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成語「康莊大道」,源自山西的大運路

2020-12-08 龍山大先生

古代山西的經濟發展,比較不均勻,南北差異較大。晉南是農、牧、礦業興起最旱的地區,也是最發達的地區。而晉北則在很長時期內是少數民族活動的畜牧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早指明了這一點:「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人類需要的生活資料是多種多樣的,南北經濟的差異使人們需要進行產品的交換,這就產生了山西最早的一條南北交通大幹線。

它大致由運城盆地開始,沿汾河地塹北上,經過臨汾盆地而至太原盆地,再向北沿著地質時期的汾河故道入忻定盆地,順陽武河谷過勾注山,進入大同盆地,然後沿御河北達塞外。

運城站

大約在西周時,這條大道已通到今霍縣一帶。公元前842年周曆王被國人暴動趕出京城,攜帶大批財物和僕從,逃到霍縣即為一例。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伐姜氏之戎,大敗之於千畝(今介休境),也足以說明當時這條大道已達於晉中。春秋時期,可能已通到太原。到了戰國時代,趙靈王胡服騎射和西漢劉邦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時期,它已通到大同以北和內蒙南部。

這條大道不僅是大軍往來所經之路,也是少數民族南下牧馬經常走的路線。因為在東部的太行山地和西部的呂梁山地由於山嶺阻隔,南下北上都是不便的,只有中部的地帶,地勢低平,便於來往。即使有東北西南向的韓候嶺、繫舟山、勾注山的阻隔,但正好有汾河及陽武河的河谷可資利用,稍加修築,即可通行。

太原站

如介休以南經靈石至霍縣的汾河峽谷區,東為太嶽山,西為呂梁山支脈,河身狹窄,兩岸峭壁高聳,汾河穿行其間,千迴百轉,水勢較急,行走困難。但古代勞動人民在漢代以前就修築了棧道,以利通行,近代同蒲鐵路和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均以這條線路為藍本,說明了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這條大道不僅溝通了晉南晉北的物資交流,並且成為塞外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往來的通道。傳說中的堯都平陽(今臨汾),就是這條大道經過之地。《列子.仲尼》裡說:「堯乃微服,遊於康衢。」康衢即四通八達之意。從這裡也可看出這條南北大道的重要意義。「康莊大道」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雁門關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爾雅曰:「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如果說光此一條道不夠充分的話,那麼請看下面的兩條輔道。

南越中條山地顛軨坂道。從運城盆地南經平陸過(黃)河到中原地區的道路是著名的顛軨坂道,一稱顫陵,又名虞坂。它從北向南,蜿於高崔的中條山中,又通過地勢險阻的絕澗,工程相當艱巨。它是河東池鹽運往中原的捷徑(從這裡至黃河下船,過河南轉運,都很方便)。就軍事上說,它又是南北用兵的要道。《左傳》:「冀為不道,入自顛轉」,即指此道。

主持這一築路工程的是商王武丁時的奴隸傅說。《史記·本紀》載:「帝武丁即位……,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地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這段記載頗具迷信色彩,但它至少說明傅說其人是因長於築路而被請去為相的。

羊腸坂道

顛軨坂道的路線基本沿中條山中段的聖人潤河谷,《水經注》載為沙澗水,「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歷傅說隱室前。傅巖東北十餘裡即軨坂也,有東西絕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航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也。」春秋時晉侯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正是經過此路。

越過太行山南段的羊腸坂道太行山中的古道,最早興起於南段。據近代甲骨文學者的研究,在股商時代,其勢力已順河西上,或沿丹河、沁河北上,過太行。這是殷人北伐晉中一帶方國的路線。西周時,穆王曾到今陽城縣西部的澤遊覽觀光。至今陽城縣還有許多關於穆王遊澤的傳說。足見至遲到西周時代,太行山南段地區的陸路交通已相當方便。此後,隨著春秋戰國時代晉東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工商業來往和諸侯國的爭霸進軍,出現了一些大道,最著名的為羊腸坂道。

大運高速

據考,羊腸道有三:

一在今平順縣東南,又名羊腸塞。

一在今壺關縣東南,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何巍巍,羊後扳屈,車輪為之摧」即指此路。

一在今晉城市南,中有天井關之險,實為通往中原的咽喉。劉歆《遂初賦》中有「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之句,即指此道。唐初成書的《括地誌》載:「羊腸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即此道」。

戰國時期,這裡發生過幾次大戰,如「長平之戰」等戰爭促進了道路的發展。同時,春秋戰國時工商業也漸趨發達,這裡也成為商旅大道。此後,北方少數民族屢次南下中原,也多取道於此,這就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的交通發展。

