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計劃25年:為眾多大科學項目帶來六大啟示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198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前,班伯裡學術峰會在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舉行。圖片來源:Cold Spring Harbor Lab. Library &Archives

  25年前,新創建的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NHGRI,現在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和美國及國際合作夥伴聯手,發起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代表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科學努力之一:歷經13年,對人類基因組全部30億個鹼基對進行測序。

  甚至僅在幾年前,關於HGP的討論還主要關注此項目已經或將對認識人類疾病帶來何種見解。然而,直到今天人們才逐漸明晰,除了極大地加速生物醫學研究,HGP還開啟了一種做科研的新方式。

  作為生物學領域的首個大規模項目,HGP為眾多基於合作的研究項目鋪就了道路。自2000年起,僅NHGRI便參與發起了超過25個此類項目。這些對生物醫學研究提出了新挑戰,比如要求來自不同國家和學科的多個團隊共同分享並分析海量數據集。

  對於年輕的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很容易忘記今天正試圖解決的很多問題,在25年前甚至都沒有被前輩思考過。同樣容易被忽視的還有這樣一種見解,即HGP仍在向那些追尋大科學項目的人提供建議。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Eric D. Green、冷泉港實驗室名譽主席James D. Watson和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S. Collins日前聯合撰文,闡述了HGP為今天基於合作的科學項目提供的六大關鍵經驗。

  擁抱合作。HGP不可避免地打破了研究人員獨自埋頭苦幹、回答一小部分科學問題的常規。它還同假設驅動的研究背道而馳,反而關注將為很多後續研究提供借鑑的基礎信息的發現。

  HGP匯集了來自很多國家、學科和年齡層的2000餘名研究人員,每個小組則對應著不同的資助機構。成功來自於資助者強有力的領導、對任務重要性的共同認知,以及研究人員為了集體利益願意放棄個人成就。

  很多合作型基因組學項目隨之而來。這包括:對人類基因組中的序列變異進行分類的千人基因組計劃、描繪導致癌症的突變特徵的癌症基因組圖譜,以及利用基因組測序和其他技術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人類微生物群系項目。

  合作型科研的一個常見障礙是參與者不願擁抱新的合作。然而,各種努力以及集中起來的數據和資源會使每個人都受益的意識不斷強化,並且正在使舊的觀念遭到擯棄。

  數據分享最大化。HGP改變了生物醫學研究中關於數據分享的既有規範。一旦大量的基因組作圖和測序數據開始產生,為縮短數據產生和發布相隔時間而建立相關政策的勢頭很快便發展起來。這些努力促成了1996年「百慕達原則」的採用。當時,參與此項目的主要團隊負責人同意在超過一定規模的基因組序列集產生的24小時內將其提交至一個公開資料庫。

  從那以後的這些年裡,此項努力變成一種基石。2003年,勞德代爾堡協議延伸了相關原則。200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擴展了其數據分享的期望,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包括進來。2014年,「百慕達原則」開始執行擴展的基因組數據共享政策。這要求利用NIH資助產生或分析出來的幾乎所有大規模基因組數據都要共享。

  廣泛存在的數據共享正帶來新的挑戰。這包括:分析和移動大量數據集存在的計算和輸送上的困難,以及對於人類數據(尤其是基因組和臨床數據)來說,如何保護研究參與者的隱私問題。各種舉措已經推出,以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對強大可靠的計算平臺的需求,正帶來生物醫學研究中雲計算使用的快速增長。

  制定數據分析計劃。對於HGP的規劃,本身存有缺陷。回顧過去,早期未受到充分關注的一個領域是數據分析。首個人類基因組序列以一種零零碎碎的方式產生了。為獲得每條染色體的連續序列,上千個單獨組裝的序列片段(每個約100~300千鹼基)不得不通過計算被連接在一起。當對此類計算過程的需求(最終證實在技術上非常有挑戰性)變得明顯時,已處於項目相對較晚期。通過一小群生物信息學家的巨大努力,這一任務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如果規劃中給予更多關注,此項工作便不會面臨如此大的壓力。

  近年來,一些基因組學項目(諸如千人基因組計劃和癌症基因組圖譜)已經展示了對於數據分析計劃的早期設計會如何為數據產生策略提供信息。最近,對美國精準醫學計劃的規劃包括了如何最好地整合和分析預期的大量數據類型的討論——從電子健康檔案到基因組分析,以及來自環境監測器和可穿戴人體傳感器的信息。

