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線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導,聯合了國內外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10 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變異的重磅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還首次提出用「Xian/秈」和「Geng/粳」兩個漢語農業術語來代替Indica和Japonica。據筆者所知,這是漢字第一次出現在《自然》這本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
隨著中國科研騰飛和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共同體中強勢崛起,越來越多的漢源術語開始在各領域中出現。比如中科院的陳雲霽、陳天石團隊,就以在計算技術領域無可爭議的學術和技術成就把兩個很接地氣(也讓外國學者感到很「洋氣」)的晶片名字安進了國際學界:DianNao(拼音「電腦」)、DaDianNao(拼音「大電腦」),又如JCMT射電望遠鏡的緻密分子氣體巡天計劃就叫「MALATANG」。沒錯,就是「麻辣燙」。因為該項目的協調負責人是兩位華人學者和一位熱愛中餐的丹麥學者。他們將射電望遠鏡比喻成了一口大鍋(那個雷達天線確實像極了),而要搜索的東西是「熱辣的星系」(形態上像麻辣燙的串串)。
歷史上,術語的來源語言反映了不同學術共同體的分工和興衰。天文學、數學中含有許多拉丁語,地理術語、哲學術語很多來自德語,航空航天技術中混入大量俄語,而信息技術因為爆發較晚,術語幾乎全部是英語源頭的。在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如中醫、中國哲學等,也有大量漢語來源的術語。誠然,為了傳播的需求,它們都以各種方式使用拉丁字母進行轉寫,大多具有標準的拉丁化方案。
不難看出,術語的語言來源與該國學術共同體在該領域發展中的貢獻具有很大關係。筆者認為,漢源術語的出海由或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由中國學者用學術通用語構建新術語,如語言學中本來存在「chunk」(語塊),中國學者創新產生了「natural chunk」(自然語塊)。新術語與中國學者的研究有關,但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漢源術語」。第二階段則是高度原創性研究,用中國命名實體來命名術語,如「Chern-Simons Theory」(陳-西蒙斯定理)就是用陳省身先生命名。這一階段,科研活動與漢語語言社團中的某人、某機構有密切關係,但未必與漢語社團長久承載的知識相關。第三階段則是漢實詞構成的術語被學術通用語轉寫,甚至直接移入開始使用。本文開頭提及的「Xian/秈」和「Geng/粳」便是如此。這標誌著科研活動本身與漢語語言社團所承載的知識發生了極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必須用漢語詞來構成術語。
漢源術語,是漢語承載科學知識的一種表現,更是漢語語言社團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的示蹤劑。漢語能不能表述科學知識背後的關鍵問題還是中國的科研實力。當我們的語言向世界貢獻的主流是科技術語時,當駐外語言教學機構提供的更多是學業、職業語言教育時,或可說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得更穩固,更自信了。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