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原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復星醫藥聯席總裁陳玉卿、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邁瑞醫療副總裁黃海濤、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等探討了疫情大背景下,中國醫藥健康產業的創新路徑。
論壇上,關於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研發的議題,李進帶來了主旨演講「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李進表示,成都先導從2012年創立以來,一直在關注DNA小分子藥物的建設和應用,成都先導目前擁有一個DNA編碼小分子實體化合物庫。
李進介紹,目前成都先導除了走技術合作研發路線外,也在進行自主新藥研發項目推進,「2018年我們制定了針對腫瘤的自主新藥HG146,獲得了NMPA的審批,目前已進入了臨床,(除了國產市場外)我們也會推中國以外的市場。」他期待,未來通過不間斷地建設,能使得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更多的國產藥物公司。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痛點:新藥研發成本巨大
2015年後,從藥品一致性評價開始,圍繞著醫藥從研發到註冊審評到生產銷售,一系列政策系統性地出臺,國產藥創新飛快提速。但目前,把本土藥品創新能力放置到全球視角中檢驗,國產藥物創新仍然大量處於一種「me too」或者「me better」的階段,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藥研發成本巨大。
在演講中,李進再度重申了藥物研發的重要性,他認為,製藥工業研發的效率、產出和成功率仍不盡如人意,他在現場分享了兩組數據,第一組數據關乎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和經濟統計: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新藥研發成本逐漸攀升,平均需15億美元-20億美元,與此同時,每個新藥研發項目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第二組數據與目前全球藥物研發的總支出相關:2019年,全球藥物市場超過1萬億美元、預計2024年研發支出達到2130億美元、前10家藥企佔市場份額超過30%。
因此,在李進看來,如何通過新的藥品研發模式、流程、渠道的探索,使得創新藥研發過程變得更快,同時減少研發成本支出,是目前國產創新醫藥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創新藥研發
目前,小分子藥物發現的主要途徑有高質量篩選、DNA編碼化合物庫篩選、化合物結構改造、分子片段/靶點結構涉及等四種,在論壇上,李進介紹了現下小分子化合物的四種主要發現方法,對不同方法的優劣,他也做了簡單評價。
「我們一直在觀察和分析,怎麼來通過新技術和新的流程來提升小分子藥發現的過程。從靶點到找到小分子主要用的技術路徑,用得最多的是化合物結構的改造——在已經有的化合物基礎上進行改造,每一家小分子研發的公司都會用這個方法進行新藥的創製。」李進認為,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高通量、SBDD和FBDD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高通量篩選在工業上用了30多年,影響非常大。
除了包括分子片段和基於蛋白質結構的設計的路徑外,李進對成都先導推動的DNA編碼化合庫的篩選也做了介紹,「(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最關鍵的指標是到底有多少分子,傳統的小分子篩選大概有幾百萬種化合物,DNA編碼庫的技術使DNA可篩選的分子從以前的幾百萬提升到五千多億小分子供於篩選」,李進介紹,分子化合物的數量只是最基礎的指標,從分子化合物到藥品,後續還有很長的技術道路。
李進表示,成都先導目前關注的是創造一種分子,並把小分子合成的過程用DNA的形式記錄,形成三個片段的合成,這樣就形成了上百萬DNA的編號庫,通過基因測序完成分子篩選分子起到的作用,這樣,「篩選分子的範圍從以前的幾百萬變成了現在的幾千億,增加了上百萬倍,篩選過程也非常高效。」
李進補充, DNA編碼化合庫最初篩選的只是「苗頭」和先導化合物,要進入臨床階段還要建立其他的科研能力。他希望未來能不間斷地打造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使得藥物的發現和藥物的優化在小分子裡達到高水平,從而能使得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賦能更多的國產藥物公司,也造福更多的國產創新藥研發路徑。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