大同站

相關焦點

  • 千耦其耘 有實其積——宋建忠談山西考古60年的輝煌(圖)
    >  中國考古學從20世紀20年代走來,從誕生之初的艱難探索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全面發展,經過幾代考古學人勵精圖治、發古探微,直接推動了我國古代社會時空框架的構建以及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並變革了考古學的傳統治學模式,不斷向著科學化、系統化邁進。
  •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山西太原6000條謎語鬧元宵 市民直呼「成語」難
    山西太原6000條謎語鬧元宵 市民直呼「成語」難【解說】3月4號,6000多條謎語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廟展出,吸引當地眾多市民前來猜謎。在現場眾多謎語中,成語謎因涉及知識面較廣、文學底蘊較深而成為難中之難。
  • 博物館藏品與考古的故事
    遠在180萬年以前,山西就有了早期人類活動的蹤跡;它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八百年歷史輝煌的晉文化;它位於西部山地高原走向東部平原海洋的重要臺地,是中原農業文明與北方草原文化交流互動的地理走廊、北方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臺、也是歷代英雄豪傑逐鹿中原的戰略要地。山西的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也是當地綜合類博物館展覽主題的重要來源。
  • 大力發展田野考古教學 培育未來考古英才
    【文/曲家偉 攝/考古學院】近日,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的考古文博專業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加啟動儀式和相關會議,對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和基地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 考古發現的四大「神仙」墓,呂洞賓墓在山西,孫悟空墓在福建
    考古發現的四大「神仙」墓,呂洞賓墓在山西,孫悟空墓在福建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上古神話是杜撰出來的,神話中的人物也是虛構的,並不存在。然而,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幾位神話中「神仙」墓葬的出土,卻讓很多人開始疑惑起來,神話究竟是否存在?
  • 農信社言語理解:成語路「慢慢」
    成語這個「壞東西」跟一個噩夢一樣縈繞著我們各位考生,考生們經常面對選項時發現4個或者多個成語,然後更奔潰的是這些成語:一個大概知道,一個看著陌生,一個好像知道還有一個直接沒見過……同時考正常選詞填空都是客氣的了的
  • 最早投資國內的泰國正大集團和大陽摩託 大運品牌之間的關係
    來聊一下國內摩託品牌大陽摩託和大運摩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當年在央視廣告長期霸屏黃金時間的大運摩託,存在感越來越低了。後期作為大陽摩託總代理的山西通達集團和正大再廣州建廠生產大陽品牌和正大品牌摩託,但是正大集團由於某種原因,退出了合作,後期大陽品牌的摩託車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主要是只由其他工廠生產的摩託產品直接用大陽的品牌,產品本身和口碑質量非常好的洛陽工廠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廣州工廠生產的產品,真心沒有洛陽工廠生產的大陽品牌摩託的品質好。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譯經:源自古書的成語英譯
    「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我們常用的不少成語都出自《戰國策》和《左傳》這樣的古書,在做口譯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成語該怎麼翻譯?除了現場理解和發揮,日常學習中的積累也必不可少。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學習這些成語的英譯方式。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新鄉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從裴李崗、仰韶、龍山,到夏商兩周以迄明清,時代相連,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探索華夏文明產生、發展、延續不斷的重要地區,是闡釋華夏歷史文明諸多問題的關鍵地區,做好新鄉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
  • 源自「萬經之王」的十大經典成語,每一個都濃縮了人生的大智慧
    而書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更是這種精華的淬鍊,它體現了道家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千百年來洗滌了多少迷惘的心靈。直至今天,老子留下的這些成語,其思想仍滲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精選了10個出自《道德經》的成語,讓我們一起去體驗道家獨特的處世智慧和超凡的人生境界吧。
  • 央視新聞報導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
    【央視新聞】11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報導了吉大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從2019年開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對師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師村遺址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距運城鹽池直線距離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運城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這次發掘的三枚石雕蠶蛹,其中一枚形狀大小如棗核,呈淺褐色,上面用尖銳器物刻上了條狀花紋。
  • 山西路廣場有露天英語講座
    【南京日報報導】(記者 沙文蓉)23日晚,山西路廣場將舉辦用露天大屏幕進行英語普及教學的公益活動。所有參與的英語愛好者,都可以免費領取英語資料,廣場大屏幕將播放原版英文電影,並會有專業外教結合電影做精彩講解。
  • 2019,風塵僕僕的國博考古人
    新疆 | 到邊疆去,探索那未知的文化寶藏 遺址位置 山西 | 凝視一粒煉渣,思緒穿越數千年
  • 「愛成都·迎大運」丨跳蹬河社區開展航天知識科普—宇宙探索之旅主題活動
    河街道「愛成都·迎大運」跳蹬河社區開展航天知識科普宇宙探索之旅主題活動「愛成都·迎大運」系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2020年10月17日,成華區婦聯、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主辦開展航天知識科普--宇宙探索之旅主題活動。
  • 在山西早期聚落遺址,吉林大學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11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以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為題,聚焦了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考古工作的進展情況。2018年6月,吉林大學成立獨立建制的考古學院,下設先秦考古系、歷史考古系、外國考古系、科技考古系、古文字學系、文化遺產系、博物館學系。2019年,考古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中國考古大事件!可能發現了最早的國都(圖)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裡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對陶寺遺址做了大規模發掘,獲得陶器、石器、禮樂器、裝飾品等數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開陶寺遺址的神秘面紗。特別是紅銅鑄造銅鈴與類似文字符號的發現,引起海內外關注,也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禮制研究,提供了珍貴的重要材料。
  • 中國的衛星 世界的大運 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籤約國星宇航 直播地球全面賦能智慧大運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黃炯烈,成都市政協副主席韓軼,成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大運會執委會市場開發和活動策劃部副部長張映明,成都市人才辦副主任、市委組織部人才處處長陽夷,北京2022年冬奧組委原總體策劃部部長徐達等出席活動。 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將於2021年8月18日至8月29日在中國成都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