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教授Angew2020-表面多組分集成助力富鋰錳基層狀氧化物

2020-11-22 騰訊網

Angew:表面多組分集成助力富鋰錳基層狀氧化物首次庫倫效率的精確調控

【研究背景】

富鋰錳基層狀氧化物(LLO)由於其超過250 mAh g-1的高容量,有希望作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在純電動汽車中大規模應用。LLO的超高容量來自多電子氧化還原反應(包括陽離子和陰離子氧化還原過程)。然而,陰離子氧化還原過程易導致表面不可逆的氧氣析出,進而使得首次庫侖效率(ICE)較低,阻礙了LLO的應用。迄今為止,大多數LLO正極的ICE通常低於85%,遠低於實際應用指標(>90%)。改善LLO正極的ICE(達到90%,甚至更高)以滿足商業化的要求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減少表面未雜化晶格氧來抑制不可逆的氧氣析出。目前,減少表面未雜化晶格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表面改性,例如表面氧空位,表面尖晶石包覆/集成和表面陰離子摻雜。儘管以上三種結構的引入都可以抑制氧氣析出,但它們在改善ICE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這是因為單一結構的引入量太少,ICE的提升非常有限;而太多的氧空位會導致結構崩塌,太多的尖晶石相或陰離子摻雜會降低LLO正極的容量。因此,集成這三種策略才是有效提高LLO正極的ICE,甚至接近100%的辦法。

【工作簡介】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電化學納米能源工程實驗室林展教授和羅冬副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NH4F輔助的表面多組分集成技術,通過精確控制表面未雜化晶格氧的去除量,實現LLO首次庫倫效率從初始值到100%的調控。通過這種技術,氧空位、層狀-尖晶石的耦合結構和F摻雜被巧妙地原位集成在LLO微球的表面區域,因而可以精確控制表面未雜化晶格氧的量。X射線吸收光譜(soft-XAS、XANES)、XRD圖譜精修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結果表明,減少的未雜化晶格氧主要來自Li2MnO3結構。此外,表面尖晶石-層狀的耦合結構和F摻雜還能進一步提高LLO正極材料的表面結構穩定性。因此,多組分集成結構技術既能精確控制表面未雜化晶格氧的量,又能大大提高材料的表面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以「Accurate control of initial Coulombic efficiency for Li-rich Mn-based layered oxides by surface multicomponent integr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內容詳情】

如圖1a所示,所有樣品的結構均通過XRD進行了研究:經NH4F處理的樣品的(101)和(104)峰移至低衍射角且變寬,表明尖晶石相的形成。熱處理後,LF-600和LF-700樣品的XRD圖譜中在36.4°出現一個清晰的峰,該峰對應尖晶石結構(空間群:Fd-3m)的特徵衍射峰(311)。這些結果證明了NH4F處理誘導了尖晶石結構的形成。此外,XRD精修圖譜表明尖晶石結構主要由單斜晶體結構Li2MnO3相轉變而成。

圖1 PL、LF-10、LF-350、LF-400、LF-500、LF-600樣品的(a, b)XRD圖譜;(f-k)經分峰擬合後的拉曼光譜圖。(c-e)LF-10樣品的原位變溫XRD圖譜。

圖1c的原位變溫XRD測試直觀展示了LF-10樣品在熱處理過程中的結構演變。隨著處理溫度的升高,層狀結構的(003)L,(101)L,(104)L和(105)L衍射峰逐漸移向低衍射角(圖1d,e),然後樣品冷卻至室溫時,返回其原始位置。因此,NH4F處理誘導尖晶石結構的形成,且熱處理提高了尖晶石結構的結晶度和含量。在圖1(g-k)的擬合拉曼光譜中,660cm-1處的峰對應於尖晶石結構中MnO6八面體Mn-O振動的A1g狀態。擬合結果表明尖晶石結構主要來自單斜Li2MnO3相的演變,這與XRD精修結果一致。因此,移除的活性晶格氧應該來自Li-O-Li鍵中具有未雜化電子對的氧。

