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訪談】氣象專家解讀近期歐亞嚴寒天氣

2020-11-23 中國氣象局

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孫軍

     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 張培群

主持人:賴敏 孫博

  

2012年2月7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網與中國氣象網聯合訪談,解讀近期歐亞多國極寒天氣。圖為訪談正在進行網絡直播。莊白羽攝影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訪談,今天我們這場訪談和我一起進行主持工作的是來自中國氣象網我的同行賴敏,歡迎你賴敏。

  [中國氣象網記者 賴敏]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之所以把她請來是我們今天談的話題和天氣有關,大家也感受到我們全國最近這些日子天氣非常冷,不但我們國家氣溫很低,在歐洲很多國家氣溫也很低,有很多地方都達到了零下40度以下,創造了當地極端氣溫的新紀錄。今天我們特別請來兩位來自中國氣象局的嘉賓,解讀近段時間歐亞極端天氣的情況,為您介紹嘉賓:一位是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歡迎您。

  [孫軍]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來自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歡迎您。

  [張培群]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在訪談中。莊白羽 攝影

 

 

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在訪談中。莊白羽 攝影

 

專家詳解歐亞多國極寒天氣總體情況

  [主持人]那我們先請您介紹一下這次在歐亞發生的低溫嚴寒天氣的情況。

  [孫軍]最近歐洲出現的極端嚴寒天氣主要是從1月27號前後開始的,在我國主要是春節前強冷空氣影響使我國進入強冷空氣時期,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大家感覺冷得比較突出,日本也是在一月下旬開始出現了一次比較明顯的降雪,進入了比較冷的時期。

  [主持人]那張培群工程師您那邊有沒有更多的信息?

  [張培群]正如剛才孫工介紹的,這段時間比較明顯的低溫嚴寒天氣有這麼幾個特點。首先,發生的範圍比較大,可以看到不光是亞洲東部地區包括日本、我國東北地區和內蒙東部地區,在歐洲像中歐、東歐以及中亞部分地區也發生了大範圍的嚴寒天氣。其次是它持續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目前來說已經有一個多星期、兩個星期近半個月的時間,像亞洲地區的日本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一點。第三,這次嚴寒天氣創造了幾個比較低的氣溫,像烏克蘭等地,我們國家也有,像滿洲裡也破了一個最低氣溫的極值。

  [主持人]多少呢?

  [張培群]零下44.9度。上一次是2010年1月1日。

  [孫軍]10年1月1日零下43.8度。

  [張培群]這次多地都有極端天氣的發生,極端程度是很明顯的。最後就是災害影響很大,到昨天我了解到歐洲地區已經有200多人死亡,這在最近這些年來還是非常少見的情況。當然,這次一月下旬以來的低溫嚴寒過程也不是絕無僅有的,近些年來基本上每年一月份都發生一次,不過目前這次除了不如2006年強以外還是比較強的一次。

  [主持人]我們國家東北等地氣候寒冷可能是天然的,大家也比較適應了,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災害,為什麼會凍死很多人呢? 

  [張培群]據報導來說,這些死亡人數大多是無家可歸流浪的人,比如烏克蘭、歐洲等地,儘管歐洲總體社會發展水平是很高的,但是也有很多是無家可歸,還有一些人可能是跟他的生活習慣以及體質等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日本就有老年人在嚴寒情況下抵擋不了低溫發生了死亡。 

  [孫軍]還有就是帶來的一些次生災害,像降雪比較大把房屋壓塌,造成屋內人員死亡等情況也會發生。

  [張培群]包括交通事故。

  [賴敏]就是說災害本身以及災害帶來的次生災害都會帶來比較大的損失。

  [孫軍]對,另外歐洲前期比較冷,大家的防範意識弱一些,以為後面不會有寒冷的天氣出現,但是緊接著寒冷的天氣出現了而且降溫的幅度比較大,大家在防範上就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帶來的災害也會更嚴重。

 

 

主持人與嘉賓現場交流。莊白羽 攝影

 

我國今冬氣溫是近27年來的次低值

  [賴敏]剛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歐亞低溫的情況,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感覺這次入冬以來也是比較冷的,尤其我本身是南方人,今年回家過春節覺得特別寒冷。我想請專家介紹一下入冬來我國低溫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孫軍]今年入冬以來我國冬天從12月開始算進入冬天,如果從12月1日到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國平均氣溫是零下5.5度,比常年同期偏低,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偏高的,也就是說今年冬天不如去年冬天冷,但也是近27年來的次低值,也就是說從過去的歷史情況來看也算是比較冷的冬天。而從今年冬天具體情況來看,主要是從1月下旬開始,我國進入了一段比較冷的時期,1月中旬還是比較暖的。我這裡有一張圖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處於紅顏色。

  [主持人]這個紅顏色大概是在幾度?

