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西的經濟發展,比較不均勻,南北差異較大。晉南是農、牧、礦業興起最旱的地區,也是最發達的地區。而晉北則在很長時期內是少數民族活動的畜牧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早指明了這一點:「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人類需要的生活資料是多種多樣的,南北經濟的差異使人們需要進行產品的交換,這就產生了山西最早的一條南北交通大幹線。
它大致由運城盆地開始,沿汾河地塹北上,經過臨汾盆地而至太原盆地,再向北沿著地質時期的汾河故道入忻定盆地,順陽武河谷過勾注山,進入大同盆地,然後沿御河北達塞外。
大約在西周時,這條大道已通到今霍縣一帶。公元前842年周曆王被國人暴動趕出京城,攜帶大批財物和僕從,逃到霍縣即為一例。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伐姜氏之戎,大敗之於千畝(今介休境),也足以說明當時這條大道已達於晉中。春秋時期,可能已通到太原。到了戰國時代,趙靈王胡服騎射和西漢劉邦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時期,它已通到大同以北和內蒙南部。
這條大道不僅是大軍往來所經之路,也是少數民族南下牧馬經常走的路線。因為在東部的太行山地和西部的呂梁山地由於山嶺阻隔,南下北上都是不便的,只有中部的地帶,地勢低平,便於來往。即使有東北西南向的韓候嶺、繫舟山、勾注山的阻隔,但正好有汾河及陽武河的河谷可資利用,稍加修築,即可通行。
如介休以南經靈石至霍縣的汾河峽谷區,東為太嶽山,西為呂梁山支脈,河身狹窄,兩岸峭壁高聳,汾河穿行其間,千迴百轉,水勢較急,行走困難。但古代勞動人民在漢代以前就修築了棧道,以利通行,近代同蒲鐵路和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均以這條線路為藍本,說明了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這條大道不僅溝通了晉南晉北的物資交流,並且成為塞外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往來的通道。傳說中的堯都平陽(今臨汾),就是這條大道經過之地。《列子.仲尼》裡說:「堯乃微服,遊於康衢。」康衢即四通八達之意。從這裡也可看出這條南北大道的重要意義。「康莊大道」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爾雅曰:「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如果說光此一條道不夠充分的話,那麼請看下面的兩條輔道。
南越中條山地顛軨坂道。從運城盆地南經平陸過(黃)河到中原地區的道路是著名的顛軨坂道,一稱顫陵,又名虞坂。它從北向南,蜿於高崔的中條山中,又通過地勢險阻的絕澗,工程相當艱巨。它是河東池鹽運往中原的捷徑(從這裡至黃河下船,過河南轉運,都很方便)。就軍事上說,它又是南北用兵的要道。《左傳》:「冀為不道,入自顛轉」,即指此道。
主持這一築路工程的是商王武丁時的奴隸傅說。《史記·本紀》載:「帝武丁即位……,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地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這段記載頗具迷信色彩,但它至少說明傅說其人是因長於築路而被請去為相的。
顛軨坂道的路線基本沿中條山中段的聖人潤河谷,《水經注》載為沙澗水,「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歷傅說隱室前。傅巖東北十餘裡即軨坂也,有東西絕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航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也。」春秋時晉侯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正是經過此路。
越過太行山南段的羊腸坂道太行山中的古道,最早興起於南段。據近代甲骨文學者的研究,在股商時代,其勢力已順河西上,或沿丹河、沁河北上,過太行。這是殷人北伐晉中一帶方國的路線。西周時,穆王曾到今陽城縣西部的澤遊覽觀光。至今陽城縣還有許多關於穆王遊澤的傳說。足見至遲到西周時代,太行山南段地區的陸路交通已相當方便。此後,隨著春秋戰國時代晉東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工商業來往和諸侯國的爭霸進軍,出現了一些大道,最著名的為羊腸坂道。
據考,羊腸道有三:
一在今平順縣東南,又名羊腸塞。
一在今壺關縣東南,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何巍巍,羊後扳屈,車輪為之摧」即指此路。
一在今晉城市南,中有天井關之險,實為通往中原的咽喉。劉歆《遂初賦》中有「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之句,即指此道。唐初成書的《括地誌》載:「羊腸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即此道」。
戰國時期,這裡發生過幾次大戰,如「長平之戰」等戰爭促進了道路的發展。同時,春秋戰國時工商業也漸趨發達,這裡也成為商旅大道。此後,北方少數民族屢次南下中原,也多取道於此,這就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的交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