圖2 PL、LF-10X、LF-10、LF-350、LF-600樣品的XPS譜圖:(a)Li1s, (b)F1s,(c)Mn 3s, (d)O 1s。

對於Li 1s的XPS光譜(圖2a),LF-350和LF-600樣品中54.1eV峰的紅移和56.4 eV峰的消失表明晶格中鋰的化學環境稍有變化。此外,在Ar離子濺射之後,仍然清楚地觀察到LF-600-5nm和LF-600-10nm的M-F信號。這表明F離子已經摻雜到晶格中,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表面尖晶石-層狀耦合結構的穩定性,減少表面未雜化晶格氧以及抑制不可逆氧的釋放。

圖3 PL、LF-10、LF-350、LF-600樣品:(a)Mn K-edge的歸一化XANES圖;(b-d)Mn L-edge, Ni L-edge和O K-edge在TEY模式下的歸一化Soft-XAS圖。

利用X射線吸收光譜(XAS)來說明過渡金屬(TM)離子的局部環境和化合價的變化,如圖3a所示。在Mn K-edge X射線吸收近邊界結構(XANES)光譜中,與PL樣品相比,LF-10樣品的吸收邊界轉移到低能量。這表明在NH4F處理後,LF-10樣品中的部分本體Mn4+離子被還原至+3價。熱處理後,LF-350和LF-600樣品的吸收邊界不能完全恢復到PL樣品的吸收邊界,而它們的Mn3+離子幾乎與PL樣品一樣多。這些表明表面Mn離子的價態在熱處理過程中基本恢復到原始值,這可能與表面F摻雜有關。圖3b,c顯示了軟XAS Mn K-edge和Ni K-edge XANES光譜,在所有處理過的樣品中,Mn K-edge和Ni K-edge的白線峰強度都稍低於PL樣品,主要是源於氧空位的形成和表面F摻雜,從而導致熱處理後樣品中金屬離子周圍的局域結構發生變化。

圖4 LF-600樣品的形貌與結構表徵:(a)SEM圖像,(b)TEM圖像,(c,d)HRTEM圖像以及(e-f)HADDF-STEM圖像。

圖4a顯示了經過熱處理的樣品的SEM圖像。與PL樣品相比,這些熱處理樣品的微球沒有明顯變化。如圖4c,d所示,在HRTEM圖像中發現了兩組清晰的晶格條紋,證明了單顆粒中表面尖晶石-層狀耦合結構的形成,這種耦合結構不存在晶界或相界。沿著層狀結構的[010]軸,使用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在原子尺度上進一步探究了層狀和尖晶石相的耦合模式。圖4e顯示了LF-600顆粒的HAADF-STEM圖像,其中清晰地觀察到Li和TM平面在堆積區域中沿[003]方向的交替堆積。由於NH4F分解產物的誘導,一些不穩定的晶格氧原子被釋放以形成氧空位,並且TM原子(特別是Ni)取代Li層的一些Li位。在熱處理過程中,F原子佔據了尖晶石相和層狀結構的一些氧空位。進一步增強了表面結構的穩定性,抑制了LF-600樣品中不可逆氧的釋放。因此,NH4F輔助技術可實現表面氧空位,F摻雜和尖晶石-層狀耦合結構同步集成,大大降低表面未雜化的晶格氧,既顯著抑制了不可逆氧的釋放又提高了表面結構穩定性。

圖5樣品的電化學性能:(a,b)PL, LF-5, LF-10, LF-15, LF-20樣品和(e,f)LF-400, LF-500, LF-600, LF-700 樣品在0.5C倍率下首次充放電曲線與循環性能圖;(c)PL,(d)LF-10和(h)LF-600樣品的前三圈CV曲線圖;(g)LF-600樣品的原位DEMS結果圖;(i)LF-600樣品在2.0~5.0V電壓窗口下與1C倍率下的循環性能圖。

