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工智慧分子設計,超維知藥打造AI+創新藥臨床前孵化平臺

2021-01-09 創業邦

據美國塔弗茨藥物開發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每種新藥的研發需要28.7億美元的投入。而且藥物研發的失敗率很高,平均研製的5000種化合物中,只有5種能夠進入動物實驗階段,而這其中又只有1種藥物能夠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AI技術的加持可助力研發人員更高效的鎖定解決方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並降低總體成本。現階段,藥物研發在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包括靶點篩選、藥物發現、藥物優化三個環節。

2019年超維知藥開始籌建,專注於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創新藥研發的科技公司,其將切入點定在第一環節,即從苗頭化合物到先導化合物到候選化合物的篩選切入。之所以聚焦於此,創始人秦炳傑告訴創業邦,該環節技術難度較高,已經不在依賴CADD基礎之上研究,做一個高壁壘且交叉學科的研究工作,將其做精是佔據市場頭部的關鍵。

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家人工智慧輔助藥物研發公司,國內約有20多家,多為初創公司。相對於4000多家製劑生產企業,競爭尚不激烈。而相比以晶型篩選和預測切入的晶泰科技、新藥發現技術平臺智藥科技以及藥物重定向虛擬高通量篩選的燧坤智慧,除了切入的環節不同,超維知藥認為技術團隊就是其最大的優勢。

在技術上,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曹晨磊是人工智慧算法博士,參與過多個國家重大專項,獲專利4項,就職於大唐電信期間,使公司在AI方向實現了零的突破,成功研發了多款智能安全產品。

在他的帶領下,超維知藥自主開發的人工智慧藥物設計算法,不同於傳統的CADD方式,而是以量子立場為基礎,在分子3D結構基礎上,利用深度學習算法,擬合分子作用力和構效關係,在VAE、GAN、RL等算法框架作用下,使機器學習算法具備了完善的分子生成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此外,近20人團隊中,三分之二為技術人員,主要來自於軍科院、北郵、清華、復旦、劍橋等國內外一流大學,其中博士佔一半以上,且具備藥物化學、數學、計算化學、物理、生物等跨學科背景。

但事實上,秦炳傑說道,醫藥畢竟是個高門檻行業,「又懂人工智慧又懂藥物的複合人才在國內很少很少。」

只有靠人工智慧+藥研人才的融合,但這並不簡單,「只有藥研背景+人工智慧背景的人才達到深度交流才可以勝任」,秦炳傑笑說,「連曹博士開始心裡也沒有多少底兒,兩個人碰撞交叉學科知識,用了3個月時間才覺得自己可以做得了這件事」。

本文文章插圖來源於超維知藥,經授權使用

秦炳傑自身也從事創新藥研究16年,他成功完成多個創新藥臨床前研究項目,擁有多項美國、歐洲、中國授權專利,由他深度介入算法設計,模型綜合考慮化合物30多項成藥性指標,輸出結果更準確。

僅幾個月時間,超維知藥也有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目前公司已經與協和藥物所、軍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藥研合作。同時超維知藥自主研發項目已在抗癌與自身免疫、抗病毒、神經精神領域針對多個靶點發現一批全新結構高活性化合物,具備極高成藥性潛力。

具體來說,針對某癌症靶點一,3周內篩選出一批高成藥潛力化合物,經實際合成和測活,獲得3個全新結構活性分子,最大活性為193nM,可作為苗頭化合物進一開發。

此外,針對某癌症靶點二,利用RL算法模型對低活性化合物進行改造,結合ADMET預測,6周內成功改造出全新結構100nM高活性先導化合物。

秦炳傑表示,超維知藥最終志在平均一年內推進至候選化合物,助力藥研團隊高效開發me better、best in class、fast follow、甚至first in class潛力藥物。

疫情使得人工智慧藥物研發的勢頭增大,同時也有不少企業在探索新冠特效藥。超維知藥也在布局。據悉1月底,我國已經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的毒株,這意味著擁有了疫苗的種子株。種子株經過培養,可以變成疫苗株,然後就能夠製備疫苗。秦炳傑表示,儘管疫苗研製會比研發藥物快一些,但是長久來看還是要靠研製小分子藥。

同時,秦炳傑也表示,因為沒有病毒樣本,導致企業在研製新冠藥的過程中,即使找到化合物也沒有病毒樣本進行篩選,只有軍科這樣掌握樣本的才具備條件。

在這一點上,超維知藥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據介紹,超維知藥正在和軍科院合作研究冠狀病毒特效藥。

商業模式上,超維知藥對標矽谷生物技術公司Insilico Medicine,基於一個很強的底層算法模型,商業模式類似於服務性質,也有合作模式。

短中期( 1~3 年)通過技術服務和項目權益實現收入,項目按照化合物的難易程度和數量收費。目前產生軍科院2個訂單,與國內藥企達成合作,並進項項目前期調研準備工作,客單價數十萬元左右。中長期( 3~5 年)超維知藥通過轉讓自主研發創新藥項目實現收入,同時布局自有研發管線。