  [孫軍]這是偏高大概2-4度,中東部沿海地區偏高大概2-4度,只是在黑龍江北部範圍還是比較小的。但是1月下旬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比較冷的,尤其內蒙古東北部和黑龍江西北部偏低達到6-10度。另外南方地區感覺比較冷的就是長江下遊及其以南地區有明顯的偏低,這主要是和這段地區持續了比較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有關,白天見不到太陽,白天氣溫升不上去因此總體氣溫感覺到偏低的比較明顯,感覺比較陰冷。

 

北半球極寒天氣與大氣環流異常有關

  [主持人]其實這種寒冷的天氣從整個地球來看北半球和南半球季節上有一定的差異,我們說極端天氣北半球感到我們比較明顯,南半球我們不太了解,那請兩位專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北半球嚴寒的天氣更多一點呢?

  [張培群]嚴寒天氣主要是冷空氣不斷南侵,一月下旬以來的這次過程是和北半球極高地區以及極地地區大氣環流變化有關,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西伯利亞高壓,這是我們北半球,特別是歐亞地區控制冷空氣的主要系統,西伯利亞高壓如果偏強就意味著這個冬天比較冷,我們專業上稱之為「冬季風比較強」,今年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就是偏強的。從12月以來我們國家也能明顯感覺到不像往常那麼暖,比較偏冷;日本也是如此,日本1月份以後經常有一些冷空氣的侵襲。二是北極大氣環流的轉換,北極地區的大氣環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冷空氣收縮在極地的狀態,第二種就是收縮在北極地區的冷空氣向外擴散。今年北極濤動正在由正向負轉換,也就意味著1月中旬極地地區的冷空氣開始向南擴散。擴散路徑有兩條,一個是沿著歐洲中部地區向南,另外一個是向沿著亞洲東部地區。一方面給日本,像日本從1月16日以後暴雪十分明顯;另一方面是給歐洲帶來極端寒冷的一段天氣。在此之前實際上北極濤動是正位相,歐洲那段時間實際上非常暖,維持了好幾個月偏暖的情況。基本上是這麼兩種原因。

  [賴敏]這兩種原因導致今年北半球發生這種大範圍的嚴寒天氣。 

  [張培群]對,是這兩個直接的大氣環流方面的原因。

  [賴敏]那我替網友問一個問題,今年2月4日是我們國家傳統節氣中的「立春」節氣,那「立春」的到來是不是意味著春天已經來了呢?為什麼「立春」之後天氣依舊這麼寒冷呢?

  [張培群]立春」實際上是我們按照農曆節氣定的,它反映的實際上是氣候周期上的變化,當然不同年份有不一樣的時間,日子有一點偏差,但是總體反映的是氣候方面季節上的周期變化。到了具體的某一年也會根據這一年的大氣變化以及大氣和海洋氣侯系統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特徵。有些年「立春」非常晚、非常暖。而像今年「立春」比較早,正好趕上這段時間大氣環流變化也很冷。沒有絕對的「立春」很暖或者立春後怎麼樣。但是通常情況來說「立春」是開始逐漸轉暖的一個時節。

  [孫軍]從氣候區位上「春打六九頭」,是「六九」的開始,民間說「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主要描述的是黃河中下遊這一地區的天氣,北方尤其東北地區在「立春」時節天氣還是比較寒冷的,如果加上冷空氣正好影響,天氣還會像冬天一樣氣溫也是比較低,降溫幅度比較大並通常會帶來大風。這兩天大家都感覺到了,像北方地區昨天剛颳了一場比較大的風,氣溫降幅也比較大,如果以後趕上較強冷空氣的影響就會帶來比較嚴寒的天氣。

 

異常冷冬未改氣候變暖趨勢 每十年上升0.2度

  [主持人]最近我們感覺到冬天真的變冷了,有人就說現在是不是開始全球變冷了而不是全球變暖。有人說是不是現在是一個小冰河季?二位怎麼看?