圖5比較了所有樣品的電化學性能。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所有處理後的樣品的首次放電曲線均顯示出明顯的尖晶石相的平臺,這與Li嵌入尖晶石相有關。在NH4F處理過的樣品的循環伏安(CV)曲線中,2.7-3.0 V處很容易觀察到相應的氧化還原峰對,而PL樣品的CV曲線未找到該峰對(圖5c)。這證明了NH4F的處理確實可以誘導尖晶石相的形成。這與之前的分析結果相一致。而且,所有首次充電曲線均顯示電壓斜坡低於4.5 V,並且平臺超過4.5V。NH4F處理後,4.5V平臺逐漸縮短。對於3.6-4.5 V的電壓斜坡,NH4F的加入量較小時其容量基本上保持不變,而當NH4F的含量超過10%時其容量逐漸降低。這證明氧空位和尖晶石相均來自Li2TMO3組分的演變,並且過多的NH4F可能腐蝕樣品,對材料表面結構造成損壞。

【結論】

NH4F處理與後續熱處理過程的結合實現了氧空位,尖晶石-層狀耦合結構以及F摻雜在LLO微球表面區域的同步集成,精確控制了表面未雜化晶格氧的量,實現了LLO正極材料的ICE從初始值到100%的調控。表面氧空位的產生主要歸因於NH4F的處理,隨後的熱處理過程實現了表面F離子摻雜。類尖晶石相主要來自Li2TMO3組分的演變,熱處理可以誘導類尖晶石相轉變為具有高結晶度的尖晶石結構。另外,具有高結晶度的表面F摻雜和尖晶石-層狀的耦合結構可以顯著提高表面結構的穩定性,有助於改善循環性能。