據透露,超維知藥年底預計實現500萬營收。藥物研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目前超維知藥也正在尋求有醫藥背景的投資機構。

文章圖片來源於圖蟲網,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基因治療創新藥獲得美國FDA臨床試驗...
    他表示,合成生物學醫藥研發目前還處於比較早期,仍然存在很多瓶頸:如有限的基因元件,缺乏定量研究手段和理性設計方法等。合成生物學藥物就像是一臺分子機器,重點關注分子層面的可控、穩定和性能。因此,針對構建分子機器的基因元件,設計原則和控制理論方法的研究對合成生物藥物開發意義重大。目前,合生在高通量人工基因元件挖掘和控制理論研究方向都做了重點布局。
  • 維亞生物攜手和鉑醫藥就共同孵化創新藥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中國蘇州和上海2020年7月31日 /美通社/ -- 作為世界領先的、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平臺,維亞生物近日宣布與和鉑醫藥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將整合各自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資源優勢,共同參與孵化創新生物藥企業。
  • 大分子生物創新藥賦能平臺蘊含的能量:藥明生物
    以ATB200項目開發為例來看Follow-the-Molecule戰略,自2012年起從一個「主意(idea)」開始在藥明生物平臺上開發,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起初的合作主要是臨床前研究,隨著項目進展到臨床試驗階段,如今即將開展商業化生產合作,藥明生物提供的業務內容和規模逐步擴大。
  • 晶泰科技孵化,MIT團隊欲用AI破解藥物遞送難題,專屬藥物即將申報...
    METiS 劑泰醫藥由知名 AI 藥物晶型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孵化而來,公司繼承了晶泰科技的 AI 實力,並選擇聚焦於藥物遞送、製劑研發賽道,是全球首家以 AI 驅動的藥物製劑開發初創公司。其可以為生物製藥公司提供製劑開發和優化服務,同時也會基於其專有的高通量 AI 製劑平臺搭建製劑新藥管線等。
  • 天麥生物口服胰島素膠囊啟動臨床試驗 國產創新藥青出於藍
    本項目中,口服胰島素膠囊(ORMD-0801)繼IIb期臨床研究在美國成功到達研究終點後,已獲得了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臨床試驗通知書》,將在中國開啟臨床試驗。  天麥生物董事長高小明在活動中表示:「天麥生物和Oramed醫藥公司多年合作並成功推動口服胰島素膠囊這一創新藥得以在中國落地,這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
  • 廈門大學:基於生物能量方法的生物無機前藥分子
    廈門大學高錦豪教授課題組在基於生物能量方法設計合成生物無機前藥分子用於癌症治療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ctivatable Mitochondria-Targeting Organoarsenic Prodrugs for Bioenergetic Cancer Therapy」為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創新藥產業飛速發展 人工智慧切入藥品全流程 兩份報告重磅推出
    總的來說,CDE在大方向上還是鼓勵創新的。他們希望國內也可以跟美國FDA逐步靠近,鼓勵新穎的設計方法出現。比如像今年9月份CDE這邊也發布了關於臨床試驗統計方面具體的指導原則。因此創新藥企業應當儘早與CDE進行溝通和交流,再根據CDE的建議,在進行一些方案設計中的探討和引入。
  • 微芯生物:小分子創新藥翹楚 研發實力驅動業績高增長
    2000年公司創始人魯先平先生懷揣報國之心回國創業,希望能在中國實現first-in-class(全球首創藥物)的研發,推動我國醫藥產業的進步;次年,微芯生物成立,堅持以「持續創新,以拯救健康為己任」,致力於樹立中國醫藥企業「原創、安全、優效」的全新形象;2006年,尚處於臨床前階段的西達本胺海外專利以2800萬美元,授權給HUYA,西達本胺的專利授權,開創了中國創新藥對歐美進行專利授權的先河
  • 遺傳辦審批優化進階,創新藥研發利好加持
    公司業務涉及三個方面,包括化學/生物催化平臺、高端原料藥/中間體/製劑、創新藥。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推進公司首個創新小分子5-HT3受體激動劑SMP-100用於治療腸易激症候群(IBS)的臨床研究。公司致力於打造中國血管介入創新型平臺企業,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顱內血管狹窄等腦血管病領域提供神經介入整體解決方案。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公司始終奉行嚴控質量、安全標準,以確保產品的最高級別可靠性。公司擁有專業資深的管理與運營團隊,通過多源化研發和國際學術資源,持續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產品,深入布局神經介入等黃金賽道。
  • 金斯瑞打造一站式生物藥發現與開發服務平臺 國內最大質粒病毒車間...
