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大尺寸有序結構羥基磷灰石仿生材料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羥基磷灰石是脊椎動物骨骼和牙齒的主要無機成份,具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脊椎動物的牙釉質是由高度有序羥基磷灰石晶體組成的。然而,脊椎動物骨骼和牙齒在體內的生物礦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很多年,因此模仿牙釉質和骨的生長過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年來,研究者採用有機分子、模板或襯底等輔助手段合成羥基磷灰石有序結構,但這些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所得到的羥基磷灰石有序結構的尺寸較小,而且去除硬模板或襯底容易造成有序結構的損壞。由於製備上的困難,尺寸大於100微米的高度有序結構羥基磷灰石仿生材料很少有報導。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朱英傑科研團隊成功地合成出大尺寸高度有序羥基磷灰石微米管陣列仿生材料,該仿生材料模仿牙齒的結構,因此在牙和骨等硬組織缺損修復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最近,該研究工作發表於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DOI: 10.1002/chem.201400252,並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

  該研究工作已經引起國際上的關注和興趣。 Clara Piccirillo博士於421日在Decoded Science上發表題為Ultralong Hydroxyapatite Micro-Tubes: Biomaterial with Potential in Dentistry 的文章對朱英傑團隊的工作進行了報導。該文指出,新的微米管陣列模仿牙齒的結構,這一新發現對牙科病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材料再現了牙釉質的結構;正因為如此,它在牙科牙齒修複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該領域取得了重要的創新研究結果,他們製備了毫米級大尺寸的羥基磷灰石三維高度有序微米管陣列。這個研究小組已經具有羥基磷灰石的製備和應用的研究經驗;事實上在幾個月前,他們報導了關於新型羥基磷灰石耐火紙的研究工作這項新技術對醫療和牙科行業可能意味著是一件大事情,對患者來說也是如此。

  56日,David Bradley博士在Chemistry Views 上發表了題為An 「Apatite」 to make you smile 的文章,對朱英傑團隊的研究工作做了報導。該文章指出,一種新穎的合成羥基磷灰石晶體的仿生方法可以賦予牙醫和外科醫生重建受損的牙齒和骨骼的能力,這要歸功於正在中國開展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朱英傑領導的團隊採用溶劑熱法來合成羥基磷灰石晶體。該團隊利用這種溶劑熱過程構建了毫米級尺寸的三維高度有序的羥基磷灰石微米管陣列。羥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使其作為植入物及假體可以被身體接受,其中軟組織可以在生物分子水平與羥基磷灰石材料結合併嵌入其中

  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美國Wisconsin, Madison大學幹細胞和整形醫學中心主任William Murphy教授說。羥基磷灰石材料的長程有序令人感到好奇,它與諸如牙釉質的生物材料具有一些幾何相似性,他補充道:有機組分通常對天然礦物的形成具有顯著的貢獻,因而導致有機-無機複合體的形成。本研究中的材料是很有趣的,因為它在沒有有機模板存在的情況下實現了有序

  512Wiley-VCH出版社 Materials Views (China) 以《人工合成羥基磷灰石有序陣列取得突破進展》為題做了亮點報導該文指出,這一新方法可以合成毫米級大尺寸高度有序羥基磷灰石微米管陣列,這種材料模仿了牙釉質的結構,因此對牙科病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通過該技術製備的羥基磷灰石高度有序仿生材料具有微管結構,它可以提供空間和通道裝載藥物、生長因子或抗生素等客體分子,用於植入手術後的消炎、抗菌和治療等;而且還有利於動物軟組織在生物分子水平與材料緊密結合併嵌入生長進入管狀結構內部。因此,這一製備技術和所製備的仿生材料在牙齒和骨硬組織缺損修復領域具有非常良好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文章連結  

