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史上有過群體免疫成功的例子嗎?有,只不過有條件

2020-12-06 枯藤老樹文明史

對於人類文明社會幾千年的歷史來說,不存在爭議的事情是:威脅最大的是瘟疫,其次才是戰爭。

需要注意的是瘟疫往往也是戰爭的幫兇,是戰爭的衍生物和附屬品,戰爭爆發,死人一多,瘟疫往往也就緊隨其後了。

這不僅僅是因為糜爛的屍體會成為瘟疫傳播絕佳的載體,更是因為戰爭一旦爆發,本來就脆弱不堪的衛生體系和防疫功能就幾乎不可避免的要崩潰了。

存在爭議的事情是:今後發展可能將戰爭提到首要的地位,因為核戰爭的影響和死亡幾乎可以說是全球性的、不可阻擋的和災難性的。

核戰爭概念圖

那麼歷史上又有哪些破壞力極強的瘟疫呢?

毫無疑問 ,有史以來最為恐怖的瘟疫當然就是美洲天花、印度霍亂、歐洲黑死病三兄弟了。

美洲天花是在1492年由歐洲殖民者帶入美洲大陸的。

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已經無法預估,有人認為感染人數達到了一億,死亡人數也達到了5000萬。

美洲天花直接導致美洲文明土崩瓦解,歐洲殖民者乘虛而入,因此才有了當今世界的基督教世界燦爛絢麗輝煌的新版圖。

印度霍亂發生在1817年到1830年,這次瘟疫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具體感染人數,已經無法估計。

病毒

在印度,大約有3800萬人喪生。

在英國,大約有7.8萬人喪生。

在俄羅斯,損失了二十分之一的人口。

在波蘭,損失了三十分之一的人口。

歐洲黑死病發生於1347年至1353年的歐洲,是由攻城略地的蒙古人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傳入的。

感染人數,已經無法估計,死亡人數大約在2500萬人。

當然歷史上,令人膽寒的瘟疫遠不止這些,比如還有西班牙大流感、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瘟疫和安東尼瘟疫等等。

病毒

只不過這些早已成為了歷史的塵埃,雖然恐怖,卻也無礙於當下,但目前就有一種瘟疫肆無忌憚地橫行全球,使我們不得不如履薄冰。

這種瘟疫就是新冠肺炎,目前全球感染人數達到了5860萬人,死亡人數也達到了驚人的139萬。

這還只是有統計數據的,其中光美國就貢獻了1200萬感染人數,27萬死亡人數。

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輕視這些數字,因為這些冷冰冰的數據背後都是一條條和你我一模一樣的鮮活而頑強的生命,如果不承認這點,也就沒有了討論和交流的基礎和價值。

新冠肺炎儘管如此危險,也還有些國家的政府無所作為,甚至還大肆宣揚所謂的群體免疫,比如英國政府。

派屈克·瓦朗斯

英國政府「群體免疫」理論是由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提出的,他表示該計劃將有約60%的英國人感染新冠病毒,這樣就可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的能力。

而目前英國有6600萬人口,他預測大概需要感染4000萬人,這樣就可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先不說,群體免疫能否成功,就算達到了他的條件,4000萬人感染,按目前2.4%的致死率,也就是說大約會犧牲96萬人。

計劃96萬人失去寶貴的生命,這個計劃本身就很離譜,難道不是嗎?