    金斯瑞打造一站式生物藥發現與開發服務平臺國內最大質粒病毒車間投產南報網訊(記者 查金忠) 12月18日,「2019第二屆細胞基因治療工藝論壇暨金斯瑞病毒車間開業典禮」在江蘇鎮江舉辦,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金斯瑞對外宣布,全國規模最大的滿足臨床樣本生產需求的質粒病毒車間正式啟動投產
  • 創新無標記成像平臺,「Vibronix」如何布局快速藥敏市場
    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顯微成像技術以其分子固有特徵振動能級產生的光譜信號作為成像對比度,具有分子特徵選擇性等優點。基於分子振動能級的相干拉曼散射是一種三階非線性光學過程,其產生的受激共振信號強於自發拉曼散射10^4-10^6倍,這使得相干拉曼信號的收集效率更高,可以避開單光子螢光背景的幹擾。
  • 國產IDH1選擇性抑制劑首獲臨床批准 昆藥集團持續發力創新藥領域
    昆藥集團本次申請用於IDH1臨床試驗的新藥為其研製的KY100001片,是一款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實體瘤的選擇性抑制劑,適應症主要為IDH1基因突變的肝內膽管瘤。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進入臨床研究的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選擇性抑制劑。除這款癌症創新藥外,還有多款其他領域的新藥也正在路上,昆藥集團表示。
  • ...創新藥獲臨床試驗批准 為我國首個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選擇性...
    -1(IDH1)基因突變實體瘤的創新藥「KY100001」喜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臨床批件,意味著該新藥在中國獲準進入臨床試驗。昆藥集團本次申請用於IDH1臨床試驗的新藥KY100001片,是一款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實體瘤的選擇性抑制劑,適應症為IDH1基因突變的實體瘤,包括但不限於肝內膽管瘤。公司臨床前研究顯示,KY100001的靶點選擇性高,臨床前毒理研究中展現了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風險可控。
  • CLIPTAC蛋白降解技術 另類前藥設計
    這兩個化合物進入細胞後發生點擊化學反應而形成一個PROTAC分子,降解目標蛋白。作者在細胞水平驗證了這個技術、並證明這個PROTAC分子因為分子量太大本身不能進入細胞。藥源解析PROTAC和衍生技術是最近10年小分子藥物研發的一個重要前沿,今年的ASCO年會上將報導第一個PROTAC藥物ARV101的臨床數據。
  • 昆藥集團1類創新藥喜獲CFDA臨床批件
    近日,昆藥集團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天然藥物1類創新藥「注射用KPCXM18」喜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臨床批件,意味著該藥在中國獲準進入臨床試驗。2突破攻堅克難,搶佔全球新藥研發制高點據了解,目前缺血性腦卒中治療臨床常用藥物主要有依達拉奉、丁苯酞和尼莫地平等化學藥品,此次昆藥集團獲得臨床批件的注射用 KPCXM18 按天然藥物1類新藥申報,其後期的臨床研究已被列入雲南省科技廳立項支持計劃,目前尚無企業獲得該藥品的生產批文。
  • 創新藥研發中的靶標偏差及解決之道
    03 靶點偏差原因之二: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s)指藥物與設計之外的其他靶標發生作用,經常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藥物副作用。在藥物臨床前篩選中,如果脫靶作用引起較嚴重的副作用,則會被去除。
  • 微芯生物投資價值分析:專注於first-in-class的創新藥先鋒
    此外,市場並未認識到公司特有的化學基因組學技術平臺的價值,該平臺能夠前瞻性發現藥物分子、作用靶點與生物表型或疾病表型之間的關係,降低臨床階段研究風險,提高研發效率。目前公司推進到臨床階段的藥品上市成功率達到 100%。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行,展望AI+生物醫藥的火花
    人工智慧結合生物醫藥,打開一個全新的時代眾所周知,生物醫藥行業長久以來都存在著「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痛點,而人工智慧憑藉其與生俱來的高效率,快速優化決策並創新,一下子就抓住了業內人士的眼球。據報導,在2018年的「人工智慧+藥企創新論壇」上,美國Medidata公司Ross Rothmeier分享了一組數據:2006至2015的十年間,常規新藥研發一期研究藥物只有8.4%最終取得成功;而同期藉助AI技術後,這一比例可提高至25.9%,竟是之前的3倍! 醫療作為人工智慧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現代生物醫藥科技的發展,已然伴隨著人工智慧的身影。
  • 創新藥行業深度報告:國產特效藥的崛起之路
    1.1創新藥包括首創新藥和仿製創新藥現代創新藥,從分子結構來看,可以分為小分子藥和大分子生物藥;從研發方式來看,可以分為化合物提取、小分子合成以及生物抗體研發等;從作用機理來說,可以分為靶點治療、免疫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