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國「複製人」一說站不住腳

2021-01-13 網易科技
  

  本報訊 (記者張瑾)近期,在廣州中山大學進行的一項以治療不孕為目的的生殖實驗,在國內外引發諸多爭議,有媒體甚至稱其為「複製人入侵中國」。昨天,生命科學權威專家、中科院院士翟中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該實驗本身並非「克隆」。

  據報導,由中美兩國專家共同參與的這一研究小組,為一名30歲的不孕婦女和她的丈夫通過體外受精,成功製造出一個受精卵。隨後,專家們取出受精卵的細胞核,植入另外一個懷孕婦女的受精卵(後者受精卵的細胞核已被去除),這樣,這名不孕婦女「製造」出5個發育後的早期胚胎(後夭折)。

  「克隆是指無性繁殖,它是把人身上的任意一個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來,放到成熟的卵細胞中去,從而孕育出生命。在此過程中,並沒有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屬於無性生殖,新生兒身上的遺傳物質都來自體細胞的所有者,是後者的複製品。從所報導的中山大學進行的實驗看,該實驗應屬於有性生殖,或者至少它不是無性繁殖,因為該實驗中新生兒身上將有來自不孕婦女和她的丈夫的遺傳基因。」翟中和院士認為,該實驗雖利用了「移核」技術,但並不是「克隆」。

  但翟院士同時指出,他並不贊成進行類似實驗研究。「一是牽扯到細胞核移植,二是倫理道德的問題,因為很難說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父母。」

  《京華時報》(2003年10月30日第A2版)


相關焦點

  • 三問中國克隆猴:猴子克隆出來了,接下來要複製人?
    視頻: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克隆猴三問今天,世界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成果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疑問,比如「克隆猴都出來了,複製人還遠嗎」「中國這一次為何能領跑全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中國搞定克隆猴震撼世界!隨時可以複製人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左)和它的妹妹「華華」據1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複製人會不會隨之而來呢?今天,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體細胞克隆猴」是什麼技術?體細胞克隆,就是一種將體細胞培養後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通過人工方式激活後再送入母體發育成個體的過程。細胞核移植技術是克隆動物的一個重要步驟。體細胞克隆猴,就是利用供體猴的體細胞,複製出的遺傳結構與供體猴子相同的個體。
  • 複製人不再是幻想?中國科學家如何看待"克隆孩子"
    「我為什麼反對複製人」  翟中和(中科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現階段,複製人是弊多利少。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克隆是無性生殖,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在人類已經普遍採用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後代的現在,再用克隆這種原始的生殖方式進行繁殖,實際上是一種倒退。
  • 中國反對複製人宣言 專家稱治療性克隆不違人權
    中新網2月21日電 新京報報導,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認為,支持治療性克隆決不是對人權的違背。「治療性克隆」的兩種不同認知來源於兩種不同的人權觀點。  是否允許治療性克隆成爭論焦點   2月18日,聯合國大會法律委員會通過一項政治宣言《聯合國關於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國禁止有違人類尊嚴的任何形式的複製人。
  • 外媒:中國成功克隆猴子轟動世界 但無意「複製人」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彼德·安德魯斯說,這一概念有一定價值,尤其是因為在老鼠身上模擬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這樣的複雜疾病面臨著長期困難。報導稱,到目前為止,所有治療老鼠阿爾茨海默症狀的療法在人體試驗時都失敗了,反覆失敗的一個潛在原因是阿爾茨海默症的老鼠模型還不夠接近該疾病的人類版本。中國計劃通過研究克隆和基因改造的猴子來加速醫學治療的發展。
  • 院士談複製人是否能被社會接受
    提問者:青年報記者 曾偉    受訪者: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大哲學系教授何祚庥院士    問:自從義大利醫生安蒂諾裡、美國生育專家扎沃斯等爭相製造全球第一「複製人」以來,全球一片喊打之聲,但《紐約時報》17日發表赫尼格的署名文章認為,隨著克隆嬰兒誕生可能性逐漸增大,人們對待複製人的態度也將像試管嬰兒一樣被社會接受,真的會這樣嗎?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資料照片)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在之後的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成功地克隆了亞洲鯉魚。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的科學家用成年鯽魚的腎臟細胞克隆出一條魚,證明成年魚的體細胞也可去分化和再程序化,這比用成年體細胞克隆出的多莉羊早了15年。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克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克隆鼠、克隆牛、克隆貓和克隆兔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問世。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原標題:揭秘:克隆猴與普通猴有什麼不一樣?將來是否會複製人?   為什麼要克隆猴?   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長類動物——猴。那麼克隆領域的金字塔塔尖為什麼偏偏是猴呢?
  • 克隆猴在中科院誕生,複製人還遠麼?
    在激烈的科研競爭環境下,中國科學家率先完成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歷史性突破!目前,兩隻克隆猴出生時間分別為8周和6周,同普通的猴子一樣,能正常地生長。「這項成果將不僅為動物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會促進人類疾病治療新方案的開發。」《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說。該研究意義重大,為中國科學家的率先突破點讚。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如果當選,顏寧將成為當年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也是在同年,顏寧表示其已經接受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發來的邀請,擔任終身講席教授,而此時中科院的增選結果還沒有出爐。為什麼說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謠言?顏寧教授在遠赴美國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顏寧落選。
  • 兩隻克隆猴誕生 中國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獼猴
    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雌性長尾獼猴代表著一個技術上的裡程碑。它代表著能夠創造出可定製和基因一致的猴子種群,從而加速治療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等疾病。但這一突破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的擔憂:複製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
  • 人與複製人
    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複製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由於複製人可能帶來複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複製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近400人送別科學鬥士鄒承魯(圖)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本報訊(記者夏命群柳志卿)昨天上午10時,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鄒承魯的家屬、白髮蒼蒼的同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0人前來送別。  靈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髮蒼蒼的老人擠滿了廣場,他們中包括鄒承魯的同事、學生、親人。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其實只要稍微查證一下,就知道這故事站不住腳。一來,顏寧沒有在2015年落選中科院院士。觀察者網查到了中科院官網發布的完整「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包括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和技術科學部30人,共計157人,裡面並沒有顏寧的名字。
  • 中科院再做突破,「中國速度」吸引各國目光,美國這次堵不住
    在西方的科技封鎖下,我國這些年一直在走獨立自主研發之路,這次我國中科院的院士們再次做出了突破,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速度」,美國這次想堵也堵不住!在意識到在核心技術方面沒人會幫助我們之後,我們開始走自主研發之路,這些年走來,我們也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告訴記者,克隆猴成為世界性難題的一個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同時,用作受體的卵母細胞數量有限,且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操作技術尚不完善,也是影響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 克隆猴之後,真會有複製人?
    有專家評論說,這一成果是「世界級重大突破」。   克隆猴為什麼這麼重要,這麼難?更有人擔心,同為靈長類的猴子克隆出來了,之後會不會真的有複製人出現?   克隆猴此前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之所以得到科學家、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首先因為這件事真的不容易。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葛墨林代表主辦方介紹了參會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嘉賓及特邀學術報告人,並向與會代表詳細闡述了會議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