相關焦點

  • 曹餘良&夏定國:表面質子化和包覆雙功能粘結劑抑制富鋰錳基正極...
    【工作介紹】 近日,武漢大學曹餘良教授課題組和北京大學夏定國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簡單高效的雙功能表面處理策略,利用聚丙烯酸(PAA)作為Li1.2Ni0.13Co0.13Mn0.54O2的粘結劑,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包覆層,有效減少了電極材料與電解液之間的副反應,
  • 新一代動力鋰電池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在目前已知正極材料中,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高達300mAh/g,是當前商業化應用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等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的一倍左右,因而被視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理想之選。雖然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具有放電比容量的絕對優勢,但要將其實際應用於動力鋰電池,必須解決以下幾個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一是降低首次不可逆容量損失;二是提高倍率性能和循環壽命;三是抑制循環過程的電壓衰減。
  • 富鋰錳基動力電池將有望成為未來鋰電必然趨勢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在一場「熱點問題交流會」上表示,就國內動力電池主要技術的進展來看,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300瓦時/公斤的目標是可以做到的。「到2025年,我們希望衝擊400瓦時/公斤的目標,這時候要改變的是正極材料。可選的正極材料有好幾種,目前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是高容量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歐陽明高說道。
  • 【SNEC峰會】江特鋰電常務副總胡偉: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及...
    陳博士前面講到富鋰錳基電池的應用情況,我今天的匯報題目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產業化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今天的匯報內容分四個層面展開。第一方面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概況,第二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第三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應用前景分析,第四是公司情況。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
    Interfaces 2020,online;專利CN201911201192.1,CN201811106607.2,CN202010098277.8),為解決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的發展難題奠定了研究基礎。
  • 對話新能源|富鋰錳基電池會是未來鋰電的發展主流嗎?
    在這種情況下,富鋰錳基材料電池就應運而生。然而,富鋰錳基電池會是未來鋰電池的發展主流嗎?而在已知正極材料中,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放電比容量達250毫安時/克以上,幾乎是目前已商業化正極材料實際容量的兩倍左右。同時,這種材料以較便宜的錳元素為主,貴重金屬含量少,與常用的鈷酸鋰和鎳鈷錳三元系正極材料相比,不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好。因此,富鋰錳基正極材料被視為下一代鋰動力電池的理想之選。 雖然它是目前已知最能改變動力電池現狀的電池材料。
  • 我科研團隊自主開發出高性能無鈷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體系
    Interfaces 2020,online;專利CN201911201192.1,CN201811106607.2,CN202010098277.8),為解決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的發展難題奠定了研究基礎。隨著電動汽車的持續發展,對於長續航動力鋰電池的需求日益增加。
  • 南京大學:陰陽協同氧化還原助力高性能鈉離子電池
    在眾多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因其高比容量、合成簡單、組分豐富、結構可控等一系列優點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目前廣泛研究的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大多依靠過渡金屬變價提供電化學過程中的電荷補償,即陽離子氧化還原。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水鐵礦表面不同組分的砷的在線順次質譜分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東華理工大學陳煥文教授帶領的質譜科學與儀器團隊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該成果探究了一種水鐵礦表面不同組分的砷的在線順次質譜分析方法,實現了固體樣品無需預處理直接進行砷組分順次分析
  • 鋰錳電池基本知識,鋰錳電池能充電嗎?
    鋰錳電池基本知識,鋰錳電池能充電嗎?近年來,電子產品的發展極為迅猛,其產品的多樣化、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鋰錳電池具有要求較高的能量密度,能長時期可靠、安全且在較寬的條件下正常工作的小型電源。鋰錳電池在眾多的電池品種中具備了以上優良特性,完全能勝任小型高能的多樣化需求。
  • 東北大學:提出強磁場時效多組分納米析出分層結構鋼新策略
    導讀:本文研究了時效過程中的強磁場(HMF)對多組分納米沉澱鋼中富Cu析出物和Ni(AlMn)析出物共沉澱析出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HMF促進了富Cu和Ni(AlMn)共析出物的分層結構的構建。研究認為,時效過程中,由於熱力學變化,HMF增加了二次沉澱的成核速率,從而細化了二次沉澱。
  • 助力鈉離子電池高性能正極材料
    鐵/錳基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合成簡便,理論比容量高,原材料價格低廉,環境友好,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例如,P2-Na2/3Fe1/2Mn1/2O2具有175 mAh g-1的理論比容量,但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容易發生Na+/空位有序化,不可逆相變,以及Mn3+的Jahn-Teller結構畸變,從而展現出較差的循環穩定性。通過有效途徑對該類材料進行改性以提升電化學性能非常關鍵。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生命體各層級的多組分結構,從蛋白質到細胞,乃至器官,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湧現性。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我國幾種常見防水材料的組分、特點、性能
    1 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塗料非固化防水塗料是以橡膠和瀝青為主要組分,加入助劑及特殊添加劑混合製成的,最顯著特點是其具備的蠕變性能,可吸收來自於基層的應力能力,使基層的應力不會傳遞給防水層,避免防水層受到來自於基層的應力作用,由蠕變性帶來的自愈能力和防竄水能力,大大提高了防水層的可靠性。
  • 辨機制、尋靶點,新策略助力基層管理CKD合併高血壓/心衰
    2020年7月9日,「腎在縣」基層慢性腎病合併心血管疾病診療規範項目兩湖專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徐鋼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周巧玲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韓飛教授等專家的共同主持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劉虹教授、張磊教授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楊曉教授、黃石愛康醫院張李剛教授發表了精彩的學術演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肖湘成教授、武漢市中心醫院陳文莉教授、武漢市第四醫院董駿武教授
  • 蘭州大學王為教授課題組JACS:通過多組分反應構建穩定的共價有機骨架
    導讀 近日,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為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多組分反應(MCRs)構建超穩定共價有機框架(COFs)的新策略。穩定連接方法的開發對共價有機框架的合成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組分實驗室助力打造京津冀中醫藥技術產業高地
    主持人:去年2月,天津中醫藥大學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立項正式運行。實驗室在做哪些工作?如何助力京津冀中藥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