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系統揭示α-玉米赤黴烯醇及其隱蔽性形式的生物轉化規律

2020-12-05 食品夥伴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產地識別與控制團隊系統揭示了α-玉米赤黴烯醇及其隱蔽性形式的生物轉化規律。該研究成果的發表,不僅填補了α-玉米赤黴烯醇在生物體內代謝途徑的空白,更為其毒理學研究與風險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據團隊首席李熠研究員介紹,α-玉米赤黴烯醇不僅是玉米赤黴烯酮的關鍵代謝產物,而且是汙染穀物、飼料和蜂產品的主要黴菌毒素之一。α-玉米赤黴烯醇的雌激素樣作用是玉米赤黴烯酮的500倍,且具有潛在致癌性。近年來新發現的隱蔽性α-玉米赤黴烯醇同其原型一樣,具有強烈的雌激素樣作用。目前,有關兩者在生物機體內的生物轉化過程尚不清楚。為了摸清α-玉米赤黴烯醇及其隱蔽性形式在生物體內的毒代動力學、主要代謝產物、代謝途徑及其關鍵代謝酶,研究人員採用超高效液相串聯高分辨質譜等技術對其進行了詳細研究。結果表明α-玉米赤黴烯醇及其隱蔽性形式在大鼠體內的生物利用度極差,口服給藥後的大鼠血漿中僅僅能夠檢測到痕量的原型,卻發現了大量的代謝產物。這表明兩者並非難於吸收,而是吸收後在機體內發生了廣泛的代謝。隨後,採用體內外代謝試驗共識別和鑑定出了41種α-玉米赤黴烯醇的代謝產物,以及14種隱蔽性α-玉米赤黴烯醇的代謝產物。羥基化、脫氫和葡萄糖醛酸結合是兩者主要代謝途徑,而且隱蔽性α-玉米赤黴烯醇能夠發生脫糖反應,有效釋放出其毒性原型,增加機體暴露的總量。此外,兩者的代謝存在顯著的種屬代謝差異,不同動物和人的主要代謝產物和代謝途徑均有所不同。


  該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青年自然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蜂產業體系項目資助。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19313573

相關焦點

  • 相關食品安全標準中玉米赤黴烯酮解讀
    ZEN在哺乳動物中C8位上的酮基易被還原,生成α-玉米赤黴烯醇(α-zearalenol)和β-玉米赤黴烯醇(β-zearalenol),它們都有與雌激素相似的結構,因此也具有雌激素活性。研究表明,α-玉米赤黴烯醇的雌激素活性是ZEN的3倍,而β-玉米赤黴烯醇的雌激素活性與ZEN相似。
  • 營養與健康所在基於木黴的真菌毒素脫毒轉化、玉米原料中真菌毒素汙染風險預警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報導生防木黴在與不同類型產毒真菌互作過程中,能夠通過糖基化和去氧化實現對不同類型真菌毒素的脫毒轉化,為發展基於木黴的真菌毒素源頭防控提出新路徑。同時,從毒素轉化角度探討木黴與產毒真菌的互作關係,為真菌毒素汙染的安全控制提供新思路。
  • 科學網—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一)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HBCD)的還原轉化效率和機制,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HBCD)的還原轉化效率和機制,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在問題中感悟物質性質的轉化規律
    物質的性質只有在實際問題中能充分表現其變化的形式、變化的條件以及變化的類型等,學習物質的性質轉化通過問題的解決才能更好地感悟物質性質的各種變化規律。下面以問題的解決為基礎,從物質的轉化形式、條件、量比關係、實驗推理等角度闡述物質的轉化規律。
  • 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實現生物質高效轉化
    出席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以「高效降解生物質的自然生物系統資源利用與仿生」為主題的第395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選擇新的研究戰略,開闢新的技術路線來解決利用自然生物系統資源,解決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對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推進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產業化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清華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熱休克蛋白90α為腫瘤標誌物
    2011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公布了全球31個被明確用於癌症檢測的產品,其中以血液為檢測對象的有17個,均由外國科學家發現和定義,至今尚無我國自主發現的腫瘤標誌物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和認可。羅永章教授團隊首次證明了人Hsp90α是腫瘤標誌物。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典型孕激素在羅非魚體內的生物富集與生物轉化規律
    由於孕激素在ng/L濃度就會對水生生物產生潛在的生態風險,因此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目前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部分孕激素的分布特徵和內分泌幹擾效應,而關於孕激素暴露下水生生物不同組織的生物富集與生物轉化規律的研究屈指可數。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系統調查和觀測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來深入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方精雲介紹,此次項目群發表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相關成果以「Molecular basis of vasohibins-mediated detyrosin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pindle function and mitosis」為題,於6月6日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產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 基因敲除裡氏木黴可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遺傳-源井生物
    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的降解和自然界中碳循環的持續主要通過微生物作用來維持,包括不同的真菌物種,如木黴,麴黴和青黴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生物產生的降解生物質的酶也可用於食品,飼料,造紙和紡織工業等各個領域。裡氏木黴(Trichoderma reesei)是一種真菌,是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的知名高效生產商,因此被酶工業廣泛用於生產其自身的內源酶以及生產異質蛋白。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Part 1 微生物聚集體主要存在形式目前,水汙染控制的主要技術手段是生物處理,而在生物處理中承擔主要作用的絮體汙泥、生物膜以及顆粒汙泥就是微生物聚集體的主要存在形式。這3種微生物聚集體由於存在形式的差異在汙水處理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微生物聚集體存在形式的不同也導致了其結構、功能與特性的差異,這也表明不同微生物聚集體在應對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的脅迫時呈現出獨特的表現力及應對機制。1.1 懸浮絮體汙泥絮體汙泥通常出現在傳統活性汙泥法工藝中,是活性汙泥處理系統的主體部分。
  • 美國科學家成功繪製玉米「跳躍」基因
    根據科技部網站消息,日前,玉米「跳躍基因」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冷泉港實驗室的科研小組成功繪製。這一成果將最終有利於玉米的繁殖和生產。轉座元件或轉座子是可以移動基因組內位置(「跳躍基因」)的DNA序列。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玉米澱粉轉化為碳材料,交聯反應及其對碳化過程...
    Eng期刊發表名為「From Starch to Carbon Materials: Insight into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arbonization Process」的論文,該研究對澱粉的交聯機理及其對碳化過程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