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需要抓手和技術手段,而生物酵素在種植、養殖、環保等領域中的應用已經顯示出其所擁有的巨大潛力。在日前召開的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生物酵素技術產業化應用論證會」上,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有關部門重視並支持該項目儘早、儘快在全國實施示範推廣。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趙玉芬,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馬建章、侯立安,中國農科院章力建研究員,科技部原發展計劃司申茂向研究員,中央黨校張虎林教授,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劉玉蘭作為評審專家出席會議。劉人懷院士任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建章院士、趙玉芬院士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酵素技術新突破
據項目負責人、京福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文彬介紹,京福龍研發的生物酵素技術是對酵素技術的新突破,項目技術發明人連玉武教授及研發團隊全面深化了生物酵素在種植、養殖、環保等領域中的應用,取得七大技術創新。一是微生物優化組合技術。對同菌屬的微生物進行優選,為組合多菌種奠定基礎,保證了產品中複合菌群穩定性和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功效。二是複合微生物共生技術。運用微生物篩選、馴化、培養、組配、分級擴培等技術,形成了複合微生物菌群,其可互相促進、互為營養且狀態穩定。複合微生物產品在應用中發揮了「集團作戰」的作用,這是京福龍生物酵素產品最具創新性的核心技術。三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產品研發中,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16SrDNA)進行菌種同源分析和產品研發過程中檢驗檢測,實現複合菌種科學配伍。四是分級發酵技術。為實現使用多菌種和產品的穩定性,對不同菌種進行分級培養,並在生產中對不同原料進行分級發酵。五是生命活性物質優化篩選技術。選擇含有特定生命活性物質的海藻、植物等(根、莖、葉、花、果),經微生物萃取進行配伍而後形成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生物酵素產品。六是生態系統性應用技術。產品研發、應用覆蓋了農業、牧業、環保、人體等多個領域,並堅持 「系統」和「功效」兩大原則。七是產品分類技術。根據不同微生物菌種特性並視不同應用領域和使用對象,來選配菌種、組配原料並輔之以不同生產工藝,確保產品的功效性。
據京福龍在多個地區進行的對照實驗顯示,生物酵素在以下領域中的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改善。環保酵素的應用方面:2015年在湖南長沙進行的水稻降鎘對比試驗中效果明顯,在鎘低背景值的情況下,降低了63.08%,在鎘高背景值的情況下,降低了47.54%。植物酵素的應用方面,以水稻種植為例,在黑龍江五常市五常鎮遠景村,水稻生產同一試驗地塊實現了連續3年達到40%以上增產效果;稻瘟病、稻曲病病情指數降低為6.0%—8.6%,防治效果達75%—80%。動物酵素的應用方面,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福建、廣東等多個省區進行了數百個生產試驗實證,實現了完全替代抗生素,同時還體現出多產仔、少掉頭、快出欄、不用藥、環境好、品質高等六大特點。2012年以來,京福龍編制國內第一份《無抗養殖操作規程》,在規程指導下,於2013年末突破性地實現了無抗養殖。養殖出來的生豬屠宰後肉品經國內第三方機構譜尼測試檢測,13項抗生素均顯示「未檢出」。以上幾大序列產品,減少了傳統農業作業方式對環境的影響,保證了舌尖上的安全。
項目成果獲認可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王國良、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寶榮作為部分種植、養殖項目的見證者均表示,作為生物酵素對照實驗的跟蹤者,京福龍所提供的對照數據真實可靠,項目切實可行。
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匯報,仔細閱讀了項目單位提供的各項資料,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熱烈討論,充分表達了觀點和建議:
侯立安院士表示,項目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創新取得了一些成果並得到了推廣應用,取得了實效。他建議,酵素對環境的改善作用,應更明確與國內外同類應用案例相比,綜合費效比是多少,有哪些突出特點,克服了如傳統水處理、生物質轉化過程等哪些缺陷;酵素有一個製備過程,在運輸過程中生物安全性應有論述,並提供權威部門的檢測報告。
趙玉芬院士表示,這一項目用生物對土壤進行修復,開闢了重金屬土壤鈍化和鹽鹼地修復的重要方向,同時也開闢了合成生物學的一個新的領域,意義重大。她同時提出,微生物保存時間越長,效果越淡,建議項目組對此展開更為詳盡的研究。
馬建章院士表示,現有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化肥、農藥等大量使用,對於環境影響很大。對於農牧業生產而言,生物酵素技術的應用既增產,又能使產品保持原始味道,建議在產品開發推廣中進一步完善研究,將來要在南方全面推廣。
申茂向研究員認為,項目的目標和方向符合國家經濟轉型的戰略。目前實驗取得了很大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用各種數據進行科學的、長時間的分析研究,加以論證,避免產生爭議。要按照科學規矩,生產的要求,根據國家需要大膽地往前走。
章力健研究員表示,這是新時期自然科學的一個重大進步,技術可行性強,產業化應用應該沒有問題,建議下一步要打造品牌,構建平臺,分級實施,推廣示範,用新時代生物技術為民生工程作出重大貢獻。他同時建議對於項目的核心技術做好定性,明確技術屬於什麼性質,邊界在哪裡,特別是牽涉到技術論證,可將應用與研究同步進行。
張虎林教授曾親自對項目進行過實地考察,在五常市與農業專家組對水稻試驗情況進行測產。「生物酵素技術讓農業增產增值增效,」他說,「項目走的路子是對的,建議按照科學的態度深入研究,遵循自然科學規律去做。」
最後,通過充分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有關部門重視並支持該項目儘早、儘快在全國實施示範推廣。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