  優先考慮技術開發。1990年10月,HGP參與者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繪製和測序人類基因組的工具和方法,作為更大型項目的一部分需要被研發出來。事實上,項目促成了多項關鍵基因組學技術的開發以及分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機器人學和計算領域的實質性創新,並且帶來了以創新性方式利用工具和方法的策略。在一些情況下,多重漸進式改進被拼湊在一起,產生了革命性的進展,比如最終被用於產生首個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毛細管DNA測序設備。

  從一開始便鼓勵技術創新,對於今天的大型項目同樣至關重要。在這方面領先一步的是美國「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BRAIN)。項目的總體目標是變革對人類大腦的認識,將首先關注新一代工具的研發,以對大腦中所有細胞類型進行定義、建立其相互連接的地圖,並記錄來自同功能和行為關聯起來的迴路信號。

  關注進展的社會影響。HGP的創始人意識到,從繪製和測序人類基因組中獲得的信息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HGP由此成為首個包含了致力於分析更廣泛社會問題的大型研究項目,比如怎樣保護人們的隱私並預防歧視。這一項目分支——被稱為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研究——由NIH劃撥給HGP預算的約5%來支持。它是生物倫理學研究領域迄今最大規模的投資。

  社會和倫理方面的考慮出現在當下很多尖端的科學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包括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改變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基因組,以及快速跟進臨床試驗設計,以便在傳染病暴發期間迅速研究潛在治療方法。不幸的是,大多數合作型項目並未像HGP那樣,將專門的生物倫理學研究包括進來。

  大膽而不失靈活。HGP的目標很大膽。考慮到關於人類基因組究竟該如何被繪製並且最終被測序的表達不夠清晰,該項目在開始時遭到一些質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專家看來,HGP成功的關鍵在於學術帶頭人一直持有開放態度,以及他們能定期停頓下來評估狀況。1993年和1998年,HGP最初的5年計劃分別得到更新。

  只要總體目標基於明確的時間表和定性評估標準,有著偉大目標的大型項目便能取得成功。它們還需要一種必要時迭代計劃的意願。等著完全清楚最終目標將如何被實現,要面臨著錯失機會的風險,因為機會只有在研究人員開始工作後才會呈現出來。這已成為若干大型項目的規範,其中包括BRAIN項目和精準醫學計劃。(宗華)

