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國外真的在群體免疫嗎?中國的防疫會陷入被動嗎?

2021-01-07 騰訊網

最近,隨著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孫的病情發展,「群體免疫」這一概念再次引發了公眾的極大關注。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悲觀主義論調「如果有效的疫苗遲遲沒有誕生,在未來1-2年內,『群體免疫』即便不是主動選擇的策略,也是被動形成的必然結果。」人們開始擔憂,未來有一天我們會不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群體免疫就是一個理論,轉化成實踐是行不通的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在做客中新網直播時說,群體免疫的觀點是一種理論,當這種理論化成實踐的時候是非常可怕的。群體免疫說白了就是讓病毒傳播吧,最後70%、80%的人都得過了就安全了,疫苗也不用打了。跟群體免疫相對立的理論是什麼?是把疫情控制了,我們研製出疫苗,通過疫苗人工免疫來實現,這兩種理論是對立的,而我們中國採取的是防控加疫苗的策略。

新冠病毒不同於其它病毒,易在城市中傳播

曾光教授強調,提出群體免疫這個觀點的人,他能提出一個病毒傳播的路線圖嗎?感染誰、不感染誰,都只感染年輕人嗎?都只是輕症嗎?顯然不是的,看看現在的義大利,看看現在的美國,看看現在的英國,都感染什麼人?這個新型冠狀病毒和過去的傳染病不一樣,過去傳染病是窮人得的多,像結核病、寄生蟲病。而現在得新冠肺炎的是城市裡的人,包括高官貴族們不少得的吧,像內閣成員、總理、首相、部長,為什麼呢?因為它符合傳染病流行規律,人群密集的地方,病原體來了,在潛伏期時大家都沒有採取防範措施,那就會在群體中傳播,它既能傳到老年醫院、精神病院也能傳到監獄。所以,如果全國60%的人都得了,會造成多少生命的代價?而且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在執行群體免疫的,都是在調整,都在向我們國家採取的方向調整。

國外也不是真的在群體免疫,他們都在調整策略

曾光教授介紹,現在義大利為什麼把中國專家請去,因為中國專家有經驗,會傳授給他們經驗。你看國外現在也採取了封城、禁足,甚至德國提出聚會不許超過兩個人,比中國提的還嚴,他是按照群體免疫嗎?不是的,他受不了了!有人說義大利某個社區,檢查60個人,發現40個人都是帶著病毒的,這不是群體免疫嗎?我要說這只是小樣本。義大利到現在15萬人感染,另外再乘10,為什麼?還漏掉了90%,加起來有150萬人,150萬人除6000萬,才感染了多少啊, 連5%都不到,但現在義大利已經招架不住了, 實際上他們已經在向我們中國採取的防控策略靠攏了。

所以現在來講群體免疫就是一個理論,拿到實踐裡是行不通的,所以這些國家它不說拋棄,但是這些國家都在調整,都在向我們中國目前採取的防控加疫苗的策略調整。

目前疫苗還沒有的情況下,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預防」

曾光說,我覺得切實有效的就是「預防」兩個字,現在全世界沒有明確的治療藥物,疫苗都沒有確切的,說哪個藥吃了以後就可以預防,或者哪個疫苗肯定是打了有效的,現在還沒有。所以,這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行為: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保持身心健康,做一些體育鍛鍊、精神愉快。