  [張培群]全球變暖是一個專有名詞,有一個基本的定義,簡單地說是一個全球性、大範圍、長期趨勢性的。並不是說全球變暖後不會在某一階段比如冬季某段時間或者局地出現偏冷的狀況。實際上我們指的全球變暖最明顯的是上個世紀以來最近一百年的情況,特別明顯的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這段時間變暖的速度是不斷加快的。我們實際上對全球的統計來看,一般拿的時間尺度是比較長的,比如我們最近這30年和之前的30年進行比較偏高了不少。我們可以看到最近這30年偏暖的速度大概每十年有0.2度左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基本上維持下來了,我們最新統計最近十年的變化也基本上維持在0.2度。從總體趨勢看還是處於這樣的狀態。

  [張培群]當然,有很多科學家有很多看法,比如對統計的樣本、觀測資料等有一些看法,但是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還是認可的。全球變暖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變暖後有很多表現,比如上世紀80年代來最熟悉的就是「暖冬」了,那時候大家對全球變暖還是比較認可的,每年都是暖冬。而到了一定程度後也會出現波動。像2000年以後也出現了冬季的一些階段性低溫。2006年以來基本上每個1月份都出現了階段性的低溫,有些時候12月份也有。我們比較記憶猶新的像2010年年初就出現過「千年極寒」的說法,也是歐洲出來的。像我們國家2008年比較嚴重,有一個月左右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實際上大家可能知道2009年也是比較明顯的。

  [孫軍]2009年是華北大雪,連下了三場比較大的降雪,冬季開始得也比較早。

  [張培群]所以各地也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從總體趨勢上來講很難說預示著轉冷或者怎麼樣。因為我們總體一年的平均溫度還是偏高的。去年11月份的時候世界氣象組織曾經對全球氣溫統計進行了發布,利用了多國資料的統計數據,當時統計是1到10月份全球氣溫實際上比常年偏高0.4度以上,當時認為是排名第十的最暖的年份,那時候沒有算11月、12月,資料還沒收集齊,實際上11月、12月還是比較暖,真正冷的是1月份。如果我們看今年的冬季,說不定等冬季過去後再評估一下北半球真正冷的也就是部分區域,因為這段時間比較短,所以不能說是大範圍和局地的比較。我覺得這個問題要這麼看。

  [主持人]就是說我們還是要站在比較大的全球視角來看,可能這個冬天你家暖氣燒得不暖,你就覺得這個冬天不暖和了。還是要把視角放廣,要用氣象學宏觀的眼光看變暖還是變冷的問題。

  [張培群]另外我也聽到了小冰河期,實際上這個特指的可能是「小冰期」,這個小冰期實際上是時間尺度很長的時間,一般都是百年尺度,特指實際上十六、十七世紀這段時間大概有150年左右以其為特徵氣溫比較低。小冰期有一個特點就是冰川是要比較明顯的。而實際上最近這幾十年來冰川退縮是非常顯著的,包括北極海冰減少也是非常明顯的,2011年9月份北極海冰的範圍是最近這些年來次少的,僅次於2007年。這也是支持實際上還是變暖的說法,只是當中有一些波動。

  [賴敏]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越來越多,包括暫時變暖或者變冷,這次只是其中的一個事件而已,所以沒必要因此把「全球變暖」說法給否定了?

  [孫軍]是這樣的。

  [張培群]實際上對全球變暖還是變冷的爭論由來以久,但是重要的不是變暖還是變冷,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變暖或者變冷之後的極端氣侯變化,尤其是很極端的變動,這個是很重要的。不能說全球變暖了我就不準備防寒措施了,突然來一次冷空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損失。

 

弱冷空氣12日前後還將影響我國中東部

  [賴敏]那請二位專家預計一下這次的嚴寒天氣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孫軍]從短期的天氣尺度來看,因為目前剛過一次冷空氣正在影響著我國大部分地區,今天對北方的影響有所減弱,氣溫開始回升,但是從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來看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變化,我國中東部地區還是受小股補充弱冷空氣的影響,氣溫這兩天略有回升三四度左右的樣子,但不是有明顯的回升。而且大概12號前後還將有一次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這次冷空氣強度弱一些,但是對氣溫的明顯回升也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起碼未來一周時間內我國北方地區像東北、華北、中東部地區以及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氣溫還將處於偏低的狀態,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因為還將持續多陰雨天氣,氣溫也不會有明顯回升。

  [主持人]您預計還將持續多久呢?這種狀態。

  [孫軍]預計起碼未來十天內還將維持這種狀態。

 

未來一周我國北方大部氣溫偏低 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主持人]那最後能不能給我們網友一些提示?