  大尺寸三維羥基磷灰石微米管高度有序陣列仿生材料:上圖為光學照片;下圖顯示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插圖顯示一個單根羥基磷灰石微米管。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新型大尺寸有序結構無機納米繩及其柔性耐火織物
    無機非金屬材料通常脆性高,要使其具有高柔韌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此外,無機納米纖維由於尺寸小,容易團聚,就好像一團亂麻,很難將其編織成高度有序的結構。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傑帶領的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高柔韌性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長程有序自組裝的新方法,實現了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從納米尺度到微米尺度再到宏觀尺度的連續快速自組裝,成功地研發出新型大尺寸有序結構無機納米繩及其柔性耐火織物,並可實現自動化快速製備。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新型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基生物紙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傑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出具有良好柔韌性和優異力學性能的新型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基生物紙。該生物紙以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作為構建材料,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生物高分子例如殼聚糖或膠原蛋白複合製備而成。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團隊通過對傳統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矽酸鹽和磷酸鹽等)進行熱還原處理,研製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
  • 上海矽酸鹽所發明新型高柔韌性羥基磷灰石耐火紙
    基於傳統紙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探索基於無機材料的新型高柔韌性耐火紙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傑帶領的科研團隊致力於具有可控構造的羥基磷灰石納米材料的研究,目標是發明一種新型的具有高柔韌性及不可燃性的無機紙以期解決傳統植物纖維紙所面臨的難題。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朱英傑研究員團隊研製出新型水淨化過濾紙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朱英傑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應用於環境保護領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 (Small, 2018, 14, 1803387; I.F.=9.598;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7, 5, 17482–17491; I.F.=9.931),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作為主要構建材料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可高效清除空氣PM2.5的新型過濾紙和口罩
    研製的新型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基過濾紙及以其作為濾芯材料的過濾口罩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繁出現,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備受人們關注。空氣中PM2.5細顆粒物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PM2.5細顆粒物是指環境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其在空氣中的含量越高,空氣汙染就越嚴重。
  • 【中國科學報】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世界最大尺寸鍺酸鉍晶體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王紹華團隊近日採用坩堝下降法成功製備出直徑為5英寸的鍺酸鉍(BGO)晶體,該晶體無色透明,無明顯缺陷,晶錠直徑可達135毫米。  5英寸直徑BGO晶體是超高靈敏輻射探測裝置的關鍵高能射線探測材料之一,其成功研製必將進一步鞏固上海矽酸鹽所在BGO晶體研究、開發與量產方面的既有全球領先優勢,可滿足國內外應用端對大尺寸、高質量和高性能BGO閃爍晶體的迫切需求。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繼續探索新型穩定的2D MX3材料對於研究新的物理現象和開發新的功能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合作,製備了新二維化合物RhI3,並從大塊晶體中剝離出原子層厚度的RhI3薄片,研究其光學、電學性質和光探測行為。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
  • 上海矽酸鹽所:薪火相承一甲子 材料築夢新時代
    她就是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矽酸鹽所)。上海矽酸鹽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所)。上世紀60年代,研製出大尺寸高鋁氧質陶瓷,為提高廣播電臺發射功率作出重要貢獻;1990年,上海矽酸鹽所等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無水冷陶瓷發動機,「氮化矽陶瓷組合活塞」成果獲1990年中國科學院十大科技成果之首。率先開展壓電陶瓷研究。自主研發了一批功能陶瓷材料和元件,成為世界上功能陶瓷系列最完備的研究中心之一,推動了我國電子陶瓷材料的產業發展。
  • 上海矽酸鹽所600mm長BGO大單晶問世
    600mm長BGO大單晶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試生產一線成功製備出長度達600mmBGO大單晶。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長BGO單晶。此前,俄羅斯無機化學所曾報導最長BGO單晶400mm。600mmBGO大單晶是上海矽酸鹽所正在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技先導項目,開展了空間暗物質探測器用超長BGO單晶技術攻關工作。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11月19日,上海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杲雲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考察。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專門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發。十年磨一劍,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該成果已達到中試規模。標準化125×125mm?單電池認證效率達到9.7%,組件認證效率達到9.2%。
  • 上海矽酸鹽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著促進學術交流、攜手共同發展的宗旨在北京白鷺園會議中心召開材料學科學術交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繼去年上海矽酸鹽所承辦的第一屆與清華大學材料系雙邊學術交流會後,雙方的第二次交流,參與單位擴大至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有機電極材料由於其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結構多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將仿生結構設計理念運用於高性能生物基結構材料的研製,發展了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型材料製造方法,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圖一)。通過這種定向變形組裝方法,團隊成功地將纖維素納米纖維(CNF)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TiO2-Mica)複合製備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所獲得的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和熱性能,有望成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