所謂群體免疫,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的個體獲得對瘟疫的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擁有抵抗力的個體的比例越高,易感個體與受感染個體間接觸的可能性便越小,因此「群體免疫」的能力也就越強。

病毒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成功實現過「群體免疫」,只不過存在一定的條件,比如人類戰勝天花病毒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當時天花疫苗的接種並沒有達到100%,而且接種的天花疫苗也不是100%的有效,但是只要人群中有極高比例的人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了免疫力,「群體免疫」也就可以實現,天花也就因此而消亡了。

但是「群體免疫」的前提是人類研發了有效的疫苗,只有在絕大多數的人都接種過疫苗的情況下,「群體免疫」才可能有效果,否則,情況只會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加而越來越嚴重。

嚴格來說,具有接觸機會的100個人中,只有其中99個人接種了疫苗,並且產生了有效的免疫力,才能保護沒有接種疫苗的那個人,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條件,「群體免疫」就會成為空談。

舉個例子,2000年的時候,美國宣布麻疹已經被消滅了,不少人因此就放棄了接種疫苗,結果在2019年的時候,麻疹再次大規模爆發。

病毒

派屈克·瓦朗斯提出的「群體免疫」理論,如果是真的政策方針,那就值得仔細地斟酌一番了,需要認真地思考思考由此導致的後果,是不是承受得住?