  [孫軍]就老百姓自身還是要注意防寒保暖,另外現在還處於春運尾聲,大家出行之前最好能夠及時了解我們氣象部門發布的各種預報預警信息,對你的出行可以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不要因為天氣影響你的出行。另外就是農業方面要注意對比較不耐嚴寒的農作物採取防寒的措施。

  [張培群]我覺得首先要感謝網友對氣象信息的關注,這也是我們利用好氣象信息的前提條件,像這種全球變暖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各位網友都是也給我們提了很好的問題,這種互動也有助於氣象信息和網友之間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對一些問題的加深,這是我們提升氣象信息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也希望網友能夠持續關注我們,使我們更加專著的探討,加深我們的研究。

  [主持人]正如兩位專家所說寒冷天氣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我們每位網友都要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包括相關機構也能做好相關工作抵禦這樣的寒冷。可能有些網友可能喜愛這樣的寒冷,比如喜歡冰雪運動的網友,比如喜歡冬天感覺的朋友們,可以抓緊這十幾天的時間再享受一下。春天話說馬上就要到了,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裡,非常感謝兩位嘉賓的做客,也感謝賴敏和我配合的採訪。再次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http://www.news.cn/xhft/20120207/ 點擊進入直播頁面)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焦點

  • 世界多地區現極端嚴寒天氣 各國科學家解讀不一
    中國科學家:北極冷空氣導致嚴冬天氣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對極寒天氣給出的解釋是:今年北極「濤動」指數呈現負值,即北極地區比北極以外地區的氣壓高,北極地區的冷空氣因此擴散到北極以外地區,導致歐洲和東亞各地出現嚴寒天氣。
  • 歐亞現極寒天氣 「小冰河期」說法飽受爭議
    嚴寒天氣正籠罩著歐亞大陸,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等國出現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俄羅斯北部部分地區氣溫一度降至零下37攝氏度。德國東部不少地區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西歐一些地區則出現零下10至15攝氏度的低溫。此外,東亞北部和中亞大部分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低。
  • 北京:市區兩級氣象部門共同應對嚴寒天氣
    1月6日至7日,北京出現大風、強降溫天氣,氣象數據不斷刷新歷史記錄。市區兩級氣象部門深化內外聯動,積極為供暖、交通、疫情防控、公眾出行等提供氣象服務保障。5日,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大風黃色和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信號,並加強天氣跟蹤,適時調整預警等級,同時啟動四級應急響應。「氣象北京」「北京發布」「北京應急」等官方微博聯合開展矩陣式直播,氣象、供暖、健康醫療三部門專家分別為公眾解讀本次天氣形勢、介紹供暖準備和應對情況以及冬季健康防護知識,直播總閱讀播放量超過50萬。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2012-12-21 09:25: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 聯合訪談: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高考天氣
    訪談現場。盧健 攝影  記者:具體到各地,哪些地方的考生需要特別關注天氣的變化?北京主要以多雲天氣為主,氣溫在30到32℃之間,還需注意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  記者:看來,強降水、雷電等強對流天氣以及局地高溫是考生需要面臨的三大天氣「挑戰」。如何應對,專家是否有相應的建議?
  • 四川省氣象專家解析近期異常天氣原因
    新聞背景  今年春天四川氣溫一直偏低,直到6月,很多人仍穿兩件衣服;而進入7月後,天氣突變,暴雨剛結束,入夏以來最強熱浪襲來,全省各市猶如在火爐上蒸烤,人人感受到炎夏的酷熱。7月29日,省氣象臺發布今年首次高溫預警,多市氣象部門相繼發布高溫橙色預警,盆地東部、南部部分地方最高氣溫突破了38℃,極值達到了39.4℃;7月30日,高溫繼續,全省各市最高氣溫均超過35℃,大部分地方達到37℃-38℃。  會客廳嘉賓:四川省專業氣象臺預報部主任羅禮洪  7月30日,羅禮洪走進四川在線演播室,針對網友疑問,分析了近期我省天氣。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未發生改變,就在歐亞多國遭遇嚴寒的同時,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部分櫻花因天氣異常暖和而提早盛開。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降水減少、高溫乾旱加重等現象仍在發生。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儘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 全球嚴寒、洪災、高溫輪番上演,去年中國遭遇最具破壞性泥石流 記者:您曾講過,「20年來我們從未見過極端天氣事件如此頻繁、集中地發生。」那麼2010年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
  • 世界氣象組織:歐洲近期極端「倒春寒」與北極的異常高溫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歐洲近期極端「倒春寒」與北極的異常高溫有關 當地時間2018年2月28日,英國,當地遭遇嚴寒天氣。
  • 【訪談】氣象專家解讀人工增雨條件與作業形式