相關焦點

  • 人類基因組計劃25年:給大科學六大啟示
    Library & Archives 25年前,新創建的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NHGRI,現在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和美國及國際合作夥伴聯手,發起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代表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科學努力之一:歷經13年,對人類基因組全部30億個鹼基對進行測序。
  • 人類基因組計劃25年:六大啟示
    一旦大量的基因組作圖和測序數據開始產生,為縮短數據產生和發布相隔時間而建立相關政策的勢頭很快便發展起來。這些努力促成了1996年「百慕達原則」的採用。當時,參與此項目的主要團隊負責人同意在超過一定規模的基因組序列集產生的24小時內將其提交至一個公開資料庫。  從那以後的這些年裡,此項努力變成一種基石。2003年,勞德代爾堡協議延伸了相關原則。
  • Nature:回顧人類基因組計劃的25年
    25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了,時至今日,它所提供的經驗仍舊指引著由它開啟的,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就在數年前,圍繞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討論焦點還主要集中在這個問題上:該項目為我們理解人類疾病已經帶來,或者會帶來怎樣的啟示?這個問題的答案到現在才水落石出: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大力推動了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還開啟了科學探索的新途徑。作為首個大規模生物學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之後諸多的團隊協作研究項目鋪平了道路。僅NHGRI自2000年開始就啟動了超過25個此類項目。
  •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25年周年領軍人物的六大經驗總結
    1989年,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之前在紐約市冷泉港實驗室召開了著名的班伯裡會議。  25年前,美國新組建了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現名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在這家研究所中,我們三人先後擔任其所長,以該所為支柱力量,與來自美國和國際上的合作夥伴們共同努力,開啟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新紀元。
  • 基於人類基因組計劃「大科學」的六大經驗
    日前,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三位歷(現)任所長回顧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大科學項目實施所取得的歷史經驗。他們認為,幾年前圍繞HGP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該計劃已經或將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帶來何種見解。但現在明確的是,HGP除了極大地加速了生物醫學研究,還開啟了科學研究的新方式和組織管理新模式。
  •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25周年六大經驗總結
    25年前,也就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1990年9月底,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啟動——作為一種以科學聯盟為基礎的大科學模式的運作,影響巨大、收穫頗豐。  25年前,美國新組建了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現名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在這家研究所中,我們三人先後擔任其所長,以該所為支柱力量,與來自美國和國際上的合作夥伴們共同努力,開啟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新紀元。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一重大成就立刻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各國均給予了高度評價,人們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斷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的第三大科學計劃,它對人類認識自身,提高健康水平,推動生命科學、醫學、生物技、製藥業、農業等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的完成是該計劃實施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人類在研究自身的過程中邁出其不意關鍵的一步。
  • 總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教訓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人類基因組測序,在今天看來是小菜一碟,但放在25年前,實在是一個大膽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在1990年啟動,並在13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創舉。近日,三位頂級科學家在《Nature》雜誌上撰文,談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和教訓。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基因組研究先鋒傑夫·伯克、喬治·丘奇等25人當天藉助美國《科學》雜誌宣布,現在是時候構建「基因組規模工程的技術及其倫理框架」了。這些研究人員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針對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可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他們特別強調有必要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濟影響》完整譯文
    摘要引言人類基因組測序是生物科學史上最重大的獨立項目,已成為一項標誌性的科學成就。為此,Battelle團隊在Life Technologies基金會的支持下,首次對人類基因組計劃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整個報告提供了多元性的分析和信息來源,來利於思考和討論。其中包括:一份對來源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開支和聯邦政府後續的在主要基因組科學研究項目上的開支給美國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影響的定量測算。這是輸入/輸出分析模式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量化運用。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後,華大基因又發起了一項更宏偉的項目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華大基因與美國斯密森尼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項目組聯合發起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
  • 人類基因組計劃
    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研究人類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策略、思想與技術,構成了生命科學領域新的學科——基因組學,可以用於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動物。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人類基因組計劃」它揭示了生命的奧秘,使人類在分子水平上第一次全面地認識自我。中國承擔1%項目為人類基因組做出傑出貢獻1988年,美國科學家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宏大的生命科學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3000萬對鹼基的測序研究任務,因為佔整個人類基因組30億對鹼基的百分之一,故又稱1%項目。
  • Nature:三位大牛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教訓
    人類基因組測序,在今天看來是小菜一碟,但放在25年前,實在是一個大膽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在1990年啟動,並在13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創舉。近日,三位頂級科學家在《Nature》雜誌上撰文,談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和教訓。
  •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nbsp&nbsp&nbsp&nbsp1986年3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託·杜爾貝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癌症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1993年,於軍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計劃,也成為早期參與計劃的唯一華人,他在導師Maynard V.Olson的全力支持下,促成了中國科學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獲得了獨家專訪於軍的機會。從下鄉知青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回國推動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到參與組建華大基因公司,於軍首次向媒體披露往事。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距離正式啟動過去了14年,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多。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9年後,中國獲準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參與這一計劃的惟一發展中國家。在一次訪談中,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聯繫人楊煥明教授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應該說是1953年4月23號(應為25日)開始的。」
  • 於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1993年,於軍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計劃,也成為早期參與計劃的唯一華人,他在導師Maynard V.Olson的全力支持下,促成了中國科學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日前,記者獲得了獨家專訪於軍的機會。從下鄉知青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回國推動中國基因組學研究到參與組建華大基因公司,於軍首次向媒體披露往事。
  • 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
    這幾年,不同規模的基因組計劃經常見於報導,目前這些計劃進展如何呢,現在就扒一扒現在這些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1.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左右,主要目的就是攻克癌症。
  •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重要負責人簡介
    新華網杭州8月30日電(記者李斌張樂)一個幾經爭取最後才得以落戶中國的國際會議——人類基因組計劃第十次國際戰略會議今起在杭州召開。  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六個成員國十六個中心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這次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高協調會議。以下是與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重要負責人的簡介。  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Ph.D., M.