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太空

2021-02-15 崽崽英語

【原文】

The space environment begins at the earth's surface, proceeds out through the atmosphere, and into the planetary regions of outer space. Start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e first effects felt by a manned spacecraft are those due to the atmosphere itself. Details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were the subject of Chapter 2 and here we briefly examine the broader environment in which a manned spacecraft must carry out its mission. A useful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on spacecraft is presented by James, Norton, and Alexander (1993). A more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may be found in Anderson and Mitchell (2005).

這樣的科技英語,簡單又簡潔,CATTI英譯漢也可能會考的。一起來看看翻譯時能不能稍微擺脫原文的約束。

1、The space environment begins at the earth's surface, proceeds out through the atmosphere, and into the planetary regions of outer space.

Space一詞,有翻譯為太空的,也有翻譯為空間的,比如European Space Agency:歐洲太空局、歐洲空間局。

這句的兩個謂語動詞begin、proceed,後面還有個(proceed) into,是從低到高,從內到外的順序。

太空環境始於地球表面,向外延伸穿越大氣,然後進入外太空的星際區域。這樣翻譯是可以的,考場上遇到這類題材,建議這樣翻譯——安全、快速。外太空,也可說外層空間。

為啥太空始於地球表面呢?

因為地球本來就懸浮在太空中!

如果不特別介紹環境條件,中文不愛說「太空環境」,故可以忽略「環境」。

2、Start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e first effects felt by a manned spacecraft are those due to the atmosphere itself.

科技英語比較容納懸垂分詞。所謂懸垂分詞,就是分詞獨立結構中分詞的主語並不是主句的主語。這句中,starting的主語是spacecraft,它不是主句主語,effects才是主句主語。

試比較:Start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 manned spacecraft first feels the effects from the atmosphere itself。

這樣一改,start這個動詞的主語就與主句的主語a manned spacecraft相同了。

注意,由表示運載工具的合成詞Xcraft(比如aircraft),複數不是-crafts。以前說過。

注意first effects是複數。這句意思:從地面發射(地球起飛)後,太空飛行器經歷(感受到)的最開始那些影響是大氣本身引起的。

3、Details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were the subject of Chapter 2 and here we briefly examine the broader environment in which a manned spacecraft must carry out its mission.

前半句是:地球大氣的詳細情況是第二章的主題。這話不像好的中文,可以換下:第二章介紹了地球大氣的詳細內容。Subject就是打醬油的。

不過中國人更愛說:第二章詳細介紹了... ...。把那個detail(詳細)挪動了下位置,意思不變。

後半句,要注意那個定語從句:執行必要任務所處的那個環境,這樣就成了:本章將簡要介紹載人太空飛行器執行任務所處的更廣闊的空間。這譯文也還有提升的空間。

4、A useful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on spacecraft is presented by James, Norton, and Alexander (1993).

像這一句中,這樣的useful不好翻。

某某對...的影響進行了有用的討論。「有用的討論」?這不像漢語。還有個孿生單詞是helpful,比如helpful discussion。有幫助的討論?也不像漢語。

這裡,要體會到作者的用心,作者是在推薦參考資料,你不妨去看看,可以一看,對你有用。

5、A more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may be found in Anderson and Mitchell (2005).

這句的exposition和上文的discussion差不多,exposition說得更詳細。這類詞還有elaborate (elaboration)、review、explanation、investigation,還有上一句的present,差不多對應中文的:(詳細)介紹、講解、討論、研究等等。

這句英語按字面:太空環境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在某某書裡找到。前後顛倒下:某某著作中詳細介紹了太空環境;某某著作對太空環境進行了更詳細的討論(看,以前說過的嘛,「進行」二字像潤滑劑一般,用起來很順手的)。

