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文潭】某射電望遠鏡計劃取名麻辣燙:漢源術語多起來

2021-01-13 光明日報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線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導,聯合了國內外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10 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變異的重磅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還首次提出用「Xian/秈」和「Geng/粳」兩個漢語農業術語來代替Indica和Japonica。據筆者所知,這是漢字第一次出現在《自然》這本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

隨著中國科研騰飛和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共同體中強勢崛起,越來越多的漢源術語開始在各領域中出現。比如中科院的陳雲霽、陳天石團隊,就以在計算技術領域無可爭議的學術和技術成就把兩個很接地氣(也讓外國學者感到很「洋氣」)的晶片名字安進了國際學界:DianNao(拼音「電腦」)、DaDianNao(拼音「大電腦」),又如JCMT射電望遠鏡的緻密分子氣體巡天計劃就叫「MALATANG」。沒錯,就是「麻辣燙」。因為該項目的協調負責人是兩位華人學者和一位熱愛中餐的丹麥學者。他們將射電望遠鏡比喻成了一口大鍋(那個雷達天線確實像極了),而要搜索的東西是「熱辣的星系」(形態上像麻辣燙的串串)。

歷史上,術語的來源語言反映了不同學術共同體的分工和興衰。天文學、數學中含有許多拉丁語,地理術語、哲學術語很多來自德語,航空航天技術中混入大量俄語,而信息技術因為爆發較晚,術語幾乎全部是英語源頭的。在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如中醫、中國哲學等,也有大量漢語來源的術語。誠然,為了傳播的需求,它們都以各種方式使用拉丁字母進行轉寫,大多具有標準的拉丁化方案。

不難看出,術語的語言來源與該國學術共同體在該領域發展中的貢獻具有很大關係。筆者認為,漢源術語的出海由或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由中國學者用學術通用語構建新術語,如語言學中本來存在「chunk」(語塊),中國學者創新產生了「natural chunk」(自然語塊)。新術語與中國學者的研究有關,但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漢源術語」。第二階段則是高度原創性研究,用中國命名實體來命名術語,如「Chern-Simons Theory」(陳-西蒙斯定理)就是用陳省身先生命名。這一階段,科研活動與漢語語言社團中的某人、某機構有密切關係,但未必與漢語社團長久承載的知識相關。第三階段則是漢實詞構成的術語被學術通用語轉寫,甚至直接移入開始使用。本文開頭提及的「Xian/秈」和「Geng/粳」便是如此。這標誌著科研活動本身與漢語語言社團所承載的知識發生了極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必須用漢語詞來構成術語。

