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翔研究組在非中心體微管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1-15 生物谷


微管是細胞骨架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胞分裂、細胞遷移和細胞極性建立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動物細胞中存在兩種微管, 即中心體微管和非中心體微管。但是關於非中心體微管形成的機制,目前存在多種假說,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

遺傳

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孟文翔研究組針對上皮細胞中形成非中心體微管的「錨定 - 釋放」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利用

細胞生物學

以及活細胞成像技術詳細研究了中心體處 Nezha/CAMSAP3 與 katanin p60 的動態性變化及其與微管釋放的關係,以及 Nezha/CAMSAP3 與 katanin p60 的敲降對微管釋放過程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中心體處,Nezha/CAMSAP3 的聚集依賴於馬達分子 dynein 的活性,Nezha/CAMSAP3 和 katanin p60 共同促進微管的釋放。這些實驗證據表明中心體微管釋放是上皮細胞中非中心體微管的重要來源之一。進一步研究表明在上皮細胞中,微管的排布依賴於上述調節機制。該研究為非中心體微管形成機制的探討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該研究於 2017 年 5 月 15 日正式發表於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雜誌 (DOI: 10.1242/jcs.198010),文章題目為「CAMSAP3 Accumulates in the Pericentrosomal Area and Accompanies Microtubules Release from the Centrosome via Katanin」。孟文翔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研究生董叢叢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日本理化研究所 Masatoshi Takeichi 教授實驗室在數據分析中提供了重要幫助,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 973 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重點部署項目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種缺乏中心體的特化微管紡錘體分離染色體。典型的中心體由一對被中心粒周圍材料包圍的中心粒組成,並且是中心體紡錘體(centrosomal spindle)的主要微管組織中心。人們對哺乳動物卵子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acentrosomal spindle)是如何組裝的知之甚少。
  • 北大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論文截圖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JCB|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edirectedFrom=fulltext)的研究論文。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生命學院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論文截圖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中心體是由兩個中心粒以及包裹在外周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組成。隨著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的發展,通過免疫螢光標記PCM蛋白組分,人們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在母中心粒外周的排列是有序的,即由內向外呈同心圓方式環繞在中心粒外周。然而間期這麼高度有序排列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與中心體複製起始的關係尚不清楚;車輪結構的裝配代表新中心粒形成的第一步,車輪結構組裝和原中心粒的發生是如何起始的以及起始位置在哪裡,都有待研究。
  • 細胞核膜微管再生及微管正末端動態調控
    微管是由α、β-tubulin異二聚體聚合而成的13根原纖維通過側面結合而形成的中空管狀結構,具有極性正、負末端。在細胞內,微管負末端錨定於微管組織中心,而其正末端高度動態,不斷聚合和解聚,並向細胞皮層伸長。傳統教科書模型認為微管通常由位於中心體的微管組織中心長出。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的環境健康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α-微管蛋白乙醯化修飾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α-Tubulin Acetylation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高爾基體被證實是另一個微管形成來源
    生物谷報導:微管(microscopic)是細胞骨架的組成部分,起源於中心體(centrosome)。最近,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再微管起源研究中獲得了重大突破。Irina  Kaverina博士與其同事發現高爾基體(Golgi  apparatus)是微管的另一個起源,指出了一種可能指導細胞運動和癌細胞入侵的新細胞機制。
  • PNAS: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精細調控染色體著絲粒與微管連接的分子機制
    近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蘊渝教授與姚雪彪教授研究組的合作成果。該成果表明乙醯化酶PCAF對微管正端示蹤蛋白EB1的修飾可以精細調控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著絲粒(動點)與微管的連接,該調控分子機制的闡明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線索。細胞精確的自我複製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複製的高保真性在生物及物種的繁衍生息過程中舉足輕重。
  • 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哺乳動物的神經發育是一個受到精確調控的過程,需要神經前體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遷移和成熟,最終形成整個神經網絡。
  • 王強研究組《Nature》子刊發表F-actin調控TGF-β受體內吞新機制
    王強研究組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發現在斑馬魚胚胎內胚層形成過程中,Fscn1特異表達在原腸期的中內胚層前體細胞中,並且其表達受到TGF-β/Nodal
  • 高研院在非厄米物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新聞網5月1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翟薈教授和汪忠研究員的研究組在非厄米物理(non-Hermitian physics)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兩個研究組各有一篇論文被《自然 物理》(Nature Physics)接收,分別於5月12日和3月16日在線發表。
  • 細胞分裂過程紡錘體組裝提出新觀點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程祝寬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目前主要從事植物減數分裂過程的遺傳控制,水稻花器官發育及種子形成的分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絲與著絲粒起初會以隨機方式相連接,使得前中期存在許多錯誤的連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