不過如果只是一個煙霧彈,目的是要防止人們四處亂竄,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那可真是善莫大焉。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地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我們以前從未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將導致不可接受和不必要的人類死亡和痛苦。"儘管受到廣泛的批評,這個想法仍然在許多國家的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中間不斷出現,包括瑞典、英國和美國。美國總統唐納德 · 川普9月份對此發表了正面評論,使用了誤用的"從眾心理"。甚至一些科學家也推動了這一議程。
  • 群體免疫是什麼,它能用來防疫新冠病毒嗎?
    群體免疫的效應原理(繪圖:商周) 先解釋一下圖中的各種符號,綠色的人臉代表的是對病毒有免疫力了的人(通過之前的感染或者接種疫苗獲得的),淡藍色人臉代表是對病毒還沒有免疫力的人(沒有被感染過也沒有接種疫苗
  • 群體免疫與SARS-Cov-2的意義
    ),是指當種群中有足夠比例的免疫個體時,那麼易感個體會免受感染而受到保護。天花的消滅,成人及兒童常規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後疾病的持續減少, 都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成功的例子。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群體免疫閾值定義為已獲得免疫力而不再參與傳播鏈的人口比例。
  • 「群體免疫」=「野獸生存法則」,是人類歷史的倒退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group immunity),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因為,疾病發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動物群體中有抵抗力的個體數,而且與動物群體中個體間接觸的頻率有關。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新冠病毒會引起很強的群體免疫力嗎?還是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病毒株,需要重複接種疫苗?我們還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免疫反應的知識需要學習。」在一封公開信中,來自英國各大學的229名科學家表示,英國政府的防控措施將給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帶來額外的壓力,署名人也聯合批評了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派屈克在周五表示:「絕大多數人是輕症,因此要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這樣更多的人對這種疾病免疫,我們就能減少傳播。」
  • 兒童預防接種日,淺談「群體免疫」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提出這個主題特別適宜,在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新冠的當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疫苗能儘快研製成功。個人接種疫苗除了避免自己患上傳染病外,更重要的,也是構築整個社會群體免疫的重要一份子。下面就請問藥師團隊擅長提供疫苗諮詢的郭琳藥師和我一起,給大家談一下群體免疫的相關知識。
  • COVID19/WHO首席科學家:2021年底之前不太可能有群體免疫
    在北半球進入秋冬後,新冠肺炎真如預期捲土重來,病例數仍然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全球感染的人數已經來到7800萬,雖然新冠疫苗已經成功研發並開始接種,但世界衛生組織的首席科學家蘇瑪·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博士表示,推出Covid疫苗時絕不能放鬆,因為要達到人群免疫需要時間
  • 「群體免疫」爭議再起,科學界又撕裂了嗎?
    《宣言》表示,隨著人類免疫力增強,包括易感人群在內的所有人被感染的風險都會下降,最終達到 「群體免疫」。平衡風險和收益的一個做法,就是讓死亡風險小的人群恢復正常生活,通過自然感染後逐漸建立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同時重點保護那些風險最高的人。
  • 「群體免疫」金錢下的謊言
    抗疫初期國家即調集大量人力物力、不惜代價啟動全國抗疫行動,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經達到了1169億元,經過數月的努力,我國抗疫得到全面的控制;反觀部分西方國家,為了保住所謂的經濟發展竟然發明出了群體免疫的詞彙來坑蒙本國人民,且不說新冠作為一種新型病毒我們對它毫不了解更別說高效的救治方案,單說病毒是否能群體免疫都是個不確定的事,每年全世界都會有大量的人患病毒性感冒
  • 如果美國真的新冠群體免疫了怎麼辦?
    而美國的總共人口數是3.3億,感染率已經達到了3.24%,也就是說,在美國每33個人中就有一個感染新冠。再來看看單日新增確診數11月11日,美國新增確診達也創了新高,達到了146582例(好吧,最近經常創新高)。事實上,美國目前基本屬於放任自流狀態,不管制,不隔離,隨便它去。擦嘞,這是向著群體免疫的方向去啊。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事實上,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長河中,群體免疫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英政府拋出「群體免疫」策略引爭議 此舉或產生嚴重後果
    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 曾光:國外真的在群體免疫嗎?中國的防疫會陷入被動嗎?
    人們開始擔憂,未來有一天我們會不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群體免疫就是一個理論,轉化成實踐是行不通的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在做客中新網直播時說,群體免疫的觀點是一種理論,當這種理論化成實踐的時候是非常可怕的。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新冠疫苗與群體免疫
    許多小夥伴最近也常常問我,我們都翹首以盼這麼久了,為什麼疫苗還沒有研發成功?新冠疫苗的研發真的這麼難嗎?我們還要等多久? 要回到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疫苗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群體免疫是指當一個群體中70%-80%的人對某種病原體擁有終生免疫力時,就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流行。這也是我們通過疫苗在人類種群中根除一些病原體的理論基礎。 當70%-80%的人類都通過疫苗或其它方式擁有了對某種病原體的免疫力時,剩下的20%-30%的人類也會獲得對這種病原體的保護,因為這種病原體不容易在人群中大規模擴散,就不容易接觸到這20-30%沒有免疫力的人了。
  • 名人努力成功的例子 名人努力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努力是水,澆灌成功之花。努力是燈,照亮人生之路。努力是橋,搭起理想的彼岸。人的成功在於追求夢想的時候,是否有努力地用心去奮鬥。那你知道名人努力成功的例子有哪些嗎?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在這期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也一直咬牙堅持,不放棄。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發明了蓄電池,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 中國一線專家:中國有14億人,"群體免疫"做不來
    億人,如果按群體免疫的概念需要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這個比例很大。近日,群體免疫的概念也引起了一番討論,那麼群體免疫是否是有效防護手段?能否能夠保護我們?專家認為,中國有14億人,如果按群體免疫的概念需要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人群,這個比例很大。不管在哪個國家,做起來比較難。
  • 英國「群體免疫」背後,我希望你明白這件事
    商業洞察丨作者 / 劉 潤整理/萬 青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757篇原創文章最近,英國決定實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計劃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激烈爭論。我看到這樣一種觀點,非常有趣。對於一個國王都曾被議會送上斷頭臺和爆發過「光榮革命」的國家而言。英國政府可能認為,對於自己國家這些民眾:你越想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越是不幹。
  • 群體免疫有效嗎?Does herd immunity work?
    簡單解釋一下啥有群體免疫。1個人得了病,傳染給2個人,然後再以指數的速度不斷在群體裡傳播,直到整個群體都被傳染上這種疾病。在病毒傳播的過程中,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死掉了,大量的人都被處於被感染但是未死掉的狀態。
  • 英語小課堂:惹爭議的「群體免疫」怎麼說?
    英國首相約鮑裡斯詹森推出的抗疫政策,以及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關於「群體免疫」原則的論述,在國際社會引發巨大爭議,並在幾天之內上升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討論熱點。 大家紛紛表示,「群體免疫」是個什麼神奇的科學詞彙?這個知識我怎麼沒有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