漢源術語,是漢語承載科學知識的一種表現,更是漢語語言社團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的示蹤劑。漢語能不能表述科學知識背後的關鍵問題還是中國的科研實力。當我們的語言向世界貢獻的主流是科技術語時,當駐外語言教學機構提供的更多是學業、職業語言教育時,或可說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得更穩固,更自信了。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美阿雷西博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一夜之間倒塌,數月前計劃拆除
    海外網12月2日消息,當地時間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說:「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平臺一夜之間坍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我們當務之急是確保安全。」工程師們已評估了損壞情況,確定望遠鏡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儀器平臺墜落到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望遠鏡的支撐鋼纜也斷裂了。
  •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 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組圖)
    同時,該望遠鏡也可以幫助人類更好的理解第一個黑洞及恆星何時產生。「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計劃於2016年開工,2024年完工,將包括3000座碟形天線,每座直徑15米,總面積達一平方公裡。圖為「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效果圖。  「平方公裡陣列」組織宣布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三國將聯合建造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這裡我們列出了5項驚人的射電望遠鏡發現。 什麼是射電天文學? 射電望遠鏡使從太空觀察無線電波成為可能。它的工作原理與光學望遠鏡類似,只是反射的不是可見光,而是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和微波的波長也比可見光長,天文學家利用這些波長來收集物體發射無線電的頻率、功率和時間等數據。
  • 星鏈計劃幹擾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 天文學家準備把馬斯克告到聯合國
    除了特斯拉電動車、SpaceX火箭之外,馬斯克還有一個計劃可能改變全球網絡,那就是Starlink星鏈計劃。不過這個計劃現在遇到了點麻煩,有可能導致馬斯克被一群天文學家告到聯合國去。
  • 中國500米射電望遠鏡將正啟動「外星人搜尋計劃」
    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自主打造的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即將正式開啟「外星人搜尋計劃」,從4月1日起將開始通過網際網路,接受全球各國科學家的使用申請,傳說中的「一起來找外星人」即將成為現實。
  • 射電望遠鏡的作用
    天線收集天體的射電輻射,接收機將這些信號加工、轉化成可供記錄、顯示的形式,終端設備把信號記錄下來,並按特定的要求進行某些處理然後顯示出來。表徵射電望遠鏡性能的基本指標是空間解析度和靈敏度,前者反映區分兩個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電點源的能力,後者反映探測微弱射電源的能力。射電望遠鏡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間解析度和高靈敏度。
  • 哈勃望遠鏡25周年 中國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25周年,中國網友在祝福的同時也有點無奈與羨慕。雖然暫未聽聞中國有往太空發射望遠鏡的計劃,但是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正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窪地建設。網友們在羨慕國外的望遠鏡的時候也要相信中國也會有的。
  • 利用我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搜索外星人
    2016年,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首次聚光。從那時起,望遠鏡經歷了廣泛的測試和調試,並於2020年1月正式上線。在這段時間裡,它還促成了多項發現,包括近100個新的脈衝星。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倒塌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日上午8時左右,在經過四個月兩次電纜故障後,波多黎各最古老的天文學設施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因結構失控而倒塌據報導,阿雷西博望遠鏡塔尖折斷,懸吊在空中的900噸設備平臺直線墜落。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單碟射電望遠鏡。
  • 中日韓共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
    三國天文學界在各自獨立開發的射電天體探測網基礎上,整合了東亞地區直徑約6000公裡範圍內19臺射電天文望遠鏡,覆蓋了從日本小笠原、北海道至中國烏魯木齊、昆明的廣闊地域,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射電天文觀測網絡。如果配合日本「月亮女神」繞月衛星上搭載的觀天設備,這個望遠鏡陣的直徑將會擴展到2.4萬公裡。
  •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將被拆除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之一、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所屬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文稱,由於望遠鏡存在坍塌風險,將被拆除。8月,望遠鏡的一條輔助鋼纜斷裂,將反射面砸出一道30米長的裂縫。科學觀測活動停止。11月,主鋼纜斷裂,對望遠鏡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 如何給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找到合適的家
    如何利用自然條件為大射電望遠鏡找到合適的「家」?FAST正式啟用前夕,項目選址科研團隊負責人宋建波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專訪,揭秘在本世紀初為大射電望遠鏡秘密選址的科研過程。 嘭!航拍的FAST長這樣——  航拍FAST  再近一點——
  • ...射電望遠鏡|宇宙|nasa|望遠鏡|天文學|哈勃太空望遠鏡
    30年來的勤勤懇懇,哈勃望遠鏡對於天文研究者們來說,早已不是三言兩語能概括的。哈勃望遠鏡口徑為2.4米(7.9英尺),其四個主儀器可觀測波段包括紫外線、可見光與近紅外線。哈勃望遠鏡拍攝了多張可見光細節的圖片,增加了人類對太空深處的了解。哈勃望遠鏡已有許多觀測結果幫助天文物理得到突破,例如確定宇宙的膨脹率。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滾燙的「橄欖球」狀系外行星。
  • 美國阿雷西博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一夜之間倒塌
    當地時間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推特上說:「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平臺一夜之間坍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我們當務之急是確保安全。」工程師們已評估了損壞情況,確定望遠鏡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儀器平臺墜落到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
  • 射電望遠鏡——「眼觀八方,胸懷宇宙」
    4月10日,天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發布了第一張黑洞照片,這讓人類第一次通過肉眼看到了真實的黑洞,其實這都歸功於射電望遠鏡。日常生活中一提到望遠鏡,人們通常會想到天文望遠鏡,但其實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只能用於觀測可見光波,且受限於光學望遠鏡的尺寸,很多遙遠的天體無法用光學望遠鏡來探測。直到科學家發現,宇宙天體不但會輻射可見光波,同時也在不斷向外輻射波長大於光波的電磁波。於是,根據這一現象,科學家發明了射電望遠鏡。
  • 這臺射電望遠鏡曾是最大「天眼」,如今卻生滿鏽,像個垃圾場
    雖然一般的光學望遠鏡可以讓我們的視野看到更遠,但是看不到這些不可見光的信號,所以射電望遠鏡等其他功能的望遠鏡應運而生。從射電望遠鏡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追溯到1931年。當時無線電工程師卡爾·央斯基在貝爾實驗室裡發現來自銀河系的射電輻射,隨後G·雷伯在1937年製造成功第一臺拋物面天線直徑為9.45米的射電望遠鏡。
  • 這臺射電望遠鏡曾是最大「天眼」,如今卻生滿鏽,像個垃圾場
    雖然一般的光學望遠鏡可以讓我們的視野看到更遠,但是看不到這些不可見光的信號,所以射電望遠鏡等其他功能的望遠鏡應運而生。曾經最大的「天眼」像個垃圾場射電望遠鏡,顧名思義,其實就是用來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觀測設備,可以測量來自天體的射電強度、頻譜及偏振等基本參數。從射電望遠鏡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追溯到1931年。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迄今為止,中國天眼FAST可謂勞苦功高,已探測到了240多顆宇宙深處的脈衝星,最遠有幾千光年。從2016年9月投入使用到現在僅4年時間,幾乎每年就會發現60顆。而發現脈衝星最多的澳大利亞Parkes望遠鏡從1961年~2020年已發現2000顆,平均每年發現34顆。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記者 孫亭文)27日至28日,來自全國各地天文與技術研究機構的80餘名天文學家、技術專家齊聚烏魯木齊,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