專家簡介 曾光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市政府參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WHO傳染病監測和應急反應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創始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大奔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將讓中國陷入「囚徒困境」!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教授陸蒙吉披露了德國的防疫策略:通過積極防疫、儘量平推疫情波峰、延緩疫情進程,最終實現「群體免疫」,並認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長,我們認為是至少兩年」。
  • 新冠「頻發多發」,防疫大考驗,疫苗怎麼打?曾光全解讀:非常時期用...
    疫苗真的安全嗎?春運能否自由流動?這個冬天我們如何打好防疫戰?時代財經專訪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共同探討——疫情新常態,中國的安全與機遇。時代財經新年特別企劃《2021,我們的世界會怎樣》,本期特別邀請到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與我們共同探討——《疫情新常態,中國的安全與機遇》。時代財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世界各國都陷入恐慌當中。我國採取有效措施很快將疫情遏制住,可隨著天氣轉冷,疫情又有抬頭的趨勢,您對目前疫情現狀如何解讀?
  •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做客「南開公共衛生講堂」
    中國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舉全國之力迅速控制住疫情。相比之下,美國被動防疫,主觀錯過窗口期,確診病例數、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廣受其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批評。曾光分析,美國防控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缺乏舉國體制應對傳染病大流行的經驗,憂患意識薄弱;對疾病嚴重性、主要傳入國判斷失誤;戰略方面,錯過窗口期,優勢全無,全局被動;缺乏有效控制密切接觸者的法律基礎;口罩無用論、群體免疫等偽科學的蠱惑;檢測收費、醫保支付等制度設計將窮人排除在外;民眾自由化傾向等。
  • 群體免疫是什麼,它能用來防疫新冠病毒嗎?
    就這樣,雖然10個人裡依然有3個人對這個病毒沒有免疫力,但他們不會被感染而得病,原因就是因為其他個體有了免疫力而對整個群體都有了保護作用。 上面就是群體免疫的原理。 看到上面的解釋,有些讀者可能會說,在上面的圖裡如果那個病人把病毒傳給了那三個沒有免疫力的人,那傳染不就依然可以發生嗎?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新冠病毒會引起很強的群體免疫力嗎?還是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病毒株,需要重複接種疫苗?我們還有很多關於新冠病毒免疫反應的知識需要學習。」只要6000多萬英國人中的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並康復後獲得免疫,則英國將獲得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力。推行這樣的理念可以理解為,在把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等面對新冠的高危人群隔離保護起來後,讓「年富力強者」主動或被動遭遇病毒後出現抗體,形成社會的「群體免疫」,使得高危個體周圍最終都是對這種疾病有抵抗力的人。
  • 喬治亞大學: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防疫策略
    美國喬治亞大學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的模型研究直言不諱地指出:「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防疫策略」——論文直接以「傳播動力學揭示COVID-19群體免疫策略不切實際」作為標題。具體的是通過減少(而不是制止)病毒傳播,在保護弱勢群體的前提下,允許部分人通過自然感染獲得免疫,逐步減少易感人群,最終讓人群獲得群體免疫而實現對疫情的長期控制。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如果美國真的新冠群體免疫了怎麼辦?
    擦嘞,這是向著群體免疫的方向去啊。中國最近似乎又有第二波到來的跡象,在很長時間沒有新增確診的狀況之後,各地區又逐漸出現了新增確診數,當然這些應該都是境外傳進來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美國到時候真的群體免疫了,帶著病菌到處跑咋辦?
  • 【畫說防疫】如何建立群體免疫屏障?
    接種疫苗會得到多久的保護?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圍繞老百姓關切的新冠疫苗相關問題,光明科普策劃「畫說防疫·疫苗來了」系列科普動畫進行全面梳理和解答。如何通過接種疫苗在人群中形成群體免疫?人群免疫力達到上述閾值,也就建立了阻斷麻疹、百日咳、天花和脊髓灰質炎傳播的免疫屏障。  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護效力和疫苗的接種率呈正比。因此,要達到足夠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夠高的接種率,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接種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種的人比較多或大多數人不願去接種,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傳染源存在時,容易出現疾病的傳播。
  • 曾光、王宏廣談新冠疫情將如何影響健康產業