【參考譯文】

太空始於地球表面,然後向上穿越大氣,進入外太空的星際區域(或者:從地球表面,到上空的大氣層,再到外太空的星際區域都屬於太空)。從地面升空後,載人太空飛行器最初感受到的影響是大氣影響。第2章詳細介紹了地球大氣,本章將簡要介紹更為廣闊的載人太空飛行器的任務執行空間(或者:本章將簡要介紹載人太空飛行器執行任務時所處的廣闊空間)。James、Norton、Alexander (1993)介紹了太空環境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可資參考。更詳細的太空環境介紹,可參考Anderson與Mitchell (2005)的著作。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項目:建太空科技體驗園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項目:建太空科技體驗園 2017-02-14 08:13:16  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2月1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組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太空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太空藻麥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以第二個國家航天日為契機,北京天安門廣場邊的國家博物館正設立一場 「築夢太空」主題免費展覽。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商業航天30強丨航天仿真軍轉民,愛太空航天科學教育助力航天大眾應用
    發展到現在,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已經開始具備了走出專業圈層,出現了面向大眾傳播並且教育大眾的客觀訴求。航天工程的進步以發展離不開大量人才的湧入,並在該領域捏開展研究探索。但鑑於已有航天了解渠道有限,而且在傳播以及分享方式上缺乏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大眾對於航天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我們專門去看過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從中能學到什麼,畢竟許多技術創意來自於科幻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
  • 2020中國航天大年來了 陳善廣:人因工程助力太空 「一帶一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在第四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透露。  同時,論壇主席陳善廣指出:「在人因工程學科支持之下,中國空間站定將為中國航天員和世界航天員提供一個溫馨的太空之家,並且作出中國人原創性的成果。」  雖然人因工程對大眾來說是個陌生的科學領域,但召開了4次的人因工程大會,每次都會釋放重磅信號,以及讓人回味的消息。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優勢與挑戰並存 揭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現狀
    在經歷連續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後,北京時間5月5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中國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由於中國當時技術儲備、大推力運載火箭等因素制約,「714」工程於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馬。1992年9月21日,中國再次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
  • 載人航天工程協同攻關紀事
    技術迎頭趕上,七大系統協同攻關——太空之旅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  科學家伽利略有句名言,「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作為當今世界高新技術最密集、最尖端、最具標誌性的宏大工程,載人航天涉及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航天、航空、電子、機械、化工、生物等。幾十年來,在門檻極高的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其「會員」一直只有兩個——俄羅斯和美國。
  • 【航天科普】航天員、太空人和太空人的區別?
    它既與航天地面工作人員相區別,也與乘載人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相區別,就像飛行員與航空地勤人員和乘客相區別一樣。 我們既然已將宇宙航行第一階段,即在太陽系內的活動定義為「航天」,那麼,將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人員叫「航天員」是順理成章的,正如將這個事業、從事這個事業的機構和工程叫「航天事業」、「航天局」和「航天工程」等等一樣。這已是許多人接受的原則。
  • 來康師傅太空美食課堂,解鎖航天技術的奧秘
    提到航天技術,大家想到的估計都是運載火箭、應用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深空探測飛行器等宇航產品,包括平時我們所熟知的神舟飛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間站、北鬥導航衛星等等,不過航天技術現在也有很多拿來民用。
  • 航天歷史丨向太空進發
    他們對航天事業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如&34;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博士和奧伯特教授,他們在理論上為近代航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催促著人類向太空進發的步伐。V-2飛彈在工程上實現了航天先驅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國家航天工程的未來離不開國民航天教育
    航空航天工程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的國家工程,從建國之初東方紅衛星的發射到今天,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從地球走向月球,從月球再走到火星。作為這樣的一項國家工程,為了將來的充足數量和質量的航天人才儲備,我們有必要發展和普及我們的國民航天教育。這一點我們確實可以從美國學習和借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不僅專注太空宇宙探索研究,而且也非常重視對青少年兒童有關太空天文等方面的科學普及教育,設有專門針對學生和教師的NASA教育項目,其中關於學生也分學齡前、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世界將再一次聚焦中國酒泉。但你們知道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 航天歷史丨人類進入太空
    ——將人類送上太空。為此,美蘇分別制定了自己的首次載人航天計劃,即蘇聯的東方計劃與美國的水星計劃。蘇聯東方計劃在真正載人飛行之前,人們需要知道宇宙航行對活體動物是否有影響、是否能在太空中存活。所以工程師決定以其他動物擔任載人航天的先驅。&34;即承擔了這一重要使命。
  •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10月19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郝淳表示,商業化運作可以為空間站運營提供有益的補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緊緊圍繞加強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投資融資、成果推廣等環節尋找切入點,為推動形成載人航天商業化融合發展格局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日,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在蘭州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向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交接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的草類種子及公證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作者 郭超凱 王霄搭載太空飛行器進行「太空旅行」後的作物種子,返回地球後會發生哪些神奇變化?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民眾關注。
  • 《太空花園》航天藝術展 |和家人孩子開啟不一樣的「太空之旅」
    《太空花園》-航天科普藝術展是由海南航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陝西六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攜手主辦的集航天知識科普、創意美學時尚打卡、沉浸式互動娛樂為一體的航天科普藝術展。指導單位: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支持單位: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嗶哩嗶哩協辦單位:海南北鬥衛星導航平臺有限公司、海南航天工程育種研發中心、海南星月航天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海南育航科技有限公司、黑龍江亞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部企業家商會、陝西雲創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秦憲安攝(中經視覺)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