兒都謝了!這部神作近兩周來牢牢佔據各類話題榜顯眼位置,要說原因,除了流量小生易烊千璽+「前夫哥」雷佳音的強強聯手,還得感謝劇中像畫卷般精美的每一幀畫面,讓千百年前的長安盛景浮於觀眾的眼前!
  • 《長安十二時辰》可媲美美劇《24小時》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犯了死罪的張小敬(雷佳音飾)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要在十二個時辰之內,緝拿混入長安的可疑人員,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電影質感的鏡頭畫面,細節考究的服裝道具,一眾演技在線的主演配角共同上演了一出節奏緊湊、情節跌宕、懸疑燒腦的「長安版《24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良久難遇一部上等佳作,從三個維度剖析精彩之處
    不過,最近有一部良心劇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正在各大網絡平臺熱播。此劇口碑相當不錯,豆瓣給到8.7分、優酷給到8.9分的高分,能夠得到這個高分,應該說實至名歸吧。從一開場感覺這不是一部電視劇,而是一部高質量的長電影。
  • 常州姑娘參演《長安十二時辰》 網友:神仙選角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她是婀娜多姿、人見人愛的李香香。扮演者高葉,也因為把這一角色演繹得十分出彩,被網友們稱為「神仙選角」。高葉飾演的李香香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場時間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這得益於她為角色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高葉所飾演的是唐玄宗時代平康坊的一位「花娘」,是拯救長安主要人物張小敬的紅顏知己。她說,自己之前曾數次飾演類似角色,但之前的角色大都性格剛烈,是「獅、豹一樣的人物」,而這次的角色正好相反。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又名《西安24小時》,大家都看了嗎?看懂了嗎?
    暑期檔來臨,各大網站都拿出了自己的王牌劇目,其中不泛精品劇目,尤其是優酷推出的《長安十二時辰》網友戲稱之為西安24小時的古裝懸疑劇,此劇服化考究,臺詞更是精良,廣受好評。然而西安24小時好懂,這長安十二時辰就不是那麼好懂,我就看了一集,就看的懵懵懂懂,看時一點都不敢分心,一不小心就看不懂了,尤其是你還得懂點歷史,要不然這個大唐大背景就不好理解了。此劇一開頭就是上元佳節,上元節就是如今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節日自隋朝起就一直是民間習俗,而到了唐朝就更為盛大,此時已不是僅僅流行於民間,已然有了頗具規模的官方燈會,燈會之時皇帝也會前來與民同樂,共賞花燈。
  • 《長安十二時辰》動畫脫離歷史,網友:你這是王者榮耀版長安吧?
    嗶哩嗶哩在國創動畫發布會上公布了12部改編動畫,其中就包括去年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張小敬和李必在十二時辰之內解決長安危機的故事,動畫版名《長安十二時辰之白夜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