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27 金融界

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

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量子效應導致的真空能等效於一個宇宙學常數,扮演暗能量的角色,導致宇宙加速膨脹。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蔡慶宇與鹹陽師範學院博士何東山合作,從惠勒-德威特方程出發,使用德布羅意-玻姆量子軌道理論,給出了帶有量子修正的弗裡德曼方程。他們運用該方程依次研究了宇宙從小到大過程中量子效應的變化。結果表明:在宇宙很小時,其量子效應十分顯著,可以有效推動宇宙加速長大。伴隨著宇宙長大,其量子效應迅速衰減。對於長大後的宇宙,無論是真空還是物質主導,其量子效應都遠遠小於暗能量的數值,無法為宇宙加速膨脹提供足夠支持。

蔡慶宇、何東山還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為進一步研究暗能量的性質聚焦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物理學領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Physics Letters B)上。

本文源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華網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
  •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  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
  • 我國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 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
  • 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
    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0-27 11:42:02 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如何讓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在室溫下輸出更穩定,成為該研發領域的重要課題。針對這一重要課題,秦川江團隊與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團隊開展國際合作,歷時5年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採用特殊設計的鈣鈦礦材料,製作出高效半導體雷射器。秦川江介紹,鈣鈦礦半導體雷射器只能在低溫條件下(零下153攝氏度附近)穩定工作,在室溫下工作數分鐘後,雷射便會消失,主要源於鈣鈦礦中存在一種名為「三重態激子」的物質。
  • 中科院科研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取得進展
    新華社長春9月3日電(記者孟含琪、李典)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秦川江聯合日本科研人員,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於9月2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
  • 我國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8.462)發表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慣性約束聚變(ICF)團隊關於ICF黒腔動理學效應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單連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璀璨的明珠。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研人員在做骨髓形態學檢查。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為此,2009年,科技部批准「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預研」項目,中科院多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參與其中。吳嶽良介紹說,目前,我國科學家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模型和方法,還是實驗探測和技術方面都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據了解,研究人員利用馬達加斯加以東約1600公裡的羅德裡格斯島La Vierge 洞穴的石筍,重建了過去8000年以來高解析度、精確定年的古氣候記錄。該島嶼遠離東非大陸,深入海洋內部,人類發現它的時間要遠遠晚於馬達加斯加島大型動物滅絕的時段。
  •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鈣鈦礦LED發光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西安10月11日電(記者許祖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鈣鈦礦LED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我國量子科學取得重要突破,潘建偉成為頭號功臣,科研差距在縮進
    就在前不久,潘建偉又立了功勞,我國的量子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潘建偉的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首次完成了高緯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次實驗雖然是與國外的小組合作完成的,但是國內的科研人員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正是他們日以繼夜的研究,才使得國內外的差距逐漸的縮小,甚至是超越了一些國家的水準,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得我們看到這次裡程碑式的成功。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