    圍繞這些問題,4月8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與清華大學交叉醫學院國際生物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在經觀《健康1+1》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進出口需求變化在曾光看來,疫情初期,中國在物資各方面的準備並不充足,但是好在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並且口罩、手套、眼罩、呼吸機包括消毒液這些產品,中國的產量都很高。
  • 國家群體免疫,病毒競爭上崗
    資本主義國家深陷新冠二次爆發的水深火熱中,中國國內近期也零星曝出相關偶發案例,而當「病毒變異」這種本該只在《生化危機》中出現的情況真的到來後,大家也沒法安心地當一個吃瓜群眾。那麼問題來了——1. 新冠病毒變異到底是什麼情況?2. 現有的疫苗還會有效嗎?3. 變異後的病毒會對經濟產生進一步影響嗎?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了解一下
    有關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我還真知道一個。還記得澳洲人和兔子的百年戰爭嗎?最終以人類的失敗而告終。您會說,這種幾乎死絕了的方法真的能用在人類身上嗎?99%的死亡率,簡直開玩笑!先聲明一下,我絕不是要擁護什麼達爾文主義,只是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知識點。
  • 七國連線 曾光教授為海外華僑留學生解答了哪些問題
    央視網3月25日晚同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韓國、瑞士和澳大利亞7個國家的居民、留學生和華僑連線,與國家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一起對話,遠程get防疫技能。曾光:要認真參考國內防疫措施1、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勢下,海外留學生到底該不該回國?如果已打算回國,在路上又該如何做好防護,減少感染的風險?
  • 「群體免疫」與「悶死病毒」兩種抗疫模式的利弊得失
    自從英國首相詹森,說出英國要採用「群體免疫」的辦法,來抵禦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全球譁然,「群體免疫」的詞兒,成了全球的熱搜詞。儘管一零半爪,中國老百姓也知道,這種所謂「群體免疫」的方法,和中國現在「抗疫模式」相比,是一種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抵抗疫情的模式,它的理論基礎、邏輯思路和實踐行為都與現行的中國模式完全不同,當然所花費的總體成本也完全不同。
  • 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低於西方,曾光:今冬明春疫情防控更艱苦
    COVID-19在全球如火如荼,中國也在持續嚴密防控。在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看來,今冬明春這一階段的防控對中國來說更加艱巨。11月19日,在Cell Press 細胞出版社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線上學術會議「新冠直擊:認知、防控和預後」上,曾光表示,「今冬明春可能面臨新冠與流感的雙重感染,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非常高危的人群。」
  • 衛健委流行病專家曾光解讀疫情反彈:再停止春運是因噎廢食
    有消息稱中國可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給5000萬人注射疫苗,曾光表示中國的疫情研製在世界上處於「第一團隊」,其他國家緊急應用疫苗是在與病毒搶時間。中國能夠從容地、有秩序地安排群眾接種,「疫苗少的時候要用的巧,疫苗多的時候要提高接種率,另外還要綜合考慮人的高危、職業、免疫各個方面。」在任何疾病領域,以往研製一支疫苗也許需要10年,而這一次,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各國研製出了多種疫苗。
  • 人類文明史上有過群體免疫成功的例子嗎?有,只不過有條件
    這不僅僅是因為糜爛的屍體會成為瘟疫傳播絕佳的載體,更是因為戰爭一旦爆發,本來就脆弱不堪的衛生體系和防疫功能就幾乎不可避免的要崩潰了。存在爭議的事情是:今後發展可能將戰爭提到首要的地位,因為核戰爭的影響和死亡幾乎可以說是全球性的、不可阻擋的和災難性的。
  • ...超美國,瑞典首都「群體免疫」下月見效?俄媒:民眾成了實驗小白鼠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球首個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將是瑞典?瑞典駐美國大使奧洛普斯多特26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宣稱,斯德哥爾摩已有30%的人達到「免疫」,5月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此前一天世衛組織剛宣布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治癒者可「免疫」,瑞典人真的能實現「群體免疫」嗎?
  • 英國的群體免疫到底為哪般?犧牲60%的人群?真相是什麼?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派屈克·瓦蘭斯提出,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最近很多朋友都被這一條新聞刷屏了,那什麼是群體免疫呢?就好比說,當病毒作為」抗原「進入人體後,我們身體會針對這種」病毒「產生具有保護性作用的蛋白質(抗體),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對某種病毒有很強的免疫力稱之為群體免疫。
  • 群體免疫,是物競天擇還是優勝劣汰
    導讀:「這都21世紀了,英國你不主動防疫,居然還用群體免疫策略......看來詹森是可能覺得英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吧。」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