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創新藥研發成本巨大,期待DNA編碼化合物庫篩選...

2020-11-29 每日經濟新聞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原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復星醫藥聯席總裁陳玉卿、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邁瑞醫療副總裁黃海濤、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等探討了疫情大背景下,中國醫藥健康產業的創新路徑。

論壇上,關於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研發的議題,李進帶來了主旨演講「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李進表示,成都先導從2012年創立以來,一直在關注DNA小分子藥物的建設和應用,成都先導目前擁有一個DNA編碼小分子實體化合物庫。

李進介紹,目前成都先導除了走技術合作研發路線外,也在進行自主新藥研發項目推進,「2018年我們制定了針對腫瘤的自主新藥HG146,獲得了NMPA的審批,目前已進入了臨床,(除了國產市場外)我們也會推中國以外的市場。」他期待,未來通過不間斷地建設,能使得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更多的國產藥物公司。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痛點:新藥研發成本巨大

2015年後,從藥品一致性評價開始,圍繞著醫藥從研發到註冊審評到生產銷售,一系列政策系統性地出臺,國產藥創新飛快提速。但目前,把本土藥品創新能力放置到全球視角中檢驗,國產藥物創新仍然大量處於一種「me too」或者「me better」的階段,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藥研發成本巨大。

在演講中,李進再度重申了藥物研發的重要性,他認為,製藥工業研發的效率、產出和成功率仍不盡如人意,他在現場分享了兩組數據,第一組數據關乎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和經濟統計: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新藥研發成本逐漸攀升,平均需15億美元-20億美元,與此同時,每個新藥研發項目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第二組數據與目前全球藥物研發的總支出相關:2019年,全球藥物市場超過1萬億美元、預計2024年研發支出達到2130億美元、前10家藥企佔市場份額超過30%。

因此,在李進看來,如何通過新的藥品研發模式、流程、渠道的探索,使得創新藥研發過程變得更快,同時減少研發成本支出,是目前國產創新醫藥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創新藥研發

目前,小分子藥物發現的主要途徑有高質量篩選、DNA編碼化合物庫篩選、化合物結構改造、分子片段/靶點結構涉及等四種,在論壇上,李進介紹了現下小分子化合物的四種主要發現方法,對不同方法的優劣,他也做了簡單評價。

「我們一直在觀察和分析,怎麼來通過新技術和新的流程來提升小分子藥發現的過程。從靶點到找到小分子主要用的技術路徑,用得最多的是化合物結構的改造——在已經有的化合物基礎上進行改造,每一家小分子研發的公司都會用這個方法進行新藥的創製。」李進認為,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高通量、SBDD和FBDD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高通量篩選在工業上用了30多年,影響非常大。

除了包括分子片段和基於蛋白質結構的設計的路徑外,李進對成都先導推動的DNA編碼化合庫的篩選也做了介紹,「(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最關鍵的指標是到底有多少分子,傳統的小分子篩選大概有幾百萬種化合物,DNA編碼庫的技術使DNA可篩選的分子從以前的幾百萬提升到五千多億小分子供於篩選」,李進介紹,分子化合物的數量只是最基礎的指標,從分子化合物到藥品,後續還有很長的技術道路。

李進表示,成都先導目前關注的是創造一種分子,並把小分子合成的過程用DNA的形式記錄,形成三個片段的合成,這樣就形成了上百萬DNA的編號庫,通過基因測序完成分子篩選分子起到的作用,這樣,「篩選分子的範圍從以前的幾百萬變成了現在的幾千億,增加了上百萬倍,篩選過程也非常高效。」