    每年乾旱的時候,人們都希望氣象部門能夠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然而,有時候明明旱的很厲害,為何沒有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呢?人工增雨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呢?近期有很多網友通過微博微信和中國氣象局網站公眾留言欄目提出類似問題,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姚展予研究員,請他為大家解疑釋惑。
  • 先別抖,為您解讀速凍吉林的貝加爾湖冷空氣
    嚴寒藍色預警!吉林省氣象臺1月7日8時48分發布嚴寒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24小時,長春北部、吉林北部和東部、白山北部和東部、延邊西部、長白山保護區最低氣溫將達-32~-30℃,部分地方可達-32℃以下。吉林省應急管理廳、吉林省氣象局聯合提醒,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 提醒| 吉林省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Ⅳ級應急響應
    吉林省氣象臺已於1月7日8時48分發布嚴寒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24小時,長春、吉林、白山、延邊、長白山等地最低氣溫將達-32℃~-30℃,部分地方可達-32℃以下。鑑於上述情況,省局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及各內設機構、各直屬單位立即進入重大氣象災害(寒潮)Ⅳ級應急響應狀態,各市(州、管委會)氣象局根據當地實際適時啟動相應應急響應。
  • 陸龍驊:「極渦偏心」成為歐亞嚴寒主因
    ■「北極濤動」出現負位相,冷空氣從極地向低壓地區擴散,導致北半球大範圍異常寒潮天氣頻繁爆發。  ■ 北極極渦中心位置偏向東半球,造成低溫雨雪天氣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
  • 訪談:專家解讀《2012》是否科學(組圖)
    資訊  氣象新聞  圖片新聞  天氣預報  監測實況  防災減災  氣候變化  氣象視頻  氣象科普  人影工作  各地氣象  專題報導  媒體聚焦  互動  平臺  局長信箱  公眾留言  數據共享  數據查詢  徵求意見  直播訪談  網上調查  網上投票  信息定製  網站地圖  聯繫我們  郵箱入口  當前位置 中國氣象局>>氣象新聞>>新聞  專家解讀
  • 先別抖,為您解讀速凍吉林的貝加爾湖冷空氣
    &nbsp&nbsp&nbsp&nbsp1月7日,一場小雪過後,很多長春市民早晨外出的時候都感受到了啥叫嚴寒天氣,啥叫寒風刺骨。&nbsp&nbsp&nbsp&nbsp長春市氣象臺2021年01月07日10時50分也發布嚴寒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24小時,長春市榆樹、德惠、農安和九臺最低氣溫將達-32~-30℃,部分地方可達-32℃以下。長春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聯合提醒,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 不畏嚴寒排故障 確保氣象數據正常傳輸
    近期,準東開發區區域自動站數據出現時斷時續的情況。12月27日和1月14日,準東氣象災害防禦中心工作人員前往區域自動站進行故障排查。  由於陰霧陰雪天氣過程頻發、最低溫度持續偏低,太陽能板被積雪遮擋,導致數據傳輸不穩定,大部分缺測數據發生在夜間及上午時段。
  • 十問極寒天氣(二)
    極寒天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中國天氣網的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表示,極寒天氣在氣象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不一樣。例如廣東沿海氣溫在0 左右的時候,人們會感到極度寒冷,可稱為極寒;但在北方,0 是常有的事,就算不上極寒了。 >>>詳細 NO. 2 近期極寒天氣成因是什麼?
  • 北美遭遇世紀嚴寒 中國未波及今冬或偏暖
    美國媒體報導,寒流天氣已造成至少22人死亡,大部分系交通事故所致。在嚴寒天氣中,美國中西部數以萬計居民遭遇停電考驗。  據專家統計,從歷年12月1日到1月7日美國本土氣溫統計看,今年是美國20多年來最冷的冬天。1985年1月下旬,極地渦旋出現在美國的緬因州,那次比今年還要更冷,今年只能算是美國比較冷的一年,突出表現在短時氣溫劇烈下降,但持續時間僅為3-4天。
  • 氣象條件是近期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
    氣象條件是近期沙塵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3月24日10:02 中國氣象局氣象專家24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出現的沙塵天氣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氣象條件是其發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沙塵天氣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物質條件,即必須有一定規模沙(塵)物質儲備的地區,也就是「沙源地」,如沙漠、沙地、戈壁、乾涸湖泊、大片裸露乾燥疏鬆、無植被覆蓋的荒漠化土地等。
  • 聯合訪談:專家解讀《2012》 太陽風暴是否造成世界末日?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主任王勁松(左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王華寧研究員(左三)接受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素琴(左一)和搜狐網記者羅園(右一)的聯合採訪。  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主任王勁松和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王華寧研究員兩位專家,歡迎您,同時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國氣象報》王素琴作為我們嘉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