李進補充, DNA編碼化合庫最初篩選的只是「苗頭」和先導化合物,要進入臨床階段還要建立其他的科研能力。他希望未來能不間斷地打造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使得藥物的發現和藥物的優化在小分子裡達到高水平,從而能使得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更多的國產藥物公司,也造福更多的國產創新藥研發路徑。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平均研發成本15億...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以「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李進在演講中分享了一組數據: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每個新藥研發平均成本15億-20億美元,每個新藥研發時間需要10年以上。
  • 中國第一、全球第四的新藥「種子庫」誕生在成都
    而在這一領域,DNA編碼化合物庫設計及篩選技術是最前沿的黑科技之一,是原創新藥研發的源頭。全球可基於此技術進行規模化新藥研發合作的只有3家公司,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便佔有一席之地。   生物醫藥產業正讓成都迸發活力。以產業「硬環境」和政策「軟環境」吸引高端人才,成都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打造堅實的基礎。
  • DEL 技術龍頭成都先導
    今天科創板我們一起梳理一下成都先導,公司成立於2012 年,由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JIN LI(李進)博士歸國後攜國內外多位生物、化學等領域專家共同創建,公司設立至今一直圍繞著DNA 編碼化合物庫(DNA Encoded compoundLibrary,簡稱DEL)技術潛心研究與創造,專注於原創新藥的早期鏈段研發——苗頭化合物和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目前已建成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
  • 2018創新藥物發現的前沿與實踐國際高峰論壇開幕在即
    成都2018年8月29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10月17日-19日,以「創新、務實、合作」為主題的「2018創新藥物發現的前沿與實踐國際高峰論壇」和「第8屆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將在中國成都同期舉辦,論壇由成都先導、美國輝瑞亞洲創新中心
  • 四川一家不賣藥的醫藥企業近日將上市!
    4月1日,成都先導新股申購。據可靠消息,該公司將於近日正式上市!這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2月的醫藥研發企業,也是第一家正式入駐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企業。在成都召開的2020川商暨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座談會上,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進透露,公司預計本月(4月)內上市,成為科創板第一隻川股。
  •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在蓉成立
    23日,「第五屆成都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BIO Chengdu)」在成都舉辦。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正式發起成立,將通過打造專業化的服務鏈,吸引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創新鏈,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 創新藥物研發中的高通量篩選方法進展
    新藥開發的過程是漫長、複雜和不確定的,高通量篩選(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是小分子藥物設計中用於發現起始化合物的策略之一。一般來說,當對靶標研究較少時,HTS是首選。根據與疾病的相關性,綜合考慮與其他靶標的聯繫以及創新性,來進行HTS的靶標或細胞模型的選擇。篩選技術的選擇是由靶標的可篩選性及其假定的化學易變性決定的。
  • 體外新藥篩選系列(一):KRAS篩選助力靶向腫瘤藥物研發
    KRAS編碼一種小型GTPase膜結合蛋白,這種蛋白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非激活狀態下的GDP結合形式以及激活狀態下的GTP結合形式。KRAS基因被異常激活最常見的方式是點突變,95%的KRAS突變主要發生在2號外顯子的第12號密碼子(>80%)和13號密碼子上,常見的突變形式有KRAS-G12C, KRAS-G12V和KRAS-G12D。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日,本刊特邀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李進教授,介紹消化系統腫瘤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並就創新醫藥企業研發策略、免疫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等話題分享寶貴意見。 李進教授:雖然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但「讓患者用到優質且價廉的藥物」始終是國家、醫生以及企業共同的心願。為了實現這一美好心願,個人認為各大創新藥企不應當將研發布局聚焦於同一類藥物,這會帶來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也有悖於國家鼓勵創新藥物研發的宏觀策略。
  •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研製出 富含天然產物的新一代DNA編碼...
    DNA編碼化合物庫的設計及篩選是當前新藥發現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這種篩選是將目標靶點蛋白和整個DNA編碼化合物庫(億級)進行篩選。篩選體系中,數量巨大的化合物對同一靶標蛋白的競爭性結合,而非傳統的單個化合物逐一篩選,因此這樣的篩選方式具有顯著的速度和成本優勢;其次,DNA編碼化合物庫具有非常大的庫容量(百萬到數百億數量級),可以涵蓋更為廣泛的化學空間,對於一些用傳統方法難以篩選的靶點,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點,DEL技術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 在小分子藥物領域,觀測蛋白質與藥物結合前後及結合過程中的構象變化,為研發提供豐富的信息,可以快速精準破解藥物潛在作用靶點結構,徹底改變新藥研發的盲曬模式; 解析度達到2.3A。· 微晶電子衍射技術(MicroED)對於長不大的蛋白和小分子晶體結構解析有巨大優勢。
  • PD-1扎堆將成創新藥「滑鐵盧」?專家籲關注源頭創新
    科創板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委員、亞洲腫瘤聯盟主席李進對此並不樂觀。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健康產業投融資領袖峰會上,他直言,中國眾多PD-1在研產品僅有創新之名而無創新之實,或將使PD-1成為創新藥領域「滑鐵盧」。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楊悅則認為,儘管中國在研PD-1產品數量眾多,但在新靶點發現和疾病機制研究上並未有突破。她呼籲企業和投資者給予此類源頭創新更多關注。
  • 郝小江院士: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
    10月17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辦,中國科學院郝小江院士應邀做學術報告:《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系統研究了雲藥基源植物1000餘種藥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天然產物領域,10000種化合物庫,發表了8000個新化合物,報導超過3000個活性分子,藥物先導方面,發掘超過200個先導分子,20%開展了成藥性研究,成功研製上市藥物10個,臨床前候選藥物10餘個,成果轉讓候選新藥3個,價值2億。郝院士從原創性發現,如何賦予科學內涵,到創新性成果,報告了國家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積累。
  • JCIM|基於雲平臺探索虛擬篩選化合物庫的極限
    計算費用與分子庫數量有明顯的線性關係,因此可以根據計算的資料庫大小預估成本。生成資料庫所需的時間取決於CPU的數量,使用更多的CPU可以很容易地降低所需的時間。圖3.相關文章Nature | 大牛是怎樣從上億化合物庫中篩選到nM級化合物JMC | 義大利-美國聯合團隊虛擬篩選發現全新廣譜抗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Nature Biotechnology | 46天
  • 中金: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
  • 維亞生物攜手和鉑醫藥就共同孵化創新藥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中國蘇州和上海2020年7月31日 /美通社/ -- 作為世界領先的、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平臺,維亞生物近日宣布與和鉑醫藥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將整合各自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資源優勢,共同參與孵化創新生物藥企業。
  • 中金公司: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新藥發現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化合物文庫和天然化合物的的篩選以及為了活性性質優化的大量結構類似化合物的合成。這些過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風險還很高,而這些技術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20世紀末核磁共振技術首次成功運用於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過程開始,一場新的藥物發現技術革命悄然誕生。以下我們主要介紹核磁共振技術在先導化合物篩選過程中的開創性應用實例。
  • 基於人工智慧分子設計,超維知藥打造AI+創新藥臨床前孵化平臺
    AI技術的加持可助力研發人員更高效的鎖定解決方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並降低總體成本。現階段,藥物研發在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包括靶點篩選、藥物發現、藥物優化三個環節。2019年超維知藥開始籌建,專注於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創新藥研發的科技公司,其將切入點定在第一環節,即從苗頭化合物到先導化合物到候選化合物的篩選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